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父母是独生子女的第一伙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6:39:35
孙云晓:父母是独生子女的第一伙伴(2010-10-05 16:43:40)父母对独生子女的爱几乎是空前绝后的,但是,许多父母的烦恼也是前所未有的。譬如,烦孩子太缠人啦,烦孩子太磨蹭啦,烦孩子太娇气啦,烦孩子太任性啦,等等。毫无疑问,这些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问题在于应当怎么看待这些让父母烦恼的现象。

2005年9月,我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的一项全国性调查发现,当代中小学生最喜欢父母的10种做法是:信任我(63.5%)、说话算数(49.2%)、让我平等参与家庭生活(31.7%)、与我一起讨论人生大事(23.3%)、表扬我(22.7%)、给我辅导功课(16.7%)、对我管得比较松(16.1%)、与我一起锻炼(15.0%)、和我出去游玩(14.9%)、与我一起玩(11.4%)。调查还发现,当代中小学生最不满意父母的12种行为是:说话不算数(43.6%)、对我管得太多(32.6%)、他们不和睦(22.7%)、限制我交朋友(21.0%)、不与我交流(20.5%)拿我出气(17.6%)、不平等地对待我(15.7%)、自己看电视却不让我看(14.8%)、在家玩牌打麻将(13.6%)、总是训斥我(13.4%)、逼我读书(13.0%)、不关心我在学校的表现(10.2%)。

从以上孩子们对父母的“最喜欢”和“最不满意”,我们似乎可以发现一条极为重要的脉络,即当代中小学生对父母的情感依赖加重了,这可能是独生子女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请看孩子们的渴望:“与我一起讨论人生大事”、“与我一起锻炼”、“和我出去游玩”、“与我一起玩”等等,这难道不是以朋友的标准向父母呼吁吗?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说孩子是离不开同龄伙伴的,这个观点显然是有科学依据的。但是,我们并没有真正弄清楚独生子女亲子关系的特殊性。或许可以说,在独生子女家庭里,由于没有兄弟姐妹的存在,父母责无旁贷的应成为孩子的伙伴。由于血缘的亲近和抚养的特点,至少在孩子10岁之前,父母对于独生子女来说不仅是伙伴,甚至是第一伙伴。显然,相当多的独生子女父母并未做好这种思想和能力的准备,因而也未能承担起这一历史性的责任。当我们抱怨独生子女的种种毛病时,不能不反思父母给了他们什么样的伙伴关系。

正是基于上述思考,我愿意就姜雪蓝老师的《好孩子,快长大》一书谈一些想法。我并未见过姜雪蓝老师,但我知道,她在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当过14年教师,曾是著名教育专家、情境教育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的弟子。她的这本书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活及亲子关系,并对许多儿童的行为做出了深入浅出的心理解读。饶有趣味的是,她笔下的妈妈恰恰是深受孩子喜欢的第一伙伴。

请看几个细节:

★妈妈不管有多忙,只要和儿子一对话,妈妈总能够放下手中的活,努力注视着小宝贝。当儿子扔下书包嚷着:“妈妈,我想参赛去!”正在电脑前工作的妈妈连忙转过身来,看着儿子应答着:“噢!妈妈小时候也积极地参加各种比赛。”

“这是一场画画大赛,我一定要拿奖!”儿子志在必得,满屋子寻找着画画用的纸张。妈妈则靠近儿子身旁说:“胜负乃兵家常事,拿不到奖也没关系哟!”应当说,妈妈的提醒是非常必要的,可儿子才不理会妈妈的良苦用心呢,他大叫着:“参赛就一定争取得奖!”妈妈笑笑说:“宝宝,参与是一个重要过程,快乐地参与更令人难忘。”

当妈妈陪着儿子废寝忘食地画了两天,终于画出一幅佳作时,妈妈与儿子一起欢呼庆贺。妈妈还举起相机,将儿子的作品及他自豪的笑容拍了下来,做成一张永远的定格。

在这样一段算不上特殊的生活中,妈妈真得成了儿子的第一伙伴。虽然作者并未发表过多评论,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妈妈细心而智慧的陪伴,正是一个独生子女健康成长的最佳条件。

★晚餐以后,儿子坐在小椅子上洗脚。他用热毛巾盖住脚丫时,叫了一声“妈妈”。妈妈正忙着收拾晚餐后留下的杯盘碗筷,但她一听到儿子呼唤,立即“嗯”了一声,赶紧停住手中的活过来了,因为她觉得儿子好像有什么事儿。

果然,儿子开口了:“妈妈,你有一个缺点。”妈妈一愣:“什么缺点?”儿子认真地说:“以后,你和爸爸不要一到吃饭的时候就交流单位见闻,什么社会呀、什么公司的。”妈妈静静地站在儿子身边,表现出十足的兴趣。儿子见妈妈重视他说的话,继续说了下去:“我们这些小孩子最喜欢跟大人们学了,学你们说话,学你们做事。”

妈妈没料到儿子会讲出这样一番话来,但她明白了,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大人不能只是自顾自地讲话,那样一是忽略了孩子的存在,二是有些话题不利于孩子发展。于是,妈妈向儿子道了歉,表示一定改正。

★儿子趴在地板上玩着玩具,说:“爸爸,下午有英语课,给我的作业签个字吧。”爸爸建议儿子将昨晚读过的英语复习一遍,谁知,儿子叫了起来:“我才不呢!”爸爸被激怒了:“那你休想让我签字!”

妈妈见父子顶牛了,不由得担心起来,可她悄悄为爸爸助威,暗示他不要妥协。眼看该到出发时间了,爸爸沉不住气了:“你想想好,再不走迟到了可别怪人。”妈妈以为儿子会妥协,不料,儿子一个鲤鱼打挺,从沙发上跃起,背起书包,“噔!噔!噔!”下楼去,只留下一句话:“你不签就不签!”

反抗父母是孩子长大的需要,而反抗表明孩子开始形成主见:我已经完成作业了,我有玩的权利,爸爸为什么给我加作业?

姜雪蓝老师讲述的一个个细而又细的故事,就像小孩子成长的脚印,虽然平凡无奇,却耐人寻味。其实,她在向我们讲述一个深刻的教育哲理:“每一个幼小的生命都是需要尊重的,只有播撒下尊重的阳光,儿童的生命之花才能绽放出灿烂。

中国的父母与教师大都具有内敛而现实的性格,面对孩子却需要开放而浪漫的情怀。对小孩子来说,就像不能缺少牛奶一样不能缺少伙伴。可回到家里,独生子女们不找父母做伙伴又去找谁呢?作为孩子无可替代的第一伙伴,父母朋友,您做好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