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生料栽培技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35:17
江苏省射阳县食用菌栽培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起步,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栽培品种基本上以平菇为主,栽培方式为生料栽培。目前,全县食用菌产业从业人员有2.5万人。2009年,平菇投料量19.5万吨,产量达30万吨,年创产值12亿元,人均获纯利3万元以上。该产业目前位列全国县级之首,全球之冠。现将平菇生料栽培的管理技术整理如下,供广大菇农参考。
一、平菇品种的分类:
平菇品种不同,其子实体正常发育时所需适温范围也不相同,生产上常用平菇品种,按温型分类,详细可分为高温型.中高温型、广温偏低型、中低温型。按菇体色泽分类,可分为乳白色、纯白色、灰白色、浅白色;深灰色.灰黑色,黑色。而气温的变化又决定着品种的色泽,如平菇江都9745在8℃左右是深黑色,在25℃左右时呈深灰色或灰白色。一般来说,气温越高,色泽越浅;气温越低,色泽越深。
1、高温型。高温型品种按色泽可分为两大类:(1)乳白色类,子实体发育温度为15-34℃,最适出菇温度为22-28℃,主要品种有苏引6号.伏源1号、高温908、海南2号,这类品种大多安排在春季3-6月投料播种,4-9月高温季节产菇,但因高温白色品种春夏栽培病虫发生频繁,杂菌污染率高,如经验不足,管理不善,易发生黄菇病。夏季种植尽管卖价高,但产生经济效益并不高,因此,乳白色高温型品种总投料量并不多,销售竞争者也少。笔者建议,用户如要种高温型乳白色品种,可多种海南2号,该种和国内几十个白色高温品种对照比较,其抗霉性、抗黄菇病、早熟性、商品性均名列前茅。(2)灰褐色类,主要品种有江都71号;基因2005,这两个品种出菇温度12-36℃,菇体与凤尾菇相似,单生型,鲜菇肉质细嫩、口感好,市场较抢手,幼菇提早采收,可作秀珍菇上市,售价高。实践证明:这两个品种经多年推广,尤以抗杂菌,抗黄菇病能力特强,长势长相突出,后劲足,最多可出8潮菇,又因商品价值、口感均超过乳白色品种,因此,市场前景更广阔。
2、中高温型。子实体发育温度12-30℃,适温20-26℃,主要品种有特大风尾,大叶凤尾、风尾5号等,菇体色泽灰褐色,单生型多,这类品种大多安排在春季5-6月和秋季9-10月上市,因出菇周期短,产量偏低,只有少数南方地区种植。
3、广温偏高型。按色泽可分为两大类:、灰白色类,子实体发育温度为2-34℃,最适温度10-29℃,常用品种有:复壮109、1016、F803,这类品种从早秋出菇至次年6月结束,因生产周期长,产量能完全发挥出来,又因早秋菇价高,头潮菇就能收回成本,避开了“烂市”风险。缺陷是,抗黄菇病能力较差,如管理不善,头潮菇后易发生黄菇病,冬季虽能出菇,但出菇量及菇形美观度均稍次。(2)灰黑色类,出菇温度6—33℃,常用品种:早秋615、科大杂优、锡平1号、春栽1号。其共同特点,抗黄菇病能力特强,属硬柄,菌袋发菌结实,不生菌皮。突出优点:早秋8月底产菇持续到11月底,春季产菇可持续到6月。当中不发生黄菇.死菇。广温偏高型菌株被菇农称为早秋菇价卖得最高、经济效益最明显的品种。
4、广温偏低型。(1)黑色类,子实体发育温度为2-32℃,适温10-26℃,常用品种有超强581、江都9745、江都5178、江都3912等,均属软柄,菇色均为黑色,黑色品种因韧性强、味鲜、菇质厚,已被众多消费者所喜爱,但这类品种出菇温度不能太高或太低,温度过高,易产生菌皮,菌袋不现蕾;温度过低,虽然出菇,但柄长、盖小.商品价值降低。黑色品种最大缺点是,连茬栽培抗病能力和适应性没有深灰色品种强,因此,推广种植一定要精细管理。(2)深灰色类,如特抗650、抗病265、江都2002、杂交201、2026,出菇温度2-32℃,均属硬柄,子实体丛生柄短,菇色随气温变化而变化,15℃以上色浅,12℃以下色深,这类品种抗黄菇病能力特强,能稳出6-7潮菇,加之菇形好,菌褶纹细,产量又高,所以深受消费者喜爱.(3)纯白色类,常用品种有:变异40、雪美F2,910,前三潮均为洁白色,柄短,丛生,其中以变异40更为艳丽美观,盖径大,后劲足。(4)浅白色类,子实体发育温度为2-30℃,适温8-25℃,常用品种有:天达7350、天达85.天达85,天达300;新侬1号;冠平1号;高抗1号、高抗48,这类品种产菇适塭范围广,种植时间回旋余地大,华东地区最早出菇时间力9月上旬,出菇期历经秋、冬.春三季,且每个季节的菇质.菇型均优,虫害又少。又因浅白色品种在自然生态条件下具有极强的抗病和适应性,因此是目前使用最普遍或最有发展前途的菌种。
5、中低温型。子实体发育温度为2-26℃,适温8-16℃,26℃以上菇体发生量少,优点是特耐低温,o℃以上菇体均可生长,且肉厚.质佳,尤其在北方地区更为适应;常用浅白色品种为:天达1349;超寒1号、江都792等:灰黑色品种为:冻菌1号、特大平菇.低黑H-1;新冬黑平。
6、姬菇品种。姬菇出菇密集,菇盖灰色.菌柄长,每丛有30-70个小菇向四周辐射,市场销售看好。常用品种有:姬菇王;姬菇1007;冀农11号等,出菇6-33℃,属广温偏高型,为正宗姬菇品种。其种植方式和平菇基本相同。但正宗姬菇品种有一缺点,冬季出菇很少或者低温季节菇盖上生瘤,影响了市场销售,为了促使冬季市场有大量姬菇销售,菇农常把广温偏高型.偏低型灰色或灰黑色平菇品种充当姬菇销售,如本所新选育的姬菇53号;姬菇57号,若通风量加大,可长成大平菇,若通风量减少,在幼菇期采收其效果充当小姬菇极好.为菇农带来了极高的经济效益。
要获得平菇优质高产,选准当家品种很重要。在引种时必须根据市场菇色需要和当地气候而定,以市民喜爱白色菇的上海地区为例,必须选择浅白色类型的高产菌株;以市民喜爱黑色菇的青岛地区为例,必须选择灰黑色类高产品种;以市民喜爱灰色菇的保定地区为例,应选择深灰色高产品种。
二、平菇栽培培养料的种类
1、主要原料。主要原料又称主料,是指以粗纤维为主要成分,能为平菇菌丝生长提供碳素营养和能量,且在培养科中所占数量比较大的营养物质。
(1)棉籽壳。棉籽壳是脱绒棉籽的种皮,为油料加工厂的下脚料。棉壳占棉籽总重量的32%-40%,我国年产棉籽壳约1200万吨,绝大部分用于食用菌生产.据研究,棉籽壳不仅营养丰富,且质地疏松,吸水性强,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状,加水浸透或加压力时,不板结,透气性好,含有一定空气,可提供菌丝生长所需要的氧气,是适宜平菇栽培的最理想原料。棉籽壳也有好多种,有粗壳;中粗壳、细壳之分,有绒多、少之分,有含棉籽仁多少之分。一般粗壳、绒少壳,仁少壳发菌好于细壳.绒多壳,仁多壳。但细壳、绒多、仁多壳产量又高于粗壳、绒少、仁少壳:建议用户在购买时要两者兼顾,灵活机动。
(2)玉米芯。脱去玉米粒的王米棒,称玉米芯,也称穗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居粮食作物的第三位,年产玉米芯及玉米秸杆约9000万吨。干玉米芯含水分8.7%,有机质91.3%,其中租蛋白2.0%,粗脂肪0.7%,粗纤维28.2%,o,可溶性碳水化合物58.4%,粗灰分2%,钙O.1%,o,磷0.08%,经粉碎发酵,加其他氮源和辅料,可袋栽平菇。
(3)木屑。锯木加工厂产生的下脚料称木屑,也可用树枝加工粉碎而成。适合平菇生长的以阔叶树木屑为佳。木屑的粗细,因加工工具和木质而异。用带锯加工的木屑比圆盘锯加工的细,硬质木材的木屑比软质木材的木屑好。栽培平菇用的木屑粗的比细的好,硬质木材的木屑比软质木材的木屑好。宜栽培平菇树种的干木屑,一般含粗蛋白1.5%,粗脂肪1.1%,粗纤维71.2%,可溶性碳水化合物25.4%,实践证明,松、杉木屑也能进行平菇生产,一般从锯木场收集的木屑,常夹有松、杉、柏、樟等木屑。因此,在使用前应放置半年至一年时间,以自然挥发.驱除芳香等物质就可正常使用。用于塑料袋栽培的木屑,均要过孔径4毫米的筛,以清除杂物及尖刺木片.以免刺破料袋。
(4)其它。稻草,甘蔗渣,黄豆秸、花生壳经粉碎成小颗粒状作为碳源,添加氮源等,也是栽培平菇的培养料,但这类原料种植产量并不高,本资料中不再详细介绍其栽培方法、如有这些原料,笔者建议,只能以5%比例少量添加到以棉籽壳、玉米芯为主的培养料中。
2、辅助原料与药剂。辅助原料又称辅料,是指能补充培养料中的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且在培养料中比例较少的营养物质。辅料除能补充营养外,还可改善培养料的理化性状。常用的辅料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天然有机物质,如麸皮、玉米粉等,主要用于补充主料中的有机态氮、水溶性碳水化合物以及其他营养成分的不足。另一类是化学物质,以补充营养为主,如尿素、复合肥等。
(1)麦麸。麦麸是小麦籽粒加工面粉时的副产品;含有16种氨基酸,尤以谷氨基酸含量最高(占46%),营养十分丰富,而且质地疏松,透气良好。但易滋生霉菌,故用作培养基,需经严格挑选,变质发霉的不宜采用。
(2)玉米粉。玉米粉也称玉米面,是玉米籽粒的粉碎物,—般含水分12.2%,有机质87.8%,由于营养丰寓,维生素B2含量又高于其他谷类作物。在食用菌培养料中,加入5%-10%,可以增强菌丝活力并显著提高产量。
(3)尿素。尿素是一种有机氮素化学肥料,白色晶体,含氮量为42%—46%,在食用菌生产中,常用作菌体培养料的补充氮素营养,其用量一般为0.1%-0.4%,添加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氨气对菌丝的毒害。
(4)石灰。在平菇生产中,培养料中添加适量的石灰,主要作用是提高培养料的酸碱度,杀死杂菌或抑制杂菌的生长,防止杂菌的污染。其次是增加培养料中的钙质,改善培养料的营养状况,促进平菇菌丝的旺盛生长,对提高产量有一定的作用。一般用量为1%—4%。
(5)复合肥。复合肥是指氮、磷;钾三种元素高含量的复合肥料,呈灰色颗粒状,增产潜力大,一般进口复合肥要比国产复合肥营养含量高,如进口复合肥磷酸二铵,每50公斤170元,用于平菇培养料配制,使用量力0.2%-0.4%,国产复合肥品种很多,如“三元牌”、“红光牌”,因含量低,50公斤160元,用于平菇培养料配制使用量可加大到0.8%-1.2%,本资料配方中汲及到的复合肥都指国产复合肥。
(6)多菌灵。是一种广谱型的内吸性杀菌刑,对人畜低毒。多菌灵虽不能直接杀菌,但有很强的抑菌作用,其杀菌机制是干扰病原物质细胞分裂。多菌灵化学性质稳定,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中不易失效,在300-312℃条件下才能被分解。多菌灵用量偏大,虽然栽培成功率高,但菇体内有毒物质的残留量会相应增加,低毒并不等于无毒,使用量必须慎重。本资料配方中汲及到的多菌灵均为江苏镇江农药厂生产的含量为25%的多菌灵。
(7)克霉灵,又名二氯异氰尿酸钠。因长期使用一种杀菌药剂,杂菌易产生抗药性,有个别用户反映因多年使用多菌灵作抗菌剂,现在无论发酵料还是熟料栽培,杂菌总是控制不住。因此,在此情况下,建议改用克霉灵试试,克霉灵作为防霉剂药效成份、作用基理均相似,按0.1%的用量拌入培养料中,对氯霉、黄曲霉、链孢霉等有极强的预防和消杀功能。缺点是遇到70℃以上的高温会容易分解。
3、配套材料
(1)筒袋。平菇原种和栽培种的容器可选用高压聚丙烯袋,规格为原种选用15 cm *33 cm
*5.5丝聚丙烯筒膜。栽培种容器可选用17cm*40
cm*5.2丝的聚丙烯筒膜。用于平菇生产出菇的容器是低压聚乙烯筒膜,规格为:长为43-45
cm,宽20-25cm,厚度1.5-3丝厚度不等,一头把口扎好或者烫好(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封好口的成品袋子出售)。栽培筒膜质量好坏,不仅关系到菌袋制作成品率高低,还会给菌袋培养和产菇管理带来影响,因此,要向专业厂家或经销单位购买优质筒料。
(2)套环或无棉盖体。塑料袋制种无虫化封口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套圈塞棉花;另一种是无棉盖体。有人要问,是用套圈塞棉花好,还是塞海棉盖好?
a;用套圈塞棉花,在消毒锅里灭菌时,堆放要得体,以防受潮,优点是透气性充足,菌丝发得快,且不易受虫害;b,用海绵盖封口,缺点是发菌初期较好,发菌后期菌丝易延伸到盖内,造成菌丝缺氧使生长变得缓慢.近来发现个别厂家生产的无棉盖体内海绵密度不够,空隙较大,易引起螨虫侵染。笔者建议还是用套圈塞棉花较为靠实,有的菇农最怕棉塞受潮,其实要得到干燥的棉塞很简单,只要在锅内将菌种铁筐叠起堆放,在筐顶部用一层薄膜或铁皮覆盖,让锅顶下滴的冷凝水顺薄膜或铁皮表面流下边沿,再往下流到锅底。切注意:薄膜或铁皮周围边沿要和锅壁相距2cm左右。
(3)出菇套环。熟料袋栽出菇套环的常用规格为:直径4
cm;环圈高2cm、环壁厚1.2-1.5mm,套环可直接向专业厂家或者专业门市订购;也可以自制,方法是:将宽左右的硬塑打包带剪成13—15
cm长,将其两头交叠,用灼红的锯条热焊即可。
(4)气雩消毒剂.该产品对食用菌中常见的杂菌和病原菌,杀伤率达100%,且使用方便,毒副作用小,气雾消毒剂用于接种箱消毒,每立方米2克作用半小时,即可杀灭箱体内全部杂菌,无气味和刺激性,是替代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最理想的药刑,且操作方便,用火柴点燃即可(不必倒出药剂),就会喷出大量气雾,从而达到杀菌目的。
(5)万消灵。出菇后防治黄菇病必需药品。强力快速杀灭各类细菌、芽孢,治疗平菇因各种病源菌引起的发黄、发软,褐班病等现象,效果奇特。使用方法,预防发病用量:每片兑水15公斤,在出菇后无论有菇或无菇每隔三天对菌袋、幼菇、周围环境喷一次,可确保从头潮到尾潮不易发生黄菇病。治疗用量:每片兑水5-6公斤,发病初期,即喷施病菇,每天1次,三天可治愈,治愈率98%以上。
(6)菇虫净,又名虫立杀。制种期和发菌期驱虫、防虫专用特效药,夏、秋.春气温较高季节,生产袋装菌种或熟料栽培扎口处,害虫最易进入袋内咬食菌丝或产卵生蛆;每袋粉剂兑水1-2.5公斤喷洒到接种口和透气孔处,药粉即可吸附在袋口,可长时间起到驱虫和触杀效果,喷药一次三个月无害虫进入,对菇蚊、菇蝇、跳虫等杀灭率100%,具有卓越的杀虫、防虫效果,对菌丝生长无副作用。
(7)大丰激素,又叫802激素。对平菇生长有三大奇效功能(每瓶兑水120公斤):1,出菇前喷施可提早出菇,对平菇菌丝满袋迟迟不出菇,划破袋头菌皮,喷施1—2次,即可大量现蕾。2出菇后喷施,幼菇期每天喷一次,连喷三次,平菇叶片均可明显增大、增厚,增加产量10-20%;3;采收前一天喷施,平菇菌盖边缘更趋于内卷,色泽更鲜嫩,并可推迟开伞时间。
(8)三十烷醇转潮王。本品由三十烷醇和食用菌生长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复配而成,和以往推广的粉剂相比,便于溶解,易于菌丝及子实体对营养的吸收,能提高食用菌生长发育及抗霉能力,特别适用于平菇生长,能促进菇体形成与肥大;改善品质;缩短转潮时间,增产幅度20-30%。使用方法:1幼菇期喷施,每袋兑水75-100公斤,每2-3天对菇体喷一次,连喷三次。2菌袋补水,每袋兑水配合其它营养,通过补水器输入袋科内可以补500棒左右。
(9)平菇专用肥。本品为浓缩、高效复合营养素,每袋1500克,内含食用菌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配方全面、合理,适合生料、发酵料、熟料栽培。添加本品后能促进平菇菌丝生长,适合生料、发酵科、熟科栽培,每吨干料添加2-3袋,即可代替其它所有肥料,增产幅度最高可达20%。
(10)铜补水针。系采用紫铜管制成,不易弯曲,不生锈。可重复使用多年。
三、平菇菌种的生产技术
为了使平菇高产、优质、高效益,除了全面掌握平菇的基本科学知识外,掌握菌种的制作工艺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在相同栽培条件下,良种可以比一般种增产三成,产量成倍增长、因为优良的菌种生命力强,接种后长速快而旺盛,在培养基内占居优势,从而抑制杂菌生长。同时,由于良种的菌丝在基质内分解和吸收养份能力强,可以更好地为子实体输送养份和水份,获得出菇快、朵形美、产量高的效果。菌种包括母种、原种、栽培种。
母种。用平菇孢子或子实体分离培养出来的第一次纯菌丝体,再经提纯复壮,称为纯一代母种,也称为一级菌种;母种的分离培养是制种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原种和栽培种质量,关系到平菇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必须做出菇鉴定,无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可直接向信誉高的科研单位购买母种。
原种。把母种移接到菌种瓶内的棉籽壳或木屑等培基上,所培育出来的菌丝体称为原种,原种是经过第二次扩大的,所以又叫二级菌种,原种虽然可以用来栽培平菇,但因为数量少,当作栽培种使用成本高,所以一般不用于栽培生产,必须再扩大成许多栽培种。每支试管的母种,可移接4-5瓶原种。
栽培种,又叫生产种。即把原种再次扩接到棉籽壳、木屑、玉米芯等培养基上,经过培育得到的菌丝体,作为生产平菇的栽培菌种,栽培种经过了第3次扩大,所以又叫三级菌种。栽培种的培育,一般选用聚丙烯17厘米*40厘米*5丝的塑料袋,一头或者两头接种。
1、母种制作
配方(1):马铃薯(去皮)200克、葡萄糖20克、磷酸二氢钾3克、硫酸镁15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
配方(2):小麦500克、蛋白胨2克、磷酸二氢钾3克、硫酸镁1.5克,维生素B1
3片、琼脂20克、水1000毫升。
以上配方均适应平菇生长。现介绍配方(2)制作方法:选择质量好的小麦500克,放进铝锅内,加水1500毫升,水烧开后,煮沸10分钟,然后用4层纱布过滤,取其汁液,若滤汁不足1000毫升,则加水补足,然后将琼脂、蛋白胨、糖等全部加入,加热至全部溶化后,分装试管,装量为试管长度的1/4,分装时,注意勿使试管口沾附培养基,装好后,立即用棉花塞口,并要求松紧适度,使之既利于通风,又能防止杂菌侵入,棉花塞入试管口的部分,一般为2/3左右,留1/3在管外便于拨出;装完所有试管后,用绳子每10支试管作一捆缚好,管口棉花塞用牛皮纸或聚丙烯薄膜包好,以防受潮,然后竖直放入高压锅内消毒,在1.2公斤/平方厘米压力下,维持40分钟,灭菌后的培养基要趁热把试管倾斜,使之凝固成斜面,倾斜度以斜面达到管长1/2长度为宜,冷却后即成试管斜面培养基。
制成的斜面培养基不要立即接种,要空白培养3-4天,等管内冷凝水完全风干后才能使用,为防止冷凝水过多生成,可在放置试管斜面后,趁热用棉被盖上,让其慢慢冷却,这样冷出的试管内所含冷凝水珠极少,因为有冷凝水的斜面,接种后,极易产生酵母菌感染。另外,空白培养基还可检验斜面的灭菌效果,因试管培养基表面和内部可明显观察变化程度,这样就避免了因灭菌不彻底造成的接种失败。
母种转扩必须在无菌条件下操作,以保证继代母种的纯正,一般科研单位出售的均为一级母种,它可以进行再次转管扩接以满足原种生产的要求,每支可扩接20-40支,但转管次数不宜太多,最多不能超过2次,以免削弱菌丝生长活力和降低出菇率,无条件转扩的,也可从科研单位引进一级母种直接转扩原种,则效果更好。
2、原种制作
(1)棉籽壳培养基。
棉籽壳100公斤,麸皮5-8公斤,石灰0.5公斤,25%多菌灵0.2公斤,水135公斤,复合肥1公斤。
由于棉籽壳吸水较慢,拌料后须整理成小堆,待4小时充分吸湿后,再进行装瓶,装好瓶后,在料中央打一个直径2cm、深3cm的洞穴,有利于接入的母种块加快萌发、生长。以棉籽壳为主培养基的原种菌龄约为25天左右。
(2)小麦、棉籽壳培养基。
小麦40公斤、棉籽壳60公斤、石膏粉1公斤、水适量。
制种用的小麦要干燥、色鲜、无霉变,先将麦粒浸入1-2%的石灰水和0.2%的多菌灵混合水溶液中。浸泡时,水面要高出麦粒10-15cm,浸泡时间随气温高低灵活掌握,以麦粒内部浸到无白心时为准,一般水温25℃左右时,大约需浸18-20小时,15℃左右时需浸30-36小时。将浸好的麦粒捞出,倒在干净的水泥地面上吹凉,待麦粒表面水分适当干后,可与棉籽壳、石膏粉等混合拌匀,接着装入瓶中。麦粒培养基分装时,要上下震动,以利基质结合相对紧实,分装结束后,因麦粒组织松散,不好打洞眼,可以擦清瓶口污物,塞上棉塞,然后进行消毒灭菌。由于麦粒培养基透气性好,营养足,菌丝17-22天即可发满,且质量也最好。
(3)棉籽壳木屑培养基。
棉籽壳30公斤、木屑55公斤、麸皮15公斤、复合肥1公斤、水135公斤,该培养基因木屑成份比例大,制作好的菌种虽不够洁白,但含水量足,菌种质量好,且不易老化,笔者建议菇农多采用。
原种容器可以是900m1专用菌种瓶,也可以用500ml医院用盐水瓶代替.无玻璃瓶的,可以用15cm*33cm*5.5丝的丙烯菌种袋,袋口系无棉盖体,也可用颈圈加盖棉塞。原种培养料的灭菌要同母种培养基的灭菌同样严格,不同的培养基,其灭菌程度和时间亦有差异,棉籽壳或木屑培养基在高压2公斤/平方厘米压力下保持2小时。常压灭菌100℃保持14-15小时即可。麦粒培养基在高压2公斤/平方厘米压力下保持2.5小时,麦粒培养基不要常压灭菌,否则菌丝生长细弱、无力,因为小麦内部有一种酶的营养物质,必须在高压下才能释放出来。
母种接入原种要在接种箱内进行,消毒药剂采用气雾消毒剂熏蒸。接种时,在无菌条件下将母种斜面培养基横割成4-5块,第一块要割长一些,因为培养基较薄、易干燥而影响发菌,然后连同培养基一起移入原种瓶内培养基中央洞穴内,每瓶接种一块,麦粒培养基因没有洞穴,接种后最好抖动瓶身,使少量麦粒盖住种块,这样,菌种块在洞穴内或培养基下,由于湿度高,能很快萌发,并吃料生长;原种培养温度以20-26℃为宜,培养室的窗户要用黑布遮光,以免菌丝受光照的影响,造成原基过早出现而老化。在原种培养期间,每隔5天要检查一次料面和棉花塞内有无杂菌感染,一旦发现杂菌感染,就要及时淘汰。经过严格筛选,平菇菌丝延伸过程中,色白、粗壮、富有弹性、并布满全瓶,即为合格原种。
3、栽培种制作。
栽培种制作容器最好用高压聚丙烯塑料袋,因高压丙烯袋较透明,能明显观察内部菌丝生长情况。栽培种配方主要有:棉籽壳、玉米芯、木屑培养基。
(1)木屑、棉籽壳培养基。
木屑40公斤、棉籽壳40公斤;麸皮10公斤;复合肥1公斤、石灰0.5公斤、多菌灵0.2公斤。
木屑最好选用相隔半年以上的陈木屑,麸皮要新鲜、无霉变,无虫害,此配方培养的菌丝虽不如纯棉籽壳培养基洁白,但菌丝生长结合力强.紧密度高.耐老化,且不易出菇,存放时间长,17cm*40cm两头接种制作的菌种,菌龄为35-40天。
(2)棉籽壳培养基。
棉籽壳100公斤、麸皮5公斤、复合肥1公斤、石灰0.5公斤、多菌灵0.2公斤。
先将棉籽壳预湿,然后把麸皮、复合肥(事先压成粉状)混入料内,加水拌匀,棉籽壳培养基17*40两头接种,菌龄为25-30天。
(3)玉米芯培养基。
玉米芯80公斤、麸皮5公斤.玉米面8公斤、复合肥1公斤、石灰0.5公斤、多菌灵0.2公斤。
玉米芯要粉碎成大豆大小的颗粒,再用1%生石灰水拌好,堆闷24小时后,拌入各种辅料,玉米芯培养基与棉籽壳培养基菌龄大致相同。
制作栽培种,除掌握以上配方外,还要使拌料水份恰到好处。含水量偏低,菌丝生长缓慢、纤弱;含水量偏高,料温随之上升,易酸败,菌丝生长受阻。常用感观测定,即装袋前手握培养料,指缝间有水溢出,但不下滴为宜,乜可按照伸开手指,料在掌中能成团或掷进料堆四分五裂或落地即散为标准,其含水量较为适中。
配制好的培养料,有条件的可用装袋机装袋,每小时200袋以上,使用机器装袋,松紧均匀,省工省时,效率高。但劳力不缺的地方,也可用手工装袋,人工装袋应边装边压实,用力要均匀,要做到袋壁光滑、而无空隙,装好后,两头直接用扎线扎紧即可。常压灭菌时,锅内温度达到100℃,要维持12-15小时再停火,等温度自然下降到60℃时,才能打开蒸锅取出料袋。
待袋料温度降到25℃左右时,即可接种。转接栽培种按严格要求,仍要在接种箱内进行,有条件的也可采用离子风接种机进行无菌接种。接种箱消毒一般用气雾消毒刑(每立方米2克)熏蒸半小时,在箱内先将原种用长柄镊子搅碎,在无菌条件下,打开栽培种袋口,均匀倒入原种块,尔后,用塑抖袋扎绳扎好。注意,扎线不要扎得太紧,防止菌种不透气.难发菌,也不要太松,以防袋口落入杂菌孢子,引起杂菌感染,松紧度掌握在“肉眼能看到缝隙或能吹得进气流为佳”,接入的菌种块要正好处于扎口中心位置,这样有利于种块尽早封面,此种接种方法为线绳扎口法。也可以用塑料袋加无棉盖体法培养栽培种,也可以用塑料袋加套环塞棉花法培养栽培种,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四川菇农常用的,将袋口系上出菇套环接入原种后,再盖上二层报纸,笔者认为以套环塞棉花法培养的栽培种,污染率最低,且质量最好。
接种后的种袋要及时移入培养室内培养,用线绳扎口法的还要用菇虫净或者虫立杀粉剂将每个袋口进行喷施一下,其目的是让药粉吸收附在袋口,以防止菌袋培养过程中虫从口入。在培养过程中,还要防止塑料袋被硬物刺破,应经常检查杂菌污染和鼠害,特别是老菇场,为达到万无一失,防止菌螨、菌蝇进入种袋口内部产卵,必须每隔7天对地面、窗户、周围环境用氯氰菊酯或者敌敌畏农药进行喷雾一次。在菌丝生长后期,采用线绳扎口法的如果发现菌丝生长特别慢,可用手拉一下拉袋口,使袋口空隙加大,让更多的氧气进入袋内,以加速菌丝生长。
栽培种的质量鉴别。菌种质量的好坏,目前还没有准确的方法,主要靠外观鉴定,一看长势,二看纯度,三看菌龄,菌丝长势要旺盛、浓密、洁白。菌丝纯度主要看无红、绿、黑等杂色斑点,菌丝上下一体,无抑制线。菌龄主要看茵丝无萎缩老化现象。所谓合格平菇菌种,其主要标准是,菌丝体纯白健壮,粗细均匀,菌落延伸整齐一致,尖端部位分枝清晰,不杂乱。成熟的菌种,菌丝浓密、具有光泽,有“回菌”或生出菌皮现象,有时还有水珠分泌,但基质清楚可辩,不收缩,不干涸。
栽培种菌龄以菌丝发到底后5天至原基形成之前使用最好(出现少量原基也没有多大关系),这时挖出的菌种成块,菌丝量大,有弹性,移植后,菌丝萌发快,定植早。一般来说,低温下培养的菌种,只要不出菇,时间延长一些对菌种质量不明显影响,但在高温下培养,即使菌种不出菇,也不能随意延长时间。因在高温下,菌丝体生理代谢活动旺盛,它不但要大量消耗培养料中的养份,同时还会加快自身的衰老速度。凡菌皮过厚、老化干缩、菌丝生长稀疏或培养料结合松散、菇体己长出袋外的菌种,以及带有虫卵或杂菌的菌种,都不能当作菌种栽培,否则,应用到生产中,轻者减产,重者无收。
四、室外大棚的搭制
菌种接入料袋后,从菌丝萌发到现蕾,这个阶段叫发菌。发菌可以在室内进行,也可在室外大棚进行。室内发菌,各方面管理工作易于掌握。室外大棚发菌,由于太阳辐射热的作用,尤其要注意袋温升高,防止烧菌现象。出菇场所,最好选在室外塑料大棚内,因大棚保温保湿好,又易于管理,因此,是最好的场所。
1、室外大棚的搭制
建造塑料大棚,具有造价低廉、温度稳定、保湿性好、冬暖夏凉,便于调节光照等优点,适宜大多数地区菇农使用。生产者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栽培季节及场地内的温度等变化状况,本着“经济、方便、实用”的原则,因地制宜,自主选择。
(1)半拱圆温室。主要适用于东北地区秋冬季平菇栽培,北侧是一通土墙,跨度4.5-5.Om,墙高1.2-1.3m,厚0.5m,后屋面有檀、柁支撑,进光面用竹竿或毛竹片作拱架,形成半拱圆面,拱架间距约30cm,拉立柱支撑拱架。立柱与拱杆间用CP6的钢筋或8号铁丝作拉线,拉线与立柱顶紧紧固定,后墙每隔几米留风孔,出菇管理时,只要将南边薄膜支起,即可和后墙风孔形成空气对流。
(2)拱顶形半地下菇棚。在地面挖深40厘米,把土填于两旁,拍实沟壁,筑成一个宽3.4米、沟壁高0.8米、长度不限的半地下大棚,再在地沟两边土墙上(地平面向上),每隔数米开一个通气孔,通气孔以30*20厘米为佳,这样每两排袋墙之间都能使空气对流,畦底整成龟背形,并开好水沟。在地沟上架设竹木弓架,用线绳、铁丝固定横梁,然后覆盖薄膜,再在拱棚顶部覆盖草帘或稻草。建造半地下菇棚要注意三点:一是造棚场地的土质必须是黏土或壤土;二是菇棚四周必须挖排水沟,以防积水灌入棚内;三是菇棚宽度不可过大,以免造成坍塌。
2、场地消毒
菇棚搭制好后,要在进袋前20天对发菌场所彻底杀菌、灭虫。可在地面和四周撒上石灰粉,用2000倍万消灵水液和1000倍克霉灵水溶液交替喷湿2-3次,再用2000倍敌敌畏药液喷洒1-2次。在发菌或出菇场地进行定期消毒非常重要,尽量使菇棚周围环境的杂菌及虫害降到最低点,以减少后患。
五、平菇棉籽壳半生料栽培菌袋的制作
棉籽壳半生料栽培平菇就是不经过完全发酵或高温灭菌直接进行生料栽培的方法,此方法在我地已大面积推广多年,江苏省射阳县通洋镇、阜余镇、千秋镇的平菇生产,从开始100多户发展到现在10000多户。最近几年,这些种菇户平均纯收入都在三万元以上,其生产技术全部采用半生料栽培,优点是方便、快捷、操作简单,菇农易接受,缺点是每年或最多两年要更换场地一次,但对于广大菇农利用秋、冬两季到大城市郊区租地种菇来说,再好不过了。因此,菇农如遇到在当地连续发生杂菌污染或连续爆发黄菇病时,或在当地平菇遍地开花、销路受阻时,可考虑走出家门,到大城市租地种菇的模式。
半生料栽培的时间要求,华东地区最佳播期为8-10月,早于8月不太适合搞生料栽培。研究发现,玉米芯因材质不同而不适宜采用半生料栽培,因此,本章重点介绍用棉籽壳进行半生料栽培方式。采用半生料栽培可选用广温偏高型和广温偏低型平菇品种。
生产配方(本资料配方中的复合肥均指国产复合肥,如果用进口复合肥则用量减半):棉籽壳1000公斤,复合肥10公斤或者平菇专用肥2包或者磷酸二铵8公斤(此三种肥料选择其中的一种即可,如想选择两至三种,用量一定要酌减),石灰粉10公斤,多菌灵2公斤,克霉灵0.5公斤。三十烷醇转潮王1-2包。
建堆,半生料处理。将棉籽壳和其它辅助物加水搅拌均匀后建堆,要求堆高1.5米.堆宽1.5-2米,长不限,在料堆上打上洞眼,盖上草帘。如发现蝇虫较多,可在草帘上喷洒敌敌畏药液。本技术要求堆闷12-18小时,达到原料半软化、含水适中的目的后,即可拆堆装袋。此种方法,由于不受发酵时间限制,头天下午拌料,第二天上午即可装袋,较为实用,被大多数菇衣所采用。需要指出的是,堆闷12-18小时后,一定要将料堆翻堆一次,并摊开冷却进行装袋,当天装不完的,还要重新建堆打洞,等第2天再进行装袋。否则,由于料堆缺氧,培养料的理化性状和营养条件不但未能得到改善提高,长时间会发生腐烂、劣化,严重的还会变酸,发臭。变质的培养料接种后,菌种只萌发,但不能吃料生长。
相比而言,生料栽培其花工量及成本大大低于熟料栽培,技术性难度也低于发酵料栽培和熟料栽培。实践证明,在气温20-30℃之间,只要在发菌管理过程中,不发生烧菌,生料栽培成功率最高,可达100%,因为平菇菌丝危害大敌“绿霉菌”其孢子及菌丝的萌发生长,在15-23℃时较为活跃,一旦产生,平菇菌丝无法抗衡。而在25℃以上,绿霉菌活力明显下降,即使有少量发生,因平菇菌丝生长迅速、活动旺盛,也能将之吃透。因此,华东地区9-10月是平菇半生料栽培最佳安全期。笔者建议,假如你计划将培养料全部进行半生料栽培,请在9-10月这两个月内,发动一切人力、物力将培养料全部播完,一旦错过了最佳安全期必是危险期,如迟于10月底播种,成功率将大打折扣。
装袋接种。装袋前料的含水量以手握紧料有水印但不能渗出为宜,如指缝内有水渗出就偏多了。刚开始拌料时即建堆前,水份可偏大一点,在手握紧料有水渗出,并往下滴了3-4滴,经15小时左右预热、挥发、吸收后,水份会自动减少。袋膜选用宽22cm,厚1.5丝聚乙烯塑料袋,可事先裁成45cm长,一头用线绳扎紧,或者直接购买平菇生料成品栽培袋。装料时,先抓一把棉籽壳放在袋底部,然后放一层菌种,再装料,边装边压实,装至近袋口时,放一层菌种,再抓一把棉壳封面。用种量为12-15%,扎好袋口后,在2小时内用筷子粗的细钢筋(有专用打眼器)在袋两头各打2-3个透气孔,洞眼深度为5-8厘米。
培养料水份和透气孔是决定生料栽培成功的关键因素。装料前培养料的水份过大,日后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减慢,杂菌感染几率也大大增加,另外袋两头菌种就是通过透气孔吸取氧气而萌发生长的,没有透气孔,菌种层由于缺氧而闷死;透气孔少或过小,有两个缺点:一是在发菌中期,菌丝生长速度滞缓,甚至停止,严重时还会感染杂菌、二是不利于菇蕾形成或生长。透气孔多或过大也不行,也会带来两个缺点:一是易引起虫害和杂菌侵染,二是形成菇蕾基数过多,给管理带来麻烦。另外,菌袋两头各放一把棉籽壳,是让菌种在适湿环境下,迅速萌发吃料,早早封面,起到一种保护层作用,保护层厚度以1cm左右为宜:
多年的实践证明,我省射阳地区菇农利用在大城市郊区租田种菇,每年更换场地,采取就地露天开放式接种,不需任何灭菌消毒,简捷、方便,生料发菌成功率几达100%,这也是全县有10000多户农民在外从事平菇生产的主要原因。要使半生料栽培发菌成功率达到100%,每年换一个地方是重中之重,且新场地和旧场地要相隔300米,没有条件更换场地的也要在播种前两个月腾空发菌场所,对发菌场所要严格干燥、消毒,旧污染料不要就近乱丢,要运到一千米以外的地方,否则,用连续栽培两年以上场地再进行半生料栽培,发菌污染及发病率将会增加20%以上。
六、平菇发酵料栽培菌袋制作
棉籽壳和玉米芯均可采用发酵料栽培,播期必须掌握秋季8-11月进行,最佳黄金播种期为秋季9-10月,其余时间我们不提倡播种,否则,播种成功率会大大降低。
1、生产配方:
(1)棉籽壳1000公斤,复合肥10公斤或者平菇专用肥2包或者磷酸二铵8公斤(此三种肥料选择其中的一种即可,如想选择两至三种,用量一定要酌减),石灰粉10公斤,多菌灵2公斤,克霉灵0.5公斤。三十烷醇转潮王1-2包。
(2);玉米芯850公斤;麸皮100公斤,玉米面50公斤,尿素2公斤,复合肥10公斤,石灰30公斤,多菌灵2公斤,三十烷醇转潮王1-2包。
2、发酵料处理
先将辅料混匀加入棉籽壳或玉米芯中,再用清水调湿,不易吸湿的原料,如复合肥,应事先单独浸泡或压成粉状加入,培养料经调湿拌匀后,便可建堆。
料堆一般建成宽1.2-1.5米,高0.8-1.2米,长度不限的长堆,每个料堆的容量不低于250公斤干料,最好能达到500公斤左右或更多一些。建堆时,料堆四周要轻轻拍实,堆边呈墙式垂直状,或略有倾斜,以不塌料为准,堆顶拱起呈龟背形。料堆建好后,用直径5厘米的木棒先在料堆顶部垂直向下打1—2行透气孔,再在料堆两侧的中部和下部各横向斜打1行透气孔,间距30厘米左右,孔道深度要分别到达料堆底部和料堆中心部位,随后在料堆中插入长柄温度计,再用草帘;麻包,蛇皮带等能透气的覆盖物将料堆覆盖好。
料堆覆盖后,根据气温高低,约2-3天,在表层25cm左右深处,料温升到55-60℃时,开始计时,维持8-12小时后,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要领是,把料堆外层(干燥冷却层)培养料与内层(好气层发酵层)和底层(厌气发酵层)的培养料互换位置,翻堆后,重新建堆,打气孔和覆盖的要求,与初建堆时基本相同,当料堆温度再次升到55-60℃时,仍保持8-12小时后,进行第二次翻堆,并重新建好料堆。
平菇培养料堆积发酵,一般需要翻堆3次,堆期依气温不同约5-7天,当培养料色泽均匀转深,质地变得柔软,料内出现较多白色放线菌,闻不到氨、臭、酸味时,便可拆堆终止发酵。拆堆后,等料温降到30℃左右时,就可装袋播种。
发酵过程注意事项:
(1)气温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很大,当气温在20℃以上时最有利于发酵,若气温低,发酵时间要延长,应特别注意保温。
(2)培养料的含水量对发酵过程和质量有很大影响,当水分高于70%以上,培养料会发臭或腐败变酸,料温上升缓慢;当水分低于50%时,会出现烧堆的“冒烟现象”。出现以上情况时,要马上散堆调节水分后再重新建堆。
(3)培养料发酵期间,不要让太阳直射和雨淋。
(4)堆的形状大小也影响发酵过程,一般堆积发酵一堆不能少于250千克培养料。堆的形状以梯形长堆为好。料多时增加堆的长度,这样建堆可以保持堆内外差别小,发酵比较均匀。
3、调整发酵料的水份
将发酵前的水份掌握在紧握培养料有水渗出且有滴为宜,因发酵过程中水份会自然减少,发酵后装袋的水份应掌握在用手紧握培养料手指间有水印,但无水渗出为宜。需要注意的是,在装袋前调整水份含水量时,要以“宁干勿湿”为原则。
4、装袋接种
装袋接种方法同半生料栽培完全一样,不需任何灭菌消毒,采取就地露天开放接种。
三层菌种播种法。如果老场地杂菌基数较多或迟于10月底播种,可采用微孔通气三层菌种播种法。用这种方法袋栽发菌速度快,比两层菌种方法快10—12天,减少了杂菌污染机会。但有两个缺点:一是出菇期洞眼内会出小菇,给管理造成麻烦,二是不利于补水,因补水后滞留在袋底的水会从洞眼流出,对整个产菇期的产量将有影响。
具体微孔通气方法为:装料时,在袋中间多放一层菌种,除两头放菌种、打洞眼均按常规外,还要在中间菌种层上用细针沿一圈菌种部位均匀刺10-12个小孔。另外在料袋堆放发菌时,要成井字形放,即使是低温期间,也不能采用”袋靠袋”码堆发菌:否则,袋与袋之间会堵住针眼,影响中间层菌种透气或造成菌种块缺氧死亡,严重的还会造成菌袋生绿霉。
七、平菇熟料栽培菌袋制作
1、熟料栽培的好处:
熟料栽培是指培养料配制后先经高温灭菌处理,然后进行播种和发菌的栽培方法。春夏、晚秋、冬季半生料或发酵料栽培不易播种时期以选用熟料方式较为理想。熟料栽培还有下列好处:
(1)高温灭菌后的培养料排除了杂菌和害虫的干扰,促进了料内营养物质的分解。平菇菌丝生长速度快,繁殖量大,对培养料的吸收利用率高,可以获得稳产高产。
(2)熟料配方中,可以添加多种营养物质,这不仅能有效地增加养份供应,提高平菇的增产潜力,而且还能充分利用各种营养贫瘠的培养料,如木屑、稻草、污染料等,为平菇培养料的广泛选择和合理搭配使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3)熟料栽培使人工控制能力得到加强,它既能够在低温下加温发菌,正常出菇,又能避免高温下非熟料栽培时经常发生的“烧菌”现象,因而提高了单位种植面积的收益率。
(4)熟料栽培用种量少,一般为培养干料的5%左右。
(5)熟料栽培出菇早,这在早秋出菇尤其明显,因熟料栽培菌丝生长缓慢,产温低,所接受的光照、环境变化时间长。因此,比半生料或发酵料栽培更容易提早出菇。
(6)熟料栽培可周年进行。平菇适宜的栽培时间主要是根据平菇菌丝和子实体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而确定。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气候也不相同,同一季节不同地区气温差别也较大。又因为国内平菇品种较多,高温、广温、中低温等各种温型的品种都有,这也决定了平菇能周年栽培出菇,一年四季都可连续供应市场。
2、品种的合理选择
以华东地区为例,夏季出菇品种应选择高温型品种,早秋及春季出菇品种应选择广温偏高型菌株,秋冬出菇应选择广温偏低型菌株。
3、菌种的准备
平菇的菌种分为母种、原种和栽培种。母种菌龄为7-8天,棉籽壳原种菌龄为25-30天,棉籽壳栽培种菌龄为20-25天。栽培料袋播种后从播种至出菇为30-35天,出菇周期(即从头潮--尾潮)约为3-6个月。因此,在栽培之前,菇农应推算好时间,适时制种。
4、菌袋规格的选择
熟料菌袋制作工序较为复杂,搬动次数多,袋膜被损坏的可能性极大,此外,培养料经高温熟化后极易染菌,所以,袋膜要有一定的厚度,通常低压聚乙烯袋膜厚度以选择2.5丝左右为宜,筒膜过厚,既不经济,也无必要;如果过薄,容易造成破损,致使污染率上升。筒袋宽度和长度的选择取决于季节。一般夏季、早秋应选用宽20-22cm*长40-43cm为宜,以防止料袋大、积温高、难出菇。中秋及晚秋应选用宽22-25cm*长45cm为适宜,料袋大,营养足,出菇期长。
5、熟料栽培配方:.
(1)棉籽壳1000公斤、复合肥10公斤、石灰30公斤、多菌灵0.2%,三十烷醇转潮王1-2包。
(2)棉籽壳950公斤、麸皮或玉米面任一种50公斤、复合肥10公斤或者平菇专用肥2包、石灰30公斤、多菌灵0.2%,三十烷醇转潮王1-2包。
(3)玉米芯850公斤、麸皮100公斤、玉米面50公斤、复合肥10公斤或者平菇专用肥2包、石灰30公斤、多菌灵0.2%,
三十烷醇转潮王1-2包。
(4)棉籽壳450公斤、木屑450公斤、麸皮120公斤、复合肥10公斤或者平菇专用肥2包、多菌灵0.2%,
三十烷醇转潮王1-2包.
(5)玉米芯400公斤,木屑400公斤、麸皮150公斤、玉米面50公斤、复合肥10公斤或者平菇专用肥2包、石灰20公斤、多菌灵0.2%,
三十烷醇转潮王1-2包。
配方(4)和配方(5)中木屑比例占主料一半,经试验,总产量和配方1-3相当,最大优点在整个出菇过程中,不易发生黄菇病,可能与木屑中所含成份能抑制细菌性病毒有关。
有人要问,既然熟料栽培,为什么还要加入多菌灵?因为多菌灵遇高温不会分解,菌丝发菌过程中,会抑制杂菌的滋生,加入多菌灵对提高料袋发菌成功率大有好处。
在熟料栽培中,可能会产生各种杂菌的污染料袋(利用半生料和发酵料栽培时也会产生),我们认为只要没有出菇,即使是绿霉污染袋,也可进行再利用。最关键一条,是要把污染袋料及时倒出晒干,贮藏起来备用。经试验,用坏料再进行熟枓栽培,生产出来的平菇质量及产量比用好料只下降20-30%。
坏料利用配方为:半生料或发酵料产生的坏料(玉米芯或棉籽壳)970公斤.麸皮或玉米面30公斤、石灰10公斤。
熟料产生的坏料(玉米芯或棉籽壳)930公斤、麸皮或玉米面70公斤。
6、拌料
按照选定的培养基配方比例,称取原料和清水,因为玉米芯或棉籽壳较难吸水,开始拌料时,水分适当大一些,混合搅拌,先把堆成“山”形的干料从尖端中间挖向四周,使其形成凹陷形,再把清水倒入凹陷处,用锄头或锨把从凹陷处逐步向四周扩大,使水分逐渐渗透,当水份被干物质吸收后,把铺平的料用锨重新整成“山”形料堆,并再次将料堆挖开,按此法反复搅拌3-4次,然后把拌匀的料打成堆,仿照半生料栽培培养料的处理方法进行堆闷12—18小时。堆闷有二个好处,一是利用发酵热使培养料熟化并得到软化,二是使料中水份吸收均匀,并将多余水份自动流入地面。有条件的可用拌料机进行拌料,可大大提高工效和拌料质量。
考虑到高温灭菌要消耗培养料中的一部分水份,装袋前的水份控制要比半生料或发酵料栽培料的水份偏多一点,即手握培养料有水渗出但不下滴为宜。
7、装袋
先打开一端袋口,向筒袋内装料。装料松紧度要达到手按料袋有弹性,当料袋至距袋口7-9厘米时,将料表面压平,把袋口薄膜稍微收拢后,用线绳扎紧。有条件者可用装袋机操作,不仅效益高,而且装料松紧一致、均匀。装好后,可直接进行常压锅灭菌。为防止培养料变酸和变质,装好的料袋应及时进行高温灭菌。常压蒸汽灭菌时,温度上升速度宜快,最好在4-5小时内使灶内温度达到100%,并保持此温度13-15小时,然后停止加热,再利用余热闷闭8小时再出锅。当出锅后的料袋温度降到28-30℃时,应及时接入菌种。
8、平菇熟料袋栽开放式接种
平菇熟料袋栽接种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菌种接入袋口,系上套环(详见下列半开放式操作),另一种是将菌种接入袋口,然后用线绳直接扎口。用线绳直接扎口以往做法是不扎紧袋口,留一些空隙透气,但最大弊病是菌丝发菌过程中易遭虫害。现在我们要求如用线绳扎口时,应将每个袋口都要扎紧,扎口后,还要在袋两头菌种块部位用细针各刺4—6个眼。注意:(1)选用家用针或缝纫机针刺孔,刺孔位置不要偏高菌种部位,以免引起杂菌污染。(2)凡接种的袋口都要刺眼,不能漏掉。万一漏掉,在后几天的观察中要及时补刺。袋一头刺眼的菌丝长速快、旺盛,而另一头如没有刺眼,袋头种块只萌发而不吃料生长。
因熟料栽培劳动强度大,如果每个菌袋都用接种箱接种,其用工量太大,菇农不愿接受,但敞开接种又怕污染。有个别用户在老场地连续种植,敞开接种其污染率已超过20%。我们通过多年研究,现总结出以下五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接种成功率。
(1),完全开放式操作。不需任何消毒灭菌,在大棚内直接完全开放式接种。经试验,在新场地接种料袋成功率93%,在老场地接种料袋成功率只有82%,如在三年以上老场地或环境卫生较差的地方开放接种,即使加大播种量,接种料袋成功率75%。
(2),半开放式接种操作。
接种前先准备干净的室内,如菇农在外租地种菇,条件有限,可在大棚内用塑料薄膜隔一小间,待菌袋冷却到25℃时,连同待接菌种及各种接种工具一起放进接种室,用气雾消毒剂熏蒸一次,用量为每立方米2克,消毒一小时等烟雾散去后,操作者即进去敞开接种。如果在接种室内再设一个缓冲间,在缓冲间内对操作者的工作服一起进行熏蒸消毒,人进入接种室操作前换上工作服去接种,成功率会大大提高。接种时,先把菌种瓣开蚕豆粒大小,然后把菌袋口解开,用手抓半把菌种,放入袋口,再将袋口薄膜收拢,套上出菇套环,并将袋口薄膜多出部分翻入套环内,用车胎皮圈固定套环,再用一层报纸封口,扎上皮圈。按此方法,再将另一端接上菌种,并封好袋口。接种时注意:尽量将菌种填满套环口,因套环内透气好,种块3-4天即可萌发封面,杂菌污辱机会极少。也可用线绳直接扎口法。经试验,这种用药物熏蒸消毒后接种方法,即使在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设缓冲间的料袋成功率可达97%,而不设缓冲间的成功率只有94%。
(3),有条件的也可以选择离子风接种机或者臭氧发生器操作,接种成功率都可达95%以上。
八、平菇发菌期管理技术。
半生料或发酵料或熟料菌袋接种后,应栘入发菌场地排放,进行菌丝培养阶段管理。
1、熟料菌袋的菌丝培养
熟料菌袋发菌管理的技术关键是:合理排放堆码菌袋,适时进行倒袋、翻堆和通气增氧,控制好发菌温度和环境温度等。熟料菌袋的料温变幅较小,菌袋温度的变化主要受环境温度影响,为了能合理控制发菌温度,菌袋的排放形式一定要与环境变化密切结合,当气温在20-26℃时,菌袋可采用井字型堆码,堆高5-8层菌袋:当气温上升到28℃以上时,堆高要降到2-4层,同时要加强培养环境的通风换气;盛夏季节,当气温超过30℃时,菌袋必须贴地单层平铺散放。发菌场地要加强遮荫,加大通风散热的力度,必要时可泼洒凉水促使降温,将料袋内部温度严格控制在33℃以下。
正常情况下,采用堆积集中式发菌的菌袋,每7—10天要倒袋翻堆一次,若袋堆内温度上升过快,则应及时提早倒袋翻堆。翻堆时,应调换上、下、内、外菌袋的位置,以调节袋内温度与袋料湿度,改善袋内水份分布状况和袋间受压透气状况,促进菌丝均衡生长;同时,可根据气温和料温的变化趋势,调整菌袋的排放密度和堆码高度。熟料菌袋随着菌丝不断生长,菌温会随之上升。因而,要特别加强对袋堆内层温度的检查。栽培者必须牢记,只要菌袋尚未培养成功、进入出菇管理,都要防止烧菌现象发生。
2、半生料或发酵料菌袋的菌丝培养
菌袋培养的通风主要是通过打开大棚两头和支开大棚两旁薄膜实现的。在发菌阶段要确保空气大流通,严禁关闭通风口,否则会造成大批菌袋烧菌而报废。具体管理措施为:
(1)合理排放菌袋,严格控制料温。生料栽培装料量多,接种量大,料内各种微生物繁殖活动聚积的发酵热和平菇菌丝生长产生的生物热,会促使料温上升.菌袋发热。这种特性,在菌袋处于低温季节堆积发菌不加温培养时,有很好的自身供热式增温效应,对平菇菌丝生长也有利,是生料袋栽的优势所在。但在8-10月半生料栽培安全期内,特别是气温较高的8月份,这种增温效应很容易形成烧菌,所以合理排放菌袋,严格控制料温,防止菌袋烧菌,是生料菌袋发菌管理的重点工作。与熟料菌袋相比,半生料菌袋比熟料菌袋产温要高5℃左右,通常,在气温20℃左右时,菌袋可采用井字型摆放,每墩可放4-5层,墩与墩间距60cm,当气温在25℃时,菌袋只能贴地单层散放或每墩不超过三层排放;当气温在30℃时,菌袋内温度即达到35℃,除全部敞开大棚两头及大棚两边薄膜外,还要往棚顶薄膜内外及菌袋上喷井水降温,如果菌袋内温度上升到38℃,菌丝全部停止生长,如果连续三天38℃高温,大量鬼伞菌就相继出现。当温度上升到40℃时,灰白或浅白色平菇品种连续12小时,就会使菌丝烧死而报废,而灰色或黑色平菇品种菌丝连续6小时就会死亡,由此看出,浅白色平菇菌丝耐高温能力大于灰黑色品种,建议灰黑色或黑色品种如采用半生料或发酵料栽培投料时间不要过早。
(2)加强倒袋翻堆和捡杂工作。
翻堆工作一方面可以控制料温过高或袋料内过于闷湿而引起的污染率上升,另一方面能及早发现并捡出被侵染的菌袋,防止受害程度加重。半生料或发酵料菌袋的捡杂工作应贯穿整个发菌期,特别是发菌前期和中期尤为重要,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注意要点:1)接种后2—3天,经检查,菌种未萌发,多属于未打透气孔,应立即补打洞眼。2)接种后3—5天,菌种块萌发,但不吃料,多属于袋内温度的问题,特别是菌种层周围温度太高,超过34℃,应立即降低培养温度,采用单层散放,贴地发菌。3)发菌中期,如发现袋中间有少许毛霉、黄曲霉,只要不是绿霉,都不要惊慌,这类菌袋经正常管理和培养后,平菇菌丝都能最终压住或盖没污染区域,并能正常出菇。如发现个别菌袋水份偏大,多余积水沉淀在袋底部,可将菌袋立放在地面上,让水通过透气孔流出。4)凡污染绿霉,已无法挽救的菌袋,则应及时清理出场地,倒出晒干贮藏,供以后熟料栽培二次再利用,以免污染生产环境或传染给健康菌袋。
(3)加强对害虫的防范
生料菌袋发菌期间,料内会散发出特有的发酵气味,特别是污染袋发出的霉臭味,更容易招引害虫进入,为了防止害虫爬入透气孔内吞食菌丝或产卵,要特别加强对害虫(主要是菌螨.菌蝇)的防范措施。实践证明,每隔4-6天,对菌袋周围环境喷施2000倍乳油类农药溶液,如高效氯氢菊脂、敌杀死等,可收到明显的防虫、驱虫、杀虫效果。特别注意:发菌过程中敌敌畏不能喷施,否则出菇后会引起大量的平菇畸形。
3、发菌后期管理工作
无论是半生科菌袋或发酵料菌袋,还是熟料菌袋,发菌后期管理方法则基本相同,当菌丝长至料袋3/4时,即可进行摧蕾管理,菌袋排放仍按原来发菌阶段方式,不要急于墙式码堆。在气温较高季节,过早码堆,料温升高,不能满足出菇条件,菌丝繁殖时间拉长,形成菌皮。菌皮过厚,不但造成培养料养份无效损耗,还会阻碍菌丝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使出菇时间向后推迟20—30天。
气温较高季节摧蕾方法是:白天和晚上全部敞开大棚两头及中间两边薄膜,让冷湿空气直接袭击菌袋。每天中午用井水向顶棚薄膜内外、棚内空间、地面喷一次,以减低袋温,人工拉大温差,促使菌蕾形成。通常,当菌丝长满发透,手按菌袋硬挺结实,富有弹性,菌丝表面有淡黄色水珠分泌或出现团粒状的原基时,即菌袋培养已达到生理成熟,等菌袋原基有70%出现(即100袋料筒有70袋现蕾时),即可就地墙式码堆出菇。
如因品种选择不对路或天气反常气温高等原因,菌袋形成了很厚的菌皮,甚至菌皮上长了很多刺,生产者也不要着慌,这类料袋坏不了,但会推迟一个月,等温度较低时才出菇。总之,产生菌皮的料袋总产量和产菇效益都要下降。此时的管理方法是:应立即散放料袋,降低袋温,用线绳扎口的栽培袋要用刀片按“l
l
l”形在袋两头菌皮上划三道刀痕,刀缝长6cm左右、深lcm左右。套圈的栽培袋要揭开报纸,并将套环内老菌块扒去。管理要点为,每天中午喷水一次,按照常规保湿、通风管理,等待现蕾。
九、平菇出菇期管理技术  。
1、出菇前袋口处理
凡袋口采用套环报纸封面的熟料菌袋,应将封口纸完全除去。凡采用线绳扎口、微孔刺眼的熟料菌袋要在菌丝发满后现蕾前,依品种不同而分别管理:是浅白色或灰白色菇种的要用筷子粗的铁钉分别在两头打4个眼(因以前的刺眼太小,不利于发菇),以利洞眼内形成菇体;是灰色或黑色品种的,要解开扎口线,拉开袋头,再系上出菇套环。凡袋口采用打洞透气发菌的半生料和发酵料菌袋,要依品种情况分别对待:灰白或浅白色品种,可保持原状态,让其在透气孔内自然形成原基,不打开袋口,既可保住料内水份,又因出菇集中、菇根干净.商品价值高。灰色或黑色品种,因好气性强、菇脚粗,在透气孔内菇蕾冒不出来,所以,袋料菌丝一经发好,在现原基前就将袋两头系上出菇套环,不必盖报纸。
2、码堆
在出菇场所码堆前,地面上铺一层塑料薄膜,防止菇体带泥,有利于洁净管理。以半地下大棚内码堆为例,排袋时要按单行排放菌袋,一层一层的堆码成菌墙,每层7-9个菌袋,高放6-7个菌袋,袋与袋之间不要紧靠在一起,要相隔1cm,以透气、散热之用。夏季及早秋出菇还要在每层菌袋之间用二根竹竿隔开,以防袋层之间升温烧袋,造成下潮菇迟迟不转潮或细菌性病毒污染,这一点请菇农特别引起注意!为防止菌袋滑脱、菌墙倒塌,要充分利用墙体作依托,在底层靠走道的菌袋旁打安全桩。为了有利于出菇管理,出菇菌袋排放时还应注意,生理成熟接近的菌袋要相对集中堆码,防止菌墙出菇参差不齐。
3、原基期管理
出菇菌袋排放完毕,首先使菇棚内具备适宜出菇的环境条件。此时,菇场内不宜过暗,不能郁闷,要给予一定的散射光照,保持空气新鲜。日常管理除了对菇场的地面、墙壁.棚顶和空间每天喷雾一次以加强环境湿度外,不必进行通风管理。菌袋两头系上套环的因不盖报纸菌丝会裸露在空气中,所以管理上应保持较大的空气湿度,除刚系上套环时2天内不喷水外,以后每天都要将地面喷湿,还要对套环内菌丝以雾状水喷雾保湿。
当袋口或套环内形成大量原基后,仍以保湿为主,原基体小嫩弱,对水份和风吹比较敏感,这时,管理的重点是:切勿对原基喷水,否则造成大批菇蕾死亡。不需通风换气,具有适当二氧化碳浓度的封闭管理能促进原基的发生,也可依此调节原基的发生密度。通风过早,原基会大批死亡,通风过迟或湿度大,原基成活数目增多。原基成活率过高也不是好事,会给疏蕾管理带来麻烦,一旦原基满足了要求,就必须进入开放式管理,以保证氧气的供应,否则会产生畸形菇。
4、珊瑚期管理
进入珊瑚期后,应及时揭开棚两边通风口,让空气在日夜24小时内都要形成对流。注意:空气对流量要随珊瑚期到成菇期逐渐加大,如果进入珊瑚期后,仍不通风,或空气不能形成对流,菇体将只长菌柄,不长盖,像金针菇一样。珊瑚期通风应缓慢进行,通风大小主要靠每个通风口的敞开度来调节的。珊瑚期因需氧量还较少,敞开通风口1/4即可,若风力太强,气流过快,会造成小菇干枯。湿度管理还是依照每天喷雾一次,如遇干燥天气,出菇部位也可喷雾,一掠而过,这对防止小菇干枯和促进菌盖、菌柄分化非常必要。
除抓好通风和湿度管理外,疏蕾管理也是重要的一环。颈圈出菇,因出菇集中不需要疏蕾。半生料或发酵料袋栽,两头因有透气孔,每个洞眼都有可能形成菌蕾,这时,应在每袋两头各选1-2茁壮肥嫩的菇蕾,去除其它洞眼菇蕾(小菇蕾仍可在集市上出售),让选留下的菇蕾集中生长,形成大菇、优质菇。如果不进行疏蕾,特别是头潮菇,出菇太多,因互相争夺营养,从而使菇形变小,畸形菇增多,商品价值也大大降低。菌蕾疏选工作一直持续到三潮菇结束。
套环出菇可不进行疏蕾管理,因出菇集中,可自然形成大菇,但有的菇农将套环直径做得过大或日常管理时湿度过大,使套环内原基成活个数明显增多,甚至成堆出现,这时也要进行疏蕾处理,即用刀割去套环下半端菇蕾,让其上半端集中生长,否则,会造成大量长柄菇或喇叭菇。
5、成型期管理
当幼菇菌盖直径长到1cm以上时,菇棚内的喷水次数要响应增加,并可直接向菇盖上喷水,喷不量以湿润菌盖但不积水为标准,灰白或浅白色品种对积水还较适应,无异常反应,但灰黑色品种对积水就敏感,极易产生黄班。菌盖积水是菇体发病的主要原因,应尽量避免。喷水时间为上午10时和下午4时各1次。随着菇体的发育长大,对氧气和水份的要求也俱增,喷水量要由小到大,通风口敞开度也应由1/4到全部揭开,且要日夜通风。通风和喷水管理要机动灵活,雨天、雾天应加大通风量,少喷水,以利菇体迅速发育;若遇到刮风天气,要多喷水,保持湿度,并适当关闭或减小迎风的通风口,防止菇体失水过快而干枯。另外,喷水后千万不能关闭通风口,防止菇体吸水后缺氧,以至营养输送受到阻碍,造成小菇发黄或成批死亡。特别注意:喷水后立即关闭通风口是造成黄菇、死菇的祸手之一,应引起菇农重视!总之,整个出菇阶段,出菇棚内应有良好的湿度环境,要保持空气新鲜,以防子实体发生病害。气温较高季节,由于袋层之间要用竹竿隔开,这样菇的长势快、大,有利于下潮菇快速发生。
当头潮菇长至7—8分成熟时,便可采收,一般头潮菇生长迅速,菇体幼嫩肥大,产量高,品质好。灰白或浅白色菇头潮菇转化率可达50%左右,灰黑色的菇可达80%左右。
6、采收
平菇成熟的标准是菌盖边缘由内卷转向平展,此时,菇单丛重量达到最大值,生理成熟也最高,虽其蛋白质含量略低于初熟期,但菌盖边缘韧性较好,菌盖破损率不高,菌肉厚、大、肥厚,商品外观较理想,售价也高。平菇成熟后,要及时采收。采收过迟,菇体老熟,会大量散发孢子,不仅消耗料袋营养,而且孢子散落到其它小菇上,也会造成其它小菇未老先衰。釆收时,袋栽洞眼出菇的,用手按住菇丛基部,轻轻旋扭即可,采下来的菇柄短或无柄,大小适中,市场畅销。若是袋栽套环出菇的,采下的菇因带有基料还要用利刀削去菇根。套环出的菇比洞眼出的菇柄要稍长,属正常。釆收后,应将袋口残留菇根、死根等清除干净,接着进入转潮期管理。
十、平菇子实体生长期两大因素的调控——通风与保湿
1、通风
平菇是好气性菌类,子实体生长发育要不断从环境中吸收氧气。如果菇棚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时,菌柄发育快,菌盖发育慢,因此会形成柄粗长、菌盖小的长柄菇。但通风要和保湿、保温相结合,实践中常出现通风影响温度和湿度的现象。因此,在春、夏、秋季要保持每天日夜24小时空气对流。气温高于20℃,要把大棚两边薄膜全部支起,以加大空气对流。在冬季只要气温在5℃以上,都要使空气缓慢对流,除非气温处于4℃以下或结冰天气应停止对流,白天气温如回升到5℃以上后,仍要在中午进行通风换气.实践证明,只要保持棚内空气新鲜.菇盖上不常积水,黄菇病等细菌性病毒就很难滋生。
2、保湿
平菇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菇棚内空气湿度低于70%时,菌盖表面粗糙,易产生龟裂,长时间干燥还会消耗袋内水份。但喷水过多,湿度在95%以上,由于缺氧,极易造成子实体发病或腐烂。因此菇棚内在子实体发育生长期间,要保持85%-95%的空气湿度。调整空气湿度的办法是:湿度低时,采取向地面喷水或对袋两头喷雾来调节;湿度高时,采用加大通风量釆调节。
对平菇子实体喷雾状水很重要,因为可以避免菇体表面积水现象,应加以提倡。但是,现阶段有的菇农随着平菇种植面积加大,已粗放到用潜水泵或自来水龙头引出水源,通过小塑料水管,直接喷浇棚内菇袋及菇体。这种粗放管理极易造成菇体积水。笔者建议,一定要在塑料水管口接一个喷雾头,使用雾状水,否则,将会给黄菇病的发生埋下后患!
大面积栽培时,为省工省力及高效管理,可用水幕喷带进行雾状水喷雾,效果极佳。使用时,首先将喷水带安装到菇棚铺设好,将喷水带一头连接潜水泵出水口处(也可安装在自来水龙头上),另一头顺着大棚中央人行道延伸,或吊扣在棚顶,凡有喷水带经过的地方,都能形成雾状水幕。
用喷水带喷雾有下列好处:(1)节水。使用时,只要打开水泵开关,几分钟时间水雾就会均匀弥漫整个菇棚。使空气相对湿度迅速达到85%-95%,用水量为原喷水量的1/5。(2)省工省力省时间。不需要操作者在大棚内来回走动,几分种就喷一遍水,非常方便。(3)防病。因为是雾状水喷湿菇体,菌盖表面不会积水,能有效防治病害的发生。如需药物防病,可在进水口的水中加入药物,再通过喷水带,可对菇棚内全方位消毒灭菌。在采菇前喷雾几分钟,还使空气中孢子随雾滴沉积地面,能够有效防止孢子过敏症。
(4)省钱省事。100米长的喷水带投资不过150元。可以用5年左右,一次性投资,长期受益。(5)降温。在夏末高温发菌阶段,为防烧袋,可将喷水带平铺在棚外顶部,作为辅助降温措施。如中午气温最高时使用,可降低棚内温度6-9℃。
十一、平菇转潮期管理
1、头潮后管理
第一潮菇收完后,让菌袋停水吹晾4-5天,然后再用大水循环喷湿菌袋进行补湿,以后每天喷轻水1—2次,并正常进行通风换气,使袋口料面保持半干半湿状态。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再经7—10天管理,第二潮菇便会陆续发生。如遇天气反常、温度偏高的情况下,转潮速度将会明显减慢。以江苏地区为例,97年10月中旬,由于平均温度在20℃以上,转潮时间达25天。2005年9月中旬,由于连续5天30℃高温,使正在出菇的菌袋停止出菇,并使菌丝旺长,形成一层很厚的菌皮,结果转潮期长达35天.。
2、第二潮管理与第一次补水技术
第2潮菇管理与头潮菇管理基本相同。由于头潮菇消耗了袋中水份和营养,菌棒已开始紧缩,菌棒也不紧贴筒膜了,形成了较小的空隙。第2潮菇产量只有头潮菇的2/3,但菇形较好。二潮菇后,因料内水份和营养的不断消耗,如再让其出菇,不但转潮慢,且出菇稀、小,因此,此时应对菌袋进行补水加肥。有人说,在头潮菇后,即应给菌袋补水,笔者认为,头潮菇后补水,因气温还较高,加之菌丝结合力还不够牢固,此时还不宜补水,以防止菌袋因补肥而引起杂菌感染。
(1)补水技术。补水工具是由潜水泵(750w左右)、大塑料管、五通、小塑料管、龙头开关、补水针组成。这些专用工具食用菌专业门市均有出售。
使用方法:以上工具准备好后,将大塑料管连接水泵出水口,另一头连接5通的入水口,5通的另外一头连接上5根补水针,水泵沉入营养液水中,开动电机,将补水针插入栽培袋的一头,即可喷出大量营养液水,一般以栽培袋的另外一头有水渗出为宜,时间大概3-4秒钟左右。
注意,补水时间不要太长,否则,水流柱在袋内形成饱和后,会穿透菌棒表层,流入菌棒外,大量滞留在筒袋底部,少量滞留积水属正常,最终还是被菌棒吸收。如补水太多,袋底滞留太多的积水,菌丝吸水越多,菌丝会加速自溶、腐烂。一个菌棒补水完毕后即关闭龙头开关,拔出补水针插入另一袋,然后再打开龙头开关。这样,按照菌棒排列顺序,依次补完。每个人可控制两根补水针,两个人同时操作,每小时可补1000袋左右。
(2)第一次补水及营养液配方,以4000棒为例。
1)平菇专用肥6袋,复合肥30公斤,三十烷醇转潮王6包,克霉灵1000克,多菌灵1000克,石灰10公斤,氯氰菊酯500-800毫升,大丰激素20瓶,水2000公斤。
2)黄豆4公斤(事先打咸豆浆),复合肥4公斤,大丰激素10瓶,克霉灵500克,石灰5公斤,水1000公斤。
注:复合肥可事先成粉状加入水中,补水激素有2-3种即可,加入太多,营养重复,碳氮比失调会招致大量杂菌和病毒,另补水以每袋(袋装1.25公斤干料为例)补水0.5公斤为宜,补水太多也易污染,当然还要看菌袋失水情况,失水少的少补,失水多的多补、注意:第2潮菇采收后,不要立即补水,因为菌丝体要有一定休养恢复过程,要待清潮后4-5天补水最佳。
3、第3潮与第4潮管理
第3潮菇因菌袋补水补肥后营养充足,加上气温偏低,菇体长速慢,产量仍和头潮菇一样,如浅白色品种,丛大,肥厚,甚至超过头潮菇。第3潮采收后,暂不需往袋内补水,仍按常规转潮管理,先让菌袋充分休息5-6天,然后连续喷水2-3天,以后轻水保湿,拉大温差,促进第4潮菇生长。
因每补一次水,就会长出一潮猛菇,但菌丝每经一次补水后都会受伤、衰弱一次,因此第3潮后不需补水,应让其出第4潮菇。如遇到下列情,第3潮后即应给菌袋补水,1)没有足够时间让菌袋出5-6潮菇,短周期内要结束出菇。2)遇到菇价较高时,尽量使菌袋多出菇。
4、第2次补水及第5潮管理
第4潮菇采收后,为使菌丝尽快恢复营养生长,加速分解和积累养份,奠定继续长菇的基础,就必须进行第二次补水补肥。补水方法
和第一次补水相同,补水配方与第一次也相同。第5潮菇产生时,如进入冬季产菇管理,应注意以下两个主要因素,第一,要抓好菇棚内保温措施,这是低温是否能正常产菇的关键。北方地区冬季最低气温为O℃以下,如果保温措施不好,子实体就会遭受冻害,停止生长;如菇棚内长时间在5℃以下,会出现菇盖边缘生白毛或起疙瘩现象,甚至出现畸形菇。第二,抓好菇棚增温工作。增温是提高冬季平菇产量,加速子实体发育的重要措施。冬季气温在8℃左右时,大棚上的覆盖物不但要加厚,还要在覆盖物上加盖一层塑料薄膜,即双层薄膜覆盖,以充分利用日光增温。据观察,保温好的大棚,采用日光增温后,白天棚内最高温度可达10-15℃,比室外高5-8℃,完全能达到广温型品种对出菇温度的要求。在增温的同时,通气和湿度的管理也要跟上。冬季菇体生长慢,需氧量低,通风口敞开度宜小不宜大,有微弱的空气对流即可,通风要求,要结合菇体大小灵活掌握。实践证明,冬季平菇发育虽较慢,但若换气达不到要求,极易产生盖小、柄长的畸形菇。冬季给菇体喷水时,应选择下午温度较高时进行。
5、第六、七潮出菇管理与第3次补水
第六、七潮菇管理的方法与第5潮相同,因水份和营养不断消耗,菌袋逐渐收缩变形,此时,菇潮已逐渐尾声。
第3次补水也是最后一次,此时料袋吸水性能已明显变差,补水量和所加营养也要减小一些。一个菌棒大概只能补水几两而已。
如秋季投料,第7潮菇的发生一般为春季3—5月,此时春回大地,气温升高,菇棚内应加大通风量,通风口应全部揭开,双层薄膜覆盖也改为单层覆盖,以降低棚内温度。管理要点:每天喷水2—3次,以保持适湿环境。加之袋内营养已耗尽,菌丝衰退,并逐渐腐败,整个产菇期就全部结束了。
十二、平菇菌丝生长的异常及杂菌的防治
1、接种后料面上和菌种块上都出现绿色杂菌是怎么回事?
产生绿色杂菌是一种木霉,另一种是青霉,这两种杂菌的孢子在空气中活动频繁,一遇到合适的环境就萌发生长,造成危害。出现这种杂菌,绝大多数是由于接种时操作污染造成的。如果无菌操作规程失误或接种环境消毒不彻底,杂菌孢子乘虚而入,同菌种一起寄居在培养基上。由于刚接入的菌种没有萌发,没有抵抗能力,一旦杂菌产生首先就在料面上出现。这里重点强调接种箱密封问题,除箱体密封外,还要在接种袖口外加套一层塑料薄膜,以杜绝操作时两手来回抽动造成的空气进入。
2、接种后既不长杂菌,菌种也不萌发的原因是什么?
(1)原料处理不当,没有进行干晒,由各种微生物活动产生的有害的化学毒素存在于培养基中。
(2)装瓶或装袋后没有及时灭菌,培养基因酵母菌作用而发酸或发臭,产生了大量的抑菌物质。
(3)加入的石灰量大,碱值过高。
(4)加入的松木锯末没有进行干晒处理,松油含量高。
(5)培养基中加入了过多的尿素等化学肥料使料中氨气太重,抑制了菌种的萌发。
3、菌丝能吃料,但生长细弱无力的原因是什么?
(1)含水量小。培养基的含水量在60%时,菌丝才能充分分解和吸收基质内的营养,如果低于60%的含水量,菌丝生长细弱无力。
(2)灭菌时间短。灭菌有两个目的:第一是杀死培养基中的全部杂菌。第二就是增加基质腐熟程度,有利于平菇菌丝迅速分解吸收营养。灭菌虽然杀死了杂菌,如果腐熟程度达不到,前期菌丝就细弱无力,这种细弱无力的菌丝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会逐步粗壮起来,但这种菌丝的质量会下降。
(3)培养基碱值过高。碱值对抑制霉菌有积极作用,碱性越高,平菇菌丝就越难以适应,拌料时要严格掌握生石灰的使用量,碱值过大,虽杂菌污染率低,但会造成菌丝生长细弱,严重时菌丝会不萌发。
(4)培养基内氮源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偏低。培养基内由于麦麸、玉米粉等比例偏低,造成氮素、维生素含量不够,满足不了菌丝生长对氮源的需要,菌丝自然稀疏无力。
(5)酵母菌感染。由于菌种带菌或灭菌不彻底或接种污染原因造成细菌感染,感染的菌丝部位出现黄色的粘液,从而使菌丝生长无力。象这类感染的料袋,菌丝最终也能发好,但出菇后产量和抗病性将大大下降。
4、菌丝吃料异常浓白、生长太慢的原因是什么?
(1)培养基含水量过大已超过70%,菌丝生长受阻。
(2)灭菌时间太长,使培养基酸化。
(3)未加石灰或石灰加得太少,高温消毒后,培养基偏酸。
(4)培养基内氮源等营养物质加入太多(如麦麸;玉米粉等)。
(5)料袋播种后,采用两头线绳扎口的,扎口太紧或没有及时打眼,造成菌丝缺氧而停止生长。
菌丝生长速度这就好比用二层纱布过滤马铃薯煮液一样,马铃薯液蒸沸时间越长,浓度越高,过滤速度也就减慢,马铃薯液蒸沸时间越短,浓度越稀,过滤速度也就加快。有人说,菌丝质量不是越粗壮、浓白越好吗?这是对的。但过于粗壮、浓白,菌丝长速将大大减慢,如用17cm*40cm的菌种袋培养平菇菌丝,如遇某种厚因造成菌丝异常浓白粗壮,从萌发到满袋起码要55天,菌龄长影响栽培计划是小事,还有三大坏处:1)气温较低时,菌丝长2/3就会现蕾出菇;2);气温较高时,菌袋上半部易长菌皮,造成上半郡菌种过早老化。3)菌龄长,菌丝衰老严重,整体活力下降。
5、杂菌的防治
杂菌与食用菌的关系相当于杂草与庄稼的的关系,它们并不像病原菌那样直接侵害食用茵,而是通过在培养基质上的生长,与平菇菌丝互相争夺养分,同时形成毒素,抑制食用菌菌丝的生长,因此也常称其为竞争性杂菌。危害食用菌的杂菌主要是霉菌类、少数的高等真菌和细菌。受杂菌污染的菌袋,即使勉强出菇,菇形也小,质量又差。
(1)熟料栽培的杂菌控制
熟料栽培的杂菌污染源主要有培养料带菌(灭菌不彻底)、菌种带菌、接种工具带菌、接种操作外界杂菌侵入和培养期间的外界杂菌侵入等。据此,防治要点应在于:1)选用洁净新鲜无霉变的原料,并彻底灭菌,这是预防杂菌污染的第一道防线。2)认真挑选菌种,杜绝菌种带杂菌。3)科学配料,控制水分和PH值,创造不利于杂菌生长的基质条件。多年实践表明,料中未加多菌灵和石灰,霉菌污染率较高;当加入多菌灵和石灰后,霉菌污染率可明显降低。含水量偏高时,霉菌污染发生多,含水量偏低时,霉菌污染发生少。4)严把无菌操作关,接种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操作,一点点马虎不得。5)创造适宜的培养条件,促进菌丝快速、健壮生长。注意场所洁净、干燥,以减少外界杂菌的侵染。
(2)半生料和发酵料栽培的杂菌控制
生科和发酵料中自然存在着多种微生物,菌丝培养期间,污染能否发生主要取决干培养料的微生物区系中的各种微生物之间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污染就发生了。通常采取以下措施预防污染:1)在8-10月最佳安全期内突击播种,大量事实证明,在每年8—10月这三个月内播种,利用半生料和发酵料栽培成功率达98%以上。发菌过程中,即使遭遇黄曲霉等杂菌污染,都影响不大,菌丝照常吃透它。如果迟于10月底或冬季播种,发菌初期一切正常,看不出任何毛病,发菌后期菌袋两头易遭绿霉污染,菌丝一旦出现绿霉,就无法挽救而报废。2)提高培养料的PH值,即增加石灰用量,在不明显影响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前提下,抑制霉菌的生长。3)培养基适当偏干,增加透气性,促进菌丝生长,抑制霉菌生长。4)加大接种量,占取料中的微生物种群优势。5)料中适量加入多菌灵和克霉灵等杀菌剂,抑制霉菌生长。这是江苏射阳平菇生料栽培获得成功的关键之处!6)创造利于平菇生长的环境条件,每年或最多两年换一次场地进行平菇种植。无条件换场地的,要在秋季投料之前两个月将场地拆清,彻底爆晒,干燥消毒,然后再重新搭棚生产。另外,还有一点要注意,同一场地要想秋冬平菇高产无病,夏季菇最好不要生产,否则,夏菇生产中遗留的虫害及杂菌会影响秋季平菇的生产,反而会带来得不偿失的反作用。
十三、平菇生产虫害的防治。
1、平菇害虫的种类
平菇在其生命活动中,时常会遭到一些害虫的伤害与取食,轻则表层菌丝衰退,严重的会发红、发青、发黑而产生大量的绿霉而减产绝收。常见有以下几种害虫:
(1)线虫,长仅1mm左右,较菌丝稍粗,白色,线状,成群居于料中,聚集于潮湿的菌盖表面,影响菌丝生长造成菌丝发黄倒伏、消失。
(2)菌螨,又叫菌虱,体型极小,有黄褐色,白色、肉色等数种,行动迅速。严重影响发菌,吞吃菌丝体,使表面菌丝消失,发黑。
(3)跳虫,形如跳蚤,虫体坚硬,成虫蓝褐色至银灰色,密集似烟灰,咬食菌丝体和幼菇。
(4)菌蛆,菌蝇、菌蚊等幼虫的统称,小的有1—3mm,大的有10mm。共有两种,一种是乳白色,又称白蛆,菌丝受害部位大量腐烂,变黑,同时也吞食子实体,受害菇蕾及幼菇成批枯死。另一种是红蛆,呈橘红色,一般不吞食菌丝和菇体,在气温8℃以下,活动量减小,但大量聚集于菇根上会严重影响平菇的销售,商品性差。
(5)鼻涕虫,体软,头细,无足,有一对触角,喜夜间活动,直接咬噬子实体。
2、平菇害虫浸染途径
(1)菇房不清洁,未经杀虫处理或周围杂物堆积、杂草丛生,或者紧靠粮仓,禽畜棚圈,粪坑及污水塘,这些场所极易招引害虫。
(2)水质污染。用带有虫体的污染水拌料或喷水保湿,都易造成害虫发生。
(3)菌种传播。菌种内本身带有大量害虫
(4)原料带虫,原料或多或少带有害虫,陈年旧料或已受潮结块的原料害虫更多。
3、平菇害虫的防治
(1)应立足于提高栽培管理技术,菌丝发得越好,因散发出特殊的香味,越不容易受虫害侵扰;菌丝发得越差,特别是杂菌污染袋,因有一种霉味或酸臭味能招致大量害虫的积聚。
(2)加强菇场净化和防范措施,最好熟料栽培每二年更换场地一次,生料栽培每年更换一次场地。对老菇区栽培,除更换场地外,还要更换菌种,以增强对虫体的抗性。
(3)在每年投料生产前,对菇场要彻底清理,消灭害虫滋生场所,截断虫害源头。当年结束的下脚料要全部清除,杜绝和减少虫源,创造不利于害虫发生的环境条件。
(4)适时适量采用必要的对菇体安全可靠的农药进行防治,也能有效地减少平菇生长环境中害虫种群数量。对农药可用2000倍药液进行喷雾,在发菌或出菇期间,每隔6-8天对菇棚内菌袋及周围环境喷雾一次,可明显起到有虫治虫、无虫防虫的效果,从而将害虫的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
目前,杀灭害虫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熏蒸型药剂,灭虫方式是通过有毒气体渗透熏杀,能彻底根治菇棚内藏匿较深或隐蔽在袋料内的害虫、害螨等,常用杀虫剂有菇虫一熏净、磷化铝等。另一种是乳油类类喷雾型农药,如:高效氯氰,阿维菌素,乐果,敌菇虫,杀虫源,虫立杀等。第三种就是用一种粉剂杀虫剂兑水喷洒在菌袋的两头,药粉就粘附在两头的菌袋上进行封闭式管理,如虫立杀、菇虫净等。
以上几种杀虫剂经多年使用表明,药剂兑水施用后,对平菇生长无副作用,也不会造成菇体畸形,安全可靠。使用方法是通过兑水喷雾,对虫、卵直接触杀,害虫触液2小时就会死亡,同时菇棚一次内施药后,因有农药残留气味,数天内害虫都不会进入,因此,喷乳油类农药还有一种驱虫作用。
(1)菇虫一熏净使用方法,菇虫一熏净是一种食用菌专用的高效、低毒、广谱烟雾杀虫剂,具有易点燃、发烟快、燃烧完全、储存稳定,杀虫快速、彻底等多种特点。使用后不影响转潮和出菇,菇体不畸形。菇虫一熏净经燃烧挥发后,有毒气体迅速弥漫整个棚内,该气体渗透力强,毒性很大,可以逼过透气孔进入培养基内部,各种害虫经呼吸有毒气体后,产生中毒反应而死亡。防治办法:把有虫害的菌袋集中在一起,最好无菇时操作,施放烟雾剂。最好在傍晚,密闭棚室,用火柴点燃并吹灭明火,迅速离开,封闭时间10小时左右。第二天上午就打开菇棚通风,等残气散尽后再进入菇棚进行常规管理。菇虫一熏净产品,每盒可消毒150立方米(长15米,宽4米、高2米的大棚用7盒即可)。
(2)乳油类杀虫剂使用方法。以上介绍的6种农药任一种兑水2000倍(兑水倍数不能太低,否则食用后会产生人体中毒现象,兑水2000倍以上属于安全范围)都能杀死菌蛆,跳虫.白蚊.线虫.蜗类等各类害虫,有菇时也能喷施,对菇体也不产生畸形。采用半生料或发酵料栽培,培养料中虫害比较多,可采取农药拌料,拌料时,可用3000倍药液(一斤农药兑3000斤水)加入料中,拌匀堆闷或发酵,就可达到杀虫目的。二潮菇以后发现袋料内有蛆、蝇类害虫,可兑水3000倍,通过补水注入袋内。
(3)喷洒虫立杀、菇虫净等杀虫剂进行封闭式管理。将每袋虫立杀或者菇虫净对水2500毫升或者1250毫升,用小喷枪喷在菌种袋或者栽培袋的两头,药粉粘附在袋子的两头,可以保证30天没有虫害发生,一劳永逸。注意:有菇时不要用。
在用药原则上,笔者建议应减少农药使用次数,或直接不使用农药,以达到平菇无公害生产,保证平菇质量达到卫生安全标准。除非不得已需要使用农药的情况下,应选择高效低毒农药防治。
注意:在喷洒杀虫剂时,先把菇体喷足清水,以减少菇体对农药的吸收。
十四、平菇生理病害与防治
1、高腿状
平菇原基发生后,子实体分化不正常,菌柄分枝开叉,不形成菌盖,偶有分化的菌盖极小,且菌盖上往往再长出菌柄,菌柄又继续分枝开叉.其外观群体松散.形同高腿状或喇叭状。发生原因;平菇形成原基向珊瑚期转化时,菇棚没有及时转入开放式通气供氧管理,所处环境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偏高,光照强度偏弱,子实体不能进入正常分化,各组成部分生长比例失调。因此,只长菌柄,不长菌盖,形成长柄菇、喇叭菇或高腿菇。
2、水肿状
染病菇体形态不正常或盖小柄粗,且菇体含水量高,组织软泡肿胀,色泽泛黄,病菇触之即倒,握之滴水,病感重的菇体往往停止生长,甚至死亡。发生原因主要是,长菇阶段用水过频过重,致使菇体上附有大量游离水,吸水后又不能蒸发,导致生理代谢功能减弱,造咸水肿状平菇。一旦发现病菇,就要及时摘除,同时加强通风,调节好菇棚内湿度,防止病害加重而引起细菌性病毒感染。

3、萎缩状
菇体分化发育后,尚未充分长大成熟便卷边停止生长或死亡,病菇有的干瘪开裂,有的皱缩枯萎,色泽多呈黄褐色。主要原因是气温太高,所种品种不适应在此温度下出菇;菌袋含水量低,失水严重,养份运输不畅,菇体所需水份供给不足;通风过甚,菇体水分散失过快。
4、花菜状
平菇原基发生后,完全失去平菇子实体的正常形态,而呈不规则的团块组织,外观与家常食用的球形花菜相似。将这些花菜状平菇采摘后,第2潮出的菇仍不成形,如朵小、长不大就卷边,且菌盖发脆。主要原因是:原基发生前后,或菌丝发菌过程中,菇场内或菌袋上喷洒了平菇极为敏感的敌敌畏、速灭杀丁、除虫菊脂等杀虫农药,或产菇环境空气中含有浓度较高的敏感农药味。菌丝受到药害后,从头潮至尾潮都受到影响,目前还没有彻底解救措施。
5、盐霜状
子实体产生后不分化,菌盖表面象一层盐霜。主要是由于气温过低造成的。黑色品种一般气温在5℃以下就会出现此类现象。防治措施是注意棚内的保温工作,或选用出菇耐低温的平菇品种。
6、波浪形
子实体长大后,菌盖边缘参差不齐,大多成波浪形。此种现象
,主要出现在白色品种上,主要原因:1采收过迟,子实体老化2气温处于5℃以下,是子实体受冻害后的正常反应。主要防治方法是适时采收和加强保温工作。
十五、平菇细菌性病害与病毒病的综合防治
1、         平菇黄菇病的发生与防治
平菇黄菇病是由假单孢杆菌引起平菇子实体变色腐烂发臭的细菌性病害。该病菌从菌袋表面菌丝进入感染,菌丝感染后,表面有粘液状或分泌黄色水珠,发病后,菌袋停止出菇,10-15天,易被青霉、绿霉感染,就是菇农常说的“绿袋头”现象。
这种单孢杆菌主要寄生在土壤和水中。向子实体喷洒此种病菌的水,在低温、低湿的条件下一般不会发病。只有在菌盖表面大量繁殖后才能引起发病。通风不畅,湿度过高及菌盖表面长时间保持有水膜,就极易致病。菇体一旦发病,通常数小时内出现病斑和发黄现象,而且病毒会通过水雾随空气流动,4-7天就能殃及。
(1)黄菇病的发生的主要原因:1)菌种抗病能力差。2)菇棚搭建的太紧密,通风不流畅,结果棚内空气接触不到棚外新鲜空气,只能是棚内与棚内之间闷热空气恶性循环。3)多余水份长时间不能散发时,最易产生黄菇病。4)水质差或管理过程中喷水过多,造成病原菌落大量繁殖而导致大面积发生。
(2)黄菇病的预防:1)生料、发酵料栽培每年要更换场地,熟料栽培最多三年更换场地。不具备更换场地条件的,要在料袋进棚前两个月就要开始干燥消毒。具体方法是用万消灵或者克霉灵水溶液每周交替喷2-3次,以彻底杀灭潜伏的假单孢杆菌。2),提高菌袋自身的抗病能力。首先要选择抗病力较强的优质菌种,无论是发酵料,还是熟料栽培,料袋培养的菌丝要洁白粗壮,以增强其自身抗病能力。黄菇病一般发生在头潮后,因出过菇的料袋菌丝抵抗力下降,潜伏的病原菌对菌丝可能产生较大的危害,菌丝健康旺盛的一般不会得病。3),菇棚搭建应选择通风良好,排水方便的地段,以四处不靠,宽敞的农田最理想。棚与棚之间应间隔5-6米,以确保棚内通气散热效果处于最佳状态。4),棚内菌袋排列方式要改进。5—10月气温较高季节,每层菌袋之间要用两根竹竿隔开,这小小投资菇农一定要舍得,因菌袋之间太拥挤,菌丝发热易衰退,另外散热不快,菌袋接受温差小,致使不转潮,感染病菌的机率也增多。另外在每排菌袋墙之间都要有通风口,一个也不能少。棚内菌袋墙式排放与通风口要正确布局,出菇后通风口可根据气温高低、风速大小而灵活控制,如气温高、无风;下雨天,要给予大通风。总之,出菇后要保持日夜24小时空气流通,处于通风死角的菌袋最易发生黄菇病。5),北方地区室外气温如处于0℃以下,可进行加温。因平菇是好气性真菌,加温的同时还要求室内与室外缓慢进行空气对流。注意:这种对流是微弱的,通气不能太大,否则,室内气温会陡降到零下。一般要求在微弱的空气对流下,室内温度保持在5-10℃之间,让菇体缓慢生长。有的菇农将室内气温加温到15℃左右,这时,菇体生长快,又因为得不到新鲜空气,反而造成大量菇体畸形,甚至出现黄菇病。6),药物预防,经多年实践表明,在含有假单孢杆菌水中,分别加入漂白粉、多菌灵、病毒K、农用链霉素等国内二十多种抗菌产品杀毒试验,只有万消灵能近100%杀死水中菌落。
(3)黄菇病的治疗
当棚内有0.5%菌袋发生黄菇病时,此时属发病初期,应立即摘除病菇,北方地区冬季菇棚内采取加温的,应立即将温度降到10℃以下,2小时内对菌袋及周围环境喷施2500倍万消灵(每瓶50片,每片加水5
-6公斤),每天一次,连续三天,每次喷药后要进行15-30分钟的大通风,平时仍按日夜24小时正常通风,通过施药,约三天左右黄菇就会消失,并停止蔓延。
建议菇农在投料之前备足万消灵,提前预防,对症施药,将病原菌消灭在萌芽状态。重点提示,黄菇病从开始发病到恶化只有6天左右时间,特别是发现黄菇后24小时内,为发病初期,属宝贵的黄金治疗期,如果不事先准备药物,等发病时再邮购或寻找药物,错过治疗期,也就等于“为时过晚、前功尽弃”了!各食用菌制种厂家、推广单位、栽培大户,为确保菇农利益,建议在销售栽培种同时,对种菇户讲解黄菇病防治知识,特别是菌袋排放与通风口位置布局,是重中之重。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广大食用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目前防治黄菇病的药物逐渐增多,最新的一种叫“保清”的药剂,防治效果很奇特,经大面积试用,有药到病除的功效,只是成本较高,一袋兑水30公斤,成本需要5元。一般1-2遍就可以止住黄菇病的蔓延和发生。
2、平菇干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症状:小菇成批干瘪、萎缩死亡,好象被风吹死的样子。发生原因:是平菇病毒引起的病毒反应。发生条件:老场地环境污染或棚内相对湿度在95%以上。防治方法:用2型疣克星进行治疗,每袋90克,兑水50公斤,对菌袋两头喷施,有药到病除之功效。
3、平菇球形病毒的发生及防治
症状:病毒寄生在细胞内,感病菌株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平板上,菌丝生长速度较健康的菌株慢,菌落边缘往往不整齐,在棉籽壳或玉米芯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上,肉眼看不出菌丝的区别,但在现出的子实体上有如下症状:菌柄肿胀、菌盖不分化或分化成球形、喇叭形,菇农又称这种菇为喇叭菇、喇叭花;菊花菇。发生条件:1)菌种制作过程中,如扩制原种或栽培种时受到球形病毒感染。2)菇场环境卫生差或三年以上的老场地。3)菇场通风条件差,在高湿.不透气的条件下,菇棚内极易受病毒感染。传播途径:球形病毒可以在空气中传播,遇营养基质可以通过担孢子和菌丝的互相融合而扩繁。
防治方法:
(1)加强菇场卫生、消毒工作。凡连续三年以上的种植环境一定要更换。
(2)在菌种扩繁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3)确保棚内空气大流通,使病毒无法滋生。一旦发生球形病毒,菌丝内部将全部受感染,感染轻者通过通风、低湿管理或喷洒万消灵水溶液2-3次,病情可慢慢好转,严重者从头潮到尾潮都可能出现畸形菇,目前尚无法可治。
新闻录入:中国食用菌菌用物资网 更新时间:2010-4-11 18: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