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洛·比利伊:让市场引导我辨别趋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42:55

 

2010年09月25日00:07第一财经日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比利伊联合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最有影响力的技术派之一

“我会问自己,市场将会发生什么?市场的趋势和动态是什么?然后,我会让市场回答这些问题。”

拉斯洛·比利伊,康涅狄格州比利伊联合资产管理公司(Birinyi Associates Inc)总裁。1999年,比利伊入选“每周华尔街名人堂”(W$W Hall of Fame)。2004年,比利伊被评选为Smart Money最有影响力的30位市场分析人士之一。

下面是《金融异术》中关于比利伊的一些问答。

Q:在技术分析这个领域里,是否有什么特殊的人或事给您带来过启迪?

A:确实没有。即使有,也谈不上启迪。我只是收集资料,然后保存下来,进行比较、研究和加工。我询问得越多,调查得越多,学习得越多,就越感到失望:原来这个行当是如此的笨拙和混杂。

我对技术分析的兴趣,是出于我愤世嫉俗的习惯。我的意思是说,我发现这种方法根本就不管用。

有人曾写过一篇关于波士顿的圣诞节降雪量的文章,这篇半真半假的文章把降雪量和随后一周的股市运行联系在一起。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去把所有东西和股市联系起来。在牛市里,人们就会只盯着股市继续牛下去的迹象,于是,人们就会说某些指标也能反映出牛市的特征;而在这些指标出现反转时,人们对牛市的立场却不会随之而改变。

另一个让我感到失望的,就是技术分析师们表现出来的灵活性。不管市场怎样动作,我都会在行情通讯中看到:“正如我们建议的一样,市场已经如何如何。”如果我较真的话,翻翻以前发布的行情通讯,我就可以说:“我根本就没有看到你们在以前公布的4份、5份甚至6份通讯中提到这些呀。”

Q:能否介绍一下您的技术分析风格?

A:首先,我们是不做任何营销的。我对技术分析的反感并不是说大家把技术分析看成技能,而是因为有些技术分析师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从根本上讲,他们做的就是营销:在CNBC上抛头露面,在报纸上大放厥词,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发表演说。这也是很多分析师最大的毛病。

技术分析师在预测问题上也经常会犯错误。在股市上,你能做到的,最多也只是指出某些已经不可避免的强烈趋势,给投资者指出某些基本方向。能发现趋势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就已经足够了。

我的方法就是对市场进行解剖,然后细细地研究。“市场发生了什么?市场的趋势和动态如何?”然后,我会让市场告诉我答案。这就是最大的区别:让市场引导我辨别市场趋势,从纷繁骚动的噪声中找出持久性和有利可图的发生方向——实际上,在令人炫目的所谓趋势中,70%到80%不过是噪声而已。

Q:您是如何解剖市场的呢?

A:我们对历史数据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这方面确实也耗费了很多时间。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曾经说过,美国企业的失败,就在于他们不了解历史。这一点也非常适用于股市。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们开始收集主要新闻事件的简报。我们的剪报一直可以追溯到1962年。这让我们对市场气氛、人们谈论的话题以及主要媒体的观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我们通过认识历史,去了解应该寻找什么,不应该寻找什么。

我们的最大特点在于对资金流向的分析。资金流向的核心是阅读市场行情。股市具有贴现机制(discounting mechanism),或者说事先反应机制,这个观点一直饱受争议。我们发现,90%左右的股价上涨是因为投资者买进,下跌是因为投资者抛出。但是在价格出现显著变动的股票中,10%却是那些媒体披露之前你就知道要变动的股票。这就是我们的不同之处。

 

Q:哪些错误对您而言教训最深刻?

A:有一个失误让我刻骨铭心。1979年,我提出在工作中引入行情分析(ticker tape analysis)的想法。在这个指标的第一个版本中,我们只看大宗交易的股票。我们会通过每只股票的大宗交易,看它是否处于上跳动(uptick,指最近一笔交易价格,高于前一笔交易价格)还是下跳动(downtick,指最近一笔交易价格低于前一笔交易价格),事实证明,这个指标非常有参考价值。后来,我们想,既然我们能把这个概念运用到每一笔大宗交易,那么,何尝不能进一步拓展到每一笔交易呢?于是,我们又提出了“资金流向”(money flow)概念。

但是到了1982年,这个指标的预测能力显然就大不如以前了。从80年代初开始,交易所的交易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交易价格的确定很随机,每笔交易的价格都由散户投资者个别决定。100股福特股票的价格提高10美分,也算是一个新价位。尽管还有几百万股流通在外,但它还是作为新价格显示在你的行情显示屏上。

我们的资金流向概念就不像以前那么有效了。我们最终意识到,必须在零售市场和批发市场之间有所区别,于是,我们开始分别计算大宗交易市场和非大宗交易市场的资金流向指标,并在不同的市场形态下区别对待这个指标。

Q:您是否会在交易中直接借鉴其他人的做法?

A:非常非常少,因为大多数从事技术分析这个行当的人都不投资。我们在所罗门兄弟公司的时候就有这种体会,大家都一致认为,数量分析师的工作非常出色,给公司赚到了很多佣金,他们的分析也很少出错。公司要求他们掏出一点资金,按分析结果进行投资。这些分析师在投入了几百美元之后,发现他们损失惨重。这就是说,所有实验得到的结果,并不一定能转化成现实世界的成功。

Q:什么样的市场状况会招致最严重的失误?

A:可能是熊市吧,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容易紧张。在熊市中,即使你做对了,顾客也不高兴。和所有人一样,顾客也想赚钱。在熊市里,如果我们太谨慎,手里的现金量太高,顾客就会说:“我们花钱不是让你干这个。”我们发现,在熊市的最后1/4部分,什么都不管用。市场上根本就无处藏身。人们追着你帮他们逃出困境,于是,你就会强迫自己去寻找各种各样的指标,想方设法地去四处赚钱;而不是冷静地认识到,有些时候,手里拿着现金也是不错的选择。

Q:技术分析在单独使用还是与基本面分析并用时更有效?

A:对我来说,单纯使用一种方法就像是用一只手击掌:根本就没有用。只有用两只手才能拍出声音。我不仅关注图表分析师推荐的股票,也喜欢那些专心对公司基本面刨根问底、撕烂资产负债表的基本面分析师推荐的股票。然后,我们在别人的基础上做自己的研究。

(摘自《金融异术》一书,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罗闻全、哈桑·霍德齐克著,有删减,标题为编者加)

拉斯洛·比利伊小档案

1976年,比利伊加入所罗门兄弟,开始了销售部股票交易员(sales trader)的职业生涯。在所罗门兄弟期间,比利伊创建了所罗门拉塞尔国际指数(Salomon Russell International Index),并出版了《股票问答》(The Equity Desk)一书,该书最初也是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培训教材。比利伊还撰写了公司的第一份周刊性市场评论《股票周刊》(Stock Week),并负责市场波动性、基金流动、市场架构以及交易成本等方面的专题研究。1974年,比利伊的米切尔·哈钦斯有限公司(Mitchell Hutchins Inc)设计并推出交易日表 (trading calendar)的概念。1989年,比利伊放弃所罗门兄弟部门主管的职位,创建了从事资金管理和研究的比利伊联合资产管理公司。他说:“像我这样的人,根本就不会再梦想去干别的什么事。因为除此以外,我们只会失败,而且会输得体无完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