诗歌鉴赏离不开“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03:04
一、看诗题
即在诗题中寻找重要信息,通常从时间、地点、人物、景物、事物、题材、内容、题眼等方面着眼,从而确定古诗词的题材,比如怀古、思乡、送别、咏物等。
1.看标志性用语
标志性用语一般包括抒情类用语,如歌、行、吟、咏、怨、抒怀、有怀、即兴、怀古、古意等;叙事类用语,如登、览、过、望、送、寄、别、渡、次、宿、听、思、题等;写景类用语如表明时令、季节等。例柳中庸的《征人怨》和陆龟蒙的《怀宛陵旧游》,其中的“怨”和“怀”分别表达了怨恨、怀念的情感。张籍的《秋思》和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其中的“思”和“送”分别表达了思乡、送别等内容。朱淑贞的《秋夜》中的“秋”和“夜”共同营造了孤寂的意境。
2.看题眼
题眼是概括古诗词主旨的字,抓住了题眼,就会对诗歌有个总体的了解。例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幽”即是题眼,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概括地写了“幽”字,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姚合《闲居》中的“闲”即是题眼,全诗描写了诗人追求清闲、清静的情怀,表现了对当时社会黑暗的鄙视和厌恶。
3.看人物、事物、地点、事件等
例李白《听蜀僧?弹琴》,标题写了诗人听僧人弹琴的事件,由此可联想僧人弹琴的姿态和诗人听琴的感受。王湾《次北固山下》,从标题中可看出是诗人客居异地而写,包含了思乡之意。苏轼《红梅》,从标题可看出是咏物诗,通常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2004年北京卷依诗设题时说成是拟人手法,自然是错的。
二、看作者
看作者主要从作者的时代背景、人生际遇、个人品行、文学成就和写作风格等方面加以分析。如李白的清新俊逸、蔑视权贵、傲岸不羁,杜甫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王维、孟浩然的追求隐逸、爱好自然,岑参、高适的负气横行、建功异域,苏轼的豪放豁达、因缘自适等。
三、看小序
古诗词的小序一般介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创作原因等。例姜夔在《扬州慢》的小序中写了自己经过扬州时看到的残景和听到的悲吟,暗寓了昔盛今衰的主题。苏轼《浣溪沙》的小序:“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词人游览蕲水清泉寺,见到寺旁的溪水向西流,而非常见的水东流的情景,自然感慨不同。由此词人作歌“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反感伤迟暮的低调,体现了旷达乐观的情怀。
四、看修辞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对比、拟人、倒装等。例郎士元《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诗人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视觉中繁缛绚丽的“彩霞”和“碧桃千树花”,烘托出了听觉上笙声的明媚、热烈和欢快,唤起了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如闻其声。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看表现手法
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手法和描写手法,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情景交融,常见的描写手法有侧面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摹声摹色、白描等。
例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即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六、看注释
注释的内容主要有作者、典故、写作背景、特称词语等。
例李白《听蜀僧?弹琴》(2004年高考天津卷)的注释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从这个注释就可以知道正因为诗人和蜀僧是知音,所以在听琴时才会产生共鸣,才会沉醉于琴声之中。王维《过香积寺》(2003年全国卷)的注释:“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注释中的“闭目静坐”是佛家的修行方式,追求的是幽静孤寂的环境。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只有“咽”和“冷”才能显示这种意境,由此推断出两字是诗眼。
七、看内容
1.意象。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一种意象的形成无论在哪位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成为诗人抒发感情的专用词语,其蕴含的意义不可改变。如长亭、南浦、阳关、柳岸等多与送别有关;鸿鹄、长风、鲲鹏等多与豪情壮志相连。例杜甫《漫成》:“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四句写了“月”、“灯”、“鹭”、“鱼”四个意象,组成了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全诗描绘了江上月夜安谧宁静的美景,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之情,就蕴含在这种平和的意境之中。
2.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典故有正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反用则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
例李贺《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其中的“雕虫”语出汉代杨雄《法言》,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李贺在诗中说自己的青春年华都消磨在这寻章摘句的雕虫小技上了,终老笔端实非所愿,体现了无限辛酸。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其中的“黍离“出自《诗经·黍离》,后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许浑在诗中加以化用,暗含了对过去王朝兴灭更替的追思。
3.诗眼。古诗词很注重诗眼的设置,抓住了诗眼,也就领会了诗歌主题。在2004年高考试题中,全国乙卷“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辽宁卷“绿水人家绕”中的“绕”,浙江卷“玉阶空伫立”中的“空”,福建卷“铺床凉满梧桐月”中的“凉”,湖北卷“湖平两岸失”中的“失”都属此类。例张敬忠《边词》:“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其中“迟”是本诗的诗眼,“旧来”二字点出边地自古荒寒,“垂杨未挂丝”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三四两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边地春迟。
4.关键句。关键句多出现在诗歌的颔联或颈联和词的下阕。例梅尧臣《东溪》:“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其中颔联就是关键句,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辛弃疾《鹧鸪天》下阕:“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最后两句是关键句,在对比中表现了词人对农村生活的欣赏留恋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
八、看题干
看题干主要是看清题干要求,明确思考方向。例2004年广东卷中杜甫《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题干是“这是杜甫晚年滞留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其中“晚年滞留”几个字表达了诗人黄昏暮年漂泊他乡的意思,暗含了孤独寂寞的情怀,再结合几个意象作具体分析,就可以写出完整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