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鸟脚类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15:33

早期的鸟脚类恐龙

  与三叠纪晚期蜥臀类恐龙已经有了众多的代表相比,那时的鸟臀类恐龙却发现得极少,真可谓凤毛麟角。

畸齿龙的头骨、下颌骨和牙齿

  发现于南非三叠纪晚期沉积岩层中的畸齿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鸟臀类恐龙,同时,它也是鸟脚类恐龙的最早代表。

  畸齿龙是一种用两只后足行走的很小的鸟臀类恐龙,它的头骨只有大约10厘米长。头骨上有一个被压低了的颌关节,在下颌的前方有一个分离开的没有牙齿的前齿骨,这是鸟臀类恐龙最显著的头骨特征。畸齿龙上下颌的边缘都长有较特化的小牙齿,显然适合于切割和咬裂植物性的食物。另人惊异的是,畸齿龙下颌的前方有一个类似于哺乳动物的犬齿那样的大牙齿。

  畸齿龙头部之后的身体骨骼都是典型的鸟臀类型的,腰带也不例外,耻骨与坐骨平行并相连结。

  三叠纪晚期,鸟臀类恐龙虽然在整个的恐龙家族中并没有占据特别显赫的地位,但是在畸齿龙奠定的身体结构基础上,包括鸟脚类恐龙在内的鸟臀类恐龙在后来的侏罗纪和白垩纪中却百花齐放般地发展起来,成为恐龙大家族中最为多姿多彩的分支。

 

莱索托龙

  2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鸟臀类恐龙中的鸟脚类也是相当活跃的一支恐龙队伍。发现于南非的莱索托龙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莱索托龙

  小巧玲珑的莱索托龙身长不到1米,体重不到10公斤。它的嘴边有角质的覆盖物,能够帮助把植物剪切下来,然后,嘴里那些形状不一的牙齿再对这些到口的食物进行处理,颌骨两边的牙齿是箭头形,很适合于咬住食物。

  莱索托龙虽然个头小小,但是由于身体结构上表现出的良好平衡性保证了它们具有动作敏捷的特点,因而它们依然能够在资源有限而又时刻潜伏着捕食者危机的环境里很好地适应着、生活着。    

各式各样的剑龙

华阳龙——出自中国的最早的剑龙

  与蜥脚类恐龙的情况相似,剑龙类很可能在侏罗纪早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科学家对早期剑龙类的认识,实际上是从我国四川自贡大山铺出土的华阳龙开始的。

华阳龙

  华阳龙身长近4米,体重1到4吨。与生活在同时代、同地区的蜀龙、酋龙和娥眉龙相比,华阳龙太矮、太小了。因此,当那些大家伙仰起脖子大嚼高树上的叶子时,华阳龙只能啃食地面附近的低矮植物。

  华阳龙较为矮小的身体似乎也更容易使它们成为气龙等食肉恐龙的捕食目标。但是,作为最早的剑龙,华阳龙已经发展了一套独特的防御武器,那就是它肩膀上、腰部以及尾巴尖上长出的长刺。当饥饿的气龙攻击华阳龙的生活,华阳龙会把身体转到某个适当的位置,以使它身上的长刺指向进攻者;同时,用带有长刺的尾巴猛烈抽打敌人。这些武器以及这样的防御方式虽然没有强大到能够杀死大的捕食者的地步,但是通常却足以产生威慑效果,使得那些捕食者为了避免受伤而停止对华阳龙的追捕,转而去寻找更容易捕获的猎物。

  在侏罗纪中期那个时候,河边通常长满了绿色地毯般茂密的矮小蕨类植物,这样的地方一般没有高大的树木。当华阳龙用它们那适于啃食和研磨的小牙齿在这样开阔的“草地”上进食的时候,它们的幼仔往往成为气龙等捕食者觊觎的对象。不过,只要小华阳龙紧跟在它们的父母身边,那些捕食者还是不敢轻易地发动进攻。显然,父母保护幼仔的亲子行为对于华阳龙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在华阳龙的背部,从脖子到尾巴中部还排列着左右对称的两排心形的剑板。而后来出现的许多剑龙则在身体背部的每一侧都有两排剑板。此外,华阳龙的前后腿差不多一样长,而后期的剑龙类前腿显著地比后腿短。这些特点表明了华阳龙确实是一种原始的剑龙。

大地龙——仅由一块残破下颌代表的剑龙类的可能祖先

  我们把华阳龙介绍为最早的剑龙,是因为它的化石材料比较完全,可以被准确无误地肯定为剑龙。实际上,在侏罗纪早期,已经有一些化石材料表明了剑龙类的存在,只不过这些化石太残破或是太零散,因此科学家在对它们的认识中推测的成分很大。

大地龙

         

  发现于我国禄丰县大地村侏罗纪早期地层中的大地龙就是这样。

  科学家仅仅找到了一块不太完整的左下颌,在下颌骨前面有一块鸟臀类恐龙所特有的前齿骨,不过上面并没有牙齿。其它部位上的牙齿也较少,而且有点重叠,有前向后逐渐增大。这些牙齿生长在齿槽里,因此被叫做槽齿形。正是由于它的牙齿和前齿骨的特征与后来的剑龙类相似,科学家才推测它是迄今所知的最原始的剑龙。

小坦克似的甲龙类

甲龙的出现

  “一只凶猛的食肉恐龙猛然扑向一只小恐龙,但是不管它怎么咬、怎么抓,就是咬不住、抓不破那只小恐龙的身体。原来,小恐龙身上长着一层坚硬的厚甲,简直就像披盖着装甲的小坦克一样。最后,食肉恐龙只好无奈地走开,去寻找别的猎物去了。”

盖斯顿龙

  这是美国的一部关于恐龙的动画片里的一个场面。但这决不是凭空的想象,而是根据科学家对恐龙的研究而合理设计的镜头。事实上这样的场面在1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期不知真实地发生过多少次呢!

  这种身上长有硬甲的小坦克似的恐龙就叫做甲龙。各种甲龙组合成了恐龙大家族中一支独特的类群,叫做甲龙类,在分类学上的位置就是爬行纲、鸟臀目、甲龙亚目。

  甲龙类是恐龙大家族中较晚出现的类群,直到侏罗纪之末才刚刚登上历史舞台。

  最近,在美国西部的尤他州发现了一种奇特的早期甲龙,它们生活在距今1亿2千5百万年前。这种甲龙被叫做盖斯顿龙,身长超过5米,体重有1到2吨。

  盖斯顿龙腿很粗,低低的身体贴近地面。这样的身体结构显然无法跑得快。骨板和骨刺覆盖了它们整个身体的上表面覆盖了坚硬的骨板和骨刺,其中脖子上面高耸的尖刺有10几厘米长。这样的“重装甲”确实可以让绝大多数捕食者望而却步。

  那么,盖斯顿龙是不是可以根本不理睬周围那些贪婪的食肉恐龙而只管优哉游哉地生活呢?当然不是,因为在当时那个世界上,许多食肉恐龙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其它动物的安全。当时的美国西部游荡着一种叫做尤他强盗龙的凶猛的食肉恐龙,它们目光敏锐,跑得很快,最厉害的武器是最内侧的手指和脚趾上长着的又长又尖的弯弯的利爪,可以轻易地抓破两三厘米厚的动物皮肤。许多素食恐龙经常成为这些利爪的牺牲品。

  行动缓慢、感觉迟钝的盖斯顿龙自然也往往成为尤他强盗龙偷袭的目标。当一只尤他强盗龙盯上一只盖斯顿龙的时候,尤他强盗龙会在盖斯顿龙还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就猛扑过去。这时候,如果盖斯顿龙还没有迅速作出反应的话,尤他强盗龙那锋利的长爪可能就已经抓破了它的致命部位或没有骨甲保护的腹部。

  但是对那些在取食、行走和做各种活动时都时刻保持警惕的盖斯顿龙来说,尤他强盗龙就没有那么容易得手了。盖斯顿龙往往会在尤他强盗龙扑上来前的一刹那,将它的背部转向袭击者而将致命部位和腹部保护起来。此时,尤他强盗龙的爪子对盖斯顿龙背上的硬甲和长刺就无能为力了。尤他强盗龙那弯刀一样的爪子虽然锋利,但是也过于细长,如果不小心的话,还会因别在盖斯顿龙的骨刺里或卡在骨甲里而折断。尤他强盗龙可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尤他强盗龙只好悻悻地走开,再去寻找其它的猎物或机会。

甲龙的祖先——色拉都龙

  虽然甲龙是直到侏罗纪之末才兴盛起来的一支鸟臀类恐龙类群,但是科学家推测,它们的祖先却是早在侏罗纪早期就已经出现了。

色拉都龙

  在英国侏罗纪早期地层中,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与大地龙相似的中等体形的鸟臀类恐龙,它被命名为色拉都龙。由于色拉都龙的身体上长有骨甲和骨刺,因此科学家推测,它就是后来那些身披重甲的小坦克似的甲龙的祖先。
 

越长越奇的角龙类

角龙的祖先原角龙

  70多年前,为了寻找最早的古人类留下的化石和文化遗迹,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组织了一个庞大的"中亚考察团",深入到中国的内蒙古、甘肃和新疆地区以及蒙古国的戈壁沙漠地区,进行了一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古生物考察。

原角龙   这次考察虽然没有发现寄以厚望的最早的古人类留下的化石和文化遗迹,但是却发现了无数重要的其它脊椎动物化石,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远古生命历史的认识。
  原角龙就是这众多珍贵发现之中的一颗"珠宝"。
  顶着蒙古高原烤人的干热风,考察队发掘出了大量完整的原角龙头骨和骨架化石,使我们对这些最古老的角龙类有了充分的认识。原角龙生活在9千万年前,身长不到2米,体重不足200公斤;同时,它也还没有长出后来的各种角龙那样的千奇百怪的角。但是,这些"小家伙"在骨骼特征和身体形态上已经表现了一系列与后期的角龙一致的趋势,证实了原角龙最为最原始的角龙的祖先性地位。例如:它们有一个又大又重的头骨,头骨的后部形成一个延伸到脖子之上的宽大的骨质褶边。这个宽大的骨质褶边叫做颈盾。为了减轻不必要的重量,颈盾上有两个窗口一样的开孔。与其它的角龙一样,原角龙的嘴巴也是窄窄的,样子很像鹦鹉的喙。但与鹦鹉不同的是,原角龙的颌骨强壮,上面长着牙齿。
  最初,人们对原角龙颈盾的作用无法理解。后来,经过仔细的解剖分析,科学家发现,这种骨质褶边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附着从头骨后部联到下颌上的强大的肌肉组织的。这组肌肉叫做颞肌,功能是带动下颌运动完成咬嗜和咀嚼作用。因此可以推测,原角龙以及后来出现的各种角龙类动物具有比其他的素食恐龙强大得多的咀嚼能力,显然是对环境中纤维粗糙的植物比例增大的一种适应。此外,原角龙的颈盾还可以作为支配头部运动的强大的颈部肌肉的附着点。当然,颈盾的存在也保护了受到食肉恐龙进攻时致命的脖子部位,因此它也是一种保护器官。
  原角龙还没有发展出后来出现的那些角龙类那样的形形色色的大角,但是在它吻部的上边缘已经长出了这种角的雏形--一个小小的叫做鼻角的骨质的脊状物。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脊状物只有雄性个体才有,它的作用是雄性为了争夺配偶时打架用的。
  原角龙是所有恐龙类中被知道得最详细的种属之一,因为科学家发现的有关这种恐龙的材料不仅有一系列代表从初生到成年各个生长阶段的大量个体,并且有好几窝蛋化石,有些蛋里面还有部分的胚胎!这种恐龙蛋的形状和蜥蜴的蛋相似,呈长椭圆形,一端较大,另一端较小。蛋壳是钙质的,表面粗糙,有细小而曲折的条状饰纹。保存下来的化石蛋堆集的情形显示,雌性的原角龙在砂中产卵,使卵排成几个同心圆圈的位置,很像现代的龟类下蛋那样。这些蛋在当时显然是用砂盖着的,借太阳的光热孵化。对现代的古生物学家说来,幸亏这种小恐龙数千万年前产下的蛋其中有一些还没有被孵化出来,否则的话,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这些生活在几千万年前的神秘动物的这些奇妙的行为呢?

恐龙家族的“铁头族”
——肿头龙类

蒙古高原戈壁滩上的胀头龙

  实际上,到了距今1亿年至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恐龙王国已经进入了它的黄昏期。可是就在这临近结尾的时候,恐龙大家族中又演化出了许许多多奇特的类群,这些新出场的“演员”们把恐龙世界的最后一幕上演得分外地辉煌。

胀头龙

  肿头龙类就是这些新出场的“演员”中非常独特的一群。它们区别于其它恐龙类群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头顶上的骨骼异常的肿胀曾厚,因此科学家们推测它们很可能像山羊一样,雄性之间靠经常性的以头相撞,胜利者就可以在群体中保持较高的社会地位。

  发现于蒙古高原的胀头龙就是肿头龙类最早的代表之一。

  胀头龙的标本只有一块残破的头骨,但是这块仅仅只有不到13厘米高的头骨其顶部的厚度却达到了10厘米!这么奇特的头骨只可能属于肿头龙类的,它的功能大概只能是为了抗拒彼此猛烈对撞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以使脑子和头部的其它器官不至于受到损伤。

  科学家推测,胀头龙身长2米,体重不到50公斤,在肿头龙家族中属于小型种类。

  胀头龙生活在8千万年前的蒙古高原上。它们的栖息地是一种干燥,甚至在某些时候还有些沙漠化的环境。发现于同一时期的植物化石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它们都是一些耐旱的类型。不过,今天蒙古高原上的戈壁滩比恐龙生活的那个时代更加干旱。这是因为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高,有更多来自海洋的水蒸气能够到达那里形成降雨,因此那时戈壁的气候比现在更为湿润,在雨季时节可以形成许多浅浅的池塘或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