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三分治.七分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56:58
《三分治.七分养》(连载一)
《七分养》 2010-03-16 22:56:05 阅读71 评论6 字号:大中小

如果问你一生中最难求和最容易获取的是什么?你将如何回答呢。其实依我看,人这一辈子最难求的当属健康。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健康不会因身份、地位、金钱而改变,得到它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不断地、持之以恒地养护。换而言之,健康是需要自己在一生中不断“珍惜”出来的……
那么,人生中最易获取到的是什么呢?
我的回答依然还是健康。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一点不矛盾。
对于珍惜健康并为之努力付出的人,健康最易获得。因为获得健康的方式方法就在你的身边,主动权完全掌控在你自己的手上,就看你是否愿意牢牢把它抓住。
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医籍《黄帝内经》说:“上工治未病”。“未病”是什么呢?依我们现代人的标准,所谓“未病”就是身体没病没痛或者还没出现什么病症。“治未病”就是在没有发病的时候去防病,在无病无痛的状态下,针对多重危险因素的源头综合控制。“治未病”实际是在养护、保养生命,是医学领域中的最高境界。
随着对疾病的不断认识,现代医学模式也发生着巨大的转变。由原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放在溶栓、搭桥、介入等高科技的投入,转向了花钱少、效益大的预防上,将防病治病的重点从“下游”转到“上游”。并提出以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模式为基本措施的一级预防,以及发病后防止第二次复发的二级预防。一改过去头痛医头,脚疼治脚的“治病延寿”模式。开始注重了预防和养护。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与几千年前中医倡导的 “上工治未病”理念不谋而合。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之所以生病,是因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下降,即所谓“正气不足”。除急性传染病外,大多数慢性疾病都是因身体中某个重要器官,长期的、渐进的、隐现交替的“磨损”,没有得到及时养护,以至到最后不能正常工作所造成的。随着机体抵抗力逐渐减弱,致病因素增强直到占优势,打破了人体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人就会生病。
由此联想到木桶养生理论,木桶由几块木板组成,它盛水量的多少由这几块木板共同决定。如果其中的一块板很短,这个木桶的盛水量就会被这块短板所限制,即使其它木板再长也于事无补,这块短木板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如果想要增加木桶的盛水量,就必须把这块短木板加长。
木桶盛水与人保健养生的道理相似。如果把人比喻成一个盛水的大木桶,寿命的长短也就是木桶盛水的多少,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上。患上了某种慢性病,也就是告诉了你身体的弱点(短板)所在,需要把这块短木板加长,慢慢拉长它为你身体服务的时间。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去病如抽丝”,各种慢性病都一样,只要摸透它的脾气秉性(找到发病的根源所在),慢慢进行调整,三分治七分养,向抽丝那样天天去抽,相信总有抽完的那一天。
《三分治.七分养》(连载二)
《七分养》 2010-03-17 22:38:15 阅读9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第一章    人为啥会生病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籍《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里的正气,泛指人体抗御疾病的能力。邪,指的是一切导致人生病的因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会不会生病,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正气的强弱。如果人体抗御疾病的能力强(即正气存内),那么任何外在致病因素都不会伤害到你,就不会生病。反之,如果人生了病病,那至少有一点说明你的抗病能力虚弱了,即正气不足。
一般情况下,除了急性病外,多数都是渐进的、隐现交替出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机体抵抗力减弱,致病因素逐渐增强直至占优势时,人就会生病。有些老年朋友一直是病病歪歪走过来的,一生都没健康过,不是这痛就是那病,迁延难愈,根源在于“正气不足”。
是什么原因导致正气不足的呢?
原因有很多,年龄的增长、先天遗传、脏腑功能下降、失衡等等,都可以导致正气不足。其中心脏虚弱和经脉不通是正气不足的最主要因素。
第一节   生病原因之——心脏虚弱
心脏是人生命的核心,它有节律地舒张与收缩,与血管共同筑就一条生命运输线。心脏夜以继日地工作,片刻不停地输送着生命能量,供应全身营养,转运废物、吐故纳新并传递生命信息,才使人们能够有精力、有体力,生命才充满健康活力。
或许让心脏停止跳动很难,但心脏由年轻时的强健逐步到中年时的虚弱,再到老年时心脏严重虚弱而生病,几乎是每个人都不可能避免的。其中有些是不可逆的因素:如年龄增长、心脏特殊的生理(24小时夜以继日的工作)。还有一大部分原因是我们自身所造成的,如不良的环境污染、不健康的生活模式和不良的嗜好、不健全的心理等等,这些都加速了心脏虚弱的进程,被称为心脏虚弱的加速剂。
乏力、胸闷、心慌、气短等是心脏开始虚弱的表现,虽然只是三、四十岁的中青年,同样也会经常感觉力不从心、精力不足;心脏严重虚弱时就会出现心律失常、早搏、房颤、心肌缺血,甚至冠心病、心梗等各种心脏病。不仅如此,心脏严重虚弱后除心脏本身发生问题外,它还会影响到大脑、胃肠、肝、脾、肾等全身多个脏器的供血供养……
心脏虚弱后自身的供血供氧发生问题,导致诸多的心脏不适症状,力不从心或精力不足;同时还会影响到大脑、胃肠、肝、脾、肾等全身多个脏器的营养供应,不断产生新的疾病,人也会过早衰老。心脏虚弱后,心脏细胞受损程度及数量越来越严重,即使长期对症服药治疗,也只能起到抑制病情或改善症状的作用。虽然药不离口,也无法达到彻底康复的目的。
那么,导致心脏虚弱的原因有哪些呢?
(1)心脏是人体“最累”
心脏承担着向自己和全身供血供氧的双重职责。心脏的收缩功能可非同小可,它可以在短短的40秒内完成一次经过3万千米长、足以绕地球两周半的血液循环。如果按每分钟跳动70次计算,心脏日夜不停地跳动,每天24小时跳动就是10万次,可将大约5000亳升的血液运送至肝、肾、眼、大脑、胃肠等全身的各个部位。如果以50岁的年龄计算,50年中心脏不停息地跳动就达25亿多次,运送到全身的血液20多万吨,可注满900个大型游泳池,相当一个约40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一天的生活用水量。由此可见,心脏在人体的脏器中,是最累的,劳动强度最大。
(2)年龄的增长
美国科学家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5000多名年龄在45—84岁的中老年人的心脏结构和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人的年龄每增长一岁,心脏肌肉从收缩到放松所用的时间就会增加2%-5%,心脏供应血液的实际数量每年会减少约9毫升。说明心脏的供血能力与年龄成反比关系,供血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另外,与心脑血管病关系密切的动脉硬化,以往人们普遍认为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的专利。最新医学研究证明,儿童时期动脉就已经出现硬化的迹象了。研究发现,小儿从出生到9岁前可见血管内膜增厚;10岁开始到19岁即有明显的脂纹;20—29岁血管内膜的斑块就开始形成。从上面的发展进程不难看出,动脉硬化是随着人年龄的增长而缓慢形成,大约会在20—30年后才开始出现心脑血管病的症状。因此,年龄的增长也是心脏由强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3)细胞损伤“雪上加霜”
心脏强大的劳动强度,就要求必需有充足的能量(养料)作保障。否则,它就不能正常的工作,就会虚弱、生病。为了保证重量不足全身体重1%的心脏正常工作,全身大约20%的血液都要供给到心脏。
心脏为了完成繁重工作的需要,自身具备了一套供血系统。在心脏的表面,左右各分布两条大血管(冠状动脉)及越来越细小的分支,专门负责向心脏供血供氧。但这条血管的走形及形状特殊,非常容易发生斑块淤阻和粥样硬化的地方,所以,心脏的冠状动脉最易发生粥样硬化,从而直接影响心脏的供血供氧。心脏每天繁忙地不停息的工作,失去血液和养分的充足供给,心脏的细胞就会损伤,心脏便开始加速虚弱。心脏虚弱导致供血不足,供血不足又会加速心脏细胞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链条。所以,心脏细胞的损伤成了心脏虚弱的元凶之一。
(4)不良生活模式“助推”心脏虚弱
年轻的心脏过早虚弱,提前“老化”,不良生活模式起着助推作用。现在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常使人们处在一种“被迫的”兴奋状态中,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脂升高。加之饮食不合理、缺乏运动,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越来越多。三十多岁出现动脉硬化,四十多岁得了冠心病,五十多岁心肌梗塞、脑溢血,大有人在。近年来,相当一部分中年人,尤其是明星艺人们看似健康却突发猝死,为我们每一个人敲响警钟。不良的生活模式透支着身体健康,加速了心脏虚弱的进程。
2、心脏虚弱的主要表现
心脏开始虚弱时,会表现出某些指征,比如,心慌、气短、胸闷不适、浑身无力、容易疲倦等。尤其是没有任何原因的疲劳,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身体盯不住了”,精力无法集中,工作不在状态。以前能办到的事情突然办不到了,或者想办到也是力不从心,到医院检查往往发现不出什么问题,这种疲劳现象,可看作是心脏虚弱的典型表现。
此外,心脏虚弱还常见如下表现:
(1)体力活动时有心慌、疲劳或呼吸困难的感觉;
(2)劳累时偶感心前区疼痛、疲惫或左肩部放射性疼痛;
(3)左胸部疼痛伴有出汗或疼痛放射到肩、手臂及颈部;
(4)出现脉搏过速、过慢、短促或不规则;
(5)熟睡中突然惊醒,感到心悸、胸闷、呼吸不畅,需坐起一会儿才好转;
(6)饱餐、寒冷、吸烟或看紧张的影视剧时感到心悸、胸闷或胸痛;
(7)在公共场所或会人多的气氛中,易感到胸闷、呼吸不畅或空气不够;
(8)上楼时比以前或比别人容易出现心慌和气促;
(9)突然出现一阵心悸、头晕、眼前发黑,有要跌倒的感觉;
(10)做一些日常的轻微劳动也感心悸、疲乏,或走路稍快就觉气急;
(11)晚间睡眠枕头低时感到呼吸困难,需要高枕卧位;
(12)长期不愈的左肩痛;
(13)全身乏力,不愿多说话,下肢偶有浮肿;
(14)脸、口唇和指甲的颜色异常,如青紫、暗红;
(15)静息平卧时自觉心跳到嗓子眼的感觉,或手掌握触前胸壁心脏部位时有震颤感;
(16)胸部偶有刺痛感,一般1—2秒即消失;
出现上述2种或以上表现时,说明心脏已经开始虚弱,3种以上说明严重虚弱,应引起特别关注。
3、心脏虚弱的自我测试
(1)静坐5分钟后,测得每分钟的脉搏数A;
(2)身体直立,上体微向前屈,再还原(鞠躬的姿势),连续做20个(频率适中),测得脉搏数B;
(3)休息1分钟后,再测脉搏数C。
将A、B、C三次脉搏数相加,减200,再除以10,根据结果判断心脏是否强健。所得结果在0-3之间,说明心脏强健;在3-6之间,说明心脏良好;6-9之间心脏开始虚弱;9-12之间说明心脏已经出现问题,到了虚弱的程度。若在12以上,说明心脏已经严重虚弱。
《三分治.七分养》(连载三)
《七分养》 2010-03-18 15:59:01 阅读8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第二节   生病原因之——经脉不通
气血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依靠气的推动,气的动力来源又赖于血的濡养,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气和血既然有这么密切的关系,它们在脉道中又是怎样运行的呢?
中医理论认为,“营(血)行脉中,气行脉外”。脉中的“脉”指的就是血管,“脉外”指的就是依附于血管的经络。所以,经络和血脉就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这两条通道的畅通与否,决定着气血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和五脏六腑功能是否正常发挥,也决定着“正气”会不会虚弱。如果经络、血脉畅通无阻,气助血行,则气血调和,运行通畅,五脏六腑得到充足的营养,人的抗病能力就强(正气足),人体就少生病或不生病。反之,五脏六腑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下降(正气虚),人就容易生病。
导致气血经脉不通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
1、经络淤阻
经络,内连脏腑、外联筋骨、皮毛、穴道,既是气的运行通道,又是全身能量传递的桥梁。承担营养物质和信息传递的双重任务。畅通的经络,能保证全身能量的输布,气得以正常运行全身。经络不通,输布全身的能量活性就会降低,脏腑功能失调,就不能正常的工作,因而人体容易生病,有病后也不易康复。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经络不通实际上就是输布于经络中的能量过剩或不足,“过剩”就是中医所说的“实证”,如寒凝气滞,跌打损伤等,“不足”就是“虚证”,如气虚(经脉空虚)无以推动血液运行周身,打个比方,就像流动的水管中,有一段段的空气,虽然整体在流动着,但局部出现了不通畅。无论实证还是虚证都是以不同为主要表现。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因此,经脉不通除了影响脏腑的供血供养外,还会表现出各种形式的疼痛。比如实证的不通,表现为疼痛拒按、得热则舒;虚证的不通,表现为疼痛喜按。如果把人体的脏器比作一个蓄水池,经络是水池的通道,当通道不通时,仍然继续使用脏腑这个蓄水池的话,蓄水池里的水就会漫出来,这就是形态学上发现的“多”出来的“东西”。像中老年人的骨关节病,或皮肤出现的可触及到的硬块、硬结等,都是经络不通的表现。
2、动脉硬化
血脉(血管),是人体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将富有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通过动脉血管,送往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在经静脉血管将体内已经释放氧气和营养的血液回流入心脏,构成一个密闭的血液循环系统。其中动脉血管是由心脏的心室发出的血管,管壁厚且平滑肌发达,具有舒缩和一定的弹性,可随心脏的收缩跳动和血压的高低而规律地搏动,利于血液运行。如果动脉内壁有粥样班块附着,久之动脉血管便发生硬化,失去舒缩和弹性,血液流动的速度就会减慢,向全身各处输送的血液相应减少,脏腑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给,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动脉硬化的发展进程是随着人年龄的增长而缓慢形成的,研究发现,小儿从出生到9岁前就可见到血管内膜增厚,到了10岁开始到19岁期间,血管内膜就会有明显的脂纹,到了20岁—29岁之间,血管内膜的斑块就开始形成了。所以几乎每位中老年人都存在动脉硬化,只不过有轻有重罢了。我们吃进去的脂肪,主要通过脂肪酶和胆汁的作用与分解,然后分别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常识告诉我们,脂肪是不溶于水的,血液里的脂肪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正常运行。什么是载体呢?打个比方,就像我们要去很远的地方,必须要借助汽车、火车或是飞机这样的交通工具,才能到达目的地。这个交通工具就是载体。同样我们吃进去的脂肪,必须要借助交通工具的运输,它才能在血管里正常运行。血液中一种叫作 “脂蛋白” 的物质,就是运输脂肪的载体。
在血管里负责运输脂肪、充当运输工具的脂蛋白,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低密度脂蛋白(LDL),另一种是高密度脂蛋白(HDL),这两种脂蛋白,都可以运送脂肪,只不过因为他们工作效率的不同,所产生的结果截然不同。
通常情况下,血液中60%的脂肪都是由低密度脂蛋白(LDL)来运输携带的。低密度脂蛋白在血管中的运行速度非常缓慢,而且在运输过程中还极容易穿透动脉血管的内壁,造成所运输的胆固醇沉积、附着在动脉血管壁上而引发动脉的粥样硬化。虽然低密度脂蛋白是在行使着运输胆固醇的工作,但实际上它却在干着破坏性的工作,因此,人们不太喜欢它,常把它称为“坏车”,不好的运输工具。
血液中剩下的40%的脂肪,由高密度脂蛋白(HDL)来运输,高密度脂蛋白的工作效率非常高,不仅运送速度快,还能在运输过程中把脂肪分解成更小的颗粒,在不伤害血管壁的前提下,快速将胆固醇运走。因此,高密度脂蛋白是受人们喜欢的,又把它称为“好车”,好的运输工具。
坏车和好车决定了动脉硬化的程度。破车的状况差,在运输脂肪的过程中常出现故障,容易在血管中堵车,导致血流缓慢,血脂沉积在血管壁,逐渐发展成动脉硬化。反之,好车多,不破坏血管动脉内壁,动脉血管就不易硬化。(未完待续)《三分治.七分养》(连载四)
《七分养》 2010-03-21 10:36:11 阅读5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第三节  生病原因之三——血液垃圾
血液中除营养物质外,还有许多“生物垃圾”。比如过剩的自由基、衰老死亡的细胞、某些重金属离子、超量的血糖、血脂、过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等。通过血液循环,这些生物垃圾会对机体脏器及组织细胞的正常功能产生影响,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导致衰老和疾病的发生。
1、  令人讨厌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胆固醇是一种类脂,它对维持人体的健康有重要作用,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参与合成体内激素,能转变成多种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质,如维生素D3,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是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必要条件,是体内不可缺少的物质。通常情况下,人体胆固醇70%由肝脏合成,35%通过摄食获得,机体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这种自然的平衡。比如食物中胆固醇摄取过多了,肝脏就会减少或不在制造胆固醇;当食物中摄取的胆固醇减少时,体内肝脏就会加速脂肪分解,并把碳水化合物转化成脂肪,这就造成了长期低胆固醇反而会继发高脂血症。由于胆固醇不溶于水,所以在血液循环中胆固醇是由脂蛋白来运送的。脂蛋白又有“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之分,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运送的胆固醇最多,被称为是胆固醇的“流动仓库”。这个“流动仓库”速度缓慢,在动脉血管壁上遇有损伤时,极容易与纤维组织结合而沉积在血管壁上,发展成为粥样斑块,使血管弹性减低,形成管腔狭窄。
2、过剩的氧化自由基
人体内的自由基正常情况下处于不断产生与不断清除的动态平衡之中,当自由基的氧原子上缺乏电子时,这种自由基就成了对身体有害的“氧自由基”。 氧自由基攻击体内大分子物质及各种细胞器,造成机体细胞分子的损伤,有时甚至它还能杀死细胞,形成生物垃圾堆积在体内,是血脉淤阻不通,加速人的衰老进程并诱发各种疾病。大量的氧自由基可破坏血管内壁细胞,使原本光滑的血管内壁变得粗糙不平,以致胆固醇等脂质易沉积在血管内壁,导致动脉硬化发生。
血液垃圾过多,往往早期缺乏特异性的症状,但通过观察某些特异性的信号,也能达到早期识别的目的。血液垃圾过多常出现的信号有:
(1)晨起头晕、头部沉重感、午餐后犯困、头痛、头胀、耳鸣、健忘、乏力、倦怠、肢体麻木、心悸气短等神经系统方面的信号;
(2)视力减退,或经常在扭转颈部时发生一过性视力模糊,严重者可失明等眼部信号。这是由于血液垃圾过多,黏稠度增高,血液不能充分营养视神经,使视神经和视网膜出现暂时性缺血所致;
(3)常见有无原因的鼻、牙龈出血或皮肤黏膜有出血点、瘀斑等出血信号;
(4)抽静脉血时,血液很快凝集在针管中等血液易凝信号。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以上四种信号中只要出现其中一种,就应及时到医院检查血脂、血流变等项目。尤其是已经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的人更应提高警惕。(未完待续)《三分治.七分养》(连载五)
《七分养》 2010-03-21 10:29:06 阅读5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第三章    四  季  养  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形象地道出了大自然阴阳交替的特征。四时阴阳的变化产生了天气的变化,并由此产生寒、热、温、凉及昼夜温差,人们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秩序之中,自然界的规律变化无疑会对身心健康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与自然界的规律变化密切相关。古语“顺四时者昌,逆之则伤”和“天人合一”等说的都是人与天(大自然)有机融合在一起的道理。人们要想获得健康和长寿,就应该顺应大自然的变化规律。
《黄帝内经》云:“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收其根”。这里的四时阴阳,指的是一年四季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的阴阳消长所形成。例如,“冬至一阳生”,此时的阳气逐渐生长而阴气渐消,从而出现阳气的春生、夏长,即春之温、夏之热。而到了夏季的“夏至”节气,又发生“夏至一阴生”,从此开始了阳气的秋收、冬藏, 即阳消阴长过程。因而出现秋之凉和冬之寒。正是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变化,才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我们的养生原则就应该顺应这种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
《素问直解》里说:“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借助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万物生机盎然,人就应该充养、保护体内阳气,使之充沛并不断旺盛起来。而秋冬万物收敛,此时人就应该顺应自然界的收藏之势,收藏体内阴精,使精气内聚,以养五脏。
中医理论认为,肝主春,肝病好发于春。故衣食住行应以养肝柔肝为主;心主夏,夏季多汗伤津,汗为心液,故夏多发心病。因此,夏季应以生津清心调养为主;肺主秋,秋燥易伤肺致咳。故秋季应以润燥肃肺为主;肾主冬,冬季阳气收藏,当以进补益肾为前提。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季节交替导致的天气变化对人的生理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人的血色素在夏季降低,在冬季升高;白细胞在冬季较高,十二月份升至最高点;血小板在每年的三、四月份开始降低;人体内的纤维蛋白在冬季要低于夏季等等。
四季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的精髓,是中医的瑰宝。本章节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纲,以二十四节气为目,依据四季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介绍了一年四季及二十四节气适宜中老年的养生方法。文字通俗、实用、易懂,其中不乏作者多年推广的养生经验,对于广大读者的养生保健极具指导意义。衷心希望它能够成为您健康长寿之路上的益友。
第一节   春 季 养 生
从天文气象学的角度看,春季应从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节气到来时开始。包括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共六个节气。“立”开始之意,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季的开始。立春节气后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长,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也趋于上升和增多。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从人的生理特点来看,春季养生有利于全年的健康。中医认为立春后人体内阳气开始升发,利用借春季阳气上升,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采用科学的养生方法,对全年的健身防病都十分有利。有道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春季养生得法,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益于全年的健康。春季又是皮肤病、心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的高发期。所以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春季养生显得更为重要。
春季养生的原则是什么呢?
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
养生要点
(1)不“湿”: 立春后雨水增多,湿气加重,细菌、病毒容易生长和繁殖。春季养生要在防潮上下功夫。居室每天中午要开窗通风,被褥和衣服要保持干燥透气,春季多穿纯棉的宽松衣服,可避免发生湿疹。另外,不要选择潮湿的地方进行锻炼,运动出汗后要及时擦干,并尽快将留有汗渍的衣服换掉。运动后不能带着汗洗澡,以免出现汗疹或关节疼痛等病症。
(2)不“酸”:春天肝阳上亢,酸性食物易导致肝气过旺,肝旺则伤脾胃。所以,某些酸性食物如羊肉、狗肉、鹌鹑、炒花生、炒瓜子、海鱼、虾、螃蟹等应尽量少吃。像山药、春笋、菠菜、大枣、韭菜等甘温补脾之品,可多吃。也可用山药和薏米各30克、小米75克、莲子25克、大枣10枚共煮成粥,加少许白,糖当主食长期食用。
(3)不“冻”:春季气候忽冷忽热,中老年人的代谢功能和调节体温能力较弱,受凉后易感染疾病。我国民间有“春捂”之说,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马上脱去棉衣,换装时应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先把上衣减掉一些,裤子可晚一些减,下身宁热勿冷,这样有助于养阳气。
(4)不“静”:春天阳气开始升发,养阳的关键在“动”。老年人应该积极到室外锻炼,春季空气中负氧离子较多,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工作效率和心肺功能,防止动脉硬化。但是老人春练不要太早,防止因早晨气温低、雾气重而患伤风感冒或哮喘病、慢性支气管炎;最好在太阳升起后进行室外锻炼。另外,春练不能空腹,老年人早晨血流相对缓慢,体温偏低,在锻炼前应喝些牛奶、蛋汤等热汤饮。运动要舒缓,老年人晨起后肌肉松弛、关节韧带僵硬,锻炼前应先轻柔地活动躯体、扭动腰和四肢、活动关节,防止因骤然锻炼而诱发意外。
(5)不“怒”:心情抑郁、情绪急躁会导致肝气郁滞,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也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肝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春季是肝阳亢盛之时,情绪易波动不稳,所以,春季要做到心胸开阔,身心和谐、心情舒畅有助于养肝。
(6)不“妄”:老年人阳气相对不足,而春天又是养阳的大好时机,因此老人在春天应适当节制性欲。如情欲妄动而房事较频,会耗气伤精,进一步损伤阳气。(未完待续)二十四节气养生
养生有道 2010-03-22 19:46:09 阅读107 评论6 字号:大中小
《三分治七分养》连载六之第五章二十四节气养生
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地面气候演变的次序、节段,称为“节”。气候在演变过程中的气象和气候的变化,称为“气”。 每个节段的变化称之为“节气”,每个节气大约相隔半个月变化一次。故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中也就有了二十四节气。其顺序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署、大署、立秋、处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在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表示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和“秋分”是季节的转折点。“小署、大署、处署、小寒和大寒”分别表示一年中最热、最冷的起始期。“白露、寒露和霜降”反映气温下降的过程与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的程度。
第一节  立 春
1、节气特征
立春,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立”为开始之意,立春揭示了春天的开始,万物开始复苏。阳气开始升发,白天渐长,气温渐暖,一派春意盎然。随天气渐暖和阳气的生发,人体皮肤、内脏及血管扩张,心脏、大脑容易缺血、缺氧,血压波动不稳。人体因酸性物质代谢排出变得缓慢,容易出现犯困或疲乏的感觉。
2、立春节气的饮食调养
立春在饮食养生方面,要顺应阳气生发的特点,多食甘淡健脾养胃、生阳之品。如山药、大枣、薏米、莲子、葱白等,以及香菜、香菇等带有“香”字的食物。另外,由于春季是肝脏的本季,还可进补一些对肝脏有益的食品,如白木耳羹、黄芪枸杞膏、山药粥等。
立春节气,建议大家多吃“香菜、香菇、香葱、香蕉、香椿”等带“香”的食物,有良好的驱除疲劳、恢复体力的作用。可能与这些带“香”的食物含丰富的营养成分,能充分滋养人体细胞,激活神经、肌肉的代谢有关。
香菜  又称芫荽,含有芳樟醇、二氢芫荽香豆精、香柑内脂等成分,每天用100克左右香菜与海带、萝卜、凉拌食用,可缓解疲劳。因为海带、萝卜中的碱性物质与香菜中的有效成分结合,可以中和肌肉活动时产生的乳酸。
香葱  香葱含有挥发油、烟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A、脂肪酸和黏液质。老人、易疲劳者和慢性疾病患者,在立春时节每天用15克左右的香葱卷煎饼或炒鸡蛋,食用后可改善疲劳状态,恢复精力。
香菇  香菇富含香菇多糖、甘露醇、海藻糖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提高免疫细胞活性、改善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增强机体排毒等作用。每天食用50至150克香菇,可起到消除疲劳的效果。
香椿  香椿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质(每100克含蛋白质9.8克以上),甘氨酸、谷氨酸的含量居蔬菜之冠,有助于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人体应激能力。香椿炒鸡蛋、香椿凉拌豆腐、香椿炒米饭等,可以起到消除春困、排散毒素、提升精力的目的。
香芹  香芹富含芜荽甙挥发油、甘露醇、环已六醇与生芹素,有舒缓血管压力,促进血液循环、排毒与代谢之效。香芹还含有丰富的粗纤维,能促进肠蠕动,有助于排便和排毒。长期便秘导致粪便中的毒素吸收,也是现代人容易疲劳的原因之一。所以老年人最好每天食用100至150克香芹,这对驱除疲劳、排体毒有积极作用。
香蕉  香蕉富含钾离子,钾是维持肌肉、神经正常活动的必备物质。肌肉活动过多,导致钾离子消耗过大时,四肢就会感到疲劳、乏力、酸痛。每天吃两根香蕉,可以改善机体疲劳之感。老人在早餐中不妨加一点香蕉,能较好地补充精力,去除疲劳。
香瓜  又称甜瓜,含有大量的碳酸化合物、柠檬酸、胡萝卜素、维生素等,能清热、除烦、解毒。特别是香瓜所合的转化酶,可以将不溶性蛋白质转变成可溶性蛋白质供肾脏吸收。另外,香瓜内含葫芦素B能明显增加肝脏内糖原的储备,及时补充大脑与血液中的血糖浓度,对人的精力有明显的补充之效。香瓜生熟皆宜,每天食用l50克左右。
第二节      雨  水
1、节气特征
雨水节气不仅表示降雨的开始,也表明雨量开始增多。杜甫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生动地描述了在万物萌芽生长的春季,需要雨水滋润的时候,它就来了。春雨伴着和风,悄悄地、无声地、细细地滋润万物……
2、养生要点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所有的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营卫、气血、津液、精髓等),都依赖于脾胃的化生。脾胃功能健旺,生化之源就充足,才能保证脏腑功能的强盛。脾胃又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主运化),脾气旺盛,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确保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平衡。雨水节气应着重“调养脾胃”。
春季为阳气生发之季,调养脾胃应少食油腻、酸味食品,宜多吃甜味,以养脾脏之气。建议在雨水这个节气中,饮食尽量选择山药、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藕、芋头、萝卜等。忌食羊肉、狗肉、雀肉,不要生食葱蒜。
第三节     惊   蛰
1、节气特征
惊蛰,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阳气渐生、春雷初响,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被惊醒。阳气从这个节气开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发。
2、养生要点
惊蛰节气养生重点以“健脾、利湿、化痰”为主。可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进行养生和调摄。
3、不同体质的饮食调养
(1)阴虚体质: 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手足心热,失眠,便干,尿黄。
调摄养生应着重调养肝肾、“滋阴潜阳”。多吃乳品、豆腐、鱼、蔬菜等清淡食物。尽量少吃燥烈辛辣之品。在锻炼方面,不宜过激烈活动,太极拳是较为合适的运动项目。
(2)阳虚体质:特点为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手足不温,小便清长,五更泄,喜热怕冷。在饮食调养方面可多食如羊肉、狗肉、鸡肉等壮阳食品,配合天地旺阳之时,以壮人体阳气之功。
(3)血瘀体质:特点为面色晦暗,肌肤干燥,眼眶发黑发暗。
饮食调养方面,应常吃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品,如桃仁、黑豆、油菜等,或经常煮食一些山楂粥和花生粥。
(4)痰湿体质:形体肥胖,肌肉松弛,神倦身重,是痰湿体质人的明显特征。应多吃的食物,如薏苡仁、白萝卜、白扁豆、蚕豆、洋葱、紫菜、大枣等。每餐不宜过饱。
第四节      春   分
1、节气特征
春分节气中的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这时太阳的位置在赤道上方,昼夜均分,且这一天又是春天刚刚过去一半,故名春分。春分一到,雨水明显增多,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阴平阳秘。
2、养生要点
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在养生方面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阴阳平衡”这一法则在春分节气中十分重要,它在指导人们饮食、起居、保健和用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春分节气应根据节气的特点,尽量保持脏腑、气血、精气等生理活动的“内在运动”与脑力、体力和体育运动等的“外在运动”和谐一致。避免因不适当的运动而破坏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加速人体某些器官的损伤和生理功能的失调,进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在饮食方面应注意不可过热或过寒,宜多食味甘、性平的食物。在起居方面要定时睡眠、定量用餐,有目的地进行调养,方可达到养生的最佳效果。
保证睡眠质量:不要求睡眠的时间长短,要求的是质量。无论睡多长时间,哪怕只是2小时,但只要睡醒后觉得全身轻松舒服就好。有的人睡上一天一夜醒来仍感全身难受不适,睡眠时间虽然很长,但质量并不好。睡眠质量的好与坏与人的精神、情绪有关。我们每一位中老年朋友都要有宽阔的胸怀。只有内心安静,睡眠才踏实。正所谓“先睡心、后睡脑”。为保证睡眠质量,建议您这样做:
(1)临睡前:用中药(王氏25味浴足粉)泡脚30分钟,后点按涌泉穴和太冲穴。
(2)上床后仰卧位,将两手重叠平放于神厥穴(脐孔)进行有规律地按揉。具体方法为:先顺时针方向按柔30圈,然后在逆时针(反方向)按柔神阙穴30圈,同时做深呼吸,先呼后吸。呼气时用意念把体内的浊气(病气),从周身毛孔处缓缓地送出体外很远很远的地方。吸气时再将很远很远的大自然的清静之气,从周身毛孔处缓缓地吸进体内。这种一呼一吸、均匀地呼吸方法,叫做“调息法”。请大家试试,效果很好。有很多长期入睡困难的朋友,用此法很快便进入梦乡……
(3)  睡前喝小米粥:将小米熬成浓汁粥,每晚睡前喝一小碗,效果也不错。现代研究证明:小米中含有很多的微量元素。中医认为睡眠不好,常与心脾两虚有关。根据五色、五味、入五脏的理论,小米色黄入脾经,具有健脾、安神、定志的作用。严重的睡眠质量不好或神经衰弱的老年朋友,还可用煮好的小米粥的浓汁,冲服鸡蛋一个,早晚各一次,效果也非常好,不妨一试。
(4) 适度锻炼:中老年人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做到持之以恒、量力而行。适度而正确的锻炼,不仅对关节的功能活动很有益,对于内脏功能的协调也非常好。慢走、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比较适合老年人。但无论做什么样的锻炼都要掌握一个“度”,随意比划两下,或大运动量的锻炼,不仅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反而可能伤害身体。
老年人锻炼后最好的“尺度”,以锻炼后周身“微微似汗欲出”的状态为最佳。大汗淋漓则伤阳气。顺便说明一下,在家中在繁重的家务劳动也代替不了运动锻炼。(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