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南北大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07:35
 历史的南北大势作者  丁维兵 有了新历史观的基本认识之后,我们可以轻易的看到,人类原生迁徙历程的争斗主要是“南北之势”,而且是非常非常强劲的“南北大势”。

所谓的“南北大势”,可以用一个日常生活的事物具体比喻:人类原生历程的历史就好像是一趟金属卷闸门,气候暖和的年代,历史就像铁闸哗啦啦的缓缓开门,而当气候变为寒冷的年代,历史则象是铁闸哗啦啦的使劲关门,前面的开门也许比较柔和,人类尽可以悠游自在的往北迁徙,但这个关门可不得了,那是全部铁片一齐拼命下坠的锵锵冲撞,是北边人群拼命的往南回撞,由于气候变冷是影响至全球联动的事情,所以铁闸关门的动势大得无以比拟,任何东西方向的行为或其它行为都难以与之相比。

这个认识很有趣,它在第一时间就使我想到了古代的纵横之说,以前的以前我一直有一个深深的疑惑,我年轻时候刚接触到纵横家连横合纵的说法时,就一直感觉非常非常的不解,古代人类间的大规模争斗,为什么不是讲究依靠关系、不是讲究依靠血缘、不是讲究依靠族群、不是讲究依靠钱财,甚至不是讲究依靠后来说的阶级等等,而是要讲究依靠所谓的纵横?!

什么是纵横?现在来看也许可以这样解释:

大体上的相同纬度就是“横”,相对靠北边的人群受气候变冷驱动,相同的纬度、相同的感受、相同的利益甚至相同的往南取向,这些就是连横的基础,人与人可以连横、族与族可以连横、如果有国家相邻,也可以国与国连横。

同样道理,大体上的相同经度就是“纵”,相对靠南的人群想要对抗北边回撞人群冲击,就得建立纵深,秦始皇统一中国就是建立纵深,目的是将所有可能空间的可能资源用上去构筑长城防线,如果没有秦朝所有可能空间的统一,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而必诛之”的无比豪情其实是很难想象的。

历史其实非常相似,现在的第三世界理论无疑是深藏着南北之争,第三世界的结盟等就是连横合纵;美国的独立战争是南北之争,南北方各自结盟也是连横合纵;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大航海也是南北之势,先进国家虽然是先后出动,但最后的相互妥协应该也是连横合纵;中国革命在南方出发没能解决问题,而最后的由北往南却势如破竹,这里面有没有南北大势?......

汉语里“败北”这个词很有意思,为什么不是“败东”、“败西”或者“败南”?可能古代凡站稳了脚跟的民族,其最大的成功就是抗住了北方的压力,抗住了就是最大的压力“败北”了,如果抗不住,就自己“败南”了,古代的印度三次都没抗住北部的压力,原住民成了最底层,古代的汉族抗不住的一般只能往南,一次就给收了主流话语权,而抗得住的立住脚跟反复抗击,就有资格创造出“败北”这个词。

最近看到三套不同的古代历史地图,其中似乎就都同样的深藏着所说的南北攻防大势:

一、逐鹿之战呈南北大势:

逐鹿大战是华夏文明的奠基之战,过去该战被解释为西部的华夏集团击败东部蚩尤集团,但当我在网络上看到其战场态势图时,我看到的却是西部集团明明已经迁徙到东部集团的北部,而且是非常非常标准的南北之势,虽然有后人说是东夷族挑衅在先,但那是真真切切在后来修建长城的位置的南北之势,也是游牧民族每每发动攻击的位置的南北之势,很难想像南方会有主动发飙的理由。

图一、逐鹿之战态势图

二、历代长城呈南北大势:

中国的长城基本是南北之势,这其中,万里长城的中、西段主要是防匈奴,这个南北之势没问题,东段防其它游牧民族可能也没问题,但山东偏南的齐长城是为了防谁可能就很难知道,其它长城为了防谁也很难知道,按道理并不一定跟防游牧民族有关,但那也基本都是南北之势,为什么?

图二、历代长城图

三、古代国家疆域区划呈南北大势:

从中国历代疆域区划的地图来看,凡分裂成多个国家时,国家疆域的形状也多是东西见宽的南北攻防之势,总之呈卧状态势的多些,这里面除了地理的某些原因外,似乎也暗藏着因方向不同而不同的道理,而且似乎越是分裂的严重之时,这种态势越是明显。

图三、秦朝时期

 

图四、西汉时期

 

图五、西晋时期

 

图六、东晋十六国时期

 

图七、南北朝时期一

 

图八、南北朝时期二

 

图九、隋朝时期

 

图十、辽宋时期

 

图十一、唐朝时期

 

图十二、宋金时期

 

图十三、元朝时期

 

图十四、明朝时期

 

图十五、清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