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变人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58:10
金凤凰
去年秋天,我和检察院一老师探讨关于人性的问题,或许孩提时代关于人性的认识来源于:人之初,性本善,又或者来源于:人之初,性本恶。其实任何一种理论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我认为中国的孔孟之道带有人性一定程度的虚伪性,而这种虚伪性衍生了人类现实的盲目性,一部分高深的理论学家夸夸其谈,和现实背道而驰。于是中国人的人心和人性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处于一个混沌的时代,我们需要走出人性的误区。
一、人性的启蒙
对于人性的理解,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更改,对于性善和性恶的见解都不赞成。最初的观点是因为基于母性对于生命的感悟,介于每个初到世间的孩子都是一张白纸,理解为:人之初,性本无,父母朋友引导其步入人生社会,对于社会的认知逐渐形成,于是有了自我的行为、情感和思想。对于生命本身来说,我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是从行为到情感到思想的递进,这是一个漫长的行为语言的积累和成长过程,而后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维和智慧,这是关于人的浅层次的认识,后来随着对生命认知度逐步提升,所以孩提的可爱是行为的一贯性,而成人的可憎就在于行为的两面性甚至多面性,这就需要我们接受正确的人性引导,形成符合生态良性发展的认知。于是宗教(特指基督教)可能是爱和信仰最温和的方式,人需要按照一种良性的规则生存生活,这就是人类的高尚性,而宗教可能改变了本源人性,而遵循共同的良性人性观,这就是宗教的积极意义。
二、人性的本质
记得和老师说到关于人之初,性本私的理解,从自然界进化论而言,人都会为了利己的需要从利己的角度考虑自我,而不会过于考虑他人的利益,在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的界定上,会过于关注自我而失去对他人的关爱,于是人性向上向善的一面就会受到节制。在生物起源意义上,人会为了本能的需要而掠取物品,这就是最初的人性,利己的人性使人们仅仅看到自我,这是个体人的价值,这种价值是一个狭隘的范围。如果一个人无法走出个体人的重围,不能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就无法适应良性有序的社会。当自我价值不能在社会中体现,就会导致自我价值的缺失,当自我价值为零时,人就会有自杀的倾向,当自我价值低于零时,人就会有侵害他人的倾向。当我面对形形色色的刑事案件,感到每个人价值的缺失导致人格的缺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目前的社会经常遭受暴力袭击的原因,是因为社会上有许多人的人性停留在自私的本质阶段,因而人格扭曲甚至疯狂,走出这个误区,才会突破人性的自私和利己,才会达到人性善良、感恩和包容的一面,从而成为一个对自己和社会有意义的人。走进社会是为了遵守社会存续的规则和原则,在人类共处和相互依存以后,人类开始适应社会的需要,做一个社会人,就是完成一个个体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和蜕变。
三、对宗教起源的理解
广义的宗教包括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此我是狭义的概念,特指基督教。宗教起源的本质含义可能就是对人类思想和精神的束缚,这种束缚使人类在爱、感恩和包容的灵魂境界里提升自我的精神需求和思维理念,是一种信仰和理念,并且使人类在现实生活里不断理性直面自己的生活目标,这就是人类存续的伟大意义。用一种信仰束缚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这是我对于宗教的认识,信仰是为了社会有序的前行,不是退步,人只有在思想和精神领域富有,才会真的富有,物质的富有只是表面繁华,精神和思想的富有才是我们人类追求的目标。灵魂是一个未来层面,或许是上帝对人间最终的爱。使灵魂在天国永生。人不能为了满足现状而忽视了未来,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应该在未来闪闪发光,这就是一个人思想的精髓,是灵魂的永生,是宗教的目的,我们为着追求这一份完美的人生而努力奋斗。宗教为了达到灵魂今生今世的永生,每个人在现实世界里,在上帝的爱和感恩里,使心灵宁静而安详,人类的信仰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坚韧的爱的力量,缺少了爱,人类就会有争端,就会有危险,就会带给我们的心灵不安宁,使我们浑浊的心更加泥泞。其实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人心和人性太贪婪和自私,而宗教是为了使人性坦然地接受一种道义的束缚,是为了帮助人类走出生命枯竭的沼泽地,是为了使生命有再生的能源,相信灵魂可以永生,这样人类就会压抑利己和自私的本性,扩散自己爱、感恩和包容的一面,这是人类后天塑造的人性,改变了本源人性的初衷,宗教其实是反人性的。
四、宗教的实质——人性趋于神性
因此一定意义上,宗教的实质就是使人性趋于神性,人性本质是自私、利己,当人类能够无私和利他时,可能就会善良一点,就逐步接近了宗教的境界,宗教的内涵是爱、感恩和包容,这种思想境界其实和人性是相对立的,是违背人性本源含义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如果一个人接受真正的宗教信仰,其精神领域和思想领域首先是高尚的,而不是盲目的,宗教不是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愉悦而为所欲为,它的意义在于我们的精神层面和思想层面达到一种反人性的境界,这就是爱、感恩和包容的境界。在这种境界里我们人性至纯至美的一面会带给我们心灵无限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是世俗的许多人所不可接受的,沐浴在宗教信仰里的人类会无限爱、无限感恩、无限包容,而无限爱、感恩、包容是和本源人性不吻合的,所以宗教的界面就是我们要摒弃人性的弱点,即自私和利己的一面而代之以无私和利他的一面,这即是宗教的意义。人类因为有了信仰才能够重塑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内心世界是肉体的人无法触及的,他带给人类精神和思维的美感和价值感,美感使人类追寻更高层次的心里渴望,这种渴望伴着精神的满足达到灵魂和身体融合的一致。但是由于现实世界的不可知性和残酷性,生物间最本质的自然法则是优胜劣汰,这是动物间的法则,而人类生存的意义其实应该突破人性的残酷和无情。当人类为了信仰而提升自己的思维和精神境界,人类行为法则就会受到社会正义和正当性的制约,这必将和扩张的人性相违背,于是人类会在宗教的信仰里不断弥补自己行为的不良性,使心灵世界宁静而安详,这就是宗教的实质。
五、宗教、道德和法律
如果倒过来看,这三者之间是不断递升的关系,如此去看,就是一个递减的关系,在现实世界,由于世界的复杂性,从而造成了多种多样的问题,我们生存的星球越来越恶劣。自然灾害,人为破坏,还有许多不可知的事态,总会给人心带来不安和烦恼,人组成了社会,社会组成了一个个国家,由于国家的发展会造成彼此的高下,由于国家疆域的划分,会有一些国与国争来争去。当这些问题发生时,每个国家的差异性就会形成战争,追根到底其实或许就是人性的问题,人类组成了世界,最后也或许就是人类自身破坏了生态,以致会有战争和侵略。国家和国家之间其实最缺乏的就是爱和和平,这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可是由于缺失,致使这个世界永远纷繁复杂,我们看到人类在残酷的世界里艰难地生活,美好的生活于是变得面目狰狞。所以为了一种美好和宁静的生活,在精神和心灵层面,宗教应运而生,其目的就是使人性包容爱和感恩,达到这个层面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提高精神的高度,在一个高度之上,人类俯瞰人类,就会有差异。宗教是心灵的交融,是精神的图腾,是思维接近于神的境界,而在现实里,这或许是人类无法全面突破的境界,于是上升到道德的层面,道德规定了符合社会发展的善恶标准,使之形成约束人们行为和思想的规范体系。道德制约现实的人类,要求人类适应一种良性的行为习惯和社会意识,从而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社会规范,道德驱动良心和良知,去维护一个社会上层建筑的稳定性。于是道德就会成为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这就是道德的社会性,较之宗教相比有一定的阶级性和社会性,只是道德发展的局限性就在于没有强制性,当人们不遵守道德规范时,没有更好的武器加以防护。在此意义上,法律应运而生,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其存在的意义就是借用国家强制力保护一个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当人们自觉地追求一种法律的公正性,适应法律的程序性发展,程序的公正是一种看得见的公正,这样才能保护社会实体的意义,这些需要我们历尽一个漫长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社会需要法律的公正公平公开,这是一个社会存续的意义,而在此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宗教的信仰是人类最终的追求,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