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8:29:23
如果回顾1910年,作为清政府的高层代表的摄政王载沣有理由为自己以及这个国家这1年取得的巨大成绩感到高兴,他缩短立宪时间的表态不但为他赢回了因废除科举而显得日益离心的国内士绅阶层的支持,还赢得了欧美银行家的欢迎,他们因此借贷给了中国一大笔资金。就连他最讨厌的革命党此时也因为内讧不断而显出穷途末路的征兆。他宽大处理汪精卫更为他挣得了全世界的喝彩。此时恐怕全世界都不会想到,清朝这个老大帝国的寿命其实只剩短短1年了。


1910年清朝陆军大臣载涛访问法国[组图]
清朝末年,由于义和团运动等野蛮的排外暴乱事件造成列强大举入侵,酿成弥天大祸。加上列强的政治压力,要求清政府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当时的清政府和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这使清朝统治着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于是,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详细]













1910·轶事

中国官办彩票

从光绪27年(1901年)至宣统3年(1911年)这11年间,这种彩票共发行近120次。彩票采用一张十联条,每张6元,每次发行约5万张。扣除成本及返还部分,实际收取彩票捐720万银元。据专家考证,我国第一张由政府发行的彩票,就是张之洞创办“奏办湖北签捐彩票”。此后,浙、皖、鲁、豫、湘、甘、粤等省相继发行彩票。湖北省彩票收入除了筹还庚子赔款外,全省财政支出一半是靠彩票利润维持。【详细】
中国陆军第一次近代化拉练
清政府在河北河间举行了“河间秋操”,检阅了北洋新军。清廷特别邀请了各国驻华武官、中外记者和各省代表前往观操,直隶总督袁世凯和北洋新军得到了中外一致赞誉。【详细】
',1)">

清末摄政王载沣的改革形象:表态缩短立宪准备期
他此后多年参与宪政筹备工作,在1906年政府讨论立宪问题时,他就是立宪倾向较为明显的王公之一,1908年国会请愿时,他呼吁确定开国会期限,以免使国民灰心。他在政治上给人们留下了开明的印象。在这位亲王的日记中,经常出现哈雷彗星、日食月食的记载,这些大多出自他的亲自观测。此后这位摄政王首先使用汽车、电话、剪辫子,也是第一个穿西服的王公。这些新的生活方式,在当时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文化,人们相信,这位摄政王会在立宪方面取得新的进步。【详细】


东三省总督锡良

支持立宪的辅国公载泽
1908年诞生“钦定宪法大纲”:有浓厚的立宪主义色彩
大纲将“遵守法律”作为臣民的义务加以了规定。这是“法律”只是为政者治理民众的“器具”这一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的构想在“钦定宪法大纲”中的表现,对后世的中国影响至深。整部“钦定宪法大纲”与“大日本帝国宪法”相比,具有更加浓厚的外见性的立宪主义性质。【详细】
1910年10月东三省总督锡良上奏 恳请立刻组建责任内阁
1910年10月25日,锡良、瑞澄领衔,十八省督抚联名致电军机处,要求“立即组织责任内阁”,“明年即开国会”。该电详细论述了内阁国会成立的必要性后指出:“时局危险已远过于德宗在位之日,缓无可缓,待无可待。此即阁、会克期成立,上下合力,犹恐后时,奈何以区区数年期限争持不决乎?”【详细】
载沣很有政治家风度的未处死行刺其的汪精卫
晚清政府以及统治者个人在面对政敌时,表现出了在中国历史极为罕见的政治宽容。26岁的摄政王载沣甚至宽待了26岁的刺客汪精卫,而后者本要取他的性命,这对于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而言,我坚信是相当难得的自我控制。这当然也和清末改革时所造成的政治宽容气氛有很大的关系。【详细】
凤凰网独家视频

雷颐

雷颐,1985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著有多部学术书籍。讲座中,他讲述了晚清改革从1840年爆发鸦片战争、晚清政府面对新文明的挑战,太平天国使改革动力初次下移,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的历程。【详细】
近代中国沉重的转身
晚清民初,正值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文明的侵袭,使东方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整个中国社会沉浸在砥励磨利、荡涤因循守旧之风。伴随旧文化的衰落以及新文化的兴起,一些知识分子却做出与世不同的选择。【详细】
晚清四大名臣功过对比
晚清政治社会风雨飘摇岌岌可危,逢乱世必有奇才、国士被时代凸现出来。晚清亦是如此,有清一朝历时近三百年,对我们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晚清的几十年岁月!这般岁月又与一些人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使他们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代言符号,被深藏在我们民族心间,即使无心珍藏,但也无法摆脱他们的影响。【详细】

1909年中国各省谘议局如期召开 堪称立宪派的春天
1909年10月14日,除新疆暂缓之外,全国21个行省的谘议局均如期成立,一律开议。这一天,各界“为我国人民获得参争权之第一日”欢呼祈祷不已。《申报》以红色印刷版面,敬祝谘议局成立,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辞。《大公报》把谘议局看做“否极泰来,上下交通之气象”加以讴歌。这些地方绅派领袖们正式走上政治舞台,他们既向地方官吏争利权,也向朝廷争利权,有以各种幌子谋利的一面,但更有制衡官家权力积极一面,这是立宪派们的春天。【详细】

各省督抚均支持立宪 希望清廷能励精图治
面对海内外的革命风潮,程德全建议清政府不仅不必悔行宪政,反而应该“行宪政,融满汉,以安天下之心;开国会,导人才,以作徒薪之计”。端方则援引日本为例,主张迅速颁布帝国宪法和皇室典范,确立君主的最高权力,如此则“乱党煽惑愚氓之力,当不戢而自销”。【详细】
立宪派的胜利:清政府于1910年11月同意缩短预备立宪年限
此时的清政府虽坚称“应行筹备各大端,事体重要,头绪纷繁,计非一二年所能蒇事,”“急亦无可再急”,国民必须遵守“应循之秩序”,但颁布的上谕中应允“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并强调“此次缩定期限,系采取各督抚等奏章”。要求立宪派人士对预备立宪期限不得再议更张。参见《近代稗海》第1卷,第409页。也就是说预备立宪期限缩短,由9年改为5年,预备宣统五年(1913年)开设议院,并预备组织内阁。【详细】

凤凰博报·黑翰林徐世昌为官不易

徐世昌在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三年后授为翰林院编修。尽管他在科举上一帆风顺,但由于当时的军机大臣、掌院李鸿藻对他的评价不佳,以至于徐世昌在翰林院九年,连一次外放的机会都未曾有过。【详细】
改革为何要耍手腕
改革不比革命易,其中都是利益集团的博弈。对于这次官制改革,当时的《东方杂志》引用一个日本人的评论说:“此次中国改革官制,其表面上不分满汉,与各部长官不兼任他职外,无改良之可观。要之归于改革派之失败,守旧派之胜利,可谓之龙头蛇尾之改革也。”【详细】
谁是晚清最大贪官
讽刺的是,如此贪墨之人,竟然博得过较好的名声,生前死后都评价较高。【详细】
曾国藩墓被盗详情
盗墓贼到底从曾国藩的墓内盗走了多少文物?目前不得而知,但专家根据盗洞很小的情况推测,盗墓贼只是钩走了一部分棺内之物,且都是小件,大部分随葬品并没有被盗走。【详细】

1910年同盟会士气低落 孙中山远赴南洋
当时孙中山发动革命起义已经9次失败,士气严重受挫。“吾党此举义复遭失败,则于当无下次再忧诸同志再向诸同志捐款矣,倘或能生存,亦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矣,是则此后之未竟革命事业,亦惟有赖之诸同志诸君一肩担起矣,总之吾党无论如何险阻,成败利钝,实在此一举,而于言亦尽于此”【详细】

与孙中山交恶的章太炎

少年汪精卫
1907年至1908年间:多次起义失败 同盟会元气大损
同盟会的元气大损,特别是1910年2月广州新军起义失败,使部分同盟会会员对革命事业的胜利失去信心,情绪低落。针对这种情况,孙中山于1910年11月13日在庇能召集同盟会重要骨干和国内外的代表举行秘密会议。【详细】
孙中山与章太炎交恶 革命党人力量进一步分化
光复会从同盟会中分裂出来,重建光复会。实是孙中山所最不愿看到的。孙中山在给伦敦的吴稚晖等人的信中,对分裂局面,十分痛心:“若为图利计,我亦何乐于革命,而致失我谋生之地位,去我固有之资财,折我兄已立之恒产。”“外人视之吾党,亦成内乱之势,人心如此,革命前途之大不幸也。”【详细】
晚清革命党的暗杀风潮:对革命前途绝望的冲动
起义一再失败,大批年轻有为的革命志士血洒疆场。保皇派领袖梁启超撰文批评孙中山等人是“徒骗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的“远距离革命家”,革命党在群众中的声望一度大为下降。保皇党的冷嘲热讽,革命党内部的派系斗争,革命派的悲观失望,三大困难叠加在一起,急躁者如汪精卫则忍无可忍,转而寄希望于简便易行的暗杀行动,借此反击保皇派的攻击,重振士气,唤醒民众。【详细】
近代著名人物的败笔

孙中山讲民权,可是连他的党徒都得不到人权保证,加入国民党按手模就是对其人权的践踏。为此,黄兴等一批志士嗤之以鼻,弃之而去。孙中山没有能够与当时一流的精英联手,乃是他未能成大事的最主要的原因。【详细】
康有为的败笔
他最大缺失在于,他不安于改良家的名分,反而弃大而就小,觊觎圣人、学者的名分。这是非常让人不解、遗憾与痛心的。【详细】
章太炎的败笔
一个谁都敢骂的“章神经”、“章疯子”,似乎不该有附骥攀鸿之举,然而实实在在是有的。他曾接受与其品性迥异、各行其岸的孙传芳之邀请,与孙传芳一起投壶作乐。【详细】

1910年11月 英美四国组成的银行团向清廷贷款1600万英镑
总之,晚清的“借债筑路”活动,虽然使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渗透有一定程度的扩大,但这不是问题的主流。这一活动导致了中国第一次筑路高潮的出现,使数千公里铁路在中国广袤大地上建成,促使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社会风气和思想观念的近代化转变,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利益和经济与国防能力的某些增强,这才是这一活动的主导方面。【详细】
1900年以后清政府借款吸取教训注重保护中国主权不受损害
由于清政府吸取了前一时期“借债筑路”中的教训,特别重视了对主权和利权的维护,所以,在1908年后的铁路借款中,条件都比过去有了明显改善。就路权而言,在这一时期签订的主要借款合同,都明确规定了铁路建造和管理之权归中国国家所有;聘用的洋总工程师和总帐房必须听命于总办或代办;铁路器材的购置和费用支取必须由总办核准签字,否则不得照行。【详细】
借款代表什么?英美诸国看好大清立宪前景
答案还在制度资本上,在对权力的制约以及政府预算过程是否透明上。实际上,不只是当今世界不同国家承受公债的能力千差万别,即使回到历史上也如此。之所以英国融资成本比法国的低一半,根本原因与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之后所巩固的宪政制衡有关,英国王权受到议会的进一步制约,使国王不能随意征税、不能侵犯私人财产,财产税等只能由议会立法。由于议会更能代表社会的利益,并且其立法与决策过程也非常透明,这使证券投资者对政府有充分的信任。【详细】

外国人眼中的晚清

晚清的一个周六,美国驻华公使馆的外交官何天爵和几位同事在中国西部地区旅行时不幸迷路了。当天晚上,他们找到了一家乡村小店。何天爵依然对这家小店的伙食耿耿于怀。【详细】
外国人眼中的晚清平民生活
这让何天爵不禁想起了某年秋天在北京城东一百多里外山谷里一座寺庙的伙食经历。当时他借住寺庙一宿,热情好客的僧侣只给他一些生板栗和从寺院水井中打上来的泉水作为晚饭。何天爵委婉地表示伙食有点寒酸,和蔼的老住持对此表现出满脸惊讶。【详细】
极端贫困的市民生活
何天爵在中国居住超过二十年,对中国社会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他发现中国人的日常食物包括蒸过的大米,用过量开水煮过的卷心菜和作为美味佳肴的、浸泡在盐卤水中的生萝卜。从食物上看,何天爵推论“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生活在我们难以想象的贫困之中”。【详细】


晚清北京前门火车站

晚清的火车工人

晚清民生
晚清绝大多数阶层支持政府立宪 反对同盟会革命
同盟会不切合变化了的晚清社会的特点。其后果则是限制了新兴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疏远了大众。这些大众包括:广大满族民众,拥护立宪的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员,以及拥护立宪的资产阶级主体——绅商。革命党人将自己缩小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支持孙中山的主要局限于华侨社会、先进知识分子、少数有远见的资产者、会党和少数受策反的军队。”这个结论大体是符合事实的。【详细】
晚清乡村:民变虽广泛 实际破坏性很小
晚清乡村民变的社会效果比较差。这种“差”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民变规模小,持续时间短,未能动摇清王朝统治的社会基础。乡村民变一般都局限在一乡一县范围内。参加民变的民众的人数一般多为数百人至二三千人,人数超过五千人的已不多,人数逾万的就更少了。辛亥革命时期乡村民变逾万人的次数不足30次。二是乡村民变未能有力地支援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反清斗争。【详细】
晚清市民阶层:多极分化 大部分不关心政治
随着中国近代城市化的过程加速,传统社会原有的士农工商等社会阶层被新兴的社会阶层所取代,清末民初的城市社会里出现了中产阶层、产业工人、城市贫民等三大社会阶层,而各个阶层内部也由于社会分工劳动细化,不断改变着原有的分层与结构。中产阶层是近代城市社会中多层次、多重身分、流动性较大的群体,包括工商业者、中高级专业人员、自由职业者。【详细】
晚清社会风气:人民宁相信谣言不信政府
清末新政时期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动、普通民众的落后意识和国家因举行新政向社会索取越来越多的资源,普通民众心理上对于新政措施和设施持惶恐不安、怀疑排斥的态度,造成谣言遍布全国各地。按时人的说法,清末谣言的兴盛,“民愚居其半,民穷亦居其半”。许多地方的谣言甚至汇合成为强大的反新政、反清朝政府的舆论,给清末新政的进行和清朝统治的巩固均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详细】
调查
你认为以载沣为代表的清朝高层是真心立宪吗?

不是
说不清

调查
你认为当时有产阶级支持革命还是立宪?
立宪
革命
说不清楚

调查
你觉得晚清革命党频繁搞暗杀代表着什么?
对革命前景绝望后的盲动
有步骤有预谋的进行革命
完全不知道

调查
你觉得1910年能看出清政府只有一年的寿命吗?

不能


如果没有1年后的辛亥革命爆发,对于清政府来说1910年完全可以总结为:成绩很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可结合之后的历史,这1年又会让人有世事无常之感叹。为什么清政府会在1年后垮台?为什么辛亥革命会爆发在革命党人势力最低潮的时候?为什么1年后士绅阶层就抛弃了1年前还支持的对象?在接下来的1年里我们将试图一一解开这些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