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区城市建设发展“十二五”规划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58:32
顺德区城市建设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顺德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行先试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纲要》的重要时期。
“十二五”时期,顺德经济社会发展将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跨越。在珠三角一体化、特别是广佛一体化的背景下,顺德城市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抓住并利用好“十二五”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推动顺德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十分关键。
顺德区城市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是今后5年指导顺德区城市发展的政策性和指导性文件,是顺德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依据
《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顺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佛山市顺德区总体规划修编(2009—2020 年)》(评审稿)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产业发展规划》(2009.12)总结报告(初稿)
《佛山市顺德区供水专项规划【2007—2020】》
《佛山市顺德区环境卫生专业规划》(2006年11月)
《顺德区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规划》
《顺德区市政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
《珠三角一体化下顺德发展定位研究》   中山大学
《佛山市顺德区公共交通规划》(2005-2020)
《佛山市顺德区管道燃气专项规划修编》(2005-2020)
《顺德市污水处理专项规划》(2000-2020)
佛山年鉴2006、2007
顺德年鉴2007、2008、2009
《佛山市三旧改造专项规划》(2009-2020)
顺德科技工业园现场调研资料
顺德城市建设现状调研资料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本规划既是佛山市顺德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顺德区未来5年城市建设的发展指引。
顺德城市建设现状
过去的几年,是顺德城市建设投资规模大、发展速度快、变化显著的几年。顺德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项战略决策,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青山、碧水、蓝天、绿地”的发展要求,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特色品位为突破口,围绕“十一五”发展目标,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路、桥、水、电等基础设施项目,大力推进“三旧”改造,实施了改善百姓生活质量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生态型园林城市建设,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城市基础设施总量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城三片”的城市发展框架已具雏形,并将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完善。
“阳光城市、幸福家园”是顺德新的城市发展目标,更是推进顺德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发展的方向。建立阳光城市,是让顺德摆脱简单的工业制造业城市的定位,朝着环保型的城市生活方向发展;“幸福家园”则是让老百姓切切实实体会到顺德改革取得的成果,让顺德朝着宜商宜居方向发展。
“十二五”发展形势分析
“十二五”规划是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十二五”期间,顺德区城市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总体上将有利于城市建设的发展。
“十二五”时期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
2.1.1 基本特征
“十二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本世纪前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德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经济发展更加注重速度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城市发展更加强调协同发展、生态优先和营造“两个适宜”,产业结构调整更加遵循产业协调发展规律,对外开放更加重视全面提升开放水平,社会事业发展更加凸显以人为本。
“十二五”也是顺德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发展机遇期,顺德需要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努力构建富裕和谐顺德,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国内外环境看,“十二五”期间是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时期。这两个关键时期的重叠,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总的来说,“十二五”时期中国城市将呈现三大基本特征。
首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承前启后”的关键点。这就对城市发展、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是改革开放进入“深化攻坚”的新阶段。“十二五”期间,我国改革已进入了新的攻坚阶段。这一时期,改革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是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三是城市化进程进入“内涵发展”的战略期。以前的城市外延式扩张导致城市发展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不注重保护城市历史文脉和特点等问题不断凸现。“十二五”期间,城市必须从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各个角度,推进实施“内涵式发展”模式。
2.1.2 发展趋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城市化加速期、城市成长关键期和城市价值提升期。我国城市发展将呈现五大新趋势:一是城市发展开始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二是城市软实力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格局;四是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示范意义进一步凸显;五是城市群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发展基础和面临的挑战
2.2.1 发展的基础
(1)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增长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支撑
1992年至2002年,顺德一直是中国县域经济的排头兵,2000年至2003年,顺德连续四年雄踞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之首。2006年,顺德经济总量达到1058亿元,成为国内第一个GDP突破千亿元大关的县级经济体。
2009年,顺德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662.07亿元,比上年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达82230元,增长13.4%。工业增加值1021.56亿元,增长11.6%;全区实现税收收入227.21亿元,增长3.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9.29亿元,增长12.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21.66亿元,增长14.9%;全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17.05元,比上年增长7.5%,城镇居民现住房建筑面积人均47.48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11850元,增长6%。
“十一五”期间,顺德城建投资与GDP的比例比较适当,符合快速发展时期一般3%-8%的幅度,有利于加快城市建设的发展。但是,顺德城市建设以前欠账太多,基础太差,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需加强城建建设的投入。
(2)珠三角先行先试的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至今,顺德始终站在改革发展的前沿,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产业革命、90年代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综合改革以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试点、进入新世纪连续多年居中国百强县榜首、成为国内第一个GDP突破1000亿元的县。
但是顺德的城市发展与其经济实力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顺德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建设等已经远远落后于江苏昆山、张家港等城市,甚至不如其邻居中山市,毕竟中山市是个适宜居住的城市,而顺德还是大农村。
新的历史时期,广东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复佛山市委、市政府,同意顺德区继续开展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综合改革试验工作,赋予顺德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行使地级市管理权限,同意顺德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先试。这一决定再次让顺德站在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为全省、全国的科学发展探路。
先行先试,顺德需要努力争当科学发展的示范区、体制改革的试验区、自主创新的领先区、新型区域合作的模范区、城乡发展一体的先行区,这是新时期顺德城市发展的最大引擎。
先行先试必然有政策上的扶持、项目上的倾斜、资金上的支持、组织上的保证等。顺德应该充分把握这一机遇,以产业发展为指导,以构建现代化大交通为手段,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
(3)“三旧”改造的机遇
影响顺德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因素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经济发展的因素。顺德处在改革开放的最前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发展的主题,且其经济是依靠本地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导致城市规划及管理过于“迁就”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此发展背景下,城镇经济发展对资源进行了大量的开发,城镇空间迅速的向乡村扩张,各镇各村竞相发展,各自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却忽略了对用地建设的控制和引导,不仅资源、环境耗能大,而且城市整体发展效益不高。
其次是行政区划的自然格局的因素。顺德的行政区划呈网络型多级发展模式,城市空间形态为多核组团式空间结构,城市核心区由多个中心组成,每个中心具有独立、相对完整的功能形式和各自的影响范围,中心与中心之间也具有强有力的联系。
在城市空间的发展过程中,为满足快速经济的增长,忽略了对城市建设的控制与引导,各组团各自的城市空间无序的向外扩张,造成城、厂、村混杂布局,这或许也是众多组团式城市发展过程中共同存在的问题。
总之,“三旧”改造为顺德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借助于“三旧”改造,对城市布局进行进一步的梳理,通过调整土地功能、优化空间布局、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推进顺德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促进城市价值内涵式扩张发展,重塑顺德现代化新城市的形象。
(4)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很好借鉴。在城市发展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展程度相适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要把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生态建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要注重城市文化与品位的提升,注重城市特色风格的延续和塑造,把文化和城市建设相融合,深刻挖掘城市传统文化内涵,努力创造城市新的文化内涵,营建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形象,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5)珠三角一体化及广佛同城化的机遇
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趋势,而一体化的发展首先是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和产业的一体化。
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相比,顺德的经济发展已经走在了前列,但城市建设却相对滞后。在珠三角一体化及广佛同城化的背景下,顺德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强化中心城区和新城区的建设,逐步完善“一城三片”的城市总体布局。
2.2.2 面临的挑战
(1)国际经济尚未完全复苏,经济增长方式亟待深刻调整
国际经济尚未完全复苏,经济增长方式亟待深刻调整。国际金融危机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城市的发展。顺德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很高,需求结构仍以出口和投资为主导,在国际经济尚未全面复苏的情况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2)各类民生问题备受关注,统筹兼顾各方利益难度加大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矛盾很容易爆发,矛盾的数量之多、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影响之大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当前的热点问题如收入分配问题、房价问题、城乡差距问题、外来务工人员问题等无疑都将对城市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
(3)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任务艰巨
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任务艰巨。当前,环境、资源等仍是制约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且这一矛盾还将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资源不断减少和现代化建设所需资源量的不断扩大而日趋尖锐。
(4)城市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制度创新
城市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制度创新。目前,珠三角一体化和广佛肇同城化的机制正在建设,但是,区域协同发展仍停留在非制度化阶段。区域内城市之间的同质竞争仍然十分激烈。需要通过制度创新,真正形成区域经济共同体,承担起协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任务。
(5)城市面临各类风险增多,城市治理任务更趋繁重艰巨
当前有五种不稳定因素正在演变成为城市的潜在风险:一是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二是社会深层次矛盾日益凸现并有激化趋势;三是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四是官民冲突加剧;五是非传统危机和人为制造的危机正成为城市安全的主要危险。
(6)低碳城市建设任重道远
同时,低碳城市建设将成为“十二五”时期城市发展的重要导向。在“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未来更长的发展时间内,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产业转型、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形成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必然选择。低碳城市建设将催生新的能源革命、新的产业革命和新的生活方式革命。
因此,调结构将成为“十二五”时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主攻方向,促改革是“十二五”时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首要选择,重民生是“十二五”时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
“十二五”城市建设的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是顺德全面实施“阳光城市、幸福家园”战略,实现“快发展、大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城市建设调整指导方针、全面提档升级、优化布局、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发展阶段,顺德的城市建设,应从顺德的自然、历史、文化优势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出发,学习国内外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扬长避短,塑造顺德特色,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顺德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阳光城市、幸福家园”的发展方向,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突出重点、服务全局的原则,牢固树立为经济、产业、文化发展服务的理念,继续保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规模,加大东平新城和德胜河两岸核心城区的建设,引导城市合理布局,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拉动城市经济增长,促进城市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健康、和谐发展提供优良的服务和强有力的支撑。
基本原则
3.2.1 强化整体、突出重点的原则
构建“一城三片、双核四轴、十字绿廊”的开放式城乡空间结构,形成多组团网络状的新型城乡空间格局。
一城。指顺德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城市化发展地区。
三片。分别指东部都市发展片区、北部都市发展片区、中南部城乡协调片区。
双核。指东平新城和德胜河中央滨水带,两者是顺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中区,也是顺德北片和东片发展的引擎。
强化整体就是要站在全区一盘棋的高度,统筹兼顾各镇的城市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突出重点就是要以双核的城市建设和功能完善为重点,引领顺德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2.2 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特色的原则
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将更多地体现为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特色不仅来自自然环境,更重要的在于历史文化传统、地域民俗风情、城市功能定位和地域人文精神。因此,城市发展必须延续历史、传承文化、突出特色、与时俱进。
3.2.3 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原则
一方面要统筹城市和区域发展,要逐步实现从以镇街为中心到全区一盘棋的发展模式的转变,要优化各镇的城市功能、开展广泛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强化镇街之间的联系、合理进行产业分工与合作,增强整体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全区的整体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城乡之间的网络联系,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模糊城乡地理和经济界限,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3.2.4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
城市是人的城市,经济社会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因此,城市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人性化理念贯穿于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以人的适应性、满意度、发展可能性为依据,全面促进人与城市的和谐发展。
城市的发展还必须兼顾环境的可承受能力,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经历了初期工业化阶段后,顺德必须在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基础上,加大环境建设的力度,真正实现“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体目标
以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为目标,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进一步优化调整城市功能和布局结构,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城市建设重心向新区转移,使城市布局调整与经济发展需要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
继续落实基础设施优先发展的战略,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市载体功能,基本完成城区地面交通大项目建设,形成环网相联、快捷畅通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构筑高起点的城市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等城市保障体系,并力争适度超前。
以创建宜居城乡、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以大绿化和污染治理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实施“青山、碧水、蓝天、绿地”计划,营造“阳光城市、幸福家园”的良好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深入挖掘利用顺德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加强城市风格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围绕城市建筑特色,搞好城市风格总体设计,突出顺德岭南水乡历史风貌和时代特色,发展并彰显城市独有的特色风格。
完善住房供应体系,稳步推进各种类型的住宅建设,适度保持商品房的开发建设,特别是未来作为核心新城区的住宅建设,以吸引各类高档人才,促进顺德经济的发展;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一批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解决住房困难户的住房要求。
强化城市综合功能和现代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改善群众生活环境为重点,继续把环境整治的重点向贴近群众生活的区域延伸,大力推进社区环境建设,加速优化城市环境和形象,使整个城市更加整洁、通畅、文明、有序,把顺德打造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新都市,为顺德城市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到2015 年,全面推进综合改革试验工作,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
发展预期
——城建经济目标。计划完成城建投资600亿元,预计占GDP的比重保持6.5%、平均每年约120亿元。
——生活质量目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55平方米,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空气质量全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大于300天,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人均公共绿地12㎡。
——公共服务目标。城市排水管网密度达到0.72公里/平方公里,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管道燃气普及率达到35%,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到6.8标台。
“十二五”城市建设发展目标和主要建设任务
城市形象营造
城市形象是指人们对某一城市的综合感受和印象,是对一个城市的总体评价,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外在形象包括城市的自然风貌、空间结构、建筑风格、道路广场、文物古迹、园林小品及广告灯光等,内在形象一般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服务水准、政府效率、生活环境及民俗民风等。
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的内容和形式的个性特征,包括内涵及其外在表现两个方面。城市的内涵是指城市的性质、产业结构、经济特点、传统文化及民族风格等,城市的外在表现即城市体型环境或形态。
顺德城市形象的总体定位是:小、秀、精。
小:顺德处于广佛大都市圈中,不可能与广州比大,也不需要像广州那么多的高楼大厦,顺德就是一座现代制造业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小城。
秀:顺德山水秀美,岭南水乡特色浓郁,宜居宜商。
精:顺德的城市建设整体呈组团式发展,各镇街发展相对均衡又各具特色,但核心城区(德胜河滨水商务区和东平新城)的发展立足于精,使其成为顺德城市形象的示范体现。
顺德一直走工业立区的道路,但城市建设必须避免工业化以来形成的城市形象简单化的倾向。
顺德的城市形象和特点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中心城区建设不足;建筑缺乏地方性和时代感;城市历史文脉继承发展不够;水面、河涌被大量填埋和污染,水乡特色资源被浪费。
4.1.1 发展目标
城市形象是城市灵魂和城市精神的体现。顺德地灵人杰,从过去的“南国丝都”,“广东银行”,到今天“可怕的顺德人”,都彰显了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顺德精神,以及顺德作为岭南文化重镇,中国制造基地的魅力。
以顺德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为契机,大力强化中心城区的功能建设,通过整合顺德水乡资源、产业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资源等,将中心城区打造为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教育和信息中心以及具有岭南滨水特色和高品质生活环境的居住生活区。
4.1.2 主要建设任务
(1)中心城区建设
顺德的城市形象和特点建设,关键在中心城区。顺德的城市建设与建设现代化城市目标以及顺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态势相比,主要表现为当前城市化程度、中心城区建设水平不高。
按照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未来的中心城市是以大良、容桂、伦教为基础的大区域,但现状大良、容桂、伦教仍是相对独立性很强的镇街,各镇街的功能特征鲜明:大良——全区商贸、文化中心;德胜——全区的行政、金融、信息、商贸和交通中心,高质的新住区;容桂——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企业总部经济基地,片区服务中心;伦教——广佛南翼国际新社区、重要制造业基地和旅游节点。
由于各镇街的功能特色鲜明,融合为一体的难度较大。
因此,加强中心城区建设,首先要强调德胜河一河两岸核心区的建设,并通过核心区的建设辐射周边。
其次是要强调中心城区的整体功能整合,弱化各镇街个体的功能,逐渐将各镇街融入到中心城区的整体中。
再次就是要强化相互间的联系。包括交通的联系,如建设区域内的快速交通系统;景观联系,如建设德胜河沿岸整体的休闲风光文化带等。
最后,通过提高新城区的建设品位,带动周边地区的建设提升。同时,加强对各镇街中心区规划建设的调控和指导,提高镇街建设水平,使之与中心城区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2)标志性建筑
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
新的总体规划中德胜新城和东平新城都将成为未来的区级综合服务中心,德胜新区规划建设项目有顺德演艺中心(含大剧院、音乐厅等)、顺德博物馆(新馆,在建)、顺德文化馆(新馆,在建)、顺德展览馆、顺德图书馆、顺德展览中心等。建议将顺德演艺中心选址在德胜河边,与未来的德胜广场一起,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使其成为中心城区的标志性建筑。
(3)城市历史文化
顺德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环境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状元文化,民族工业文化,以李小龙为代表的武术文化,以“中国厨师之乡”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水乡拼搏精神为代表的龙舟文化,以水球、均安女篮为代表的体育文化,以改革开放中“敢为天下先”精神为代表的创新文化等等。
顺德还具有深厚的岭南文化积淀,清晖园,宝林寺、碧江金楼、逢简水乡等是岭南建筑文化以及岭南水乡风光的杰出代表。
此外,顺峰山的旧寨塔与青云塔及顺峰湖,龙江的龙山,杏坛的水乡,大良的桂畔河,新城区的德胜河等等,均记载了顺德丰富的人文环境。
首先,新城的广场、标志性建筑及其他大型公共建筑的规划必须尊重和反映顺德的历史文化。
其次,结合绿色廊道建设,以德胜河、桂畔河为基本载体,建设顺德的休闲文化风光带,并结合雕塑、宣传牌、植物造型等方式,使其成为对外宣传展示顺德的窗口。
再次,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的方式,按照显山露水的原则,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顺峰山、德胜河及桂畔河的关系,其周边建筑及设施布局应高低错落,并留有适当的缺口,使山水的景色能渗透进中心城区。
(4)水乡特色营造
顺德境内河涌纵横交织,主要河道有16条,顺德的中南部(杏坛、均安等)至今依然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河网水系和水乡村落,成为珠三角地区最主要的岭南水乡文化遗存地。
水乡特色是顺德最宝贵和最不可替代的资源,也是顺德最吸引人的人文底蕴所在。顺德的城市特色就是岭南特色的现代化滨水城市,这是顺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大自然赋予顺德的独特资源。
一是进一步开展河涌的综合治理。包括控制污水的排放,河涌的截污清淤和清除垃圾,杜绝沿岸的城镇生活垃圾向河涌倾倒,禁止船只向河涌排放污水和倾倒垃圾。争取到2015年,德胜河、桂畔河等主要河流的水质有根本的改善,关键控制区域可以建设市民游泳场所。
二是加强河涌沿岸的美化绿化,结合绿道建设,建设沿河两岸的风光文化休闲带,主要为市民休闲娱乐服务,同时辅以雕塑、牌匾、石刻等艺术形式再现顺德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主要成就,使其成为顺德建设发展的缩影和顺德旅游的新景点。“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德胜新城两岸的风光文化休闲带。
三是加强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如广场、演艺中心、游泳场等市民活动场所,提升新城的人气氛围。
四是水乡文化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按照顺德《东海发展协调区总体规划》的指引,德胜新城将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水乡文化可以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机融合,水乡文化支撑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又推动水乡文化的发展,形成顺德岭南水乡城市的人文内涵。
(5)城市亮化工程
以美化亮化城市为目的,以建设岭南水乡城市为手段,推进亮化工程的建设。到2015年末,主干道亮化率达到100%,中心城区道路亮化率和立交桥、人行天桥亮化率达到100%,沿江主要建筑亮化率100%。
亮化照明工程。选择高效光源节能控制技术,采用高效照明产品替代传统的低效照明产品,降低能源消耗,节省资金。
亮化系统智能化控制。实现路灯无线监控系统和无线监控联网,对中心城区路灯、电源点实施24小时远程自动监控,实行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照明整体管理水平。
路灯改造工程。对现有的电缆线路严重老化、灯杆腐蚀、光源低效的重点地段路灯进行改造,提高照明标准。
灯饰景观建设。建设城市灯饰亮化集中控制中心,打造德胜河一河两岸沿江灯饰景观线;对中心城区内桥体全部进行亮化,打造以城市主干街路和高架桥体灯光廊道为框架,特色建筑风貌亮化和高层大型建筑内外透为依托,江河两岸灯饰观光休闲水岸为景带的城市夜色景观。
城市路桥建设
4.2.1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路桥建设仍是顺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和提高城市集散辐射功能、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完善道路布局,加强越江联络,优化道路功能为重点,打通“断头路”、拓宽“卡脖路”、改造破损路,进一步完善区域交通网,形成以快速路、主干道为主,次干道为辅,支路网均衡,衔接良好的城市道路网络。“十二五”期间,预计投资94.04亿元,完成一批续建和新建道路项目。
4.2.2 主要建设任务
(1)构筑快速交通网络
构筑“3060”交通圈,即顺德与广州、佛山主城区之间30 分钟可达;顺德与广佛都市区内主要区域60 分钟可达;顺德各片区及组团之间30 分钟可达;高峰期间干道平均车速不低于30 公里/小时。
启动顺德快速干线工程和中心城区环城快速干线的规划与建设,形成区内快速交通网络,实现区内主干快速道路交通无障碍化。同时,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环境,真正强化组团联系,解决居民出行不畅的难题,体现同城生活、同城便利的优越性。
(2)加快推进城际轨道及其配套工程建设
广州至珠海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是珠江三角洲轨道交通网的主轴线之一,顺德段26.87公里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成,设碧江、桃村、顺德、顺德大学、容桂5个站点,“十二五”期间,重点是完成站点周边配套工程的建设,包括商业设施、公交对接系统和停车场建设等。
(3)推进地铁工程的建设
地铁方面,全面推进地铁3号线的建设,地铁3号线是贯穿顺德南北的最重要的地铁干线,对外连接广州和佛山主城区、对内连接顺德未来双核心:东平新城和德胜新城,并将顺德其他主要区域连为一体。
相继推进地铁2号线的建设。地铁2号线西起佛山西站,东至广州新客站,是顺德重要的东西方向联系通道。
(4)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及周边对外连接道路建设
在太澳高速、珠二环高速、广明高速、东新高速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与周边城市的快速连接,加快番顺高速、江番高速和江珠北延线高速等新建高速公路的实施步伐,以便与佛山一环、扩建后的佛开高速共同形成完善的高速公路网络。同时积极增加对外道路出口,新建佛陈路东延线,增加与广州新客运站的衔接,改善与周边城市主干道路连接,配合广州番禺区扩建三善大桥,消除龙洲路的出口瓶颈,打通黄榄干线与顺番公路的连接线,使顺番公路(即现在的五沙工业园大道、德胜路、南国路、杏龙路、龙江陈涌段)直接连接广州南沙快速路,配合扩建均荷路扩建工程,协调落实均安白藤大桥扩建工程,通过实施这一系列的项目进一步加强顺德与周边地区特别是广州市的交通联系,形成与珠三角主要城市相联接的1小时经济圈。
(5)推进一环南拓等区内快速干线项目
加快推进佛陈路快速化改造工程、一环北滘立交、龙山跨线桥工程;加大征地拆迁工作力度,为新开工的乐龙路、番村立交、冲鹤大桥、横九均安段、均荷路改建工程创造良好的施工条件;继续推进龙洲路和百安路道路整治工程;完成五沙大桥扩建工程。
(6)推进区内其他重点道路交通工程
加快推进伦桂路、荷岳路、华阳南路等工程建设,尽快完善南国路东延线、杏龙路百安路光华路口跨线桥、碧桂路与太澳连接线、新市良路、文登路改造等工程的前期工作,让工程尽早开工。积极开展祥和路下穿隧道、伦桂路北延线、群力路下穿隧道、105国道良勒路口跨线桥工程、105国道环市北立交工程、105国道桂州大道下穿通道、南沙大桥接百安路扩建工程、南沙新桥及引道工程、禅西大道乐从段辅道。协调指导各镇街完善镇域路网,消除交通瓶颈,进一步优化区内路网结构,提高区内国道、地方公路主干公路和城市市政道路的快速通行能力,形成中心城区与各镇街及各镇街之间便捷的半小时生活圈,实现不同层面的区域交通一体化。
(7)停车场建设
支持停车业的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集中停车场的建设和经营,集中选址建设停车场,缓解停车难问题。同时,严格要求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配套足够的停车位。
(8)人行道和非机动车专用道建设
为应对低碳城市建设、倡导绿色环保出行,在中心城市设立非机动车专用道,计划沿目前的中心城市主干道设立非机动车专用道。
对城区内现有的人行道进行改造,包括路面铺装和美化绿化,改善市民出行条件。并对主要公共场所、中心商业区的人行道进行拓宽。
城市供水建设
4.3.1 发展目标
以优化水资源配置、满足社会需求、提高饮用水质为目标,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快输配水管网改造建设,形成供水能力充足、水质优良、管网布局合理、管理自动化的供水体系。2015年末,供水能力达到247.65万吨/日,供水管网新规划管道总长306公里,新规划管网密度达到0.38公里/平方公里,预计投资11.5亿元。
4.3.2 主要建设任务
(1)水源地保护建设
顺德水道、西江干流、东海水道作为顺德地区的水源。
顺德区内划定4 个水源保护区:藤溪水源保护区(供乐从、龙江水厂取水)、羊额水源保护区(供陈村、羊额、北滘水厂取水)、右滩水源保护区(供右滩水厂取水)、均安水源保护区(供均安水厂取水)。
(2)水厂建设
扩建北滘水厂,增加供水能力13万吨/日。
扩建右滩水厂,增加供水能力26万吨/天,主要向中心区、北滘镇、龙江镇及乐从镇联网供水。
(3)供水管网建设
供水方式为分区集中加压供水。满足用户接管点处服务水头28m的要求。高层建筑物或高地上的建筑物,设置局部加压装置。
市区建设环状管网供水,各供水分区管网应相互连通,提高供水安全性。
推进均安过南沙岛过江供水管网工程。
实施乐从、陈村等水厂取水口迁移工程。
(4)直饮水工程
陈村水厂:供水能力10万m3/d,已经投入营运,目前要继续管网建设和完善运营管理。
乐从水厂:供水能力15万m3/d,加快建设进度,保障资金投入,同时进行配套管网建设。
城市排水建设
4.4.1 发展目标
以保护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为重点,在充分沿用原有排水分区的基础上,合理划分新区排水分区,加快排水工程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2015年末,排水管网长度达到578公里,管网密度达到0.72公里/平方公里,城市污水二级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工业废水达标率97%以上,污泥稳定化处理率达60%到以上,城镇中心区污水管(渠)系统和设施覆盖率达90%以上;城镇中心区周边污水管(渠)系统和设施覆盖率达50%以上。因地制宜,确定农村污水处理方案,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40%。
4.4.2 主要建设任务
(1)雨水排水系统
到2015年,实现雨水的安全高效排放,确保城镇不受内涝困扰;逐步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建立与完善城镇的现代化雨水防灾抢险系统。
“十二五”期间,将新排水管网154公里,并对老城区的老旧排水管网实施改造,提升其排水能力。
(2)污水排放
在大门三期、逢沙、容桂二期、勒流二期和北滘二期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工程投产使用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相关镇(街道)推进容桂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陈村二期、乐从二期、龙江二期和富安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提高顺德污水处理的总能力。
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4条“生态示范涌”的污水处理厂设施建设,逐步将农村的污水处理统一纳入全区的污水处理轨道。
(3)截污工程
推进容桂第二污水处理厂、乐从污水处理厂二期、龙江污水处理厂二期、陈村污水处理厂二期、勒流污水处理厂三期配套截污工程,铺设污水截流管线183   公里。
城市燃气建设
4.5.1 发展目标
以优化能源结构,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为目标,加快城市燃气建设,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清洁的天然气,形成以天然气为主,其它燃气为辅的先进供气结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2015年末,新敷设燃气管线600余公里(含庭院管道),新发展用户22.5万户,城市管道燃气普及率达到35%,燃气普及率达到100%。
4.5.2 主要建设任务
(1)气源及供气系统建设
重点是推进两个CNG加气站的建设。
在均安镇南沙岛佛一环南延线东侧设置均安门站及均安接收站。
从中山分输站沿佛一环南延线敷设高压长输管道至均安门站。
从均安门站沿佛一环南延线向北敷设城市高压管道连通现状城市高压管道。
(2)管网工程建设。
顺德现状管道燃气工程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十二五”时期是管道燃气发展的高峰时期,预计管道燃气化率将从目前的15%提高到35%,平均每年新增用户4.5万户以上。
进一步推进管道燃气管网建设,“十二五”期间,燃气管网将覆盖所有的镇街和镇街的主要社区。新建设的小区,管网建设必须同步进行,并作为竣工验收的内容之一。
城市环卫建设
4.6.1 发展目标
进一步推进生活、建筑垃圾及粪便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和产业化,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系统,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要求。到2015年末,全区范围实现生活垃圾容器化、密闭化和全压缩式收运,生活垃圾密闭式收运率达100%。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率达到10%,分类收集率达90%,资源化达到3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实现建筑垃圾运输处理市场化运作。
4.6.2 主要建设任务
(1)垃圾综合处理
重点推进顺能垃圾厂的改造及伦教垃圾压缩站建设。通过改造提高顺能垃圾厂的垃圾处理能力,并提高发电效率。推进伦教垃圾压缩站建设,达到全区各镇街均建立大型垃圾压缩站的目标。
(2)公厕建设
根据《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的设置原则,顺德区内公共厕所数量至少应有780座,大约是现有公厕数量的5倍多。2006-2009年,顺德新增公共厕所108座,公厕不足的现象有所缓和。
“十二五”期间,顺德将采取区镇共建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新建和改造水冲式公厕450座,其中新建400座,改造50座。按新建一座二类公厕至少要30万元,改造一座5万元计算,预计需要投入1.225亿元。同时,出台政策鼓励临街商服单位厕所对外开放,解决公厕不足及分布不合理问题。
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必须同步建设公厕。按每平方公里不少于3 座或按每2500-3000 人建设一座公厕。主要商业街每500-700 米设一座,每座公厕建筑面积不少于75 平方米。
(3)完善农村环卫保洁管理体系
在目前区、镇两级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村、镇的职责分工,提高农村环卫管理水平。逐步将农村垃圾收集工作纳入镇一级环卫管理,构建起“村保洁、镇收集、区处理”的三级管理体系,同时要完善垃圾处理费征收返还体制。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4.7.1 发展目标
顺德区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是:进一步完善“绿环、绿网、绿核”,打造“精品工程、道路绿网、高潮片区相结合”的城市绿化体系特色,同时结合绿道建设为顺德区构筑起一个结构完整、总量恰当、分布合理、层次分明、类型多样、有机联系的生态型绿地系统;通过绿地系统的建设,使顺德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岭南水乡、花卉之乡和园林之乡;把顺德区建设成为生态园林城区,符合宜居城乡的创建要求。
“十二五”规划目标为:到2015年,确保中心城区(大良、伦教)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保持在12平方米以上;建成区绿地率保持在35%以上、绿化覆盖率保持在40%以上。
4.7.2 主要建设任务
顺德绿地总体布局为“绿廊支撑、绿环牵引、绿核点缀”。
以河涌水系滨河绿带和道路绿化为绿廊网络,控制水网密集节点区域和城镇中的山林地为城市绿核,与社区公园、街头绿地和单位绿地为主体的点状绿地共同组成顺德的园林绿地景观系统。其中,以主干河涌滨河绿道和服务产业走廊林荫道构成的全区和东部片区两大环城区域绿道,是顺德最具有特色的游憩景观空间。
(1)公园绿地建设
“十二五”需完善的市区级综合公园主要有顺峰山公园、东平新城中央公园、大岗山公园、锦屏山公园、龙峰山公园;片区级综合公园主要有德胜新区绿轴公园、顺德新城公园、容桂公园、容里公园、伦教公园、北滘公园、陈村公园;镇街级综合公园主要有钟岗山公园、红岗公园、牛岗公园、花溪公园、陈村文化广场、乐从文化公园、大罗公园、龙江人民公园、龙江公园、龙江新城公园、勒流新城公园、杏坛公园、翠湖公园、三华山顶公园;专类公园主要有李小龙乐园、顺风乐园、清晖园、钟楼公园、文塔公园、马岗公园等;此外,还有桂畔海公园、东平水道-潭洲水道南岸公园、德胜河北岸公园、德胜河南岸公园、眉蕉河公园、伦教大涌滨河公园、陈村涌北岸公园、陈村文海河公园、均安凫洲河滨河公园等。
(2)生产防护绿地建设
河网水系防护绿地建设。“十二五”重点推进顺德水道、东海水道等重要水道生态防护绿地建设和东平水道、潭洲水道、容桂水道、桂畔海等重要城市示范滨水地带两侧绿带建设。各镇街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内,推进其他河涌水系防护绿地的建设。
道路防护绿地建设。推进顺德境内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干道的防护绿地建设。道路绿化按照高速公路、快速路以自然式林带为主体,增加道路绿量和绿化层次,形成良好的生态景观,适当点缀开花植物;主干路强调整体的序列感,突出绿化的遮荫效果,注重层次及色彩变化的要求进行。
加强广佛道路衔接口绿化,在强化景观效果并塑造各出入口的不同景观特色的基础上,确保道路绿化的生态效益。
工业区隔离带建设。重点推进顺德科技工业园A、B、C三区的隔离绿带建设,特别是C区(杏坛工业园)的隔离带建设。
生产绿地建设。重点保护好陈村、北滘、勒流等镇的花卉农业生产用地,增强顺德作为国内主要花卉和园林植物供应基地的地位,创造顺德“花卉品牌”;优化花卉农业的园林植物种植模式,使其与本地园林绿化应用更结合紧密,为顺德区提高园林绿化水平提供苗木保障。
(3)绿色景观廊道建设
景观廊道:结合“绿廊支撑、绿环牵引、绿核点缀”的绿地系统格局,建设“三横三纵”的城市景观廊道:“三横”分别为东平水道-潭洲水道城市滨水景观廊道、珠二环高速公路景观廊道、德胜河-顺德支流-杏坛岭南水乡村落休闲区景观廊道;“三纵”分别为碧桂路景观廊道、佛一环景观廊道、岭南大道景观廊道。
景观轴线。构筑两条城市景观轴线:东平新城城市人文景观轴和顺峰山-德胜新区-容里新区城市人文景观轴。
建设新城区的绿化精品片区:围绕德胜新城一河两岸的结构布局,结合新城休闲文化带建设,打造德胜河中央商务区两岸精品绿化示范区。
(4)绿道建设
按照“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的要求构筑绿道网系统,形成“三环、三廊、四心”的骨架结构。到2015年建设区域绿道134.1公里,途经12个省立兴趣点;建设城市绿道318.6公里,途经26个城市兴趣点;建设社区绿道70.4公里。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
4.8.1 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充分利用顺德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深入挖掘城市内涵,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恢复名街区、名建筑风貌;加强城市风格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突出“小”、“秀”、“精”的城市特色,正确处理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开发与历史风貌保护和城市特色风格继承的关系,建设一批标志城市特色和品位的重点景观,形成中心城区街道舒展,重点区域和空间特色突出,主要建筑地方性、时代性强,岭南水乡特点突出的城市风格。
4.8.2 主要建设任务
(1)历史文化名街、名镇、名村建设
名街建设。大良旧城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东至锦岩路东侧-蓬莱路-文秀路-清晖路-高坎路,西至鉴海南路-鉴海北路-莘村大街-友谊路-新基路-凤庆大街-甲子路。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以保护和开发利用并举,重点保护锦岩庙、陈岩野纪念公园、西山庙钟楼、清晖园、名扬里巷等文化遗迹,深入挖掘其传统文化内涵,通过适当整治改造,再现名街的历史风貌。同时,结合顺德的传统文化,建设特色饮食街、传统工艺品街、民俗文化街等具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色街道,扩大名街效应和辐射力,使其成为顺德的特色街和休闲娱乐、旅游教育的重要基地。
名镇建设。龙江镇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以“两龙文化”为代表,以麻祖岗文物保护群,新石器晚期贝丘文化遗址、甘竹滩洪潮发电站、左滩见龙桥等为基础,结合周围的自然渔村,进一步强化历史文化名镇建设,打造以居住与旅游休闲功能为主,整体保护山水纵横、水贯全镇的格局。
名村建设。碧江村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体现顺德乡土建筑特色为主的休闲旅游文化基地。在保护乡土建筑的基础上,重点保护集中分布的村心街和泰兴大街片区的祠堂、宅第、民居、书塾与园林等。
(2)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顺德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古建筑众多,特别是祠堂众多,黄石大宗祠、何氏大宗祠、陈氏大宗祠、泰兴大街祠堂群、黎氏祠堂群、刘氏大宗祠、梅庄欧阳公祠、察院陈公祠等均为省级保护祠堂,这些祠堂年代久远,重点是进行保护,同时可开放作为旅游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景点。
(3)城市风格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坚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准确把握城市发展脉络,保护城市空间原有的多样格局形态,以自然系统与城市街区空间为主,强化水系、绿地、街道、广场等开放空间的整体形象,维护历史风貌,展现时代精神,突出城市文化底蕴,创造“多样、兼容、开放”的城市人文景观特征。老城区改造,重点保护并发展原有欧陆风貌,控制重要景观区和有关制高点,设计文化广场、城市标志和重要景点等节点;新城区建设,体现现代技术与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城市风貌,建立具有时代气息和特色的视觉信息体系。
公交设施建设
4.9.1 发展目标
继续推进公共交通共同体 (Traffic Community,简称“TC”),在明确公交线路经营权全部归属政府所有的前提下,政府以签订合同及考核兑现的形式向运营商购买公交服务,并按照“责任明晰、质量保证、收益合理、利益共享”的原则推进落实区公共交通运营体制改革。在“十二五”期间,公交车将增至1500台以上,为群众出行带来班次密、车容好、准点率高、线路合理的崭新公交面貌,并加大对公交枢纽站、首末站、专用道等公交基础设施的建设,力争使顺德区的公共交通有一个较大的飞跃。
发展目标: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调整公交线网,增加线网密度,优化交通结构,全力加快轨道交通建设。逐步建立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地面大公交为主体、以出租车为辅助的公共客运交通体系。到2015年末,新开辟公交线路20条,公交运营车辆达到1500标台,增加772标台,万人拥有公交车辆6.8标台,出租车达到1263辆。
4.9.2 主要建设任务
(1)线路调整
调整后的公交线路共80条,其中保留16条线路,调整44条线路,新增20条线路,取消2条线路。在新增线路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增加两条旅游线路,即901和902号线。接驳广州新火车站的线路6条,分别为331、332、334、335、352、354。
(2)开通“村巴”
“村巴”试点伦教霞石村、北滘三桂村试点后,收到村民欢迎。“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解决偏远村庄的村民出行问题,扩大“村巴”的覆盖范围。车型选择10座以下的小型车,与常规公交一样,纳入TC管理,票价一元。
(3)开辟公交专道
公交专用车道是指在道路上开辟出的仅供公共电车、汽车行驶的车道,是一种应用范围最广、最具有代表性的公交优先通行设施。近期先在大良中心闹市区试行,即南国中路、清晖路与文秀路,将原来沿街停车道占用的道路资源,改为沿街公交专用道,以后逐步在中心城区全面推行。
公交专用道还可作为车辆紧急车道,可以供单位接送职工的班车、环卫、邮政、礼宾等车辆使用,并为消防、医疗、救险等特种车辆提供优先服务。
(4)公交枢纽建设
建设21个公交枢纽站场,其中中心城区9个,其他镇街12个。其中顺德站、北滘站、碧江站、容桂站、顺德学院站五个枢纽站主要接驳广珠轻轨。
建设大型客运综合枢纽站6个:顺德站、容桂汽车站、顺峰山公园站、乐从新城汽车客运站、龙山汽车客运站、陈村交通中心站。加上已有大型综合枢纽大良客运站,一共7个。通过这7个大型综合枢纽的建设,将加强顺德区同周边各区及其他城市的联系。
(5)公交信息中心建设
建设一个集车载多媒体视频装置,GPS车辆定位功能,公交多媒体、电子站牌,车队电子调度管理,大屏幕调度指挥中心于一体的具有较高科技水平的公交行业智能化调度指挥系统,即市公交信息中心,有效提高我市公交行业服务功能。
(6)中运量公交系统建设
引入中运量公交系统(如BRT、高架独轨等)建设客运走廊,优化新城用地功能布局,实现TOD 发展。结合规划轨道线网络和用地布局形态,规划六条中运量公交线路,全长约94 公里。其中,东部片区规划顺德站-顺德学院站、顺德客运港-富安站、顺德学院站-马岗产业园、德胜新区站-容桂伦桂路站四条线路;北部东平新城规划石湾公园-莘村、乐从西-北滘2 条线路。
交通设施建设
4.10.1 发展目标
以建设“和谐顺德”和实现“畅通工程”为目标,全力推进智能交通建设。结合顺德城市布局的实际情况和城市特色,利用先进的高新技术全面改造、装备和提升现有的城市交通系统,大幅度提高现有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逐步将城市的对内对外交通建设成为系统齐全、功能完善的智能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广大市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
4.10.2 主要建设任务
(1)智能交通工程
一是实施交通信号区域控制系统。根据交通流量,对控制区域的交通信号进行协调控制,在中心城区主要干道交叉路口增设控制系统,基本实现对市区主要路口的灯岗进行区域协调控制,降低延误,提高通行能力。
二是实施交通电视监控系统。设立中心城区大屏幕投影显示系统,主要干道及交叉路口设控制点,基本覆盖中心城区的主要路口和路段,直接显示道路的动/静态交通状况,及时发现交通事件,快速处置。
三是实施交通诱导系统。分别安装100处LED交通诱导情报板和80处停车诱导系统,提高交通自动疏导水平。
四是铺设通讯光缆网络,满足所有电视监控、信号控制、信息传输等需求。
(2)交通信号及标志建设
按照“畅通工程”要求,增设交通信号灯100处、大型指路标志150处、各种圆形标志1000块、悬臂式交通标志杆700套、黄闪信号灯50盏。
(3)停车场建设
根据城区规模和交通流量分析,加大停车场的建设,以满足停车需求。城镇建成区公共停车服务半径宜控制在200 米以内,其它地区服务半径应小于300 米。考虑到目前停车难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的事实,“十二五”期间优先解决中心城区停车难的问题。
城市减灾防灾建设
城市灾害包括风灾、水灾、震灾、火灾、建筑结构老化致灾、地质灾害、潜在城市环境灾害、化学事故灾害、通信信息灾害、地下空间与浅埋生命线工程中的灾害等。
4.11.1 发展目标
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完善城市的防灾救灾体系,加强城市防灾救灾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城市各种防灾救灾设施,提高救灾设备灭火能力,增强城市在应对消防、人防与地震、洪涝灾害、疾病传播等的防护和救治能力,保障城市的公共安全。
4.11.2 主要建设任务
(1)消防建设的的任务
规划到2020年,在现状11 个消防站的基础上规划新增33 座消防站,其中32 座一级消防站,1 座水上消防站。其中“十二五”期间新增16座消防站和一座水上消防站。
加强消防通讯设施建设。建立各镇街和各消防站至市消防指挥中心的数字电路复用设备等消防通讯设施建设,各消防站均按要求足量配备消防车及其他消防器材设施。
加强项目建设的消防审批和重要公共场所的消防检查,突出预防为主。
(2)防洪防涝建设
到“十二五”期末,全区防洪(潮)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堤防标准为50 年一遇,2 级堤防;排涝标准,城镇地区:达到10 年一遇最大24 小时暴雨1 天排干,农田:10 年一遇24 小时暴雨2~3 天排干。
一是按堤防标准50 年一遇,对各堤围进行达标建设,近期第一联围、容桂联围、第二联围、南顺联围需首先达标,消除区内各大联围危险段。
二是结合水生态建设统要求,对排涝泵站、水闸等排涝设施进行更新改造或扩容重建。
三是加强区域合作,对樵桑联围、中顺大围、番顺联围等跨区域的堤围进行联合整治,科学合理布设防洪排涝设施。
(3)人防与防震建设
顺德区是国家二类人防重点城市区,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准确预报、快速反应、措施有效”的原则,在完善各类防灾救援系统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和健全现代化的城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乡整体防灾抗毁和救援能力,保障城乡安全。
一是控制城镇人口与建筑密度,城乡建设应避开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最大限度地预防灾害的发生和减轻灾害的发生后果。
二是结合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等建设城乡灾害避难场所,确保疏散通道;建设立体交通网络,完善紧急疏散交通体系,充分提高救灾疏散能力。
三是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城市公园、大型公共建筑、广场、大型立交桥等地下空间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的原则开发建设。
(4)完善城市减灾防灾体系
建立城市应急综合减灾管理委员会,实现由“单灾种”管理向综合减灾体系的转变。综合减灾管理委员会由区长领衔,公安、消防、环保、环卫、医疗、城管及化工、人防、地震、交通等部门参加,统一协调。
重视地下工程,尤其是地下给排水、供热、供气、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顺德是经济发达地区,有条件拿出相当的专项资金,统一协调有关地下管道的建设。
加强城市灾害应急场所建设。顺德是二类人防重点城市,现状应急避难场所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应结合地下空间的开发,在人口、建筑密集的中心城区建设大型地下应急避难场所。
完善城市防灾救灾预警与应急机制。2003年SARS危机过后,各级城市一般均建立了应对公共危机和灾害的预警系统以及应急方案。但单灾种的管理模式,与其他预案协调困难,目前需要在城市应急综合减灾管理委员会的模式下建立城市专项应急机制总体协调与应急机制。
房地产开发与住宅建设
4.12.1 发展目标
围绕实现宜居家园城市发展目标,集约节约用地,适度控制人均居住用地规模和居住面积,改善人居环境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大力营造活力、多元的生活空间,使顺德的居住水平在规划期末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15 年形成大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与保障性住房等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供应体系。基本实现城镇人口户均拥有或租住一套住房。居住区公共设施完善,居住环境进一步得到明显改善。
坚持宏观调控和扶持发展相结合,有序推进房地产业发展,拉动建筑业、建材业、物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房产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以新区开发促旧城改造,加快新城区的发展。
4.12.2 主要建设任务
(1)保持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实行价格控制和政策引导,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持土地、住房价格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发挥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蓄水池”和“调节剂”作用。
(2)完善住房供应体系
完善住房供应体系,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加强总量控制,形成商品房——限价房——经适房——廉租房四种供应模式。
(3)重点解决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三类,其中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主要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廉租房面积50㎡/套,经济适用房面积60㎡/套;限价房主要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限价房面积90㎡/套。
(4)内外结合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
内:指在建设厂企前,规划管理部门根据计划招工的人数,做好宿舍建设的规划指标,并严格把好验收关,从而建设足够的宿舍数量,厂企自身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外:指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帮助外来务工人员通过市场解决住房问题。
低碳城市建设
在“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未来更长的发展时间内,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产业转型、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形成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必然选择。低碳城市建设将催生新的能源革命、新的产业革命和新的生活方式革命。尤其像珠三角地区这样的城市密度高、工业发达、人口多的区域,人口、交通、环境、能源等仍是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应率先建设低碳城市。
按照联合国通用的公式计算,碳排放总量实际上是4个因素的乘积: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强度)、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碳强度)。由于经济的发展,珠三角城市吸引了来自全国的务工者,形成了人口总量多、人均GDP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产业层次低,制造业体系庞大,造成单位GDP的能耗量高、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高。这种靠高碳路径生产廉价产品出口的经济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珠三角城市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尤为重大。
4.13.1 发展目标
以降低和减少碳排放为根本目标,全面推进低碳产业体系、低碳城市建设体系、低碳交通体系、低碳生活方式、碳汇吸收与利用体系,实现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目标。
4.13.2 主要建设任务
(1)推进低碳产业体系建设
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关停小煤电厂,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垃圾焚烧发电等。在生产、生活领域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天然气、地热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高产出的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化工产业等。发展壮大低碳科技服务业、低碳旅游业等优势服务业。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业,提高绿色农业比重。
发展静脉产业。加快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使用最新技术、具有一定规模的废旧汽车加工回收、废旧金属加工回收、废旧塑料加工回收等重点静脉产业园区。
推进清洁生产。完善清洁生产政策法规和标准,优化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所有企业都要持续实施清洁生产,培育一批二氧化碳“零排放”企业。
强化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强化对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监管,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推动企业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节能管理水平,着力培养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低碳企业。
通过低碳产业体系建设,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能耗、高碳排放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使顺德成为生态城、宜居城、低碳城。
(2)低碳城市建设
推进城市建设低碳化。加强土地的节约集约化利用,推行“紧凑型”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在城市建筑设计中推广应用绿色节能建筑技术,推进建筑设计与太阳能光电产品的结合。
推进建筑节能,加强节能管理。把建筑节能监管工作纳入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对达不到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新建建筑,不得办理开工和竣工备案手续,不准销售使用。强化节能设计。组织实施一批低能耗、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利用的示范工程。
(3)低碳交通体系建设
支持低碳交通的发展。优先发展轨道交通和城市公交系统,使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从现在的4%提高到2015年的15%以上,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车速从现在的25公里/小时提高到2015年的30公里/小时。
逐步将城市公交车、出租车全部改为清洁能源车,降低交通的碳排放。
(4)低碳生活方式
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主要为节约用水用电、尽量少开私家车、杜绝使用一次性用品等。
(5)尝试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在工业企业中实施碳排放交易,规定各企业以2010年为基准,按每年降低3%的速度,确定碳排放强度指标,再由行业内企业和行业间企业进行交易。
社区建设与三旧改造
4.14.1 发展目标
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大力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环境质量、物业管理等配套设施建设,强化社区功能,拓展社会服务范围,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批经济文化繁荣、环境舒适优美、管理规范有序、服务设施配套、社会治安良好的文明、和谐社区。
加快“三旧”改造的进程,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整合土地利用空间,实现城市集约节约发展、功能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提升顺德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14.2 主要建设任务
(1)社区建设
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加大社区服务设施投入,规划辟建社区健身广场、社区休闲公园、文化广场、产业工人广场等市民休闲区,完善社区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公益性设施建设。
社区环境建设。大力推进社区环境建设,拆除社区内的各类违法违章建筑,进行绿化、彩化和美化。整治无证摊贩,夜市地摊等。推进精品社区的建设,提高居民生活空间质量。同时,对原有的沿路沿街商铺,配合城市管理要求,严格把好饮食店铺和娱乐服务设施的审批关,避免这些店铺所产生的噪音、油烟、垃圾以及人流对居民生活、休息、小区安全等造成不良影响。
社区物业管理。加强社区道路、供排水等公共设施的使用管理和维修养护,配套建设社区庭院式管理设施,积极建设保障服务站、办公用房和警务室,提升社区现代化功能和水平。
(2)“三旧”改造
旧城镇改造。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属地实施、市场运作、稳步推进、各方受益”的工作思路,有计划的对旧城镇实施改造。重点改造危破旧房,整理打通内部交通,完善配套设施,增加绿化面积,使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面提升顺德城市形象。
旧厂房改造。对区内符合改造范围的旧厂房逐步进行改造。按照各种改造模式有计划的把零散分布的旧厂房改造整治成为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工业新区,成为产业优化升级的载体。或者根据城市规划置换为其他功能区,成为城区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旧村居改造。有计划地将纳入旧村居改造的示范村居改造成为功能配套完善、居住环境质量高的生活社区,构建富有现代岭南水乡特色的乡村家园。
主要产业园区建设
4.15.1 发展目标
按照城市与产业园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优二进三”、“腾笼换鸟”和集聚发展的指导方针,全面推进各层级产业园的发展。重点推进顺德科技工业园(含A、B、C区)的建设,整顿改造各镇街和村级产业园,协调好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环境改善的关系,科学地制定产业园发展规划,完善产业园的配套建设,着力控制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实现工业园与城市的和谐发展。
4.15.2 主要建设任务
(1)规划修编
结合顺德“一城三片区”的城市发展格局,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新城的发展目标,重新修编顺德科技工业园规划,因地制宜规划制造、服务、生态等主体功能区,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城市生态等各项事业在园区内均衡发展,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对各镇街、村的其他产业园,按照“优二进三”,“腾笼换鸟”的思路进行改造提升,原则上各镇街均不建设新的产业园,也不新增工业用地。
(2)园区招商引资工作
顺德科技工业园A区定位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研发、孵化中心。以智能家电、汽车配件、精细化工、机械装备及模具、新型材料、新型平板显示器件、电子信息、医疗机械、光机电等产业,最具规模和集聚度的是家用电器和汽车配件两个行业。
顺德科技工业园B区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包括3.5平方公里的国家级高新区和10平方公里的省级高新区。规划为五大产业园,即科技产业园、信息电子产业园、医药保健产业园、综合加工园及科技孵化园。现已形成以科龙为代表的智能家电产业、以北电和泰科为代表的信息电子产业、以环球制药和康富来为代表的医药保健产业、以华润涂料和德美化工为代表的化工涂料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汽配、机械装备及模具等新兴产业也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顺德科技工业园C区划分为新材料产品、现代纺织、绿色食品、光电子通讯、传统创新、科技孵化六大功能区。首期工程主要用于承接顺德中心城区城市化发展需要而迁移的相关企业,以发展塑料包装、纺织制衣、五金家电等特色产业和支柱企业、第二、三期计划重点规划建设台湾中小企业园、民营科技企业园等。
顺德科技工业园的招商目标是:
立足于引进龙头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
立足于引进高科技产业:着重引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具有行业带动作用的前沿产业。
立足于引进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如家电、生物制药、新材料等。
(3)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园区内供电、供水、道路、通讯等建设比较完备,能够满足园区发展的要求。园区建设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的影响。
一是要加强顺德科技工业园和各镇街产业基地的工业污水处理和排放的控制,严格实施工业污水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制。因此,顺德科技工业园A区的污水处理厂应加快建设,“十二五”时期完成后续工程,最终应具备5万吨/天的处理能力;B区需要对原有的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包括扩能改造和污水处理工艺改造;、C区规划建设新的污水处理厂,“十二五”期间完成首期的建设,处理能力2万吨/天,总的污水处理能力为5万吨。其他镇街产业园的工业污水处理可以因地制宜、采取集中建设和就近利用顺德科技工业园污水设施的方式。
二是控制其他工业污染,主要为工业粉尘和废气排放。环保部门应加强对园区的环境监管,确保达标排放。
(4)绿色园区建设
顺德计划将顺德科技工业园C区打造成花园式绿色工业园。园区开发应突出“以人为本”理念,体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一是要坚持高标准的产业进入门槛,严禁高能耗、高碳产业、高污染产业进入;二是采取升级改造、淘汰转移并举的方式对产业园现有产业进行调整;三是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绿地覆盖率达到或超过40%。其他产业园区也要逐步按照绿色园区建设的标准改造升级,重点控制污染排放、大力实施园区美化绿化,使工业园区成为未来现代化城市的一部分。
(5)园区其他配套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园区的商业和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在园区内适当建设商业网点和群众文化娱乐设施;二是加强园区与外界的公共交通建设,解决园区内出行难的问题;三是加强园区的治安、卫生与保洁和社区服务工作,实现园区的安居乐业。
“十二五”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
“十二五”期间是顺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上升期的关键五年,城市建设任务十分艰巨、繁重。为确保“十二五”各项建设任务和发展目标的落实,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的步伐。
科学规划、确定发展方向
城市规划是政府指导、调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十二五”期间城市发展特别要强调规划的调控作用,坚持规划指导建设的原则,充分发挥规划对城市建设的“龙头”作用,大力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一是健全城市规划协调管理机制。从全市一盘棋的角度出发,制定并落实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及批后管理过程中的协调机制,组成协调机构,加快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地方性法规,高效优质的推进城市规划的实施。
二是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制定城市发展规划。要按照“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权威性”的原则,结合我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合理调整用地结构,继续实施“退二进三”战略,以调整城市布局结构和优化、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为重点,抓紧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区规划和全市招商引资空间规划,建立覆盖城市、“点、线、面”结合的招商引资规划项目库,统筹做好基础设施、城市绿地系统、住宅等专项规划;同时,要把涉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风景名胜和生态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城市特色风格设计、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的规划内容作为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精心规划、精心设计,合理确定用地指标,确保落实。
三是加强规划的监督管理。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完善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及时纠正和查处违反规划的行为,有效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提高依法行政
城市建设内容多、范围广、系统性强,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密切,且大多具有政府行为的特征,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城市政府职能作用,加强对城市建设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力度。
顺德实行大部制后,城市建设管理的主要职能归口于
一是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搞好宏观调控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不断完善宏观决策机制和组织运行机制,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价机制,把人民满意作为施政的目标,加强建设事业法制建设,从严治政、依法行政。
二是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问题的研究,理顺各部门的关系,改变多头管理局面,提高协同作战能力,避免重复建设、互相扯皮、资金浪费等现象,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为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提供保障。
三是增强建设系统各级各类执法部门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按照管理与执法分离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深化综合执法工作,扩大政务公开和便民服务范围,减少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简化管理环节,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公众知情权。
提升城市经营理念、加大城市建设投入
要充分利用近几年我市城市投资环境的改善、自然资源丰富和战略地位突出的有利条件,在大力发展经济,加快培植税源、壮大财力的同时,加快推进经营城市工作,把城市作为具有增值能力的资产,通过市场化经营,使城市资产资本化,实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
一是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扶持。要研究建立城市建设税、费、价政策补偿机制,逐步完善相应的政策体系,确保用于城市建设资金逐年增长,促进城市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同时要一如既往地积极争取省、市两级政府对顺德城市建设的支持,率先实现大发展。
二是要充分抓住广佛同城化和珠三角一体化的机遇,用足用好“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以德胜新城和东平新城的建设为契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齐头并进,以高标准的新城建设促进老城的改造。
二是构建城建经济指标体系,指导城市建设科学、有序发展。准确认识和把握城建经济的新形势、新变化,完善城市经营体制,加强城建资源、项目经营和资本运营管理,逐步建立城建经济的指标体系,合理确定城建投资规模和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比重,科学安排使用城建资金,形成城建项目储备、建设、经营及补偿良性循环保障机制,改善城市生产生活环境,拉动城市经济增长。
三是全面开放城建市场。“十二五”期间,政府投资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主动退出社会资本有投资意愿的城建领域,原则上只用于非收费的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市政工程养护、城市园林绿化等社会公益性非经营项目;对公交、燃气、供水、污水处理、收费道路等经营性和准经营性的项目,一律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本建设;对社会资本无力全额投资的重大经营性、准经营性项目,通过BOT、合资合作等方式,广泛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建设,逐步形成多主体投资、多元化建设的新格局,实现政府投资的放大效应和导向功能。
四是大力推进城市土地经营。 加强政府对城市土地市场的调控,规范土地资产经营,坚持土地集中统一管理,严格限制中心城区的房地产开发,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运作土地资产,全面推行土地招标、拍卖、挂牌交易,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收益增值率,增加土地收益。
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加快城建领域改革步伐
“十二五”期间,顺德将把破解制约城市建设发展的难点问题作为改革的重点,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市建设管理新体制。
一是加快市政公用行业改革。在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及公共交通等直接关系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业,稳步推行特许经营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提高市政公用行业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按照事企分离、管养分离的原则,将道路、绿化养护和环卫保洁等作业推向市场,面向社会公开招标,解决“吃大锅饭”问题,提高养护水平。
二是深化城市建设体制改革。实行区镇联建,镇建区补。区集中精力抓城建大项目,中小型项目由镇街组织建设,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三是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全面提高工程建设质量。要健全建筑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严格实施政府投资项目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协调统一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进一步改进工程质量监管方式,实行不同强度的差别化监管,提高政府监管水平和效率;加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和促进企业诚信经营,优化建筑市场环境。
坚持科技兴城、提升城市建设的科技含量
一是健全建设行业技术市场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究开发应用体系,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应用基础研究体系,以行政管理机构为主体的政策法规制定和协调体系,以行业中介服务机构和相关单位为主体的中介服务体系,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完善配套政策,营造有利于促进城市建设科技创新的良好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
二是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力度。围绕建设领域技术难点,加大科研攻关技术推广力度,建立健全建设科技开发机制,配套完善科技成果鉴定评估管理办法,规范科技成果认证与推广行为,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效益。
三是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公交优先战略和绿色公交战略,降低城市的碳排放;强化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对既有建筑特别是住宅和集中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支持环保高效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提高城市建设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