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是什么——参加国际质量总监高级研修班培训感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59:02
(东风本田 周杰峰 )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克劳士比中国学院开办的国际质量总监高级研修班,课程内容包括零缺陷哲学、质量领导力、质量战略制定和实施、满足客户需求的组织、业绩改进系统和供应商战略管理等部分。通过学习,接触并了解到了国际上最新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确实是受益匪浅。除此之外,在培训过程中,我一直在思索一个以前从未认真考虑过的问题:质量是什么?
我的一位老师、中山大学法学院刘星教授曾经写过一本书,名字叫《法律是什么》,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普法读物,而是对20世纪英美法理学的研究成果。我读完之后才惊奇地发现,对于法律是什么这一问题,这位研究法律数十年的学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而是在全书的结尾写到:“在回答法律是什么这一问题时,似乎应该首先回答:我们的姿态是什么?” 同样,我在思考质量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时候,也不是试图给质量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而是愿意把我从事质量工作七年来的经历进行总结,结合本次培训中讲师的引导,提出我们在对待质量问题是应当具有的姿态和思路,或者叫视角。
其一,发展的视角。
辩证法的哲学常识告诉我们,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们对于质量和质量管理的理解自然也不例外。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现在对于质量的认识与一年前、三年前、五年前肯定是不一样的。从群体的角度来看,质量和质量管理的理论也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数十年来,质量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如果我们把生产型企业的主要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可以得到这么一条主线:市场-研发-采购-生产-销售-服务。那么,在这个流程中,质量功能处于什么位置呢?按照早期的质量检验(QC)理论来看,应当处于生产与销售之间,与之相应的理念是严把质量关、质量是检验出来的等。随后,质量保证(QA)理论取代了质量检验,认为应当通过一套完善的体系来保证产品质量,注重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对质量进行控制,这一时期的口号往往是,质量是制造出来的。按照QA理论,质量功能在企业业务流程中的位置就难以直观的表现出来,因为放在任何两个程序中间都显得不太合适。比较明确的是,更侧重于生产过程,似乎应当处于生产的之前、之中和之后。目前,理论已经发展到了质量管理(QM)的阶段,认为质量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基本要素,应当渗透到企业所有的业务领域,质量既不是检验出来的,也不是制造出来的,而是管理和预防出来的。想要把质量在企业主要业务流程中进行直观定位显然已经不可能,因为质量因素在整个流程中是贯穿始终的。
在通用电气(GE)等大型跨国公司,原本作为质量管理方法的六西格玛已经突破质量的范畴,逐渐变成了一个高度有效的企业流程设计、改造和优化技术,继而成为世界上追求管理卓越性的企业最为重要的战略举措,这些公司迅速运用六西格玛的管理思想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为组织在全球化、信息化的竞争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甚至有些学者提出,应当把企业的质量部门改名为质量与组织卓越性部门,该部门不但负责质量管理,还要对企业业绩改善、管理的卓越性负责。
QM是指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企业的每一个人都在其中担当一定的角色。质量管理不再仅仅是质量部门和生产部门的事,包括研发、采购、乃至于后勤保障和管理部门都与质量管理息息相关。质量管理不再仅仅是测量数据、比对标准、判断YES或NO的技术问题,不再仅仅是把握现状、查找原因、制定对策、验证效果的小组活动问题,而是越来越超越技术而上升到管理的层面。因此,当我们的管理人员面对同样的不良重复对策、重复发生的情况时,是否应该少一点操作人员意识淡薄之类的抱怨和推脱之词,而从管理上找一找自身的原因呢?
有一位西方学者认为: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已经使人类的心灵陷入困境。在无法承载的知识面前,只剩下两种人:一种是对越来越少的问题知道得越来越多的各种专家;一种是对越来越多的问题知道得越来越少的哲学思辩家。作为普通的质量管理人员,我们没有必要把对自己的要求提高到成为哲学思辩家那样的高度,但是,也决不应该把自己的知识面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技术领域,理由就在于质量工作是管理工作而不是纯粹的技术工作。
即便如此,人们关于质量和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还是在一刻不停地向前发展,QM理论终有一天也会过时。我们应当紧跟时代的脚步,及时了解和掌握世界范围内最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质量。否则的话,创新将永远只是一句口号。
其二,客户的视角。
几年前,有位新同事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杉总(指公司前总经理和检查主任技术者杉山清先生)经常说要站在客户的立场上对待质量问题,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当时我碍于面子,没有直接回答不知道,而是瞎编了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忽悠过去了事。今天回想起来,惭愧之余,也真切体会到站在客户立场对待质量问题的说法并非故作姿态。
站在客户的立场,前提是对客户的识别。笼统来讲,客户可以分为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内部客户包括股东和领导,也包括我们经常讲的下工序是上工序的客户,我们首先要在质量方面对股东、领导和下工序负责。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内部客户往往被忽视,那就是企业内部有些部门也应当是我们的客户,最主要的就是生产部门是管理部门的客户。也许有的朋友感到纳闷,我在管理部门工作,质量的好与不好,与我何干?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故事:某日,生产线某位仁兄利用休息时间去后勤部门办事,接待他的人态度傲慢、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接下来,心情受到影响的这位仁兄在工作时一个不小心,出现了操作失误。这个问题在产品卖给客户后才被发现,导致企业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产品声誉也受到不良影响。到这里,您还能说质量与管理部门和后勤部门无关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一个再浅显不过的道理,在此我愿提出建议,何妨在以后的工作中少提管理而多提服务,使管理人员认清自己的位置,更好地为现场服务,为生产服务,为内部客户服务,这不正是我们在质量管理工作应当发挥的作用吗?
从客户的视角看质量,这一语境中的客户显然更侧重于是指外部客户。至于如何理解这句话,可以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提起中国国民党领导人马英九先生,大部分人脑袋里马上会出现一个词—靓仔。值得思考的是,当我们作出“马英九靓仔”这一判断的时候,依据是什么?是马英九一天到晚宣称自己靓仔,还是大部分人都说他靓仔而且我们的内心也认为确实如此,答案显然是不言而喻的。回到我们的质量的话题,产品质量如何,我们自己说多少都是没用的,归根结底取决于客户的评价。
客户对于质量的判断,往往是主观的。客户只会说某车加速慢而不会去关注该车0-100km/h加速时间是否在规格值内,甚至只会说甲车开起来爽而乙车不爽。把客户主观的评价和需求,通过一系列手段,转化成工程技术的语言,转化成规格值、公差和标准,并不断地对不足之处进行改善,正是质量管理者的工作内容。JD Power公司每年所做的IQS(Initial Quality Study)评价,不应当只是被拿来作为宣传资料,更是我们改善和提高质量水平的起点。遗憾的是,对于IQS评价中指摘的项目,我们往往以符合规格要求、描述过于笼统无法把握为由拒绝进行深入调查和改善。这不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吗?如果有人告诉谢长廷说他不如马英九靓仔,谢长廷拒绝接受,并且列出数据说明自己五官的尺寸各是多少厘米、比例是多少,以此进行抗辩的话,你会怎么想?
其三,文化的视角。
基于同样的原因,我们姑且回避文化的定义这一问题。企业文化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质量文化又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避王婆卖瓜之嫌,不能说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企业文化和质量文化在各自的领域内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本身很抽象,但文化的表现形式却是具体的。提到质量文化,我们马上会想到NHC、品质之星评选、质量口号征集、质量宣传等活动。除此之外,质量文化还包括但不限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完善、质量管理的各项规定在实际工作中是否被执行和执行的自觉程度如何、全体员工对质量的理解程度、自觉提高和改善质量水平的意识等一系列问题。
质量文化能够统一我们的行为,文化具有行为规范的作用,质量文化同样可以也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系统的行为规范。制度的建立难度不大,质量管理体系可以移植,HQS翻译过来改名为DHQS就可以为我所用,但是这一体系在实际工作中是否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上至CEO下至普通员工的每一个人内心对于这套体系的看法如何,是否真的认为这些体系文件具有约束力、在修改之前是不能被突破的,这恐怕就要考察质量文化的氛围如何了。这些问题都不是质量制度本身能够解决的,只有当质量文化的建设与质量制度的建设同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才会确信制度是有约束力的,才会有对制度的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在面对同样的质量问题的时候,我们才会有统一的行为。
质量文化能够统一我们的语言,从而带来效率的提高。语言表达思想,但不能等同于思想,于是便会有说话者和听话者理解上的偏差。这些偏差在工作过程中影响到工作效率,甚至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质量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不断消弭这种偏差,使我们在质量工作中形成统一话语的过程。通用电气公司推行六西格玛管理的直接效果,也正是统一了全体员工的语言,进而达到管理水平的提升。
质量文化能够统一我们的思想,加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质量政策和质量制度自上而下得到执行的同时,还应当考察执行者是否是自愿地、欣然接受地执行的。实践证明,对于一项指示或者命令,只有当执行者正确地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时候,他(或她)才会主动而不是被动地执行。所以,我们的管理者要把公司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政策,逐级地、准确无误地传达到每一位员工,并告诉大家这样做的背景和目的,使提高质量水平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这一传达的过程,就是质量文化建设的过程,是统一思想的过程。我们都听过父亲临死前让十兄弟折断筷子的故事,兄弟同心,其利已可断金,一个企业一千多人甚至数千人如果能够真正统一思想的话,产生的力量将是无穷的。相反,如果忽视文化建设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我们的事业可能会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废话扯了一大堆,回到最初的问题,质量是什么?我们可能会突然变得困惑起来。这样的困惑是经常发生的,当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实践,试图搞清楚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有更多的问题跳出来,将你团团包围。对质量是什么的研究也是如此,也许有意义不在于最终找到一个标准答案,而就在于探求的过程。追问下去,我们就只能再次向哲学寻求帮助,好在西方圣人苏格拉底早就准备好了这样一句话,简单而充满了智慧: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