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德与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05:10
(我的读史札记)
冯建军(山西省榆社县人武部)《 人民日报 》( 2010年10月12日   20 版)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在论及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后,对如何选用人才有一段精辟、独到的议论。
他把人才分为四类,才德全备的人称之圣人,才德两缺的人称之愚人,德操多于才能的人称之君子,才能多于德操的人称之小人。认为选取人才,治理天下,要把德置于首位,首选圣人和君子;假使没有圣人和君子可供选择,与其使用小人,不如使用才能一般的人。
司马光讲了理由:君子凭借才能而行善,小人倚仗才能而作恶。凭借才能踏实做善事的,肯定能做好善事;倚仗才能做坏事的,坏事也没有办不到的。才能一般的人有时即使想做不善的事,也不会做或做不到。而小人的智力却足以实现他的目的,为害会更严重。
由此他感叹:德是人们所敬重的,才是人们所爱慕的。爱慕的东西人们容易去亲近它,敬重的事物人们容易去疏远它。因此,古往今来的当政者,有很多被才能所蒙蔽,而对品德少有留意。纵观古今,邦国的乱臣,家庭的败子,多属于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倾国灭家。所以治国理家的人,如果能够明察才与德,知道哪些人该重用,哪些人该不用,那么国家就会治理得更好。
尽管有时代和立场的局限,但司马光之论也不乏真知灼见。特别是“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的问题,古往今来并不少见。人们往往注重政绩,而对个人品德疏于把握,将一些生活作风和个人品质方面的问题归之为“小节”。殊不知,德才考察一旦脱节,后果也会很严重。2009年被判处死缓的原中石化总经理陈同海,历来号称敢闯敢干,任时也颇有政声,却被查出贪污受贿近2亿多人民币,号称“国企第一贪”——若论开拓创新的才能,不比一般人弱;若论贪的能力,一样过于常人!
林则徐有一则著名的“十无益”格言,其中多处讲到才能与品德的关系。他强调,“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淫逸骄奢,仕途无益”。从中可看出,让有才无德的人出来为民办事,不但办不好事,反而为害尤烈。这些精辟的警句,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