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 导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36:28

 

 

人类是一个不断企图超越自己的存在,但是人类的超越总是受到两个方面的限制——来自生命的生老病死规律的限制和来自精神方面的局限性,这是人类必须突破的关节点,否则人生的意义就会逐渐黯淡,人类也会由此而逐渐走向终结。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的出现,为人类突破关节点提供了现实的基础,突破的实现同时意味着“我在”将会质跃为“朕在”,此时的人类虽仍然不会完全消亡,但却由于“朕在”的出现而失去了主宰的地位,因而传统意义的人类也就此终结,不过,这种终结是以人类整体质跃为超生类并获得新生而实现的,因此,这是一个光辉的终结。人类的终结是宇宙演化意义上的趋势。

 

哲学是基于人本意义的世界观,是自觉之自我发展至近代社会的最高意识成就,是“自我”的原思维域,它的存在完全依赖于近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因此,当当代社会以降,而意识形态已经发展至当代的高级文明意识形态时,哲学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这样,随着近代社会的终结,哲学也正在走向终结,但哲学的终结并不是仅仅基于进化的自然流程。事实上,由于人类精神视域的限制,哲学在它的所有方面的构建都已完结。形而上学——被康德完善后,在尼采宣布“上帝已死”同时,它便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方法论发展到胡塞尔的现象学后,就再也无法前进一步;海德格尔明白人类对“自我”的考证已臻于极限,于是以《存在与时间》对“自我”作了完善性的总结,而后现代主义以一句“人已死亡”干脆宣布了“自我”的终结;维特根思坦清楚地了解这一切,他说:“哲学仅余下的任务是语言分析!”,但是分析哲学目前业已发展到了尽头。二十世纪初期,整个哲学就已经走向终结,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思坦便是哲学的终结者。这样,无论就自然流程或是人类思想可能性方面,哲学的终结也是无法避免的,本书的任务是涤荡哲学最后的残余。这是题目的第二层意义所在。

 

题目的意义还在于,我们如何终结哲学?哲学因实证科学的支持而繁荣,但科学的繁荣和壮大却使它逐渐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哲学只研究形而上的问题,这既是哲学衰落的征兆也不利于哲学的论证。传统哲学的衰落是必然的,但哲学是人类生存意义的根源,哲学的消亡应该换来更有生命力的精神替代品,否则,处在质跃过程中的人类将会失去航标而迷惘。标志着新文明意识形态(文明意识形态的高级阶段)建立的本书将承担这一精神替代品的职责,这种替代应该开拓一种崭新的本原论形式,更重要的在于它的高尚性——引领未来社会主体的生存意义。与以物质为第一性的物质本原论和以精神为第一性的精神本原论不同,本书的理论可归结为信息本原论。信息本原论克服了所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变种的缺陷和片面性,它以作为虚在的信息为世界的本原,因而超越了哲学的视域,而以更为高级的意识形态存在着。信息本原论当然也是个相对的理论,不过这个相对会引领人类合理的质跃并给出处在人类社会最后一个阶段人类的意义基础,这个相对应该是人类的最后一个。此后,人类会在质跃后获得本朕并进入另类存在,这是一个失却生命外衣的在体,因而生命的规律不会对此产生作用,在人类社会最后一个阶段获得的新文明意识形态及其信息论思想同样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但本朕的获得却使其存在有了更丰富的意义,因而也有了更加合理的意识形态。我们现在虽不能获得未来的社会,但宇宙的正向演化规律却使我们获得了一个真实的信念。这是本书的另一个要义。

 

信息本原论认为:物质是信息集合体,实在宇宙演化的实质是信息的正向互动。信息的正向互动必然外化为物质的演化,而这种演化又推动了信息的有机组合,最终使得能够统领信息的主体程序产生。其后宇宙将在两个方面进行自己的正向演化:内化——生命主体程序(我)的正向演化,而主体程序是一个能引领自组织进化的存在,宇宙由此而展开了生命的演化历程;外化——生命外在物质形态的进化。内化与外化是相互对应的统一,内化必然引领外化的配合,外化推动内化的进一步展开。在初级主体程序阶段,生命处在本我,主体程序还不具备根本影响物质环境的能力,因而外在的生命进化是显要的,内化处在一个逐渐凸显的过程。进入高级主体程序阶段,生命处在自我引领的状态,意识诞生,主体程序开始影响环境,内化凸显,进化则退居次要。

 

内化的凸显,必然加速外化的进程,外化的加速又必然进一步促进内化,最终必然引发主体程序的内爆,导致主体程序的最终质跃。这样,人类被超越,我转化为朕,人类质跃为另一种更为高级的在体。

 

如同电磁波是由可见光与不可见光构成的一样,宇宙作为统一的在也是由人类不可感的虚在和人类可感的实在构成。虚在的构成基础是被人类视为虚无的东西,但所谓的虚无只是相对于人的视觉而已,它完全可以是个在体,只是这种在体是以大于或等于光速运行而无法被人类所察觉,因而被视为虚无,但这种虚无可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在体。我们不妨把它与不含电磁波介质的虚无统统称之为虚在。实在是可以通过光速或超光速而形成虚在的。与此相对,实在是由低于信息传导速度的在体所构成,因此而被人类所感知并从而视为实在。实在因具有可感性和正向演化性而在人类的视野中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变化,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它形成两个发展阶段。

 

一、自在。是在没有任何任何主体程序引领下的自然存在,因此,又可称之为自然在。包括初在与有机体两个发展阶段。

 

初在。包括初在与有机体两个发展阶段。初在是由虚在的宇宙于140亿年前突变而成的原始物质,包括简单有机物的所有属性——如:大小、质量、形状、结构等可感觉的及可用科学方法追究的外在,对外可昭示的一切信息,都是一种简单信息状态。“物是观念的集合”,这是相对于“自我”而言的,原始的物质世界中,还不存在“自我”,但却以信息集合体的方式普遍存在着。物质属性就是一种发自本物质的信息集合体,这种集合体随着物质世界的进化而日趋复杂。原始物质的属性较为单纯,没有感觉和意识等高级复杂的属性,因而其实体完全受自然规律的影响,自在地呈现自己的一切,无私无畏,安然于“自在”的状态。

 

有机体。无目的无意识的原始物质在特殊情况下,会凭籍自然规律通过物质的分解和重组,将原始物质进化成相对复杂的有机物质,自在因此而进入有机体的发展阶段。有机体是一种具有自组织复杂结构的自在,它的高尚之处在于它已经开始具有了明显的适应性。适应性是大自然进化的极其光辉的一环,通过它而能够随着环境的改变而调整自己的结构和成分而呈现稳定性。适应已经不是物质自身的本性,它应该是复杂物质所形成的简单类程序,这种类程序尽管还不能像真正的程序一样具有指令功能,但是它会引领着有机物演化成更加高级的有机大分子并导致生命的主体程序最终诞生。于是,“自在”便随之质跃到了“我在”状态,在演化成了一种具有主体程序的特殊物质——主体在。

 

二、主体在。主体在同样历经两个阶段:我在与朕在,他们分别构成了实在宇宙演化的最后两个阶段。

 

我在(生命体)。实在的宇宙因其自发地演化出主体程序而呈现出生命状态,他同样经历了两个过程:本我与自我。生命是由相当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组成,因而,其昭示于外的物质属性也极其复杂,是一种相对高级的信息集合体,但其并不紊乱,因为它还拥有着重要的信息处理程序。生命体是一个严格的自组织,具有维护生命本体的自私的倾向,因而具有“我”的可能性。生命体的早期,其自私的一面仅仅是基于生命的本能上而不是基于意识上的,所以,它应该是处在一种“本我”状态,是“我”的初级阶段。最初的“本我”主要是以原始生命和低等动物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为其载体,其核心在于它可以通过载体发布相对复杂地指令,以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并排斥不利于自己地因素。在以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为载体地“本我”的统摄下,原始生命和低等动物可以完成自己最基本的生命需求。生命体还有一个重要功能,他可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改善自己,以使自组织进一步完善,并带动作为“本我”载体的感觉和神经系统的进化。这样,在进化规律的作用下,作为原初的“本我”开始异变出更为高级的信息处理器——大脑,动物进化到了它的高级阶段。动物的大脑不同于感觉和神经系统方面在于,它有简单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可以对周围情况作简单地分析和判断,“本我”因此而质跃成了具有分析和判断功能的信息处理程序。不过,其时的“本我”虽具有了超前的功能,但它的分析和判断只能基于具体感性的事物,也即它只能在面对具体事物的时候才能进行分析和判断,而不能作离开具体事物的“沉思”,故作为以动物大脑为载体的“本我”,是不能通过自组织作间接的工作的。所以,尽管生命体已质跃成具有分析和判断功能的“本我”,但“本我”仍具有很大地不足,它当然不会满足于此。于是,生命由此质跃到“自我”发展阶段。

 

“自我”可以作脱离开具体事物的抽象沉思,并通过沉思而从事间接地的工作,制造可以改造自然的工具,因而从功用性角度上分析,“自我”大大高于“本我”。“自我”的载体已置换为人体,人体的功用包括“本我”和“自在”载体的功用,它的实质是一种可以作抽象分析的处理器。“自我”是一种可以作抽象处理的高级程序。“自我”由于能作抽象地沉思,故能把自己与周围环境从观念上加以区分,有了明析的自我意识,这时他已明白了生与死地含义,有了强烈生存欲望和对死亡的恐惧感,自我保护的意识也日趋加强,从而真正形成了自私地观念,“我”在此时有了它原本的含义。抽象地沉思赋予了“自我”以强大的创造力,发明工具是其初步的功用。它不仅可以发明音节明析的语言,还可以将语言文字化,这使它的抽象分析能力大大提高,从而又更进一步地促进了其改造自然地能力。文字的诞生,使自然界越来越多地打上了人为的烙印。

 

由于“我”是自发形成的主体程序,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即使“我”发展到主体程序的自觉阶段也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这种局限性。“自我”显然是并不满足于此的,因为他不能战胜熄灭“自我”之火的死亡,这是因为“自我”的载体是一个必须生老病死的生命体,而他现有的技术却无法使其摆脱这一生命体无法抗拒的规律。所以,他渴望“自我”能摆脱肉体的束缚,因而他幻想可以脱离肉体灵魂的真实存在,于是有了宗教,于是有了“上帝”。但“自我”的这种愿望只能存在于幻觉之中,只能存在在自己的信息库中,因为,他无法通过自组织从技术层面上变成现实。“自我”也不是一个真正理想的“我”,因为他寄寓于肉体之中,肉体对他的束缚使他无法自由自在的存在,还要受肉体生老病死的折磨以及因“自我”以外利益取舍的烦恼干扰。由于他的意识非常明析,他很清楚“自我”会随肉体的死亡而死亡,但他只能恐怖地面对这个问题——这个比动物还要残酷的现实(因为动物不明白死亡的意义,所以并不感到残酷)。无助的“自我”便开始寻求途径力图超越自己,他明白:一切只能靠自己,虚幻的上帝是不能帮助他的。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因为,他是一个拥有无限创造力的信息处理程序。

 

这样,“自我”便企图摆脱其主体程序的自发状态而将其主体程序发展至后发状态,“自我”要超越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理想的“我”,但被超越的“我”已经不是原来的我,当“自我”已经被置换到新的载体的时候,“我”已经质跃为“朕”。“朕”的实质是后发的主体程序。

 

朕在。“自我”明白:要成为真正理想的“我”,首先就必须战胜死亡,而这必须摆脱生老病死的生命的外衣才有可能,但这如何才能做到呢?“自我”沉思了本己的内涵,他终于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自我”的载体最初诞生于一个受精卵,随着肉体的成长,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和成熟。但在新陈代谢和细胞分裂规律的作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的每部分都被替换得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而人的自我意识却并没有损失;人的各种器官大多可更换,而更换后的人也并没有丧失自我的感觉,但唯独人脑不能更换,这主要并不是由于技术问题,而在于人脑被更换后人的自我将发生与身体相反的转移。如果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分析,人脑的物质层面也并不是人的真正自我,它不过是人的自我的载体而已。因为,从程序学及信息学的角度看,自我应是指一种特别高级的信息组合体,是一种高级程序指令下的功能发生及信息处理过程,大脑其实是一种以生命方式存在的程序组合载体。原来如此!看来“自我”并不刻意地依赖于生命体,“我思故我在”——中的“自我”才是最真实的存在。他应该能够通过一定条件下的技术方式将构成“自我”的所有信息组合及程序全部置换到非肉体中——自我的非肉体置换,从而最终战胜死亡,实现理想的“我”。

 

    这样,理想的“我”就通过“自我”载体的置换而最终实现,他同样需要一个物质的载体来承载,这个载体就是由人类质变而来非生命体。而充当人体置换的关键技术性工具是人类社会最后一个阶段所发明的电脑,电脑是一个具有综合处理信息及其程序的技术性工具,从信息处理角度上分析,它与人脑并无根本上的区别,因而它具有超强的发展前景,当它发展到能够将信息与人脑进行相互贯通的时候,“自我”的置换就将发生。但被置换为新的“载体”的“我”已经不是原来想象中的“我”,因为新的载体必然对“我”产生相当大的心理影响,而最终使“我”发生变革。于是,“我”就质跃为“朕”,我在也随之质跃为朕在。“朕”的主体仍然是基于“我”而形成的,但其可以完全脱离原生命体的约束而对其程序进行技术完善,这就使其同时脱离了主体程序的先发状态而从此进入了后发状态。宇宙由此进入了它的最后阶段的演化。朕在并没有摆脱物质的束缚而成为一个没有物质内容的精神实体,但他是非常自由的,这体现在他可以随意选择自己的载体,因而可以将载体作无限量地改进,他可以仍继续以人的肉体作为载体,也可寄寓于网路之中,还可以完全消失于“我”们的感觉中而以电磁波的方式存在着。

 

宇宙生生不息地进化,终于造就它最完美的成就,朕在是宇宙正向演化的结果,也是人类“自我”的美好未来。“朕”是作为物质的属性而存在,因而他不可能将自己进化成一个精神实体,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他本身也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完全脱离物质的精神实体,这是因为他知道脱离物质实体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朕”只有在寄寓于物质存在的时候才有一个无限发展的空间,才能从无限进化中获得无穷的意义。朕在在其机能上并没有抛弃自在、本我、自我,他仍可作为一个感性实体而存在。因而,具有无限光明的生活前景。

 

朕在在总结自己的发展历程时如是说:“自在→主体在,展现了物质属性的发展历程,物质之所以是客观存在的,但因其属性(信息)我们才能感知,物质属性从属于物质但又高于物质,只有从属性中我们才明白生存的意义。”

 

 

 

 

本书将基于上述四个过程阐述终结的意义。因此,本书将在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终 结 Ⅰ。自在与我在——宇宙是由虚在和实在构成的统一体;自在的演化发展及我在对自在的质跃,我在的主体程序内涵及我在的外化进化和内化演化过程;自为之自我的作为意识形态存在的内化发展历程。分为四章:在、自在、本我之我在、自为之自我、自我的精神存在方式。

 

终 结 Ⅱ。自觉之本初——自觉之自我的生成及其外化发展的完善;文明意识的产生及萌芽状态下的文明意识的存在方式;运用信息观对古代人意识形态的历史考证. 分为四章:自觉之自我的生命机体、自觉程序的辅助方式、萌芽状态下的文明意识、古文明意识形态 。

 

终 结 Ⅲ。经典文明意识形态——经典文明意识形态的引发;主体程序的国际化组织方式;近代社会主体的能动性;运用信息观点对延续至20世纪90年代的近代人的思想史总结,并揭示其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结构。分为五章:文艺复兴运动、近代人的社会组织方式、近代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近代社会的伦理思想、分析的经典文明意识形态。

 

终结Ⅳ。我在质跃为朕在——新文明意识形态的生成及其信息观的存在实质;对作为

 

我在之存在方式的生命的发展总结;朕在对我在超越的可能性及朕在的存在方式,朕在的发展趋向。分为三章:新文明意识形态 、反思生命、朕在。

 

 

 

 

 

终 结 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