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院士马伟明参与我国新一代电推技术舰船项目(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26:29

34岁破格教授,38岁成为博导,41岁当选院士,42岁晋升少将,专业技术一级,一等功臣… …     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年轻科学家,在世界上最早提出电 力集 成理论,先后攻克制约国家、军队装备发展的重大技术难关近千个,有20多项成果为世 界首创 、国际领先,当之无愧的中国骄傲!    新型......

来自:新浪网  1天前
马伟明(右三)在指导课题组攻关。刘迎军摄
本报记者 唐先武 通讯员 敖海涛 汪鲁迅 刘迎军
34岁破格教授,38岁成为博导,41岁当选院士,42岁晋升少将,专业技术一级,一等功臣……
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年轻科学家,在世界上最早提出电力集成理论,先后攻克制约国家、军队装备发展的重大技术难关近千个,有20多项成果为世界首创、国际领先,当之无愧的中国骄傲!
新型战舰的“中国心脏”
“核心技术必须国产化,否则我们永远只能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过日子。”在海军工程大学,大家都知道马伟明脾气犟、性子急。
那年,即将担负执勤任务的某型主力潜艇充电发电机突然出现严重故障,导致该型潜艇全部停航,部队上下心急如焚。
“我是海军的院士,装备出了问题,我不去研究,海军还要我这个院士干什么?”
经过几十个日夜、近千次的反复实验之后,马伟明和战友们终于模拟出了与故障装备完全相同的故障形态。很快,一套详细的技改措施,连同整个事故的分析报告出炉,“趴窝”3个月的潜艇,又重新起航了。
有人形象地把动力系统比作现代舰船的“心脏”。过去,我海军潜艇电机设备大多依靠进口,严重制约海军战斗力建设。舰艇体积重量有严格限制,怎样在这种情况下提供高品质、大容量的交直流电力,一直是世界各国海军致力追求的目标。经过研究论证,马伟明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电力集成的技术思想,即用一台电机同时发出交流和直流两种电。
用一台电机同时发出交流、直流两种电!当时,国内外电机界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妄想”。
马伟明不信邪。10年攻关,马伟明创立了三相交流和多相整流同时供电的发电机基本理论,攻克了这类电机电磁参数计算、系统稳定性、传导干扰预测及其抑制、短路电流计算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台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系统,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交直流发电机工程样机通过鉴定,正式生产装备部队。从此,我海军新型潜艇有了一颗坚强的“中国心”。
然而,马伟明对这一领域的探索没有止步。随着大型战舰对舰载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马伟明提出研制体积重量更孝发电容量更大的高速感应整流发电机供电系统的设想。
有关资料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几年后才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而就在他们刚刚迈入这道门槛之际,“急性子”的马伟明已经成功研制出高速感应整流供电系统的全尺寸样机,又一次确立了我国在多相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上的世界领先地位。
电力世界的“中国权威”
马伟明有一种特立独行的性格,那就是尊重科学,不崇洋媚外,不迷信权威。
几年前,我国从E国引进某大型发电机系统发生重大故障。经过现场勘察,马伟明和同事很快找到症结:发电机设计先天不足,责任完全在E方。
作为中方首席专家,马伟明参与代表团与E国代表团谈判。谈判刚刚开始,E国代表团便矢口否认中方结论,指责中方违反操作规程。他们还得意地拿出一份图纸,趾高气扬地说:“先生,这是我们的设计图纸,你们所说的一切,只不过是主观臆断而已。”在他们看来,我方没有发电机设计图纸,无法从本质上提出反驳证据。
令E国代表做梦都没想到的是,早在谈判之前,马伟明和同事经过多次模拟试验,已经得到核心数据,并绘出了设计图纸。
当马伟明把那张比E方大10倍的图纸摆在谈判桌上时,10名E国资深电机专家顿时目瞪口呆。
“天哪,太不可思议了!这张图纸和我们设计的图纸完全一样1一位外方专家禁不住喊出声来。
但他们仍然强词夺理:“你们的理论太离奇,我们听不懂1
“先生,我们是在讨论科学1马伟明指着图纸,大声吼道,“你不懂,我可以教你1
一旁的翻译被这突如其来的怒吼惊呆,望着马伟明久久不敢张口。
“照直译1马伟明厉声道,“再加一句:我分文不收,免费教1
这次,E方人员显然是听懂了,证据面前,他们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颅。
一句“你不懂,我可以教你”,吼出了中国当代科技工作者的豪情壮志,在世界高科技舞台上挺起了中国人的腰杆脊梁。
让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感到提气事情可不止这一件。几年前,我国采用新一代舰船综合电推技术的新型舰船项目上马。一些国外的大型电气集团看到了商机,纷纷找到马伟明,要求开展合作。
早就成竹在胸的马伟明提出了一个听起来有些“不合理”的条件:从发电变电到配电,硬件全部采用中国产品,只是把中国人并不太成熟的相关技术交给外方来做。但是,出了问题,责任由外方承担。
当然,马伟明也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告诉外方,在接口技术上你们可以提要求,我们做不到我可以承担责任。
一直处于欧美技术前沿的两家大型电气公司,被马伟明这种毫无商量余地的自信底气所震撼。他们深知,这位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教授马伟明,是电力推进系统的权威。最后,他们不得不同意了这种近乎苛刻的合作模式。
什么叫世界领先水平?马伟明的理解是:“你开辟了一个研究方向,始终有人跟着你做,这才叫是领先,否则,即使首创而无人跟踪,也谈不上领先。”
创新王国的“中国制造”
马伟明是一个把“国家利益”举过头顶的人。
马伟明率领的科研团队与国内电机厂有着多年合作。一次协作中,他了解到,我国虽然能自主生产2兆瓦级永磁直驱发电机组,但与机组配套的并网变流器却全部依赖进口,严重制约我国风电产业发展。
马伟明决心利用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团队力量,打破外国人的技术垄断。他们费时两年多,成功突破大功率变流器的多项关键技术和设计瓶颈,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兆瓦级永磁直驱风力发电变流器。
经鉴定,这一“中国创造”为我国大功率直驱风力发电变流器技术国产化与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在系统效率及电压谐波等指标上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随后,马伟明和他的团队趁势将3兆瓦级风力发电变流器研制了出来,接着又开始研制5兆瓦级风力发电变频器……
这些成果的诞生,不仅能满足未来直驱式风力发电应用的需求,还可以拓展到船舶、飞机等其他应用领域,对于新能源、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国产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人把大功率风力发电变流器研制成功了!这一消息刚一公布,立即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应。为了继续占有中国市场,当年,外国进口给中国的风力发电变流器,便从230万元一台,一路狂跌降到每台98万元。
维护国家利益,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一直是马伟明内心世界最朴素的愿望。
“固有振荡”是困惑电机界的世界性难题。我军新一代潜艇引进某国M公司供电系统的第一次技术谈判中,马伟明曾善意地向M公司专家提出这个问题,但对方当时不屑一顾,傲慢地表示自己的产品不存在问题。
他们不能想像眼前这位瘦弱的中国人能解决这个问题。在1800多个日日夜夜里,马伟明和他的团队不分白天黑夜,没有假日周末地连轴转。他们从大量的实机试验做起,电机拆了装,装了拆。测量、记录、分析,几十万组的数据、难以计数的示波器图形,试验记录和报告堆满了半间屋子。
马伟明成功研制出“带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电机稳定装置”,发明了带稳定绕组的多相整流发电机,从根本上解决了“固有振荡”这个世界性难题,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几年后,马伟明代表中方远赴欧洲M公司验收进口设备时,直捅设备的“软肋”,振荡问题暴露无遗。
这是一次科学上的巅峰较量。难道中国已解决发电机整流系统振荡顽症?M公司的技术人员很快就从英国出版的世界专利索引权威刊物《DERWENT》上得到证实。在“带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电机稳定装置”的发明专利条目下,赫然标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等。”
这是一个富于戏剧性的变局:8年前,中国与M公司谈判引进其专利技术和生产线,但遭到M公司的断然拒绝:“只卖产品,不卖专利”。时过境迁,现在M公司反过来购买中国人的专利技术。而且,为使用一次“中国制造”,不得不支付了250万元人民币。
不久之后,M公司又将那套在公司内部都被视为核心机密的12相发电机整流系统的设计图纸,心甘情愿地送到中国,接受中国人的审查,请中国人指导改进。
近年来,马伟明率领他的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重大课题、军队重大科研项目40多项,在电力集成化发电技术、独立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电力电子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在中国工程院的科学讲坛上,在国际国内的高端学术峰会上,马伟明团队的创新理论与领先技术一次次为军队、为祖国,赢得赞誉!赢得喝彩!(科技日报)
-----------------------------------------------------------------
以上正文预览由SOSO新闻 提供,原文地址:http://mil.news.sina.com.cn/2010-10-11/1452613978.html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环球时报》刊载文章《禁飞通告引发猜测 “航母杀手”又是焦点》文章,全文如下:    一则警告民航客机在9月25日前远离从太原到库尔勒空域通道的“飞行通告”,成了美国 媒一 体推测中国试射新型导弹的最新线索。中国军方对此保持沉默,但美国官员向《华盛顿 邮报》 称这个消息“是真的”。尽管中国军力近年来有......

来自:腾讯网  1天前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刊载文章《禁飞通告引发猜测 “航母杀手”又是焦点》文章,全文如下:
一则警告民航客机在9月25日前远离从太原到库尔勒空域通道的“飞行通告”,成了美国媒一体推测中国试射新型导弹的最新线索。中国军方对此保持沉默,但美国官员向《华盛顿邮报》称这个消息“是真的”。尽管中国军力近年来有较为全面的提升,但战略导弹仍被西方看成中国威慑力最坚实的部分,也是最神秘的一块。中国对透露战略导弹的信息有些矛盾,既愿意自己的战略威慑力是可信的,又担心高调的展示会助长西方对“中国威胁论”的炒作,中国在导弹实力方面总体奉行的是“模糊战略”。尽管如此, “东风导弹”近年来俨然成为中国军力的代名词,
美国在长期跟踪射程可覆盖美国本土的“东风31”系列后,最近把研判的重点放在“东风21-D”导弹上,它被认为是可从中国陆地发射、射程达1500公里以上的“航母杀手”。中国军方显然不愿意把这次试射的影响气泡吹大,一名军方人士8日以匿名为条件对《环球时报》说,这次试射属于“常规年度训,练”,他劝西方不要大惊小怪。
一则飞行通告引起的猜测
美国《华盛顿时报》10月6日称,中国最近秘密进行了一次远程导弹飞行测试。报道称,一名美国官员证实,中国军方9月25日从北京西南方约320英里处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向西部约1800英里处的库尔勒地区试射了一枚导弹。
中国官方未提供详细信息,称试验数据属于机密。据研究中国军事问题的美国专家称,此次试验再次凸显中国导弹构成的威胁越来越大。
报道称,9月23日,亚太地区观察家就意识到此次试射活动,当时中国政府发布“飞行通告”,警告飞机在9月25日前远离从太原到库尔勒的空域飞行通道。
中国驻美大使馆发言人王葆栋对《华盛顿时报》表示,他对导弹试验并不知情。但称如果确有此事,中国军队也“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主要是用于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8日,中国国防部新闻局工作人员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不清楚此次导弹试射。
美国福克斯新闻10月7日报道称,尽管中国政府没有公布任何信息,一些中国军事网站的信息显示这次很可能是一次拦截试验。从库尔勒发射的第二枚射程较短的导弹的目标是把从太原飞来的导弹打下来。报道还说,中国军方的沉默“并不令人意外”。中国今年1月进行类似试验后曾发布一个官方声明,因此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次中国沉默是为了“试图隐瞒失败”,但更多专家认为中国是 “尽量避免炫耀日益增长的实力”。
美国媒体关于此事的所有报道,都强调近年来中国导弹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发展了用导弹攻击机动中的美国航母编队的技术和战法”。称中方掌握这一技术,会令美国在远东的海军感到威胁。
“东风”导弹已被妖魔化
一名不愿署名的中国军方人士8 日对《环球时报》透露,9月试射的导弹属于二炮部队常规年度训练之一, “我们每年都要打几十枚导弹”。他说,一个国家的核心军事机密不可能透明,美国公布的拦截导弹数据也常有水分。中国较少对外公布导弹试验属国际惯例,无可厚非。
了解导弹常识的军事爱好者都知道,如果真如美媒报道,中国从太原向库尔勒试射一枚弹道导弹,那也属于地对地导弹发射,而不是所谓的反导或者反航母导弹测试。如果进行反航母导弹试验,特别是接近实战部署状态的反航母导弹试验,目标区应该在海上。如果是反导试验,那么目标应该在天上。
现在只要是能扯上中国导弹的事,“东风21”和“航母杀手”已经成为必然在文中出现的词语。在日本的搜索网站Goo(相当于中国的百度)上,关于“东风21”系列导弹,有这样的说明: “东风21”是“为攻击亚洲邻近国家研发的导弹”,射程在2000公里左右,“可将同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印度全境纳入射程”。根据美国国防部的估计, “东风21” 总数在50枚左右,“1/3对准印度”, “10枚左右对准日本”。“东风31” 则是“以美国本土为目标的洲际导弹”,射程超过1.1万公里。
美国《新闻周刊》10月4日发表“中国的航母杀手”一文,继续讲述中国“东风21-D”导弹对美国航母的威胁,称这种导弹从 1500公里以外发射,在接近航母前突然下降,以每秒2公里的速度攻击, “迄今美国并无可靠的应对技术”。有趣的是,文章称,中国 “由于今年中美军事关系紧张,尤其在南海问题上针锋相对”,才加快了“航母杀手”的研发。但实际上,美国对中国“航母杀手”的炒作已经持续了几年。
如今,美国不但把中国导弹当作地区不稳定因素,还有意向中国周边国家传输这种恐慌。9月,美国太平洋司令威拉德在印度访问期间,就同印度军方谈及“中国威胁”,称解放军在过去十年“发展惊人”, “特别是正在发展的反舰弹道导弹是一个重大事件,美军正在采取措施反制”。美国《新闻周刊》日前引用马来西亚前驻联合国武官拉姆利-尼克的话说,中国的导弹计划将使得“惊恐不安的”东南亚国家加强与美国的军事联系.
“中国导弹威胁论”在蔓延
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有关“东风导弹威胁”的论调也在世界范围内蔓延。
韩国《中央日报》9月27日报道称, “天安”舰事件后,“中国变了”。报道称,在山东部署的“东风21-D”射程达1800公里,可覆盖朝鲜半岛和冲绳美军基地。如果“东风21-D”攻击韩日军事基地,将会给韩美、美日致命打击。中国正在将“东风 21-C”导弹改良成可在陆上发射攻击航母的“东风21-D”。如果实战部署,美国航母舰队就很难在半岛“有事”时进入,朝鲜半岛周边的力量均衡将会失去。
《澳大利亚防务》10月8日称,中国导弹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航母杀手”的发展,使其在西太平洋的海上战斗实力大增,而与此相反,美国和英国的舰队近年来不断缩小规模,此消彼长,将“不利于西太平洋的稳定”,文章认为澳大利亚有义务和实力填补美国舰队规模缩小留下的空白,并建议澳大利亚海军应建造新的两栖攻击舰,甚至“有必要向英国购买伊丽莎白级航母”,以应对“中国日益增长的海上威胁”。今年1月l1日,中国成功实施导弹拦截试验后,日本右翼评论家樱井良子发文称,中国成为第三个拥有导弹拦截能力的国家,对全世界都是个威胁。
《印度斯坦时报》9月16日刊文,认为中国研发成功并部署“东风21-D”导弹,会形成对印度洋上印度航母编队的实质性威胁。文章称,一旦印巴开战,印度出动航母编队之际,中国可能会利用侦察卫星获取航母坐标,再通过喀喇昆仑公路实施“东风21-D”导弹机动,发射“航母杀手”,出其不意地攻击印度航母编队。
意大利《24小时观察》9月14日刊文称,中国“东风21-D”导弹的实用化,是一个历史时刻,从这一刻起,曾经所向披靡的美国航母编队,第一次可能在某个国家沿海遭遇足以克制他们的力量,中国第一次拥有了能够让美国航母退却的武器, “这足以改变地缘政治的走向,只要中国愿意这样做”。
柬埔寨《南亚环球观察》杂志10月6日称,中国拥有弹道导弹反航母能力,使得南海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因为这种导弹的射程足以迫使美国航母编队远离争议岛屿和海域,尽管威拉德上将8月在日本曾表示,美国太平洋舰队不会因为“东风21-D”而从南海退出。导弹是弱国提升地位的捷径
美国《外交》杂志网站9月27日刊文称,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威胁很大,美国应该有应对之策。文章提出一系列诸如减小航母体积、增加航母数量、改变飞机设计以增加航程等建议。
中国反舰导弹真的那么厉害?美国《新闻周刊》在“中国的航母杀手”一文同时介绍说,中国的反舰导弹,最初由俄罗斯设计,仿照北约的“俱乐部”反舰导弹制造。俄罗斯“也将这种导弹出售给印度,可能还给了伊朗、叙利亚和阿尔及利亚”。
美国列克星敦研究所今年8月出的一份报告,反对中国导弹可以打航母的说法。报告称,尽管美航母被称为“四英亩半的美国领土”,听上去是个巨大的目标,但实际上在西太平洋宽广的区域内只是一个很小的点。即便在南海,一艘航母也能轻易地隐藏起来。报告认为,为获得在南海活动的美国航母持续的目标信息,解放军需要分布在3条不同太空轨道上超过 100颗的低轨侦察卫星才能保持跟踪。目前中国还没有这种侦察能力。不仅如此,中国目前还没有按照惯例进行过专门的反舰弹道导弹试射。
导弹武器在现代战争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从海湾战争起,重大的战争都大量使用导弹武器。除导弹之外,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也是杀伤力极大的。但后几种武器都是国际社会禁用的,而导弹武器见效快,投入少,已经成为弱国迅速提升本国地位的捷径。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导弹专家 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的导弹武器水平距离美国和俄罗斯还有一定差距,不过这个差距正在大幅缩小,中国武器的优势在于可靠性强,这也是我们可以这么多次进行卫星发射直播的原因所在。当然中国的导弹武器也有一些弱点,比如反应时间比较慢等。我们试射导弹不像有些国家那样高调,这既是一种谨慎的态度,也是一种和平的姿态。
他说, “东风21-D”的威力很大,但是这个武器不应该被认为是针对美国发展的。中国发展任何一种武器都不是针对哪一个国家。有航母的国家不仅是美国,而且中国有1.8万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中国发展能够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武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不管是美国还是别的国家,只要不对中国挑衅,中国永远不会主动对它们使用这些武器。武器本身没有政治色彩,武器只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