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宗教的人性观的比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3:40:54
潘志权
神与人的问题是宗教学中的一个极其敏感而重要的问题,而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对人性的把握和认识都是大同小异的。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有何异同呢?不妨对其进行比较以便更好的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人性观。
一.  对世界三大宗教人性观的描述
<伊斯兰教的人性观>
“伊斯兰”一词源自于阿拉伯文,其字义是归顺、服从、安宁、和平,即本着顺从造化养育宇宙万物的真主,获得身心的安宁,社会的安定与世界的和平。伊斯兰之教名来自于古兰经,在我国亦被称为回教、清真教。“穆斯林”一词亦源自于阿拉伯文,意思是“归信并顺从真主命令的人”。伊斯兰教的六大基本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伊斯兰教对于神与人的关系的看法:
(一)信真主:“认主独一”,即相信真主是造化、调养宇宙万物,掌管今世与执掌后世最后审判的唯一主宰。
(二)信天使:相信真主造化及差遣的天使,他们绝对忠诚顺从真主,执行真主的命令,而且是人们行善作恶的见证与记录者。
(三)信天经:相信真主降示给人类的经文和启示,包括以前的《旧约》和《新约》,但因其中部份失传或遭窜改,因此穆斯林只遵从唯一可信并受真主保护而完整的《古兰经》。
(四)信圣人:相信真主在不同时代,对每一民族所差遣以警告世人并引领于正道的众使者,始自阿丹。
(五)信后世:相信人死后,至世界末日来临时,将要复活,并接受真主公正的审判;在今世时,归信真主并行善者,将得到天堂乐园的报赏;不信真主而多行不义者,将受到火狱的刑罚;今世是短暂的,而后世是永恒的。
(六)信前定:相信宇宙一切事物之发生皆系真主的安排与事前制定的,但是真主亦赋予人类理智选择善恶行为的自由,个人需为自已的行为负责。
因此伊斯兰教的人性世界观可以归纳如下:
1. 承认精神与物质存在,但认为理(即精神)是第一性,象(即物质)为派性。
2. 承认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运动的状态,抽象存在的“理”(即精神)是永存的。
3. 真主是事物的本源,归宿。即世界的一切都是真主创造的,最后都归于真主。伊斯兰教认为生命起源于水,真主创造了人类,人类的繁衍依靠真主。
4. “两世吉庆”学说,即今世,后世美满幸福。“两世”生活发生矛盾,应当“为主道而战”,牺牲微不足道的今世生活去换取后世幸福。在生活态度上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勤于修炼,劳动。
<基督教的人性观>
基督教的人性观集中体现在“三位一体”(trinity)和“道成肉身”的思想中。
所谓的“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圣灵(天主教也称圣神)乃三位而一体。其中圣父是第一性,是创造世界的造物主(6天创世说)以及差遣耶稣基督及圣灵降世救人的主宰者,有着神性本体本源之蕴含。圣子即通过道成肉身而降临人世救助人类的受差遣的基督耶稣和救世主。圣灵则为与基督教教会及其信徒的保惠师。奥古斯丁在《论三位一体》中强调三位的合一性,认为是完全等同的三者的关系是一种内在的关系-即上帝完美的本质通过圣父,圣子,圣灵之间的内在关系表现出来。所谓的“道成肉身”就是圣子在未降世为人之前便与圣父同体,称之为道:后来就以肉身的形式降世为人。成为人类的救赎者和赐福者,即耶稣是神人合一的缩影,为人类传授上帝之道,沟通着上帝与世俗之间,传达上帝对世人的启示。即所谓的神启(或天启)。
基督教的另一神人关系的体现是“救赎说”与“原罪说”。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由此引出基督以自我牺牲来为人类赎罪的精神来象征上帝对人眷顾。因此要求人们信奉上帝,追求“人生合一”的最高境界;对人应平等的“爱”,即所谓的“博爱”;
由上归纳基督教的人神关系为:人与上帝沟通,人与圣灵交感;上帝感动人,圣灵在人的心里起作用。概括起来即是“我”(人)与“你”(永恒的神)的关系。人类(即“我”)在神(“你”)的面前显得软弱,卑谦,表现了对神的依赖,渴望神的理解,帮助,救赎。神是人类的慈父,挚友,和知音。人在相对的,有限的,短暂的人生中渴望追求绝对的,无限的,永恒的。
<佛教的人性观>
佛教的思想理论在相当程度上是以佛为本的,它所谆谆教导于人的,不外是要人明白世间乃至出世间的一切诸法(包括人)都是佛、佛性的体现,人们所应该做的就是按照佛陀的教诲,精进修行,进而洞见佛性,成菩萨作佛,这一点在大乘佛教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包括所谓的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八正道和缘起、无常、、无我等。佛教认为:世界充满了痛苦,人生是痛苦经验的集合;痛苦有其必然性的原因。它源于贪欲一类的根本烦恼;痛苦得到消除,要靠能证得入涅槃的真理。从一开始就遵循了不走极端的中道原则。佛教将慈悲和乐善好施视为必要的品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被认为是佛陀所说佛教的基本宗旨。佛教认为人除了领悟能力的差异,在善良和最终能觉悟(见佛性)这点上是完全平等的。佛教对生命的敬畏感极强,这表现于不可杀生的信条。它主张慈悲应该泽及一切众生,爱心的显示不仅在施舍物质,更在于以佛法教导人(法施),以功德分享于人(回向)。对于人的来生今世的问题,佛教信奉“因缘说”(即所谓的十二因缘),以及“三世两重因果”论:佛教认为在十二因缘里“无明”和“行”是过去的因,“识”“名色”“六处”“触”“受”是现在的果,“爱”“取”“有”是现在的因,“生”、“老死”是来世的果。佛教的“三世两重因果论”直接与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等观念联系起来,主张“行善者成善,行恶者成恶”。要求人们多行善,少行恶。
因此,佛教认为人世间充满痛苦,世间的事物或人生现象都只不过是因缘的分合。人生是短暂的,没有永恒的自我主体。人应该追求超越生死的不苦境界,即“涅磐”,追求来生的幸福。
二. 对世界三大宗教人性观的评价
总的来说,世界三大宗教的人性观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宗教的人性论是二重性的,人性有善有恶。在先天上人性是善的,因为人具有神性。例如,基督教中讲到神耶和华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并使人类有了灵性,所以人先天是善的,接近于完美。在其它宗教中都有涉及到神创造人这一点。当然,这也有例外,例如,佛教(特别是禅宗)认为人的本性是佛性。六祖慧能提出“本性是佛”。他认为“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然,佛性是无善无恶的,人只要除去妄念,欲望显现本性原有的佛性,即可成佛。所以其观点本质与其他宗教无二。人的神性是人相信神而灵魂能获救的内在根据。人性是神灵赋予人的根本属性,是至善无恶的。
另一方面,宗教又认为在后天层面上,人性是恶的。因为人本身存在着种种欲念,这与神性是相对立的。如《圣经》中的原罪说是较为典型的。自从人类始祖活罪后,人世世代代都有罪。,人性也就有了恶的一面。在其他宗教中都有提及人的妄念、欲望的罪恶这一点。
因此,宗教认为人性有善有恶,神性、人性共存在人身上,善恶共同构成人的本性。但善与恶在人身上地位不等,善是人性中先天的根本的,它高于现实本性的恶。
宗教人性论是从有神论的角度出发的,是不科学的。但客观上体现了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认识到人要不断地提高自身道德、不断到反省自己追求完美人格。这一点特别对当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是极为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