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边村庄:浦=边=百=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58:04
唐善纯(南京理工大学)
内容提要:在东方南方沿海汉语的方言中,有一个古越语底层,浦、边、百、抱等组成的一个词族就是一个例子。它们的含义用汉语无法探明,在壮侗语中却能获得圆满的解释。
关键词     古越语 番禺 封隅 百色 黄浦 黄埔 浦口 边 抱
苏南地区常有“×家边”系列的村庄名,如赵家边、夏家边、朱家边等。对其为什么叫“边”,殊不可解。1968年底,笔者从南京大学毕业,来到句容县郭庄公社阳巷大队插队劳动,临近就有一个戴家边大队,按照一般人的猜想,其所以称“边”,可能是因位于某路边、山边、水边而得名。我每次从阳巷回南京,必从戴家边经过,于是便注意观察。发现这是一个几百户人家组成的大村落,一条大道从村庄中间穿过,村庄外是平坦的原野,不靠山,也无大河。交谈中,知道此地戴姓人家很多。问其为何叫“边”,回答是,老辈子就这么叫。后来我到句容县委工作,发现这里叫“×家边”的村庄确实不少。不光句容,整个镇江和苏锡常地区,都有叫“×家边”的村庄。
现在终于明白,所谓“边”,是古越语ba:n “村庄”的意思。试比较壮语ba:n³(村子)、布依语ba:n?(村子)、西双版纳傣语ba:n³(村子)、德宏傣语ma:n³(村子)、仫佬语ma:n³(村子)、水语ba:n³(村子)、毛南语ba:n?(村子)、通什黎语fa:n¹(村子)、保定黎语bou³(村子)。在闽客地区,地名中含ba:n(“坂”)的有坂寮、莲坂、坂尾、坂头等。带ba:n的地名,广东西南部很多,广西西部更多,湖南、贵州和四川接近云南的地方以及云南东部、南部也有一些,海南地名中含bou³(“抱”)的不少,抱草在文昌县,抱崙在琼山县,抱塘、抱茂、抱才、抱尾在临高县,抱源、抱罗在儋县,抱穴在昌感县,抱岭、抱木、抱雷在崖县。“抱”在黎语中意为村。反映这些地区有古越人居住过。
广东番禺是带ba:n的最古老地名。番禺现为广州市一个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河网地带,南濒珠江出海口。番禺是中国最古老的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为南海郡治。公元前204年成为南越国国都。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又将交州治所迁至番禺,遂为州、郡、县所在地。隋、唐、北宋时并入南海县。1949年后复设番禺县。有说番禺因处番山和禺山故名,实属误解。江浙也有类似的地名“封隅”。《国语·鲁语下》:“汪芒氏之君也,守封隅之山者也,为漆姓。”封隅之山,封隅应为一山,在今浙江德清县西南。《史记集解》韦昭以为封、禺为二山名。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承其说:“封山,(武康)县东十八里。《鲁语》:仲尼曰,汪芒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今县境即古防风氏封守之地也。唐时改此为防风山。又禺山,在封山东南二里,相传防风氏都此。或以封山为封禺山,误矣。《吴兴志》:禹十二代孙帝禺巡狩时驻此,故曰禺山。”江苏苏州城东门叫葑门,初名封门,以封禺山得名。又以周围多水塘,盛产葑(茭白),遂改为葑门。笔者认为,就古音而言,“封隅”就是“番禺”,语言学家认为,在古越语中,“番”、“封”、“葑”是ba:n 的音写;“禺”、“隅”是古越人的自称,“封隅”、“番禺”就是“越人村庄”。由于古人以汉语硬解,遂变为两座山名,实不可从。
贵州、湖南、广西毗连地区以Pa:k 9(“八”)开头的地名,与侗族有关,“八”在侗语中意为“口”。云南罗平的“八达”河(Pa:?9ta?),布依语的意思也是“河口”。在壮语中,Pa:k?(“博”、“剥”、“百”)亦意为“口”、“嘴巴”,引申为“?入口”、“?处”。带Pa:k?的地名,两广都不少,广西西部特别多,如百色(市)、百济(镇)、百包(乡)、百乐(乡)、百朋(乡)、百或(村)、百秘(村)等。这个词可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试比较:傣语西双版纳方言Pa:k9(嘴),仫佬语Pa:k?(嘴),水语Pa:k?(嘴),毛难语Pa:k?(嘴)。由此可见,该词共同来源于古越语。
Pa:k?在汉语中的留存是含“浦”的地名。《诗·大雅·常武》:“率彼淮浦,省此徐土。”毛传:“浦,涯也。”《吕氏春秋·本味》:“江浦之橘,云梦只柚。”高诱注:“浦,濒也。”《玉篇·水部》:“浦,水源枝注江海边曰浦。”《广韵》:“大水有小口别通曰浦。”南京市有浦口区。春秋时期,今浦口区域先属楚国棠邑。附近有胥浦河,相传为伍子胥逃难过江处。南朝陈太建五年(573),“江浦”作为地名载入《南史》。明洪武九年(1376)置江浦县,县治设在浦子口城内(今东门大街)。黄浦江是长江口支流。在上海市境内,别称黄歇浦、春申江,因传为战国楚春申君黄歇疏浚而得名,发源于太湖,东流经青浦区淀山湖,出湖后到闵行区邹家寺嘴折向北流,是历史上太湖水排泄入海的“三江”水道之一,古称“东江”、“横潦泾”。黄埔位于广州市东南部的珠江之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建村后发展成集镇。其中更有著名黄埔军校旧址。黄埔建村珠江边。原是泥滩地,称浦,后因黄姓居此,遂称为黄埔 。“埔”用于地名时,原本通读为bù。而后来 “陆军军官学校”建校于此,据说是蒋介石后来将其命名为“黄埔军校”。蒋介石误将上海黄浦江之“黄浦”与“黄埔”混淆,而将“黄埔”读为huangpǔ,世人不知,因而皆有此误读,而现却已成正规读法。辞典中“埔”字读为pǔ的唯有“黄埔”而已。
百色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市,有人认为是“色彩缤纷”之意,实际上是由原始村落“博涩寨”而来,壮语Pa:k?sak?音译,sak?意为摔打拍洗(衣服),合起来意为洗衣服的河口。百色地处广西西部,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右江上游,原是一个拍洗衣物的河口。百色古为百越之地。秦始皇在岭南置三郡(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后,百色属象郡。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百色属桂林郡增食县地。唐朝,在今百色地置羁縻添州(州治在城南之古城角,今那毕乡大和村)、羁縻归乐州(今永乐乡境内)和武隆县地(今百兰乡及巴马县部分地区),属邕州都督府管辖。元朝,百色称天州。清雍正七年(1729)分田州土州地设厅制,迁思恩府理苗同知驻百色,设百色厅,次年建城。1913年置百色县。 1983 年改百色市,是滇、黔、桂三省中心城市,有壮、瑶、苗、回、彝、仡佬等7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约占总人口的80%。
在黎语中“嘴”的读音,通什方言是Pam?,保定方言是Pom³,它们与傣语西双版纳方言Pa:k9(嘴),仫佬语Pa:k?(嘴),水语Pa:k?(嘴),毛难语Pa:k?(嘴)属同源词。所以笔者有理由认为,上述“村庄”(ba:n)、“河口”(Pa:k)也是同源词。由于原始村落往往建在河口,故pa:k音变为“板”(ba:n),壮侗语族用以称平原地区的村庄。邓晓华将ba:n与古印尼语∗banua(大陆,陆地,该词根形式在美拉尼西亚语是“陆地,村庄”,东南巴布亚语是“村庄”意思)相比较,认为ba:n是南岛语的记音字(《南方汉语中的古南岛语成分》)。
作者简介:唐善纯(1944-),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发表过数十篇论文,出版过《中国的神秘文化》、《华夏探秘》等学术专著,曾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本文为其新作《语言学视野里的古代中国》之一部分。遗憾的是,网络页面在显示国际音标时,会出现乱码。这个问题将待此书正式出版时解决。
通讯地址:210017  南京市建邺区云河湾花园5幢二单元120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