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安全培训材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27:29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于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2、全国安全生产月是每年的6月份。
3、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4、“三同时”是指: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5、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
6、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操作规程。
7、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对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岗位工人对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
8、国家实行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
9、四不放过的原则:发生安全事故后,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广大职工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安全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生 产 安 全
1、劳动保护在我国也称为劳动安全卫生。
2、劳动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不受到伤害,同时也保护生产力的健康发展。
3、加强劳动保护,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条件。
4、“事故”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与人们的愿望和意志相反的情况,使生产进程停止或受到干扰的事件。事故分为伤亡事故和设备事故两大类。
5、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6、伤亡事故是指在劳动过程中的人生伤害和急性中毒事故。
7、重大伤亡事故是指一次事故中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
8、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依法调查处理。
9、预防事故的着眼点不是伤害事故,更不是死亡事故,而是无伤害事故。
10、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是将伤员下颌托起,掐住鼻孔,急救者深吸气后,紧贴伤员的口,用力将空气吹入,当伤员的前胸壁扩张后,停止吹气,并且迅速移开紧贴的口,使胸廓自行弹回,呼出空气。重复上述动作,每分钟20次。
11、如果一个人出血超过全身量的1/3(一般一个人的全身血量在4500毫升左右)就会有生命危险,必须争分夺秒迅速止血。
12、对于停止呼吸和心跳者,在300秒内抢救成功率极高。
13、毒物按急性毒性可划分为四级,即剧毒、中毒、低毒、微毒。
14、安全标志由安全色、几何图形和图形符号构成,用来表达特定安全信息。安全标志不能代替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
15、国家标准规定红、黄、蓝、绿四颜色为安全色:红色表示不准或禁止人们的某种行为;黄色使人们注意可能发生的危险;蓝色是人们必须遵守的意思;绿色表示目标和方向。
16、道路进出口、紧急出口不应被物料或设备堵塞。
17、作业现场要及时清理、保持清洁。
18、在责任事故中,90%以上的事故发生在班组,80%以上的事故是由于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设备隐患没能及时发现、消除等人为因素造成的。
19、班组安全建设中、长期目标应是班组安全生产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和各类灾害事故为零。
20、加强班组安全建设是企业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需要。
21、班组每一个成员对任何人的违章都有权制止。
22、车间、班组必须定期进行安全自查。班组安全检查应用最多的是一班三检制。所谓一班三检,就是班前、班中、班后进行安全检查。它可以及时了解、掌握和发现工作现场、岗位所存在的致伤、致病和不良工作条件的危险和各种隐患,有利于及时整改消除隐患。
23、任何单位或个人对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均有权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或者检举。
24、保存断肢(指)时,将断肢(指)用清洁布巾包好,不要用水冲洗伤面,也不要用各种溶液浸泡。若有条件,可将包好的断肢(指)置于冰块中间。

专 业 安 全
1、使用手动、电动工具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一是工具不符合要求;二是使用方法不当;三是精力不集中。
2、齿轮传动中,两齿轮开始啮合的部位最危险。
3、以下三种情况,即使皮带传动装置距地面2米以上者也应安装防护罩:皮带轮间距3米以上;皮带宽1.5米以上;皮带转速9米∕分钟以上。
4、不准对运转的设备搞卫生。
5、拆装工件时,必须切断电源。
6、检修设备,必须切断电源,并在电源处悬挂“有人作业,请勿合闸”的警示牌。
7、压力表的最大量程应该与容器工作压力相适应。压力表的表盘刻度限值,应为容器最高工作压力的1.5-3倍,最好取2倍。
8、运输氧气瓶过程中禁止在地面滚动或从高处坠落;防止易燃品、油脂和带有油污的物品与氧气瓶同时运输。
9、冬季使用氧气时,解冻瓶阀只能用热水或蒸汽,严禁用火焰加热或铁器锤击。
10、氧气瓶不得接触油脂、有机物和其它可燃物品。不得使用沾有油脂的工具和手套接触瓶阀或减压阀。
11、触电是手工电弧的主要危险。
12、雷雨时,禁止在露天电焊作业。
13、我国国家标准安全电压额定值的等级为42伏、36伏、24伏、12伏、6伏。凡手提照明灯及危险环境中使用携带式电动工具,均应使用安全电压。
14、在中性点接地的三相四线制低压电网中,不宜单纯采取保护接地措施,不可以有个别设备只接地而不接零,否则仍有触电的危险。
15、燃烧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可燃物质、助燃物质和火源三者共存,且相互作用时才会发生。
16、燃烧可分为自燃、闪燃、着火等类型。
17、如果超出有效范围的燃烧未造成人身和财产的损失,则属于火警。
18、消防器材应存放到位,其柜不应上锁。
19、防火的关键是: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制度和防火规范;认真落实各项技术措施。
20、操作现场各种安全设备、设施、装置、标志等任何人不准擅自拆动,因工作需要必须拆动时,要报经安全部门同意后方可拆动。
21、高空作业必须配戴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带,作业人员不能穿硬底和带钉鞋。
22、保护接地或接零是防止触电事故的有效措施。
23、机械设备安全必须做到“六有六必”的要求:有轮必有罩;有轴必有套;有台必有栏;有洞必有盖;有轧点必有挡板(杆);有特危必有联锁。
24、重点防火单位的职工必须做到“三懂三会”,即:懂得本单位生产过程中的火灾危险性,懂得预防火灾的措施,懂得扑救火灾的基本方法;会报警,会使用消防器材,会应急处理和逃生。
危化品知识
我公司主要使用的危险化学品有酒精、液氨、硫酸、盐酸、液碱。
1、硫酸:无色粘绸油状液体,相对密度1.834,属一级酸性腐蚀品,能严重灼伤眼睛和皮肤,溶于水同时发生大量高热,会飞溅伤人。
2、液碱:即氢氧化钠溶液,常用的液碱的浓度为30~32%,属碱性腐蚀品,对眼睛和皮肤的刺激均为5级,能严重灼伤人体。
3、液氨:无色,有强烈的特异刺激性气味,有毒,对人体粘膜和皮肤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爆炸极限为15.7%~27.4%,最易引燃浓度为17%,产生最大爆炸压力的浓度为22.5%,最大爆炸压力为0.485 MPa,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为30mg/m3 。一般正常运行压力为0.5~0.6MPa ,贮存温度不得超过40℃(1.6MPa),否则将升压而造成危险。 空气中氨浓度达爆炸极限时遇火星会引起燃烧爆炸,有油类存在时更增加燃烧危险。
4、酒精:属于三级燃烧品,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为1000mg/m3,受热或遇明火有着爆炸危险,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爆炸极限为3.3%~19.0%。沸点78.5℃。
5、盐酸:氯化氢的水溶液,是极强的无机酸,商品浓盐酸含32%左右氯化氢。有强烈的腐蚀性,能腐蚀金属,对人体肌肤有腐蚀作用。浓盐酸在空气中发烟,触及氨蒸气会生成白色云雾。
员工安全生产职责
1.认真参加各种安全活动和学习安全文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相互保护意识。
2.自觉遵守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违章、冒险作业,并劝阻他人的违章、冒险作业。
3.严格按照工艺和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发现不安全因素要及时向上级有关领导汇报,并采取相应安全措施。
4.做好设备、工具及安全装置的维护保养工作。保持作业场所的整洁,搞好文明生产。
5.正确使用、妥善保管各种防护用品、安全装置、防护设施和操作工具。
6.有权拒绝违章指挥。
操作工必须做到六严格
1.严格交接班
2.严格巡回检查
3.严格控制工艺指标
4.严格执行审批制度
5.严格遵守劳动纪律
6.严格执行有关安全规定
安全案例分析
乙炔气瓶着火事故
2004年7月6日,某企业一合成车间发生了一起由动火作业引发的乙炔气瓶着火事故,幸未伤人。
1、事故经过
2004年7月6日13时50分左右,该合成车间的一次水总管道由于穿孔,需要补焊,车间安排了停工,由2名维修工配合焊工实施这次补焊作业。
15时20分左右,作业现场的乙炔气瓶上部突然起火,伴随着黄色火焰,冒出一股浓浓黑烟。
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故,焊工竟不知所措,几乎惊呆在那里,而配合焊工作业的一青年维修工却表现得头脑清醒,遇惊不乱,他径直跑到距着火点15m外的灭火器材柜旁,提出一具小型二氧化碳灭火器,打开灭火器开关,瞬间将火扑灭,从而使得此次事故未造成人员伤害。
2、事故原因分析
(1)作业前,焊工忽视对施焊所需设备、工具的安全检查,未发现乙炔气瓶的安全附件低压表出现泄漏点。
(2)放置在操作台下的2个气瓶与动火点的水平距离只有1.5m,违反了有关在动火作业中,乙炔气瓶放置点与焊接地点之间水平距离不小于10m的安全规定。作业时,高处焊接作业产生的部分高温焊渣,溅射到乙炔气瓶上方,点燃了低压表连接丝扣处泄漏出来的乙炔气体。
上述两点,是这起着火事故的直接原因。
(3)作业人员未办理动火作业证,也未在动火前做全面的安全检查,属于违章作业行为。
3、从中吸取教训
1.严格执行禁火区动火的必须办理动火作业证的安全规定。
2.按有关规定,在动火作业中,乙炔气瓶放置点与动火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少于10m。
3.在施焊作业前,对气瓶及其安全附件、工具、相关设备、作业现场进行详细的安全检查,保证动火安全措施逐条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