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的一朵奇葩——永定土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01:08

古建筑的一朵奇葩——永定土楼

   

     

土楼,顾名思义,用土夯筑成的楼。而这用土夯筑成的楼,却能历千年风雨而不损,经沧桑巨而不坏,其种种神奇,般般奥妙,实在令人心驰神往,仰为观止。


但要追溯土楼之渊源,首先得了解客家之渊源。学术界普遍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这些汉人祖居于黄河流域。客家至少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五胡之乱”,引发了客家先民的第一次大迁徙;唐末黄巢起义,又引发了客家先民的第二次大迁徙;宋末元初金人的入侵引发了客家先世第三次大迁徙;第四次大迁徙即在明末清初满族人入主中原时期,史称“移湖广、填四川”;第五次大迁徙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客家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后,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往海南、广西等地,甚至飘洋过海到海外谋生。据估计,现在全球客家人有一亿两千多万,客家人遍及世界各地。故而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永定客家土楼源远流长。永定县境内现存23000多座土楼,其中有代表性的2800多座,占福建土楼的70%,建于清朝以前的有8000多座。它产生于公元8世纪(唐朝)以前,公元13世纪(元代)以后已相当普遍,公元14世纪(明代)以后进入成熟期。现存最古老的土楼馥馨楼,建于公元769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


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一直延续至今,并且在历史上随着人口的向外迁徙而辐射到南靖、平和、新罗、上杭等邻近诸县、区,包括非客家地区。比如南靖河坑、田螺坑土楼群的居民,全都是客家人,其祖宗均在永定。闽南土楼是客家土楼的延伸。正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所说的“土楼的根在永定,其它地方的土楼是枝”。

与世界上很多人类文明史迹一样,被人发现是偶然的,广为人知是必然的,永定客家土楼也不例外,客家土楼闻达于世的故事堪称一则海内外奇谈: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块弹丸之地曾引起了大洋彼岸美国人的高度紧张。因为他们的卫星在这里发现了一千五百多座巨大的蘑菇状建筑。冷战时期过度敏感的神经让罗纳德•里根有充分的理由把这些深藏在福建省西南山区的异形建筑与中国神秘的核力量划上了等号。但他派出的两名调查员带回的报告却着实让这位演员出身的总统又过了把轻喜剧的瘾:那些神奇的建筑当然不会是什么核设施,它不过是中国客家人的古老城堡——土楼。远在第一枚原子弹的蘑菇云升起之前,它就在这片不为世人所知的山坳里屹立了数个世纪。


和朋友相约一起走进永定土楼,来到高头乡高北村已是夜晚,整个村子很宁静,只有村口的大水车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决定夜住有“土楼之王”之称的承启楼,体验一回客家人的生活。

厕所在土楼外,比较远,楼内居民晚上“方便”都用楼梯口放着的木马桶。顺着木楼梯来到三楼,房间有二十平米,窗户很小,窗外一片漆黑,灯光很昏暗,不得不借用头灯的亮度才能看清房间的摆设。


靠墙摆了张坊古雕花大木床,另一边放了些谷物,十分简单。床上有架子,雕刻图案有松鹤、梅花鹿、鸳鸯、凤凰、花卉等,花纹精致,非常美观。


清晨醒来,急不可待的走出房门,被眼前的景观所震憾。


我与一位叫江恩庆胡老人聊了起来,他对承启楼的历史典故,八卦构造都了如职掌,并对相关牌扁物证极有研究,“承启楼直径73米,走廊周长229.34米,全楼为三圈一中心。外圈4层,高11.4米,每层设72个房间;第二圈二层,每层设40个房间;第三圈为单层,设32个房间。中心为祖堂,是居住在楼里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全楼共有3个大门,2口水井,整个建筑占地面积5376.17平方米。全楼住着60余户,400余人。1986年,邮电部发行一组中国民居系列邮票,其中福建民居邮票就是以承启楼为图案,该邮票在日本评为当年最佳邮票。”

“盖这样一个庞然大物需要多少时间?”


“承启楼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间竣工,历世3代,经半个世纪。”


“土楼怎么起到防御的作用呢?”


“一座土楼就是一座微缩的城池,它有着高大、坚固的城墙,这“城墙”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丝毫钢筋水泥,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可行汽车,底层墙厚1.5米,可横卧人,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 米。沿圆形墙用木板分割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土楼的大门是用二、三十厘米厚的杂木制的,外钉铁板,有的楼门上还装有防火水槽。圆形土楼一、二层不开窗,就是敌人逼到墙下亦奈何不得。有的土楼用内外双层土筑成仅有1米余宽的夹道。夹道绕楼一周,外墙开窗,除可通风纳光外,便于狙击敌人,防卫自己。有些土楼在楼的最高处前方和左右方还设有了望台,登上了望台了望,楼外敌情一目了然。永定土楼除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兽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为了防火,许多圆楼的外圈楼房分割成六分之一、八分之一或十分之一,中间筑防火墙,使火不得蔓延,烧及全楼。又因圆楼每层房间都处在圆周的均等点上,没有死角,通风采光都比方楼好。由于土楼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在楼内的两眼水井,呈南北对称,象征日月,影射太极图中两条头尾相咬的阴阳鱼的眼睛。永定许多土楼是按八卦图设计的,中华传统文化铬印深深地铭刻其中。土楼与楼外的山峦、溪河、道路十分协调地融合交织在一起。因为客家祖先对土楼的选址十分讲究,追求人与自然完美结合。在永定民间有“南田北屋”之说,把“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作为最“贵”之地。无论是每一座单体土楼,还是每一个村落的土楼群,它都有一种乡土的美感,体现出独特的画境美、意境美、雄浑美、气势美。


在这里家家户户都挂着毛主席的年历画,一打听原来是村政府发的。客家人怀念“春风最暖毛主席最亲,您的功绩比天高,您的恩情似海深,心中的太阳永不落,您永远和我们心连心……”


“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这是对承启楼的生动写照。

告别老人,我来到最具八卦美感的振成楼,振成楼位于湖坑镇洪坑村,建于1912年,占地5000平方米,悬山顶抬梁式构架,内外两圈,形成楼中有楼,楼外有楼的格局。前门是“巽卦”,而后门为“乾卦”。外楼圈4层,每层48间,每卦6间;每卦设一楼梯,为一单元;卦与卦之间以拱门相通。楼内有一厅、二井(暗合“八卦”中的阴阳两极)、三门(即正大门和两头边门,意合八卦中的天、地、人三才)和八个单元。卦与卦之间是隔火墙,一卦失火,不会殃及全楼;卦与卦之间还设卦门,关闭起来,自成一方,开启起来,各方都可以相通。一旦盗贼入屋,卦门一关,即可瓮中抓活鳖。


祖堂似一个舞台,台前立有四根周长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台两侧上下两层30个房圈成一个内圈。大厅及门楣上有民国初年黎元洪大总统的“里堂观型”、“义声载道”等题字。楼内还有永久性楹联及题词二十余幅,充分展示了土楼文化的内涵。1986年4月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世界建筑模型展览会上,振成楼曾与雍和宫、长城并列展出。引人瞩目,轰动一时。

客家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不少土楼里都还居住着同一宗族的居民。当然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在外盖起了新楼房,已搬出,但仍有不少的人住在土楼里。走进土楼,就象走进一个和美、温馨的小社会。


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客家文化是土楼的灵魂。近百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永定虽地处偏僻山区,却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如驰名东南亚的锡矿大王胡子春,饮誉全球的报业巨子、万金油大王、著名的爱国侨领胡文虎,中国革命的先驱、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鼎丞,中国结构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卢嘉锡,法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院外籍院士江静波,艺术大师、中国木刻画家胡一川,探索中国新音乐创作的先驱江文也……他们是永定客家人的优秀儿女,为家乡,为祖国,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了非凡业绩,值得我们敬仰!


以前,永定客家土楼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藏在深闺人未识”,如今已声名鹊起。

当海内外游客踏上山明水秀的永定这片神秘的土地,发现曾被误以为“核反应堆”的建筑原来是结构奇巧、规模宏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的客家民居时:当国内外专家学者被土楼雄浑质朴的外形,玄妙精巧的结构,积淀丰厚的文化,聚族而居的遗风,深深吸引时,无不为中国建筑史上的这一建筑奇迹而惊叹!


我们不但要保护好这一文化遗产,更要让土楼走向世界,让世界走向土楼!   

即将消逝没落的文化——黎族古村落船形屋

           

一栋栋低矮的茅草房像倒扣的木船,坐落在群山环抱中、槟榔树的掩映下——这样的画面曾是海南黎族聚居地区最常见的景象。如今,它即将消失在黎族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黎族传统民居是用藤条、树枝、木棍扎制屋架,茅草覆顶,屋檐接地,檐墙合一,远看像船底,因而被称为船形屋。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仍有近七成的黎族群众,居住在低矮、阴暗的船形屋里。如今在海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已经很难看到原汁原味的船形屋村寨了,只有在偏远的山区,还零星分布着一些茅草房。

去年10月,几经周折我来到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这个最后的黎族古村落,探寻即将消失的文化——黎族船形屋。


白查村是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四面环山,风光秀丽。村中至今保存着81间船形屋茅草房,村民还在使用原始的独木器具,并保留着古老的织锦工艺和原汁原味的黎家风俗。正因为此,白查村被专家誉为“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长久以来吸引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画家、摄影师、民保人士和专家学者前来参观、拜访。


“行走过这么多黎族村落,从来没见过茅草房保存的这么完整的。”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工作人员介绍:黎族茅草屋主要有“船形屋”和“金字形屋”两种样式。其中船形屋因其像一艘倒扣的船而得名。作为黎族千年来的建筑结晶,船形屋取材简单,却融入不少建筑智慧,讲究颇多。


白查村茅草屋为落地船型屋,长而阔,茅檐低矮,这样的风格有利于防风防雨。房子分为前后两节,门向两端开,茅草屋中间立三根高大的柱子,黎语叫“戈额”,“戈额”象征男人;两边立6根矮的柱子,黎语叫“戈定”,“戈定”象征女人,这代表了一个家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组成的。屋内为泥地——村民从外面挖回粘土,把地面铺平,浇上水后双脚踩平,晒干或晾干地面,使之平坦坚硬。

在白查村的东南边有村里集中的谷仓,谷仓以基石垫底,悬空地上,便于防潮、防鼠;顶端以茅草盖顶,用于防雨。谷仓内外用粘土和泥糊一层,地板糊一层4厘米的泥,均起到密封作用。


白查村还有一种小房子叫“隆闺”,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一般建在村头、村尾等僻静处,或者紧挨父母住房搭建,充满原始的浪漫色彩。


“这是黎族最后一个古村落!其保存完整程度在我国所有少数民族中很少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资深研究员田青在参观完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后发出这样的惊叹。


据传说,黎族祖先原本生活在海上,以船为家,后迁入陆地,为怀念先祖的船家,遂在陆上盖起了船形屋。多少年来,船形屋记录着海南黎族生存与发展轨迹,记录着黎族历史与文明传承的脉络。


白查村不但有完整的船形屋建筑,也承载着许多黎族的传统文化。俊秀挺拔的高山,婀娜多姿的椰子树,苍翠欲滴的竹子,简单古朴的船形屋,高高矮矮的篱笆,穿着俏丽筒裙的姑娘,这些如诗如画的少数民族风情让外来人沉醉不已。  

傣族人的千年智慧——傣家竹楼

           

说起西双版纳,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美丽温柔的傣家姑娘和古朴自然的傣家竹楼。我从四川老家到西双版纳已经生活了七年多,由于爱好户外运动,常期在西双版纳各个村寨中穿行,对西双版纳才有了更深的了解。


几年前曾写过一首《傣家竹楼》:“凤凰展翅欲高飞,孔明慧帽从天坠。软糯鲜果任品味,鸟语花香人儿醉。”这也是我对傣家竹楼的最初认识。

其实,在西双版纳有十三个世居的少数民族。除了傣族主要居住在盆地和平坝周边外,其他的少数民族都主要居住在山区。由于傣族在古代长期是主体民族,占据了统治地位,政局稳定,因地置宜大力发展干栏式建筑(也就是俗称的“傣家竹楼”,其最早大多以竹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经济发达一些的地区,近代多以树木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并推广到其余的兄弟民族当中。


干栏式建筑在中国其他的地区,现在已经很少能见到了,在老挝北部虽然有一些类似的建筑,却都比较简陋。但在古代,干栏式建筑曾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使用最普遍的建筑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剑川海门口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建筑为干栏式结构,它的房顶呈“人”字型,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分上下两层,形如凤凰展翅,又有传说是当地人按照孔明的帽子形状建造的。傣语称其为“很”。大多第一层架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放养家禽家畜,堆放杂物;第二层住人。以桩柱负重,木构架歇山顶,梯处有一露台,转进为长形大房,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其余为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一般无窗。若屋檐稍高则两侧开有小窗,后面开一门。楼中央是一个火塘,日夜燃烧不熄。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易腐,每年雨季后须加以修补。屋面大而斜陡,有重檐防雨遮阳,外形朴素自然。上楼梯要先脱鞋子。

过去傣家人的等级、辈份是非常严格的,体现在竹楼的建造上也很明显。比如凡是长辈居住的楼室的柱子不能低于6尺,楼室比楼底还要高出6尺,室内无人字架,显得异常宽敞明亮,竹楼的木梯也有规定,一般要在9级以上。晚辈的竹楼一般较差一些,首先高度要低于长辈的竹楼,其次木梯也只能在7级以下,室内的结构也显得简单许多。


第一代竹楼才是用真正的以竹子为主要材料建造,现在已经很少见。第二代则是以木头和缅瓦为主料,现在各村寨还常见。近年,由于居民的收入增长,不少村民建新房则是用砖和琉璃瓦,仍仿竹楼的结构。这种建筑形式在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基诺族、布朗族群众中也常见。只不过功能划分和样式有些区别!


傣族村寨大多依山伴竹,临水而居,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自然和谐。寨中常有高大的榕树和菩提树。傣寨的寨门以小型傣式重檐门楼为主,很漂亮。


以小乘佛教信仰为基础,干栏式木构傣楼和温柔甜美的傣语为载体,新鲜的热带水果,加上新奇的傣味,古朴的傣锦,优美的傣舞,轻快的象脚鼓,当然还有月光下的凤尾竹和穿漂亮筒裙的小卜哨(小姑娘),富饶、平和、灵动、多彩……傣家跟着流水走,也就有了万亩沃野良田和鲜美的鱼儿。这是一个“水的民族”,有“泼水节”的狂欢大庆,也有各式诚心的赕佛活动。但是,现在你只有深入到勐腊的一些乡间村寨还能体验到比较纯正的傣乡风情了,其次就是景洪的大勐龙一带,傣族园虽盛名在外,近年已被过度商业化了。新修筑好的景洪傣江南滨江路一带,则是最新式的傣族式城市生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