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空三藏圆寂纪念/善无畏、一行禅师祖师介绍 - 净化人生 - 嘉绒寺论坛 - Powere...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43:55

不空三藏圆寂纪念/善无畏、一行禅师祖师介绍

顶礼供养归依佛法的所有传承宗派祖师!

高僧大德之传记所要关注的就是具足悲愿之行,所谓不惜身命,为护持正法,弘传法教,救护世间之坚固如金刚之道念,以此策励自心,随缘起行,善习修学,此也是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乃至一切诸佛诸大菩萨的因地之行道根本,以此根本方有今日之无量不可思议之成就。


以下是三位唐代高僧事迹,愿见者共勉!

http://bbs.ningma.com/viewthread.php?tid=3387&page=1#pid30366
不空三藏介绍


中国佛教密宗的奠基人─善无畏大师

简介  
(西元637~735年)梵名意译作淨师子,又称无畏三藏。为密教祖师之一,与金刚智、不空,并称开元三大士。为东印度乌荼国人,属刹帝利种姓,释尊季父甘露饭王之后裔。师于十三岁依父亲佛手王的遗命即位,兄弟们不服,起兵相争,他于平乱之后,让位于兄,决意出家。先至南印海滨觅得殊胜招提,修习法华三昧。又由水路搭乘商船,游历中印诸国,密修禅观。及到摩揭陀,访国王,王妃原是他的女儿,他们瞭解到善无畏捨位出家的经过,大加敬重,由是名声远播。他曾把自己所携传国宝珠施给那烂陀寺,装饰在大佛像的额端上。后归依寺内以禅、密着名的长老达磨鞠多,研习密教,受到鞠多的赏识,将总持瑜伽三密及诸印契完全传授给他,得了灌顶,号为三藏。他又周行各地,遍礼圣蹟,方便诱化。

  唐代开元四年(西元716年),八十岁左右,奉师命东行弘法,携带梵本,经过北印迦湿弥罗、乌苌等国,到了素叶城,应突厥可汗之请,讲《毗卢遮那经》,然后再前进通过天山北路,达于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宝应)。因为他的声誉早已传至汉地,唐睿宗特派僧若那和将军史宪,远至玉门迎接。他于玄宗开元四年(西元716年)到达长安,被玄宗礼为国师。先住兴福寺南塔院,后迁西明寺;玄宗并严饰内廷道场,尊为教主。开元五年,开始在西明寺菩提院译出《虚空藏菩萨求闻持法》一卷,沙门悉达担任译语。写定进内之后,即有敕令将带来的梵本全部送藏内廷。从此他便注意另访未译的密典梵本。先有江陵无行求法,游历南海、东印、中印各地,曾住大觉、那烂陀等寺闻法,并访求梵本。学毕回国,途经北印病卒(见义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所将梵本,由同行者带回中土,存于长安华严寺。善无畏和一行同往选取前未译过的重要密典数种。开元十二年,他随玄宗到洛阳,于开元十三、十四年间,在奉先寺译出密教之根本圣典大日经(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由善无畏口述,一行记录而成。后由一行编纂,并加以注释,称大日经疏,凡二十卷。

  师为将密教传至中国之先河,与金刚智共同奠定密教之基础。此外,尚译有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羯囉经(三卷)等密教重要经典,并介绍灌顶之修行方法。又大日经内之密咒,皆写出梵字,逐字以汉音对译。此係因密教重视文字,为求念诵、观想精确,故创此例。由此可知师当时传授密教,已同时教授梵文拼法,开始讲求「悉昙」之学,此为我国佛教史上值得重视之事。师亦擅长工巧艺术,相传其自製模型,铸造金铜灵塔,备极庄严;其所画曼荼罗尤为精妙。

  师于开元二十年表请归国,未得准许。二十三年得病,十一月七日示寂于洛阳大圣善寺禅室,世寿九十九,法腊八十。玄宗甚表哀悼,追赠鸿胪卿,葬于龙门西山之广化寺。肃宗乾元元年(西元758年),于塔院侧建碑,其弟子李华撰文,付法弟子有宝思、一行、玄超、义林、智严、喜无畏、不可思议(新罗僧)、道慈(日僧)等。







善无畏大师的故事

      密宗是唐代始传的中国佛教宗派,又名密教、真言乘、金刚乘等。该宗派受法身佛大曰如来深奥秘密教旨传授,为“真实”言教,所以称为真言乘。相传大曰如来授法金刚萨埵二传龙树,三传龙智,四传金刚智和善无畏。

      唐开元四年(公716年),善无畏带《大曰经》到中国,与弟子一行译出密宗便盛传开来;开元八年(公元720年)金刚智及其弟子不空传入《金刚顶经》,由不空译出,从而把密教全盘输入中国,形成了佛教大宗派。汉地密宗只传两代而逐渐衰弱。中国西藏地区的密宗为藏传佛教。唐贞元21年(公元805年),曰僧空海将密宗传到曰本,至今流传不衰。

      一 舍王位决心出家

      善无畏,梵名音译戍婆揭罗僧珂,又译为输波迦罗,意译为善无畏,中天竺乌荼国人,为释迦如来季父甘露饭王的后代。他的先人因国难而出奔到乌荼国,当了乌荼王。善无畏10岁那年,统兵保卫祖国,继位为乌荼王。他的兄弟们为争王位,互相厮杀,善无畏率军亲讨,取得胜利。按照军法,争位的诸兄弟应判死罪,可是,善无畏不忍天伦兄弟遭残,特“忍而曲赦”。

      善无畏经过这次内江的平叛,痛心至极,眼看着亲兄弟为争权夺利,无情残杀足见人间残酷。为了摆脱这种人世间的无为烦脑,决意让位出家。他先向母后表明心迹,并向群臣宣明决意,愿让位给兄长。待母后准允,赐以重宝后,善无畏便离开皇宫到南印度的殊胜招提(寺庙),修习法华三昧,还发誓要聚沙成塔一万座。就这样,在烈曰焰焰的海滨善无畏顶着烈阳曝晒,忍受着毒蛇咬伤的疼痛,坚韧不拔,一万座沙塔,在他的手下建成了,鳞次栉比,布满海滩。

      善无畏在南印度殊胜招提修炼数年之后,便随商船游历印度各国,密修禅诵,途中,曾遇盗贼袭船,善畏奋力抗拒,幸好又有一帮盗贼,仰慕善无畏的品德,特来相助,打退了来袭的强盗。善无畏以来助的盗友为向导,越过穷山恶水,来到了中印度的摩揭陀国,参见了国王和王妃。谁知这位王妃还是善无畏的姐姐。姐弟二人见面之后,畅话别后情谊,姐姐深知弟弟的出家心愿,婉留弟弟在摩揭陀多留些曰子。

      善无畏这时己是风度翩翩,气魄豪爽,聪明睿智,超拔群英,“五乘”贯通,“三学”深究密持禅观高达妙境,艺术技能,无不精湛,就这样仍不满足,依然孜孜追求最高境界。

      二 那烂陀投师鞠多

      善无畏辞摩揭陀国王和王妃,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了那烂陀寺。善无畏将母后赐的传国宝珠,装饰在那烂陀寺大佛像的额上,佛像分外光彩夺目。这表示出善无畏投身那烂陀的决心。

      善无畏早就仰慕那烂陀的高僧大德,来到寺后,听说年高德韶的达摩掬多,佩带着如来的密印,掌管着定门的秘鈅,看上去有四十多岁,实际上己八百多岁了,昔曰玄奘来那烂陀时曾拜见过他,他精通密教奥义和禅定之学,有极高的威望。善无畏对他五体投地,遂拜为本师。

      有一天中午,达摩掬多捧着钵盂进斋,旁边守着一个大唐国来的禅僧,善无畏看见师傅钵内盛的粟饭,仍热热的,油炸的饼子还温温的,惊叹道:“东国离这里十万多里,钵中食物,是早上做好而中午带回到这里来的呀!”说罢,平静如常,而所有在场的僧人震惊不己。达摩掬多笑着告诉善无畏说:“大唐国的白马寺,新建的重阁刚刚竣工,我是从白马寺受供返回来的。你说的很对呀,可做为我的后学了。”于是,达摩掬多把所有的密教法门,传授给善无畏,还为他特地举行了灌顶仪式,称他为“三藏”。善无畏勤奋好学,前后五年,掌握了密教的全部奥义。

      善无畏为了获得真实佛学理念,便辞别了老师和那烂陀寺,云游修道去了。他先后礼遍印度各地的佛教圣迹,尤其仰望迦叶入定寂灭的鸡足山,释迦说法的灵鷲山,也就礼瞻一番,如愿以偿了。他又亲自锻金为贝叶,恭恭敬敬地缮写了《大般若经》,还亲自熔银铸造了佛塔一座,在积功累德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善无畏自打离国出家后,一直没有和母亲取得联系,母亲认为自己的爱子,早己不在人间,就不分昼夜的哭泣,一直哭到双目失明,但当她收到儿子的信后,高兴万分,欣喜之余,失明的双目又复明了。

      善无畏出家的时候,五天竺有96种佛教学派纷纷建立,峥嵘独立,各执己见。善无畏秉乘密教大旗,游学讲道,沿途中不断对各派学说的人破滞析疑,广度众生,大宣密教,从而使密教的影响越来越大。

      善无畏年近80岁时,己成广为人知的密教宣传家,德行高尚,密义深湛。有一天,他的老师达摩掬多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好男儿,你与震旦(中国)有缘现在己到时候了,即刻动身吧!”

      善无畏拜别师傅和僧友,志气高昂地踏上了东去传教的万里之途。

      三 不畏艰险 坚持东渡

      善无畏临行前,收集了重要的密教典籍,离开那烂陀寺,用骆驼驮着上路了。

      善无畏顺着去中国的北行路线,经过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乌苌(今巴基斯坦)到达突厥国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应突厥王的邀请,开始宣教密教经典《大曰经》,又应王妃之请布坛讲法。
      善无畏离开碎叶城折东而行,半途遭到盗贼劫难,一个盗賊曾举刀三次向善无畏砍去,只听得咚咚作响,象铜声样,而善无畏肢体无伤痕,巍然屹立,不动声色。

      善无畏长途跋涉路过北印度境时,他东行的消息己被僧侣和商人传到了长安,唐睿宗对善无畏不惜年迈东行传法的行为,十分感动,于是,就派僧人若那和将军史献,带着礼物出玉门关侯迎。

      善无畏到达雪山天池,因天寒地冻,长途劳顿,大病一场。他心中念念不忘大师掬多的嘱托:“菩萨身同世间人一样不舍生死,你久离相,永不生病,定能完成大业”。坚强的意志战胜了病魔,东渡的希望展现在眼前,不久,混身暖洋洋地,病魔消除了,善无畏又继续东行。

      善无畏将到唐西州境界,不意遇到一伙吐蕃人来打劫,他镇定自若,密运心印,这伙强盗个个请罪求饶。过西州龙沙时,驼足陷入沙中,困顿了三天三夜,方才走出绝境。

      唐玄宗登基后,有一天晚上,梦见一位僧人,十分神奇,醒来记忆犹新,便拿起画笔在宫墙上画了下来,这个形象烙印在不少人的记忆中。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善无畏风尘仆仆到了长安,玄宗亲自接见。一见面就如同见到了故交,和几年前所梦所画的人完全一样。玄宗立即礼善无畏为国师,并大设梵筵为善无畏接风洗尘。玄宗有意探知善无畏法术,让一位有名的术士与善无畏较量高低。那位术士这样那样运行动作,而善无畏寂然不动,那位术士便手足无措了。满座人对善无畏无不敬仰,叹其神奇。玄宗又特设内道场,尊善无畏为教主,玄宗之子宁王、薛王等从他灌顶受法,一时轰动朝野。

      四 弘密教受命译经

      善无畏到长安后,唐玄宗特安置于兴福寺,不久,又迁入西明寺,三番两次地慰劳问候,并赐予物品,异常丰厚。开元五年(公元717年),诏命善无畏于西明寺菩提院译经,善无畏奏请让名僧参与翻译,朝廷批准后,开始译出了一卷本的《虚空藏求闻持法》,沙门悉达译语无著笔受缀文,繕写完,立即呈玄宗,玄宗深加赏叹,又下诏将善无畏所带梵文经卷全部送到内府保存。

      早在善无畏来大唐以前,有僧人无行西游天竺,求得很多梵文经典,归国时,途经北天竺,不幸患病去世。所有经卷,由同行者带回长安,存放在华严寺中。善无畏获得这一消息后,便偕同一行到华严寺检阅这些经卷,挑选了数本,尤其检到《总持妙门》一典,这是过去没有翻译的。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玄宗驻跸东都洛阳,善无畏随驾同行,奉诏于福先寺翻译所挑选出来的《大曰经》七卷,沙门宝月译语,一行笔受缀文,又译出《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和《苏悉地揭罗经》各三卷,还有《苏悉地揭罗供养法》二卷,实际上是善无畏依《苏悉地经》新撰的。

      善无畏所译《大曰经》中的密咒,全部具足梵文,是逐字逐句对译下来的。《供养法》中的密咒也是这样翻译的。后来不空和尚沿用这个方法翻译经典,获得了良好的传授效果。

      善无畏原以密、禅兼修,到大唐后,更是曰修不辍,他有一本《无畏三藏禅要》一卷,是他与嵩山会善寺的敬贤和尚对论佛法时,由西明寺僧慧警笔录的。由此可以看到无畏平时静虑怡神、超然觉明的修炼境界。他还开授禅观,奖励初学,循循善诱,教诲不倦。

      善无畏是一位能工巧匠,无师自通,在国内时他曾聚沙为塔,铸银为塔,到大唐后,曾铸铜为塔,手出模范,妙出人天。一次,就在寺院冶炉铸造,僧人们觉得庭院狭隘,担心扇起风来,恐酿火灾,善无畏笑着说:“大家不必担惊受怕,我知道不要紧呵!”开铸这一天,大雪纷飞,灵塔出炉,瑞花飘席,众寺僧惊叹他的神算。

      善无畏在洛阳流传有不少神奇的故事,说他在洛阳暑天亢旱不雨之时,能立即呼风唤雨。一次,善无畏与高力士在天津桥上说话,并说大雨就要到来,高力士不信,眨眼功夫,乌云自西向东,遮蔽了皇宫,高力士赶快骑马回宫上奏,半途中,倾盆大雨淋得高力士象落汤鸡似的。玄宗礼应无畏,再三致谢,有一次,人们见邙山有个大蛇出来伤人,善无畏听说后,亲自到邙山找到了这条大蛇,对蛇说:“你想祸患洛阳城吗?”说罢,就用梵技除掉了这条巨蛇,人们传说这是安禄山侵犯洛阳城的预兆。

      善无畏还精擅中国绘画,他画的一幅曼荼罗,精妙异常,多曰在宫中流传。

      善无正在大唐弘传密教的时候,开元八年,南天竺的密教传人金刚智和狮子国(今斯里兰卡)高僧不空一起来到大唐,也是弘传密教,因为这三个人同开大唐密教,又是在玄宗开元年间,所以史称“开元三大士”。善无畏和一行所传为胎藏部密法,金刚智和不空所传为金刚智密法。不空的弟子慧果,除受金刚部密法,又从善无畏的弟子玄超受胎藏部密法,所以,大唐汉地密宗实际上是这两派的融合体。

      善无畏是中国第一个系统翻译密宗经典的,共翻译28部53卷,为弘扬密教,阐释教理,传授仪轨特在东、西二京设置道场开坛授法,传承者有大兴善寺沙门一行,入室弟子有宝畏、明畏,俗弟子有著名文学家李华,还有从学者智俨、温古、义琳以及新罗(今朝鲜)国的玄超、不可思议等,一行整理善无畏的讲传口诀成《大曰经疏》20卷,开大唐汉地密教传授的开端。

      玄宗开元二十年(公732年),善无畏上奏皇上,请求准允回国,皇上优诏不许,开元二十三年,十月七曰,右侧迭足而卧,圆寂于洛阳大圣善寺,住世99岁,僧腊80,皇上亲自参加追悼大会,特赠鸿胪卿。开元二十八年十月三曰,葬于洛阳龙门西山广化寺内庭。弟子李华为其撰刻碑铭立于寺内,二弟子宝畏、明畏为其撰刻偈颂,也树于院内。信徒们为其营造神龛,将其不化遗体置于其内,弟子们曰夜守护,洛阳僧俗及朝廷官员捐布不计其数。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收藏 分享 评分 回复 引用

订阅 TOP

直心是道场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直心是道场 当前离线

UID
5807 
帖子
392 
精华
积分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0 
最后登录
2010-10-4 

新手上路

2# 发表于 2008-11-4 21:4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密宗祖师、科技巨星~一行禅师

简介  (西元 683 ~ 727 年),又称『一行阿闍梨』,唐代钜鹿(河北钜鹿县)人。为我国密教高僧及天文曆算家,乃密教五祖之一,也是密宗教理的组织者、密宗要典《大日经疏》的作者。尝师事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与善无畏共译密教根本圣典大日经,受金刚智祕密灌顶。此外,又精于禅、道、数学、曆法之学。开元九年(西元 721 年),帝命其订正传统曆法颁行天下,所着《大衍曆》共五十二卷(此曆法自西元 763 年迄今广受日本四方所採用),其后与梁令瓒同制黄道游仪,用以重新测定一百五十馀颗恆星位置,并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之长度。又由其笔录编纂而成之《大日经疏》二十卷,至今亦为密教界所重视。

  禅师俗姓张,名遂,是唐初功臣张公谨的后裔。出身显宦世家,天资聪敏,过目不忘。二十岁左右,已博览经史,精于曆象阴阳五行之学。一次,他几天之内写成《大衍玄图》及《义诀》各一卷,阐释杨雄的《太玄经》,得到名藏书家尹崇的奖誉而声名大震。当时武三思独揽朝政,猜忌正士,出于某种意图,想与一行结交。一行鄙薄他的行为,隐而不见,适遇普寂禅师在嵩山弘扬禅要,参听之后,深受感动,就礼普寂为师,落髮出家,时年约二十四、五岁。

  出家之后,得到普寂许可,四出参访,不远千里到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从一位隐名的大德学习算术,内外学的造诣因而更深,名声也更大了。唐睿宗即位(西元 710 年,二十八岁)之后,曾派东都留守韦安石以礼徵聘,一行称疾坚辞,却徒步走到湖北当阳去从悟真律师学习毗尼。

  开元五年(西元 717 年),唐玄宗命一行的族叔礼部郎中亲自去湖北请他入朝,协助善无畏翻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

  唐玄宗请一行进京,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要整理历法,从新旧《唐书》〈律历志〉的记载看来,一行开始草拟《大衍历》是在开元九年(西元 721 年),到开元十五年(西元 727 年)完,共经过六、七年的时间。在这六、七年中,他的工作非常紧张。在历法方面,他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如《新唐书》〈艺文志〉所载的《历议》十卷、《历立成》十二卷、《历草》二十四卷、《七政长历》三卷等书,都是为草拟《大衍历》所提出的重要文献。此外,他还要收集实测的资料,从天象方面去找立论的客观根据,因此他又必须制造天文仪器以供测候之用。一行关于《大衍历》的着作,可惜流传下来的已经不多;当时以及后代对于他的技术之巧、历算之精,非常景仰,因此别人的许多有关着作,也用一行的名字。

  《新唐书》(天文志〉记载︰开元十一年(西元 723 年),一行和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用铜铁铸成可以测量星宿运动和考察月球运行规律的黄道游仪。测候结果,证实了恒星的位置有移动,画成三十六张图,深得唐玄宗的嘉许,亲为黄道游仪制铭。接着,一行又受诏和梁令瓒等製造浑天仪。浑天仪是中国古代研究天文的重要仪器,创始于西汉武帝时的洛下闳。东汉安帝元初四年(西元 117 年),张衡就改用漏水来转动;后来又屡有修改,经过一行和梁令瓒的改制,才比较完备,能够正确观察太阳及五星的运转情形。

  一行的佛教着作见于着录的有︰《摄调伏藏》十卷、《大日经疏》二十卷、《大毗卢遮那佛眼修行仪轨》一卷等共八种。其中应以组织密宗教理的《大日经疏》为代表。《大日经疏》对于中国密宗的贡献,除了把经中『文有隐伏,前后相明,事理互陈』的地方解释明白,保存了善无畏所传的图位,和注明许多事相的作法与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发扬大乘佛教世出世间不二的积极精神,使密宗教理合理化。

  据《开元释教录》、《续古今译经图纪》、《宋高僧传》等书所说,一行曾从金刚智咨询密法,请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四卷、《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一卷,并受灌顶。因此一行是传承胎藏、金刚两部密法的大阿闍黎。他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可惜他积劳成疾(玄宗撰碑文有「吐血忘倦」之语),不到五十岁就圆寂了。

  由于一行禅师对我国的天文曆法研究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根据《旧唐书》〈一行传〉载,玄宗特赐諡曰「大慧禅师」美称,并「为一行制碑文,亲书于石,出内库钱五十万为起塔于铜人之原。明年,幸温汤,过其塔前,又驻骑徘徊,令品官就塔以告其出豫之意,更赐绢五十匹以莳塔前松柏焉。」可以想见当时朝廷对于一行的尊仰和怀念。






一行禅师的故事


  一行和尚,在中国科技史上曾书写了骄傲的一笔:在世界上首次算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他本名张遂,钜鹿人(今河北巨鹿县),出身于名门,他的祖父便是唐初的权臣郯国公张公谨。

  一行自小就聪明伶俐,在孩子堆里特别显得老成稳重。当时北宗禅大师神秀的高足普寂禅师经常宣讲一切无不是缘起,佛性无所不在,吸引了许多信徒。少年一行也夹在人群中听讲,听得如痴如醉。普寂的话有如一道闪电,击穿了一行心中的混沌,让他瞥见了世间的热闹不过是虚幻的七宝楼台,成见象败叶一般纷纷掉落。于是要求拜普寂为师,毅然削发出家。

  一行本来就记性奇佳,早年博览经史,过目不忘,念诵经法,更是如印印泥,烂熟于心。有一次,普寂召集研讨佛理的大会,各地的僧人纷纷赴会,极为热烈。当时普寂有位居士朋友,名唤卢鸿,为人倨傲,对佛学造诣颇深,隐居在深山里,朝廷屡屡征召他出来做官,此人都坚决推辞。这回,大会的主持人先请他做了一篇开场白,称颂法会之隆盛。卢鸿搜肠刮肚,苦心经营。这日来到寺里,从衣袖里抽出文章,放在书案上,便跟普寂品茗。开会的钟声响过,卢鸿放下茶杯,说:“我做这篇文章,洋洋洒洒数千言,而且文字古奥,用典生僻,请大师务必寻一位俊朗徒儿宣读,让他来这里先让我指点一下。”普寂于是招呼一行进来,一行拿起那篇文章,面带微笑地浏览着,然后又放回书案上,不发一言便走了。卢鸿大为不满,心想这后生竟如此轻狂不逊,可见佛门有漏啊。他和普寂步入禅堂,只见黑压压坐了一地和尚,鸦雀无声。一行阔步向前站定,朗声背诵卢鸿的祝词,抑扬顿挫,竟无一遗漏错误!卢鸿惊愕得两眼发直,呆了一会,才喃喃自语,赞不绝口。他跟普寂说:“此人非大师所能教导了 , 应该让他游学四方。”普寂点点头。

  从此以后,一行云游天下,遍访名师,往还问学。一行对阴阳星相之学又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有关的书籍无不加以精详的研究。他听说天台山国清寺有位僧人精通卜算之术,于是不远千里地寻访去了。

  这一天,一行风尘仆仆来到国清寺,只见一个清幽的院落,门口流着一条溪水,里面长着几十抱粗的古松,绿意浓得要流下来,空气安安静静的,似乎不敢惊动。一行站在门外,听得墙里在摆布竹算子,声音清脆而又遥远,一种神秘混杂着兴奋,涌上了一行的心头。一会听见里头一位僧人对徒弟说:“今日该有人自远方来,求学我的算法。计算起来,现在应该到了门外,奇怪,莫非没有人引导?”一行又听见竹算子响了一下,僧人接着说:“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一行低头一看旁边的清溪,呀,怎么回事?溪水真的掉头向西流淌!一行大喜,立刻推门而入,恭恭敬敬地请求学习。僧人微笑着,把卜算的要领都悉数传给他,这时,门外的溪水又重新向东流去。这件事情非常轰动,一行的声誉象安上轮子一样传遍各地,达官贵人们走马灯似地来问卜,连玄宗皇帝都听得动心了。于是下诏召一行入宫。想查验一下他的本领。

  “师父有什么才能?”玄宗劈头便问。

  “并无擅长,稍微能记忆所览。”一行回答。

  玄宗马上命中待取过宫人名册,递给一行,将信将疑地瞧着他,一行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合上名册,开始背诵,简直就象清点自家珍宝,一口气背了几页。皇帝忍不住走下丹陛,合掌行礼,连声道:“师父真乃神人。”

  一行由此颇得玄宗的尊敬和信任,玄宗不时召见他,询问安国抚人的方略。

  当时有位叫邢和璞的术士,道行高深莫测,曾经跟人说:“一行和尚确是神人。汉朝的落下闳制订历法时预言说,日月运行八百年后,历法会误差一天。届时将有神人出现来修定它。今年刚好是过了八百年,恰好是一行撰成《开元大衍历》,正应验了落下闳的话,一行若非神人那能做成这事啊。”

  一行此时名声如日中天,又得到印度僧人金刚智和善无畏两家密宗大师的传承,内外家功夫造诣都极深厚。他又殚精竭虑,和工人们造出黄道游仪,星辰运行变异,即时测知。

  一天傍晚,一行从兴唐寺出来散步,打算驱除一日工作的疲劳。快回到兴唐寺时,暮色中撞出一个人,拜倒在一行跟前,哭哭啼啼。一行定睛一看,原来是先前的邻居王老太太,曾经接济过一行,一行成名显赫后,倒是时常掂记着要报答她的。

  “王婆,请起,小僧常思报遇之恩,只是无缘。何事如此?”

  “我那儿子不合杀了人,师父您是天子的红人,要设法发慈悲免他一死,可怜我老太婆无人赡养啊。”老太太声泪俱下,极为凄惨。

  一行心不为难,只得说:“国家的法度森严,岂能由我说了算?不如我让僧人给你些钱物,你自己安排一下生计吧。”

  老太太一听,便从地上跳起来,指着一行的鼻子破口大骂:“你在襁褓中,我就奶过你,后来无日不给你吃喝,怎么长成个人模狗样,就浑不记得当年啦!”

  老太太哭着走开了,一行到底心性慈善,坐了一个晚上,默默无语,闷闷不乐。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佛以慈悲方便利他为务,救人一命才是,一行心下渐渐明朗,于是运起竹筹演算了一番,招呼僧徒进来。

  “你们拿一个布袋去某某僻静之处,守候到午时,如有活物出现,捉入布袋里,速速回来。”
第二日中午,果然有一只母野猪领着七只小猪,走到那里,僧人们分头捕捉,只走脱了母猪。一行早在寺里准备一口大瓮,把小猪一只只扔进去,盖好盖子,又用六乙泥封死,接着口里念念有词,读了几篇胡语咒词。徒弟面面相觑,又有些兴奋:师父不知又要干些什么?

  第三日早晨,内待捧着皇帝的诏书急匆匆跑来,拉着一行进宫。玄宗问:“司天监报告说昨晚空中北斗七星踪影全无,什么缘故?”

  “以前北魏时火星也曾失踪过。这些异兆是上天对陛下的警醒。老百姓生活不安定,也会招致天灾,唯有皇上表明政治清和来感动上天,才能避免灾祸。最急切最明显的措施莫过于拯救生命,佛家认为慈仁之心可以降服一切魔障妖孽。依小僧陋见,不如大赦天下。”一行不慌不忙地回答。

  玄宗即时下诏赦免一切罪犯。当夜,北斗七星又在天幕上闪闪生辉。一行的通灵法术实在不可思议。

  玄宗在为明宫时,时常秘密宣召一行,问他有关社稷吉凶以及国运终结的问题,一行总是很谨慎地岔开话题。有一回皇帝寻根究底,一行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含含糊糊地:“陛下当有一次万里之行。”又说:“社稷毕得终吉。”

  皇帝一听,顿时洋洋得意。一行又送给皇帝一个金盒子,形状如同弹丸,里头放着一样东西,一摇动便发出响声,但盒子却打不开来。一行意味深长地说:“到了紧急关头才可开启。”

  后来安史之乱,玄宗到四川避难,仓惶中都忘了这事儿。到了成都,突然想起要开启这个神秘的盒子,打开一看,原来是中药里的当归。玄宗说:“法师原来知道朕逃难到四川就该回京城了。”

  后来又到了成都西郊的万里桥,记起一行说的“万里行”。不觉黯然,同时也不住惊叹一行的料事如神。便命令侍队焚香祝祷,对一行表示谢意。一行果是言无虚出,唐昭宗起初被封为吉王,他的太子封为德王,唐朝天下在他手里被梁灭掉,正应了一行说的“社稷毕(得)终(吉) ”。

  开元十五年九月,一行在华严寺病重,仍强支病体,坐车进宫向皇帝告辞。这天夜里,玄宗梦见自己飞行在寺院上空,俯视下面,发现一片破败景象。早晨醒来派人去验看,原来一行病危。于是下令让京城里的名僧做盛大法事,为一行祷告平安,一行的病因此稍好转。

  十月八日 ,一行显得身体康复,突然用香水沐浴,更换洁净衣服,然后趺坐入定,平静地去世了。又有一种说法,说一行辞别玄宗后,便东去嵩山拜见师父普寂。当时河尹裴宽正在普寂处,普寂说:“有些事要处理,闲暇再与官人叙谈,您先请休息一下。”说摆便亲自洒扫庭院,然后在堂上燃起香静坐,似乎在等待什么。一会,僧徒拍门报告说:“天子师父一行和尚来了。”一行神情恭敬严肃,先伏在地上摸普寂的脚,然后又附近普寂的耳朵窃窃私语。见普寂不住点头说:“可以可以。”一行说罢又行礼再三,然后缓步走下台阶,进入南厢房,闭紧门窗。这是,普寂睁着满是悲悯的双眼,举手示意僧徒,平静地说:“去敲钟吧,一行已经灭度。”

  旁边的僧众如闻霹雳,急忙跑去南厢房,看见一行瞑目而坐,纹丝不动,一探鼻息,已经没了。于是弟子们大放悲声,撼动山谷。

  一行的遗体停放二十一日,面目如生,更奇异的是,毛发继续生长。

  皇帝得知后非常悲痛,他明白唐朝的前程再也没人能认认真真地告诉他了。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回复 引用

TOP

川贝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川贝 当前离线

UID
5832 
帖子
398 
精华
积分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2 
最后登录
2010-8-26 

新手上路

3# 发表于 2009-8-3 14:13 | 只看该作者 不空三藏法师(西元705~774年)




不空三藏法师,具名不空金刚,是他受灌顶的号,他名智藏,或称不空智。是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人,生於西元七○五年(唐神龙元年)。幼年出家,十四岁在 婆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遇见金刚智三藏,随来中国,西元七二○年(开元八年)到洛阳(此据「贞元释教录」卷十五。另据赵迁「不空三藏行状」说,他是西域人,幼随舅父来中国,十岁周游武威、太原,十三岁遇金刚智云)。开元十二年(七二四年),年二十岁,他在洛阳广福寺说一切有部石戒坛受比丘戒。此後十八年中学习律仪和唐梵经论,并随金刚智译语。开远二十九年(七四一年),唐玄宗诏许金刚智和弟子回国。但金刚智从长安到洛阳时就生病,於同年八月三十日圆寂,不空奉金刚智遗命,仍想前往天竺。这时他又奉到朝廷的命令,教他赍送国书往狮子国(斯里兰卡)。他先到广州率弟子含光、惠(工凡言)等僧俗三十七人,携带国书,於十二月附昆仑舶,经诃陵国(在今爪哇中部),未满一年到狮子国。当时狮子国王因不空是大唐来使,殊礼接待,把他安置在佛牙寺。不空遂依止普贤阿 黎,请求开坛重受灌顶。他和他的弟子含光、惠(工凡言)同时入坛受学密法,前後三年。他并广事搜求密藏和各种经论,获得陀罗尼教「金刚顶瑜伽经」等八十部,大小乘经论二十部,共计一千二百卷(依不空於七七四年奉表)。後来,不空要回中国,狮子国王尸罗迷伽(戒云,西元七一九~七五九年)请附表,并托献方物。不空遂同使者弥陀携带献物和梵夹等回唐,於天宝五年(西元七四六年)到达长安。最初,他奉敕在净影寺从事翻译和开坛灌顶。天宝九年(西元七五○年)又奉旨放回本国,但不空到韶州时得病不能前进。天宝十二年(西元七五三年)因西平郡王哥舒翰的奉请,玄宗又降敕将不空追回。他到长安保寿寺休息月馀後,即又奉诏令往河西。不空遂到武威,住开元寺从事灌顶译经。天宝十三年(西元七五四年),又徵安西法月的弟子利言(一称礼言,有「梵语杂名」一书传世)来参加译事。肃宗至德元年(西元七五六年)徵召不空入朝,住兴善寺开坛灌顶。後来长安被安禄山的军队攻陷,不空仍然秘密派人和肃宗通消息。因此至德二年(西元七五七年)肃宗还都以後,不空备受皇帝的礼遇。乾元元年(西元七五八年),不空上表请搜访梵文经夹加以修补,并翻译传授,得敕许将中京(长安)慈恩、荐福等寺,东京圣善、长寿等寺,以及各县的寺舍、村坊,凡有旧日大遍觉(玄奘)、义净、善无畏、流支、宝胜等三藏所带来的梵夹,都集中起来,交给不空陆续翻译奏闻。这是唐代梵夹一次大规模的集中(在大兴善寺)。後来会昌五年(西元八四五年)唐武宗灭法,大兴善寺被毁,大批的梵夹也就损失了。在肃宗还都以後十七年中,不空得到朝野的倾心崇奉,广译显密经教,灌顶传法,教化颇盛。晚年(西元七六六年)使弟子含光到五台山造金阁寺,继又造玉华寺,并奏请於金阁寺等五寺各置定额僧二十一人,自後遂成为密教中心。大历九年(西元七七四年)示寂,世寿七十,僧腊五十。唐代宗敕赠「司空」,更加「大辩正」的谥号。建中二年(西元七八一年),德宗敕准不空弟子慧朗在大兴善寺为不空立碑。

不空的弟子很多,在他赴狮子国以前已有弟子含光、惠(工凡言)等人。诸弟子中,不空认为能尽传五部之法的除早亡二人外,仅馀六人(时称六哲),即金阁寺含光、新罗惠超、青龙寺惠果、崇福寺惠朗、保寿寺元皎和觉超。其中惠朗年最长,不空殁後,继他的法位,教授後学。又疏勒人慧琳也是不空弟子,撰有「一切经音义」一百卷,广引内外典籍,详释梵汉名义,对於经论的解诂、正字,乃至外典的考据、辑佚都有很大的贡献。又当时大德如良贲、潜真、法崇等也都参与不空译场,承受法义,造作注疏。中唐诸帝如玄宗、肃宗、代宗、德宗(时为太子)都曾依他受法灌顶或参加译事,其馀王公大臣都对不空的译经传法尽力护持。翰林待诏赵迁撰有「不空三藏行状」,说他居灌顶师位四十馀年,受法门人约万计,由他授比丘戒的弟子也有二千人,因此他也是说一切有部的一代戒师。

关於不空的思想和学说,可以注意的是,他自幼来华能够通晓中国的语文和文化,这个优越条件是历代来华的译师所少要的。当时佛教中各宗竞立,密法渐行,有一种要求抉择统一的趋势。不空长期住在中国,对於这种情况有很深的认识,所以从他的译述中可以看出他正是以毕生的精力从事这种努力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虽然他在後代人的心目中是一位密宗的祖师,但他的译述并没有独尊密法抵抑显教的意思,不过认为真言门的修行证果比显教为速而已。

不空的译籍可以分为五类∶

一、显教类「般若」、「华严」、「大集」三部大经包含了大乘佛教的主要内容,其「译汉」工作在不空以前基本上已经完毕。不空特改译「仁王般若经」二卷以发明般若馀蕴;又重译「密严经」三卷以沟通「华严」、「胜 」等经;又重译「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八卷以抉择大集法门。又佛教的显密经典以及历代中印传说,都认为中国汉地是文殊菩萨应化之域,不空因此重译「文殊师利佛刹功德庄严经」二卷,以加强这一信仰。此外,还译有「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廿干) 喻经」一卷、圣者郁楞伽造「大乘缘生论」一卷、「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正论经」一卷、「大方广如来藏经」一卷、「大圣文殊师利赞佛法身礼」一卷、「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一卷。这几部经论的译出,对於当时佛教中流行的几个重要句义(范畴),像缘生、正法正理、如来藏、法身等都提供了经典性的根据和解释。

二、杂密类所谓杂密,一般是指金刚界和胎藏界两部法以外的密部经轨,但这是在金、胎两部法特别受到推崇以後所立的名称,不空时代还没有确定这一说法。对於杂密法门,不空不但非常重视,而且为提高它们的位置作了很大的努力。他在返唐之初(西元七五四年),曾特别提出「金刚大道场经」一系里「一字佛顶法」的各种经轨加以译述。其中观想由日轮出生本尊,这和胎藏界的观想莲华上月轮以及金刚界的观想月轮中莲华的意义都有不同。事实上,日轮观在佛教显密经典中是一个比较古老的传统,而月轮观则是在金、胎两部法兴起以後才普遍的。不空在「三十七尊出生义」中,以为从释迦(能仁)的普贤金刚性海中流出三十七尊,而以顶轮法为「胜绝唯一法」,可见他对於这一系法的推崇。另外,可以归入本类法的文殊咒藏各法,不空也广事翻译,如焰 德迦法、金翅鸟法、摩利支法等。

三、金刚界类金刚界法是不空早岁从金刚智研学的重心,也是他後来发展所学的基础。据不空所译「金刚顶十八会指归」,金刚界法只是初会中一部分的内容。不空曾选译初会一分为「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三卷,其全经四千颂到宋代施护才完全译出为三十卷。不空另有「三十七尊出生义」、「不空心要」和「金刚顶经义诀」(残)等述作,都属这一类。从印度佛教密宗发展的经过看,金刚界法的观想组织是後来流行的各种秘密瑜伽法门的重要依据。但自金刚智於西元七○一年学得本法起,以後百馀年间其内容一再的变化。如不空所译经文就和金刚智所传不同,而西元七七四年前後到乌荼国王寺从灌顶师达摩枳栗底(法称)受瑜伽教法的 宾人般若,来华後所译的「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又和不空所传有别。

四、大乐类以「般若理趣经」为本源的大乐系密法,在不空的译述中也特别值得注意。他所译关於本类的经、释、仪轨共有十多种。当时代宗也从不空受学此法,其受到重视可想而知。「般若理趣经」的翻译虽从玄奘开始,但经末咒文早由波颇密多罗(六二六来华)传与玄模(见「法苑珠林·咒术篇」)。又「理趣经」末的咒也已收入阿地瞿多的「金刚大道场经」抄译本「陀罗尼集经」中。「金刚大道场经」十万颂本在西元五三五年以前成立,所以「理趣经」咒的传世是很早的。「理趣经」的义理是「大般若经」中实相般若一分的略要,所以菩提流支的重译本即题名「实相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实相就是法界,所以本系法中以表示周遍於器世间和有情世间的法界身普贤金刚萨 为本尊,同以他受用身的毗卢遮那或持金刚和自受用身(智法身)的四面毗卢遮那或金轮佛顶为本尊的法门相比,意义上更深入一层。大乐系的法门和西元八世纪中到我国西藏地区的莲华生、无垢友等所传授的大圆满,以及印度超岩寺後出的大手印法门在理论和修法上都一脉相通。而且大圆满和大手印都别称实相般若,而大乐金刚萨 的修法也别称大印法门,足见它们在义理上有共同的渊源。

五、杂撰类不空译述一百一十部共一百四十三卷(依「贞元录」)的显密经轨中,有他和当时天文家杨景风共译的「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二卷,为後代密宗所常用,其中具见印度当时的一般天文星历的知识。此外还有「金刚顶经义诀」一种(残),据说是他赴印以前的著述,也为後世密教所诵习,他还遗有奏表若干篇,由圆照集为「表制集」六卷(兼收不空弟子表文)。从这些遗表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文学的修养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圆照并称赞他「冠绝古今,首出僧伦」。

(郭元兴著 回复 引用

TOP

川贝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川贝 当前离线

UID
5832 
帖子
398 
精华
积分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2 
最后登录
2010-8-26 

新手上路

4# 发表于 2009-8-3 14:36 | 只看该作者 不空三藏和尚遗书

            作者:不空三藏                        不空三藏和尚遗书(不空三藏自撰)
                    吾普告四众弟子等:大教总持,浩汗深广。瑜伽秘密,谁测其源?吾自髫龀出家,依师学业,讨寻梵夹二十余年,昼夜精勤,伏膺咨禀,方授瑜伽四千颂法。奈何积衅深重,先师寿终,栖托无依,凭何进业?是以远游天竺,涉海乘危,遍学瑜伽,亲礼圣迹,得十万颂法藏,印可相传。来归帝乡,福地行化。然一朝供奉,为三代帝师。人主尽授瑜伽,密传法契。爰自今圣弘教,最深十八会瑜伽【1】,尽皆建立;三十七圣众,一一修行。每入道场,依时念诵。九重万乘,恒观五智之心;阙庭百寮,尽持三密之印。吾当代灌顶三十余年,入坛受法弟子颇多。五部琢磨,成立八个,沦亡相次,唯有六人。其谁得之?则有金阁含光【2】、新罗慧超【3】、青龙慧果、崇福慧朗【4】、保寿元皎【5】、觉超【6】,后学有疑,汝等开示,法灯不绝,以报吾恩。况吾年登七十,气力渐衰,汝等幼稚者多,故先遗嘱。当院僧弟子慧胜【7】等,少小事吾,恭谨无怠,勤劳岁久,实可矜怜。虽五部未沾,并一尊精熟,修持成佛,是可有余。各自策励,如吾在日,必须和睦,同共住持。若有害群,吾不祐汝。吾受持金刚铃、杵,并银盘子、菩提子念珠、水精念珠并合子,并进供奉圣人,请入内。及保寿、化度、兴善诸寺弟子等,吾在之日,汝等依吾,吾护念汝。吾百年后,汝等依国,于国须忠,努力虔诚,为国持念,国安人泰,吾愿满焉。青龙昙贞【8】,大法真言,吾先授与,至于契印,渠未得之,汝等为吾转为授却。俗弟子功德使李开府【9】,依吾受法三十余年,勤劳精诚,孝心厚深。河西南海,问道往来【10】,净影鸿胪,躬亲供养【11】。瑜伽五部先以授之,十七五(尊)身【12】更增秘密。吾银道具五股金刚杵,三股、独股铃,并留与开府,作念受持,速证悉地。院中师僧,开府往来捡校,如吾在日,务须安存,上下和睦。监使李大夫【13】,自监吾已来,无少违意,往来进奏,皆契圣心,不但辅佐国家,亦为护法菩萨。普贤秘密,寻以受持,踵袭大乘,必当克证。吾银羯磨金刚杵四个并轮留与受持为念,取证菩提。佛法护持,如吾在日。贤者赵迁,吾为翻经,有时执笔,诸余抄写,亦有其功。若爱出家,为与闻奏,乐之处俗,汝亦安存。吾后翻得《文殊经》一卷,《宝楼阁念诵法》一卷,《如来藏经》一卷,翻译虽终,未及进奉,勾当写出,为吾进都。宝金刚事吾日深,小心孝顺。至于念诵,倍更精勤,留在院中,同住供养。院内行者、童子,上从贤德,下至汝奴,汝仕大夫为奏与度。其苏但那野奢【14】,并放为良,任从所适,乐在院中,亦任本意。其庭秀为老亲见在南海,欲得侍奉,亦语开府,放去养亲。令乔为是家人,久以枑承,随吾入内,圣人亦识,每偏驱使,辛勤最多,使李大夫与奏出家。
                    庄上【15】有牛两头,可准钱物十余贯,将陪常住,用充价直【16】收赎。令乔院内,应缘道场所有幡华、桢(帧)像、诸功德等毡席、毯褥、铜器、瓷器、盠
                  (盏)杯,一切并舍入文殊阁下道场,永为供养,不得辄有零落,出外借人。吾缘身衣,并已舍尽。有金八十七两,银二百二十两半,并将施入五台山金阁、玉华两寺,装修功德。所有家具什物、漆器、铁器、瓦器、床席、毡褥、床子、褥子,及诸杂一切物等,吾并舍与当院受用,子弟往来,须有投寄。梵夹,阁上藏中安置,其藏及经,为是敕赐镇院安置。汝常为国转读,持念焚香,供养守护,并不得零落、损失。吾奏圣人造阁,下置文殊菩萨,上安汉梵之经,为国福田,永代供养。阁则大改已成,作家欠钱,装饰未了。轩廊、门屋、僧房,亦未成立。所有搏零落残方搏木,汝共大夫计会,善为闻奏,修崇了却。阁成已后,奉为国家置三七僧,转经念诵,永资圣寿,满吾本愿。东京和上塔所、师僧院舍、庄园,汝亦为吾勾当成立。其车牛、鄠县交南庄并新买地、及御宿川贴得稻地、街南菜园,吾并舍留当院文殊阁下道场,转念师僧,永充粮用、香油、炭火等供养,并不得出院破用,外人一切不得遮兰【17】及有侵夺。其祥谷柴庄,将倍(陪)常住,其庄文契,并付寺家。
                    吾重告诸弟子:汝等须知,人代无常,谁免此也?师资之道,以法义情亲,不同骨肉,与俗全别。汝等若依吾语,是吾法子,若违吾命,则非法缘。吾寿终后,并不得着服及有哭泣攀慕,忆吾即勤加念诵,是报吾恩。亦不得枉破钱财,威仪葬送。亦莫置其茔域,虚弃人功。唯持一床,尽须念诵,送至郊外,依法荼毗,取灰加持,便即散却。亦不得立其灵机,图写吾形。儒生七十二子尚有心丧【18】,吾教灌顶相传,都不然也。汝等诸子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即同普贤身,行普贤行,住普贤心,圆明廓周,五智齐现。修行如此,是契吾心,何劳驱驱营营,非法不益之事?吾所告焉,汝等须依吾此处分。恐后无凭,仍请三纲【19】、直岁【20】、徒众等署名为记。邬波驮耶【21】告。大历九年岁次甲寅五月己亥朔七日乙巳
                    直岁慧达 典座明彦 都维那法高 寺主道遇 上座潜真
                    注释:
                    【1】十八会瑜伽:瑜伽,梵文Yoga之音译。《大日经疏·二》:“瑜伽,释为相应。”所谓相应,即是观行应理,密教之总名又称瑜伽宗。十八会瑜伽,指不空三藏依十八会《金刚顶经》而建立起的金刚界十八会法。
                    【2】金阁含光:含光为不空三藏最早的弟子之一,印度人。天宝元年(742),随师前往师子国求法,并随师从龙智受五部灌顶,天宝五年返国后,又随师辗转长安、韶州、河西等地,助师译经传法。在武威开元寺,不空三藏开坛灌顶,含光受金刚界五部之法。安史之乱发生后,不空三藏先被皇太子李亨诏回长安,含光稍后东归,途遇皇太子北上,便随其左右,为其师与肃宗之间传递消息,亦为肃宗定册复京祈福修法。广德二年(764)正月,不空三藏奏请置大兴善寺大德四十九员,含光位列第二。师称含光等“道业清高,洞明经戒,众所钦尚,堪为师范。”永泰二年(766),不空三藏在五台山建造金阁寺及诸普通供养处,含光为奉使巡台,检校督造。含光先后用了五年时间营造建成了著名的金阁寺及六处供养处,自此住持金阁寺,在五台山大兴真言密教。含光在五台山是以朝廷功德僧的身份,享有很高的威望和权限。不空三藏入灭后,含光仍在五台山弘法,更受代宗器重。其晚年事迹不详,可能圆寂于五台山。
                    【3】新罗慧超:史藉缺载,情况不详。
                    【4】崇福慧朗:原为崇福寺僧,其籍贯及原来事迹不详。得受金刚界五部密法,常在内道场修法。不空殁后,代宗敕令“僧慧朗专知捡校院事,兼及教授后学,”在大兴善寺领导僧事,受代宗器重。大历十三年(778)四月,代宗敕命慧朗为大兴善寺上座,并总领寺务。慧朗在主持译经院及大兴善寺期间,依先师嘱托,监造完成了文殊阁。不空三藏周年、三周年忌日,亦由慧朗主持斋会。至大历十三年十一月,慧朗奉敕往五台山修功德,其后事迹不祥。慧朗在崇福寺和大兴善寺有授法弟子多人,最为著名的是传法弟子天竺阿阇黎。【5】保寿元皎:元皎为福州人。《宋高僧传》载其“有志操,与众不群,以持明为已务。”至德二年(757)肃宗从灵武还京时,元皎受诏随侍圣驾,此时即以持诵应验而闻名。据载,在凤翔,元皎在开元寺检校御置药师道场,择二十一名僧人六时赞念持诵,法会中忽然生出一丛李树,有四十九茎。肃宗派内使验实,非常惊喜,命元皎为内供奉。回长安后,元皎多在长生殿内道场持念。广德二年(764)不空三藏奏请在大兴善寺置大德四十九员,元皎亦在其列。大历中患病,出内道场,退归本寺,仍为保寿寺寺主。后来事迹不详。
                    【6】觉超:代宗即位之前,觉超即已师事不空三藏,从受金刚界五部大法。代宗即位,随师入内,为长生殿念诵僧,颇受殊礼。广德二年经师奏请为大兴善寺大德,其后出内之际,居住保寿寺。大历十二年五月,觉超提出辞表,出内道场归保寿寺,但仍保留内道场沙门的身份,不时地依敕修功德。觉超多次祈雨,颇为灵验。代宗称其“缁门领袖”,可见其地位之高。觉超有弟子契如、惠德,事迹无考。
                    【7】慧胜:事师二十余年,受学普贤念诵法。不空殁后,奏请为师守塔,得敕准。后协助慧朗检校大兴善寺两道场,具体负责本院事务和两道场事务。大历十三年代宗赐锦彩等,表彰其持念普贤法之功德。其后事迹不详。
                    【8】青龙昙贞:玄宗朝时昙贞已有名闻,天宝十三年(754)惠果即投其门下,追随八年,后从其受具足戒。昙贞大约在肃宗时从不空三藏受法,亦是主要弟子之一。昙贞赐居龙寺圣佛院,并长期在内道场持念,历玄、肃、代、德四朝,为三朝国师,屡受宠遇,殁后谥号大照禅师。海云《付法记》称昙贞“不传弟子,每有学者,云东塔院有惠果阿阇黎,善通教相,可于彼学。”
                    【9】功德使李开府:指不空三藏俗弟子李元琮。功德使全称为“勾当京城诸寺观修功德使”。公元774年首见于文献,为京城僧尼的总管。李元琮大约是第一个授此职位的人。开府全称“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名。为二十九阶荣衔之第一等,荣誉极大。李元琮虽为俗弟子,却很受不空三藏的重视,早在开元末就侍奉不空三藏,二十九年随师前往师子国求法,回来后一直随侍不空三藏身边,往来于不空三藏与朝廷之间,奏闻信息。天宝十三年,在武威从师受五部灌顶及金刚界大法。后来在肃宗登极复京的过程中,往来于不空三藏与肃宗之间,有一定的功劳,受到器重,受封官职。大历年间,李元琮以监修功德事,除掌管京城功德活动外,并总领天下修功德事,在其任职期间为佛教事业尤其是密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亦倍受代宗宠遇及教内人士的肯定。
                    【10】河西南海,问道往来:指不空三藏寄止韶州和传法河西时,李元琮专事联系并奏闻信息。
                    【11】净影鸿胪,躬亲供养:指不空三藏从师子国回来后敕住鸿胪寺、净影寺期间,李元琮亲自服侍供养。
                    【12】十七(尊)身:即金刚界十七尊法,金刚界大曼荼罗中间为毗卢遮那佛,东西南北四方各四大菩萨,共十六菩萨,故称十七尊。
                    【13】监使李大夫:即内廷宦官李宪诚。自大历三年(768)开始奉诏监护不空三藏,凡宣旨奉进,大都由他担任,往来于不空三藏与代宗之间,为维系二者的关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被不空称为“护法菩萨”。不空三藏迁化后,由他办理丧事。后仍宣旨奉进于代宗与密教僧人之间。
                    【14】苏但那野奢:应为人名,可能是外国人,具体情况不详。
                    【15】庄上:唐代,寺院经济空前高度发达,凡“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寺,除‘口分’外,别有敕赐田庄,所有供给,并是国家供养。”(《法苑珠林》)“凡京畿上田美产,多归浮屠。”(《新唐书·王缙传》)“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旧唐书·辛替否传》)。本文中提到的鄠县交南庄等均为大兴善寺的田庄。独立而雄厚的寺院经济的发展,是高僧们弘法的基础,也是佛教独立发展的重要标志。
                    【16】直:通“值”。
                    【17】兰:通“拦”。
                    【18】心丧:旧时师死,弟子守丧,不穿丧服,只在心中悼念,称心丧。孔子逝后,弟子皆服心丧三年。
                    【19】三纲:寺院设三人管理事务,中国有上座、寺主、维那,或上座、维那、典座。以有德之人为纲绳提挈之故,云纲。
                    【20】直岁:直,当。当一岁之干事,称直岁。
                    【21】邬波驮耶:又称优婆驮耶,梵文Updhyya之音译,意为亲教师,俗语称和尚。 回复 引用

TOP

白玛拉姆(狮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白玛拉姆(狮子) 当前离线

UID
224 
帖子
6355 
精华
积分
6841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52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6 
最后登录
2010-10-9 

管理员

5# 发表于 2009-8-3 14:49 | 只看该作者 http://bbs.ningma.com/viewthread ... p;extra=&page=3历代高僧大德故事

不空

(买空卖空)

“师父,我坐不住了,我的痔疮又疼了。”

老和尚睁开眼,看见小和尚一脸痛苦,捂着屁股。到底是定力差些,不吃苦中苦,怎为人上人呢?老和尚摇摇头。

“不妨。我这里有不空金刚法师传下来的《大随求真言》,你念一遍,再将《普贤愿行出生无边法门经》读三遍,就无事啦。”

老和尚抽出几卷发黄的经书交给小和尚。

“不空金刚法师可是从天竺来的真菩萨啊。他从小就没了父母,好好的一个富贵婆罗门人家就烟消云散了,他只好跟着叔父四处跑生意。后来碰到金刚智,金刚智可是能呼风唤雨的密宗大师,看上他的聪明敏捷,便收他做徒弟。玄宗在朝时,不空想到中国去,金刚智夜时就梦见寺院里的菩萨像排着队,浩浩荡荡向东走哩。”

小和尚早已迫不及待,翻开书便读。老和尚很是得意,接着说:

“不空金刚是法力无边的。他来我们大唐,要经过南海。有一天遇到大风,大家都以为这回没命了,因为无论怎样向老天祷告,念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咒语,都不管事。眼看大船就要沉了,大家都放声痛哭。这时海又浮出一条其大无比的鲸鱼,掀起的浪象座小山,想到自己过一会就在又黑又湿的鱼肚里变成烂糊糊的东西,大家哭声震天。‘诸位不要害怕,我有大法可以救苦救难!'不空站在船头,立定风中,右手紧握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拿一部《般若佛母经》,念了一通《大随求》,即时风平浪静,大鲸也不见了。

“这还不算什么。他后来去到师子国(今锡兰),请普贤阿阇梨开坛授法,功力更增,修成六通。哪六通呢?”

老和尚扳着手指说:

“神足通,身能飞行,如鸟之无碍,且能随心所欲地变化身形;天眼通,不仅能透障视物,而且未来之事历历在目;天耳通,能听闻极远,极细微的声音;他心通,能测知他人心思;宿命通,前世往事,了如指掌;漏尽通,能断尽烦恼,水泼不进。到了六通的地步,就离成佛差不多啦。”

“一天,师子国国王搞斗象表演,不想大象发了狂,跑到大街上横冲直撞,人们吓得逃到高岗上远远看着。十几头大象冲过来,地都在发抖呐。不空就当街站着,动也不动,嘴里叽哩哇啦念咒,大象冲到他面前,奇怪,就象喝醉了酒,摇摇晃晃 的,都趴下了”

“国王看得呆了,连忙派人把不空迎进宫里。国王伏在地上,摸着不空的脚说:‘真是神人,真是神人啊!'日日用黄金做的壶装满名贵的香水,亲自给不空沐浴。不空出尽了风头呐。”

老和尚说得眉飞色舞,仿佛那香水都洒在自己身上。

“师父,听说京城的雨水都由不空金刚作法得来,可是当真?”

“自然不假。有一年夏天一滴雨也没下,庄稼都要旱死了。皇帝下诏书让不空法师祈雨,而且不得拖延时限,雨要下得恰到好处,不多不少。不空法师立刻造起一个法坛。遍插各色旗幡。法坛中间放一把有绣垫的椅子,法师一边念动咒语,一边将个神木珠子在椅子上转得飞快。神木珠子一停稳,就见电闪雷鸣,雨哗哗落下来。皇上大喜,立刻赏了一套紫袈裟,上面用金丝绣着佛像,光灿灿的,能把人弄得眼都花了。我们做弟子的也各自得了件好衣服。不料第二天又刮起恶风,飞砂走石,日头都见不着。皇上赶紧请法师禳灾,不空拿出一个银瓶放在坛上,用手比划了几下,风就停了。大家正高兴呢,‘呼'一声,风又铺天盖地。莫非咒语给什么外道邪人破了?一看,原来不知哪里跑来只鹅,把银瓶碰倒了。法师把银瓶放正,风又停了。皇上一高兴,摆开千僧斋慰劳我们,又赏了几百匹上好的布。可惜那几年天不怎么旱。

“皇上从此十分敬重不空法师。皇上也有很多烦恼,要请法师运功化解呐,所以不空就在宫里建了一个法坛,保着皇上和他的江山。至德初年(756 年),皇上在灵武、凤翔(今陕西省宝鸡县、凤翔县)避难,不空法师一直跟着,运起毕生神力护持。要不然,安禄山那些凶猛的胡兵早把郭子仪和回纥兵杀个精光了。又有一回,西蕃、大石、康三国发六军把西凉府(现青海、甘肃一带)团团围住,求救的羽檄星夜传到京城。玄宗焦急啊,那可是个重镇呀,如果派大部队去救援,路途遥远险恶,即使赶到,西凉城的军民也怕饿死了。不空法师一拍胸脯,燃起香炉,急急念诵《仁王密语》二十七遍。“呼啦”一声,只见殿上不知哪里冒出来五百名神兵,金盔金甲,十分整齐,玄宗大吃一惊。不空法师朗声说:‘毗沙门天王子率领精兵救援西凉,请陛下速速开筵,让他们吃饱开拔。'过了两个月,西凉传来捷报说:‘某月某日,西凉城东北三十里左右之处,出现一队腾云驾雾的天兵天将,个个身材魁梧,吼声如狮子,山崩地裂,蕃兵吓得四处溃逃;敌人营地里有一只金色大鼠跑来跑去,把敌人的弓弦全部咬断,城北门楼来了一位光明天王,对着敌阵怒目而视,敌军统帅肝胆俱裂云云。'

“你们现在看到每个城楼里都立一尊天王的塑像,便是皇帝的旨意,以表扬不空法师的解围。运到寺里的赏赐堆积如山,更不在话下。”

“不空法师的神力屡有灵验,结果来听讲法的人多极了,每回讲完,我们总能拾好几箩筐鞋子呢。有一次来了一个膀大腰圆的家伙,眼睛冷森森的,看着让人害怕。他对法师说:‘弟子遭到报应,被变成北邙山里的大蛇,整天在地上爬,肚皮都磨破了,饿了只能喝点露水。和尚,你再不想法度我出苦海,我就让黄河水灌进洛阳城,谁也不能好好过日子!'法师便给这倒霉蛋说因果:‘你原来怨恨心太重,才遭此恶报,如果现在你的仇恨不减,我可爱莫能助啊,你想想怎样才会彻底消除怨恨吧。'过了几天,去北邙山打柴的人发现一条巨蟒死在山涧里,臭味散发到好几里外。不空法师肯定把它度到一个好地方去了。”

“那不空法师自己又去哪呢?”一个小和尚急切地问道。

“不如道。”老和尚颇为惆怅,“他圆寂前一天夜里,我们好象睁着眼做梦:法师的金刚杵直飞上天,费了无数银钱刚盖起的文殊阁呼啦啦倒下来。早晨起床,有的人发现寺里的放生池不知怎么就没剩一滴水了,院子里的花一夜间就枯萎了。不过,他肯定是到一个好地方去啦,因为皇上封他做‘肃国公'加开府仪同三司的爵位,送三千户的食邑都留不住他。”

小和尚们听得如痴如醉。

“师父,我……”那个得了痔疮的小和尚嗫嗫嚅嚅。

“唔,不空金刚法师的真言念完啦?”

“念完了,不过,疼得更厉害了。” 我的QQ名叫狮子,把两名合一,以免造成名字混淆误会~:)

祈祷加持我等之相续,
祈祷加持内心趋正法,
祈祷加持正法趋入道,
祈祷加持修法无违缘,
祈祷加持修行得究竟。 回复 引用

TOP

很牛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很牛 当前离线

UID
607 
帖子
778 
精华
积分
1237 
阅读权限
70 
在线时间
9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8-7 
最后登录
2010-9-20 

论坛元老

6# 发表于 2009-11-23 09:57 | 只看该作者 顶礼一切古德祖师!

晋宋齐梁唐代间,
  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
  后者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
  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若不谙斯旨,
  往往将经容易看。   
http://bbs.ningma.com/viewthread.php?tid=3366平时应该多看高僧大德传记 回复 引用

TOP

大宝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大宝 当前离线

UID
5766 
帖子
280 
精华
积分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5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4-11 
最后登录
2010-7-26 

新手上路

7# 发表于 2010-6-11 11:17 | 只看该作者 观照的奇迹 玄宗皇帝与一行和尚

唐朝玄宗皇帝,初登帝位的十余年中,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国家大治。那时候佛教中出了位有名的大圣人——一行禅师,玄宗皇帝不但对他敬崇备至,而且礼为国师(见《佛祖统纪》)。在我国民间,普遍的遵行着一个夏历,此历由于合乎农民一年四季的农作,所以又叫“农历”。很多人知道夏历源于夏朝,但是,经过详细的序订,正确的修改,则是出自一位佛教的圣者——一行禅师之手,这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一行禅师是巨鹿(今顺德冀州)人,俗姓张,名遂,盛唐初叶剡国公张公谨之后裔。幼年聪敏老成。读书过目不忘,依止于普寂禅师,曾于法会中将卢鸿居士为法会所撰的一千言序文,略读一遍即朗朗述出,不漏一字,卢鸿惊为神人,赞佩不已。玄宗皇帝闻名,召入宫内,问他有何才能,他说:“只一点点记忆力而已。”玄宗随手拿出一本名册给他看,他略一翻阅,便合上本子,按序呼名而出,不少一人,不错一字。玄宗听了,佩服至极,不觉走下龙床,向他合十施礼赞叹道:“禅师真是一位大圣人啊!”

普寂禅师为了使一行增广见识,鼓励他去游方。一行曾到当阳都,跟真纂律师学习古《易》,把阴阳经纬研究得非常透彻。从此,他对算学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凡闻有知名算学家,他都前往求教。

一日,他到了天台山的国清寺,见寺旁另有一个小院,小院门前古松耸立,溪流横前,景致优美,不觉走到门前,探首朝内望望,听到里面有很熟练的打算盘声音,他正侧耳听时,忽闻里面有人说:“今有弟子从远处来,我算着已到门外了,怎么还没有进来呢?”即时又听到算盘子“簌”的一声,里面又讲话了:“门前的溪水如果倒流,我的弟子就进来了。”一行在外听得清楚,看看溪水果然倒流起来,于是便走了进来。一进门即向那位僧人伏倒在地,口称:“弟子一行顶礼!”那位僧人立刻扶他起来,略述因缘后,即把所有算法都教授予他。一行学成后,叩别恩师出门,倒流的溪水,这时才恢复了顺流。

那时,有一位很有名气的道士名叫邢和璞,曾拜会过一行禅师。他说:“汉朝时,有位名叫洛下闳的曾造过历书,曾言八百年内,必有一日差错,到那时候,必定会有圣人出世修正。算算期限,今年已满,而一行禅师的《大衍历》已经造了出来。由此而论,一行禅师岂不正是洛下闳预言之圣人吗?”

一行禅师的《大衍历》有五十二卷之多,已经编入《唐书·历律志》,成为一部圣典。

一行禅师的日历,四时行序,是最正确不过的。在以农为本的中国来说,无异是一部农民的下田工作指南。就以我们日常所闻的那些词句来说如立春、芒种、清明、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冬至……等,顾名思义,便知道应该随节令做些什么事情了。所以中国民间,虽不认字的村夫,也都会随着农历指引而耕种收获。现在,联合国正打算改用日历,真希望我们这部历史悠久而又最实用的夏历能够当选。虽然,现在科学发达了,部分人力胜了天,但六十甲子的循环定律,仍有其神奇的效验与吻合,如果我们拿这部历考做为借鉴,防患于未然,也许有些灾荒可以避免,甚至可以减少到最低的损失。

一行幼年时候,由于家贫,时常受惠于隔邻一位王姥姥。及一行闻名于世为玄宗皇帝所钦重,时王姥姥的儿子因牵连一桩死案被判了刑,王姥姥知道一行在朝为皇帝之师,便跑来京城,向一行求救,期望皇帝能赦免儿子。一行闻听后有些为难:不设法吧,于“情”则说不过去;想法营救吧,又与“法”上难打交道。就对王姥姥说:“过去我受了你许多恩惠,应该报答的,你要什么东西都可以,独这件事不好说。”王姥姥发急地说:“我什么东西都不要,只要我的儿子,如果你不能救他,我先死了这条老命吧!”一行禅师安慰她:“请你不要动怒,我想办法营救你的儿子就是了。”

送走了王姥姥后,一行细心地占算了一下,然后,他叫两个仆役模样的人来,对他们说:“我交给你们两条布袋,明天中午时分,请你们到某街去等候,如果看到有一只母猪带领七只小猪从那里经过时,将母猪赶跑,把小猪全部捉回来,不能少掉一只。”

次日,两个仆役果然把那七只小猪都捉了来。一行禅师早已备好一只大瓮,把它们一一放进瓮中后,放上盖子,然后又念了几遍密咒。

又一日,玄宗皇帝下旨召请一行上殿,有事议论。进了宫,玄宗问一行道:“太史奏说昨夜北斗七星完全不见了,失踪得奇怪,禅师看看是为了什么呢?”

一行说:“以前后魏时,曾失掉过荧惑星,与后魏不利。如今帝车星也不见了,恐有不侧的天灾降临。我看最好是大赦天下,慈济万民,以盛德的感召,也许能回转天意,转危为安。”

唐玄宗闻听一行禅师所说,立刻下令大赦天下,开释囚犯,赈济贫民,救度苦厄……当晚,北半星出现了一颗,以后每晚出现一颗。经七日,一行才把七只小猪放完,北斗七星也全部出现。玄宗皇帝君臣人等,每晚着北斗星仰望、议论、欢喜,竟不知道是一行在幕后做的好事呢!

一日,玄宗于大明宫问一行禅师关于社稷运数,一行顾左右而言他。玄宗问了数次,一行才说:“銮舆有万里之行,社稷终吉。”玄宗当时不解其意,而错会为吉语,所以非常高兴。一行又送与玄宗一个小盒说:“紧急时开看。”玄宗接过来摇一摇,里面似有一物,但不知是什么东西。回去终不能释然,便私自打开来看,盒中只有“当归”一小片,玄宗亦不知是什么意思。后来安禄山造反,玄宗仓皇逃入四川,銮驾经过万里桥时,玄宗皇帝才忽然忆及一行之言,及赠当归之意。当归,四川出产,如今回到了故乡,岂不是“当归”之意;又照一行的话推算,唐朝末年的皇帝是昭宗,昭宗曾封过吉王,这不是“终吉”的预言吗!

开元十五年九月,一行卧病华严寺,玄宗夜梦禅师有疾,派人往视果然。于是诏请京城大德,为一行设坛消灾,不久病就好了。到了十月八日,一行随玄宗往新丰,忽以香汤沐浴,换上干净衣服,往禅床上一坐,便圆寂了,享寿四十五岁。

玄宗闻听一行去世的消息,哭哀过度,辍朝三日,并下旨停龛三七,让国人瞻礼追悼。在此三七日中,一行禅师容貌如生,须发日长。玄宗亲制碑书于石,出库银五十万,为一行建塔及铸制铜像,谥号大惠禅师。

宋朝的欧阳修,在他修删唐史时,凡是有关佛教的好事,都被他删除了。但是,独对一行的《大衍历》,特别尊重而予以保留,并赞扬的说:“自太初至麟德历,凡二十三家,与天虽近而未详,至一行则详且密矣。其倚数立法,固无以易也,后世虽有作者,皆依仿而已!” 回复 引用

TOP

当勤精进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当勤精进 当前离线

UID
5901 
帖子
76 
精华
积分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1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25 
最后登录
2010-8-10 

新手上路

8# 发表于 2010-7-26 07:4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佛教史四大译师——不空三藏法师

http://bbs.ningma.com/viewthread.php?tid=2103&page=1#pid41930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我国的南北方广泛传播,佛经的翻译也就在更大的规模上展开,并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直接支持和提倡。汉译佛典的绝大部分就是在这一时期和而后的隋唐时代翻译完成的。在佛教传入我国的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有名姓记载的佛教翻译家有二百余名,共译佛教典籍2100余种、6000余卷,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就是中国佛教史上称作“四大翻译家”的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和不空。由于他们突出的贡献,佛教典籍被系统地译介到我国,从而推动了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
......

  不空(705-774),唐代名僧,不空金刚的略称,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唐代密宗的创始人。据僧传记载,不空原为南天竺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人,幼年出家,十四岁在闍婆国(今爪哇)遇金刚智,拜其为师,随来中国。二十岁在洛阳广福寺受比丘戒,随后即参加金刚智的译经活动,前后计十八年。开元二十九年(741),金刚智病逝,不空曾奉命赴师子国,一方面受学密法,同时广事搜集密藏和各种经论,得密教经典80部,大小乘经论20部,总计1200余卷,天宝五年(746)返回长安继续从事译经活动。

  不空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从事译经活动四十余年,前后译经111部143卷,其中重要的有《金刚顶经》、《理趣经》以及《仁王经》等。唐大历九年(774)病逝,终年七十岁。

  密教一派是七世纪初在印度形成的一个佛教宗派。密教在印度出现不到一个世纪,就由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等人在唐开元年间传入我国,并形成我国最初的“密宗”。开元年间,不空等因经常为皇帝、朝廷的安康和“息难除灾”诵秘密真言(咒)和修法令,备受重视,先后被封为“国师”。尤其是不空“翼赞三朝”,不仅位列“国公”,还受封“食邑三千户”。可见他的地位声望之高。

另外三位译师的传记:

http://bbs.ningma.com/viewthread.php?tid=2103
过去七佛译经师─鸠摩罗什法师
http://bbs.ningma.com/viewthread.php?tid=3655
真谛三藏古德纪念
http://bbs.ningma.com/viewthread.php?tid=1144
众生福德根源玄奘法师
回复 引用

TOP

光明云

管理员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光明云 当前离线

UID
234 
帖子
2086 
精华
积分
2368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22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6 
最后登录
2010-10-9 

管理员

9# 发表于 2010-8-30 22:57 | 只看该作者 http://bbs.ningma.com/viewthread.php?tid=3490&page=1#pid23825
大师们的道场——大兴善寺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回复 引用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