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练????诗歌对比鉴赏训练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9:34:22

诗歌对比鉴赏训练题

诗歌对比鉴赏训练题
(一)比较阅读描写庐山瀑布的两首诗和苏轼评价它们的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
虚云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凝
帝遣银河一律垂,古来惟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苏轼
  1.根据诗歌意象填空。(3分)
李白诗中的“紫烟”,即徐凝诗中的“        ”。
徐凝诗中的“落泉”,即李白诗中的“           
李白诗中的“银河”,即徐凝诗中的“           
  2.苏轼诗对李徐二诗作了评价,试指出苏轼对二诗的看法,并说说你的理解。(3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菱,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季节?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2分)

   2.两首诗分别突出了一个“等”字和一个“惜”字。请分别说明它们是怎样突出这个字的。

(三)读下面两首诗和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两首诗寻觅春天的方式有所不同,请在诗中找出相关诗句来。(2分)


2.说说二诗反映的作者的感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4分)
答:共同点:


不同点:

(四)阅读两首《相见欢》,按要求答题。
相 见 欢
李煜
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春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  见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剪不断,理还乱”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簪缨”指代什么?“几时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差异。(3分)

(五)阅读王维《杂诗》二首,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抒写了怀乡思亲之情。请从抒情主人公身份的角度作简要说明。(2分)

2.诗(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抒情主人公只问“花”而不问“人”,和其他,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3.这两首诗在语言风格和句式运用上有什么作用?
答:语言风格上:

句式运用上:

(六)阅读王冕咏梅的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白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墨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白梅诗中“不与桃李混芳尘”中“混”是“混同”的意思,是说白梅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墨梅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什么特点?(2分)
     答:

     2.墨梅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3.两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田 园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未眠。
          春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这两首诗在写作内容上的共同之处是什么?(2分)
      答:

      2.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两首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写出其中一个方面。(4分)


(八)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转千匝绕郡城。
         注:崖州,今海南岛海口市。李德裕,唐武宗时的宰相,唐宣宗时被贬到崖州。
       1.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2.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3分)


(九)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如杜甫《春夜喜雨》,“喜”字就是“诗眼”。“诗眼”可在诗题中,也可在诗句中,《过三闾庙》一诗的“诗眼”是      字。(1分)
     2.“沅湘流不尽”这种写法,与《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否相同?为什么?(3分)

     3.从写作技巧方面简要点评“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这两句诗。(2分)


(十)阅读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苏轼《赠刘景文》,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两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季节的景物?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来表达感情?



2.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苏轼诗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诗歌比较鉴赏参考答案]
(一)1.虚云   飞流    白练
2.从苏轼诗可以看出,苏轼先肯定了李诗,后否定徐诗,一句“古来惟有谪仙词”可看出苏轼对徐诗的全盘否定。(2分)整体来讲,李诗想象奇特,意境飞动,气势磅礴;徐诗虽有夸张,却无奇思妙想,气势不如李诗充足,但也不是如苏轼所评价的那样一无是处。(2分)
(二)1.《约客》所涉及的是黄梅时节(夏季),描写的景物有雨、蛙等;《雨晴》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主要景物有花间菱、叶、蜂、蝶等。
2.《约客》主要通过交待时间“过夜半”和描写细节“闲敲棋子落灯花”,突出一个“等”字;《雨晴》则主要通过“雨前”“雨后”的对比和“蜂蝶纷纷过墙去”的描写,突出一个“惜”字。
(三)1.白诗是“长恨春归无觅处”。黄诗是“除非问取黄鹂”。
2.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是二诗作者感情的共同点。不同点是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四)1.六朝民歌中常用“丝”谐音“思”,李煜也用丝来比喻愁思。“剪不断,理还乱”,表现了愁思纷繁和难以排解。“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收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偏安苟且的愤懑和斥责。
2.虽然两首词的词牌都是“相见欢”,格律一样,但各自所表现的感情却完全不一样,风格也有很大差异。“离愁”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抽象的感情,李后主却把它写得很形象,写出其滋味,写出了一种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无言”又加上“独上”,仿佛使人看到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西楼见月,夜已深沉,孤影徘徊,不能入寐,其人浓重的愁绪跃然纸上。全词表现得哀婉动人。朱词则通过“夕阳”“大江”“悲风”等意象,寄托了词人的国破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感情激越,语尽而情意悠悠不尽,有豪放之风。(能回答“婉约”“豪放”可给2分,能运用词中句子分析,得3分)
(五)1.诗(一)是在家人(或女方)询问船家有无离家人(或男方)的来信;诗(二)是离家人(或男方)向来客询问自己家中的情况。
2.诗人选取典型细节,用借代手法,以“花”代指亲人和家中的一切,问“花”是表达思亲还乡之情,这样写,感情含蓄、真切,富有情趣。
3.语言风格上,质朴清新,口语入诗,平淡而隽永。句式运用上,以文句结尾,可见对亲人急切的思念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六)1.白梅具有不与桃李争高低,更不愿与其为伍的清高品格。墨梅具有高洁、清秀、淡雅、朴素的特点。
2.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3.都是借梅花抒怀写志,袒露了自己的襟怀,表达了自己的节操与抱负。
(七)1.都写了春天的早晨的景色,如夜雨、啼鸟、落花等,以及人们在春天早上迟起的情景。(景和事各1分)
2.如王诗以动写静,着力于视觉形象;孟诗由静入动,诉之于听觉感受。王诗绘彩着色,以形写意;孟诗纯用白描,重在写意。王诗着眼于空间景物的抒写;孟诗则着眼于时间过程的描写。(只要写出一处,意思对即可。仅写出一首诗的特点不给分)
(八)1.《山房春事》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带来的萧条衰败及昔盛今衰的慨叹。《登崖州城作》表达了作者对帝京的怀念及有家归不得的痛苦与绝望的心情。
2.《山房春事》是借景抒情——作者通过乱鸦夕照与春花怒放不调和的画面表达思想感情。《登崖州城作》是即景抒情——通过登城所见抒发内心的感受。虽然两者抒情手法略有差别,但抒情方式都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委婉含蓄。
(九)1.“怨”。
2.相同。(1分)都运用了“起兴”(或“比兴”、“兴中带比”、“兴”)的手法。(2分)
3.这两句诗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写眼前之景,其实,言外自有一种悲凉之气。(或:后两句写眼前日暮风起,枫林萧萧,情寓景中,为屈子传哀怨之声,空际传神,不着迹象,言外自有一种悲凉慷慨之气。)
(十)1.韩愈写的是早春,能摄春之魂,“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雨后春草远望和近看的传奇景色,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苏轼诗写的是初冬,“荷尽”、“菊残”“傲霜”,既写景,又咏物喻人。
2.“残菊犹有傲霜枝”与“荷尽已无擎雨盖”相对,内容相近,构成“流水对”。这里菊花残了,枝干尚能傲霜独立的描写,既写了景,咏了物,也借物喻人,赞颂了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最后一句,既是实写,也是借代,作者把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机和诗意,表现出诗人旷达明朗的性情和胸襟。语浅情遥,耐人寻味。
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考查,早已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保留剧目”,而对比性阅读又是今年高考中很可能会出现的一种新的考查形式,作为考生,对古诗的对比阅读应该有所准备。
  对于古诗的对比阅读,必须解决一个认识问题。
  对比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阅读多了一道“作比较”这一程序。因此,工夫都要下在读懂诗歌上,下在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上。
  说到“鉴赏”,它是一个双向性的要求。“鉴”就是鉴别、鉴定,也就是说对诗歌的内容作鉴定:其内容表述是否恰当,其思想是否积极,其情调是否健康。“赏”就是欣赏、品味:品味其形象生动在何处,品味其形式工巧在哪里,品味其遣词造句精妙在哪里。
  下面来谈在进行对比阅读时应当关注的一些对比热点,也就是说,命题人常常在哪些方面设题来“比”。
  概括地说,古诗的比较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诗作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出来的情感;②诗句的意思和作用;③诗作塑造的主要形象、创设的具体意境;④遣词的生动、形象、精巧;⑤诗句的前后勾联照应;⑥修辞手法的功能、作用;⑦诗作结构的总体安排等。还有一些典故的运用、反向衬托的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