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美女的生活写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17:12

盛唐时期美女的生活写真
中华民族的女子,向来以温文尔雅,贤淑端庄,勤劳善良著称,尤其是盛唐时期的女子,其风采曾引得全世界民族羡慕不已,纷纷效仿大唐女子之言行举止与梳妆打扮……
           此《舞乐屏风》系吐鲁番阿斯塔那230号墓出土,墓主人为高昌左卫大将军张雄之孙张礼臣。该墓共出土舞乐屏风六扇,屏风上画二舞伎四乐伎,每扇一人,左右相向而立。此图即为右边舞伎,其鬓发高挽,额描花钿,曲眉凤目,面颊丰腴,身穿蓝地卷草纹白袄,锦袖红裳,整个人物显得飘逸俊美,婀娜多姿。此图属初唐时期的绘风典范,这种对于世俗题材的倾向揭示了一个重要现象:唐朝的审美已从政治题材转向于世俗题材,威严的文臣武将被秀丽的宫廷妇女所代替。
  

  



  画中人物造型体态丰厚,面颊圆润,画中人物造型体态丰厚,面颊圆润。

  



  此图系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墓主张氏是武则天时安西都护府的官员,曾被授予上柱国勋爵。此画原为木框联屏,出土时已破碎,经修复,重现了大体完整的十一位妇女、儿童形象,描绘贵族妇女家庭生活场面,此幅弈棋仕女是整个画面的中心。她美鬓高耸,簪花耀顶,眉毛为当时流行的到八字晕饰,面色红润,丰盈肥美,上穿绯地蓝花袄,并有白纱披肩,下着绿花罗裙,从着装上看来她可能是六品官的妻子。

  


  此画设色浓丽,线描细劲流畅富有韵律感,贵族妇女浓丽丰肥之态和细腻柔嫩的肌肤特点都表露无遗。所谓"双陆",同六博一样,同是掷骰行棋的游艺。据传,此游艺始于天竺,流行于魏晋,盛于隋唐,尤为贵族、闲雅者所喜好。此图粉本传为周昉所作,描写唐装贵族妇女以棋戏消遣的生活。图中间为二盛装贵族妇女对坐行棋,左右有亲近观棋,侍婢应候。它从一侧面反映了当时贵族的生活情调。

  


  周昉,字景玄, 又字仲朗,生卒年不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家庭,先后官至越州、宣州长史。工仕女,初学张萱,多写贵族妇女。

  


  此画描写春夏之交时节一群服饰艳丽的贵族妇女在庭园里嬉戏、赏花的闲逸生活片断。图中六人,分成三组:右起画二人相对戏犬;中间画二人向左缓缓而行;左边画近处有一贵妇立于一株花树前,右手捏着一只捕捉来的蝴蝶,侧身回头注视着跑来的小狗和白鹤,又似与远处另一贵妇打招呼。画中的妇女体态丰硕,面颊圆润,服饰艳丽,但人物终日里在赏花、捕蝶、戏犬、赏鹤中消磨岁月,确实显得百无聊赖,这就真实地反映了贵族妇女奢侈闲逸生活中的苦闷心境。   唐代美女的生活写真           在照相术发明以前,绘画是长久保存影像的方法,如果没有绘画,人们便只能依靠文字和语言的描述来揣摩前代的世态人情,山川风貌,而这种方式显然有欠直观——幸好,有绘画艺术的存在,帮我们一点点记录数千年来人世的变迁,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唐盛世中那些女子如何打点她们的生活,打发她们的时光。

  此《舞乐屏风》系吐鲁番阿斯塔那230号墓出土,墓主人为高昌左卫大将军张雄之孙张礼臣。该墓共出土舞乐屏风六扇,屏风上画二舞伎四乐伎,每扇一人,左右相向而立。此图即为右边舞伎,其鬓发高挽,额描花钿,曲眉凤目,面颊丰腴,身穿蓝地卷草纹白袄,锦袖红裳,整个人物显得飘逸俊美,婀娜多姿。此图属初唐时期的绘风典范,这种对于世俗题材的倾向揭示了一个重要现象:唐朝的审美已从政治题材转向于世俗题材,威严的文臣武将被秀丽的宫廷妇女所代替。

  《弈棋仕女图》

  唐 绢本设色 纵63厘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此图系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墓主张氏是武则天时安西都护府的官员,曾被授予上柱国勋爵。此画原为木框联屏,出土时已破碎,经修复,重现了大体完整的十一位妇女、儿童形象,描绘贵族妇女家庭生活场面,此幅弈棋仕女是整个画面的中心。她美鬓高耸,簪花耀顶,眉毛为当时流行的到八字晕饰,面色红润,丰盈肥美,上穿绯地蓝花袄,并有白纱披肩,下着绿花罗裙,从着装上看来她可能是六品官的妻子。

  《侍女图》

  唐 佚名 绢本设色 67.3 X 61.2 CM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画中人物造型体态丰厚, 面颊圆润, 反映了盛唐时代的审美时尚,线条工细劲挺而流畅,设色鲜艳明快。画中侍女头梳低鬟,身着圆领紫色长袍。另一侍发束高髻,簪花钿,穿圆领浅赭色印花长袍。

  《内人双陆图》

  唐 周昉 绢本设色 64.4 X 30.7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此画设色浓丽,线描细劲流畅富有韵律感,贵族妇女浓丽丰肥之态和细腻柔嫩的肌肤特点都表露无遗。所谓"双陆",同六博一样,同是掷骰行棋的游艺。据传,此游艺始于天竺,流行于魏晋,盛于隋唐,尤为贵族、闲雅者所喜好。此图粉本传为周昉所作,描写唐装贵族妇女以棋戏消遣的生活。图中间为二盛装贵族妇女对坐行棋,左右有亲近观棋,侍婢应候。它从一侧面反映了当时贵族的生活情调。

  《调琴啜茗图》

  唐 周昉 绢本设色 75.3 X 28 CM

  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周昉, 字景玄, 又字仲朗, 生卒年不详, 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家庭, 先后官至越州、宣州长史。工仕女, 初学张萱, 多写贵族妇女, 亦擅肖像, 有兼得神情之誉。还擅作宗教画, 创造有民族风俗的“水月观音”, 人称“周家样”。图中共画五人,中间三人为宫中贵,一人于石上调琴,另两位一边啜茗,一边侧耳静听琴声。两侧侍者,一人手端茶托,一人执茶杯。人物神念娴静端庄。人物组合有坐有立,疏密得体,富有变化。

  《簪花仕女图》

  唐 周昉, 绢本设色 180 X 46 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画描写春夏之交时节一群服饰艳丽的贵族妇女在庭园里嬉戏、赏花的闲逸生活片断。图中六人,分成三组:右起画二人相对戏犬;中间画二人向左缓缓而行; 左边画近处有一贵妇立于一株花树前,右手捏着一只捕捉来的蝴蝶,侧身回头注视着跑来的小狗和白鹤,又似与远处另一贵妇打招呼。画中的妇女体态丰硕,面颊圆润,服饰艳丽,但人物终日里在赏花、捕蝶、戏犬、赏鹤中消磨岁月,确实显得百无聊赖,这就真实地反映了贵族妇女奢侈闲逸生活中的苦闷心境。

  《捣练图》

  唐 张萱 绢本设色 147 X 37 CM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张萱, 生卒年不详, 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开元年间任史馆画师。工画人物, 尤擅绘贵族妇女、婴儿、鞍马,名冠当时。此画描绘宫中妇女捣练的情景。画卷由右至左展开: 第一组画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 第二组画两个妇女同一人坐在地毯上缝纫; 第三组画几个妇女把白练抽直, 用熨斗熨平。三组人物相互呼应, 有站有坐, 有高有低, 构图安排显得错落有致。尤其是画家很善于捕捉不同人物的姿态神情, 甚至通过一些细节描写, 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如捣练者、熨练者、稚气的小女孩都刻画得惟妙惟肖, 使作品富有生活情趣。

  《虢国夫人游春图》

  唐 张萱 绢本设色 148 X52 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描写唐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及其侍从春天出游的行列。前面有三个单骑开道, 依次为男装仕女乘黑色马; 中间并列两骑, 即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并辔而行, 均骑浅黄色骏马, 虢国夫人居全画中心位置, 秦国夫人侧向着她, 二人脸庞丰润,雍容华贵, 神情悠闲自若; 最后并列三骑, 中间为保姆, 一手执缰绳一手搂着怀中小孩, 保姆右侧为男装仕女, 左侧为红衣少女。作品表现了贵妇们游春时悠闲从容的欢悦情绪,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奢侈淫逸的享乐生活。出游行列成前松后紧组合, 统一中有变化, 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树下美人图》

  唐 佚名 屏 纸本设色 54.9 X 140 CM

  日本热海美术馆藏

  观此图,人物宽袍大袖、天衣飘扬,饶有“吴带当风”的韵致,体现了唐代佛教绘画形式民族化的特色。画面赋以石绿、赭黄、铅白为主调,使热烈的画面的格调显得更加典雅、妩媚。此画为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纸本屏风画之一。画面上一体态丰满的女子,着长裙披帛,全身敷以朱色。

  《宫乐图》

  唐 佚名 绢本设色 77.2 X 23.9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宫中仕女合乐欢宴的场景。画面中央很大的餐桌旁,围坐着十位宫女贵妇。姿态各异,有正用餐者,有手执纨扇听音乐者,有吹笛奏竖琴者,整个气氛闲适欢愉。此画为宋人摹本,人物造型丰满柔媚,神情慵懒。用线细劲,描摹细腻,但稍显单薄,缺乏唐画中的沉实之质。但不失为一幅仕女画佳作。   中国唐代仕女服饰介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要了解中国文化,日常的服装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在古代的中国,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在古代君主专政的社会,服装起了约束臣民不得僭越的功能。所以,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在这里我们将集中探讨唐代仕女的头部发型,头饰,衣着种类,图案,以及鞋类,配件等与文化的关系,从而了解唐代仕女的服饰特点,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

   隋唐时期,丝织品在织法,染色花纹图案上比以往更加精美。颜色多达二十几种,图纹的设计融合西域的艺术风格,这些图纹,现在在中亚各国的建筑和织物上还可以看到,足见当时中国与西域文化的关系多么密切了。

  中国的文化在唐代透过与各国交流,传到世界各地,亚洲的许多国家都受到很大的影响。直到今日,如日本、韩国、越南,他们的传统服饰,都还保留了中国唐代的服饰面貌。 

  文化方面,唐代强域广大,首都长安更为当时最发达的国际性城市,来往中原至印度、波斯、甚至地中海的商旅络绎不绝,而亚洲方面,亦与朝鲜,日本通商,基于强大的自信心及凝聚力之下,外来文化易于被时人所接受,更使唐代服饰成为中国服饰史上的奇葩。

  唐代妇女服式装扮受到胡服及外域波斯等影响,根据《旧唐书.波斯传》"其丈夫……衣不开襟,并有巾帔,多用苏方清白色为之,两边缘以织成锦。妇人亦巾帔裙衫,辫发垂后。"可知帔帛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西亚文化。

  除此以外,唐代建基立业以前,隋代丝织业发展稳步增长,为唐代服装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而唐代国祚连绵,其中贞观之治及开元之治更成为一时佳话,在较为繁荣的社会经济基础支持之下,更使唐代妇女浓妆艳饰,衣着讲究,形成具备唐代特点的典型服式。

  宗教方面,唐朝天子被称天可汗,足见唐代声威遍及西域,亦由于当时统治者对外采取开放的态度,不少外来宗教亦于此时传入中国;当时流行的宗教很多,例如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景教(即今天的天主教),摩门教等,当然,唐朝的服装潮流少不免与宗教相互影响,例如唐代妇女盛行的帔帛,在敦煌莫高窟390窟中很多女供养人都穿著(黄能馥,1995,162)。而上文述及的回鹘装,亦见于敦煌莫高窟第61及第205窟;敦煌乃闻名中外的宗教壁画及雕像文物地点,而当中的人物穿戴正好反映唐代盛行的服装,由此可见,宗教亦与唐代服装有相互影响。 
唐代仕女的衣着款式与图案
   唐代女仕服装以襦装,帔帛及男装为主,襦装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棉衣,有窄袖、长袖、无袖多种,而裙子则为长方形的方片直裙,圆弧形多褶斜裙或喇叭裙多种。

  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

  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长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妇女还喜欢穿各款领口的小袖衣、条纹裤、绣鞋等源自西域图案式样的服装,她们的头上还戴着「幂离」、「帷帽」,隋唐之世,红、紫、黄、绿四种颜色为最受欢迎的色调。

下面看看唐代女仕服装的种类及图案。

●图案

于莫高窟427窟出土,唐彩塑观音上衣菱格忍冬朱雀纹,属植物几何类图案

此图为莫高窟156窟
唐彩塑?枕头鸂鶒宝相花纹

  上面两幅图属于动物类图案的花纹,唐代民间流行图案花样众多,大约有联珠纹,即图案基本构造为平排连续的圆形组成,周边联珠作装饰,圆心则为鸟兽纹,而圆形外围则以四向放射的宝相纹作装饰,这式样的图案源于波斯萨珊王朝,经商旅辗转传入中原(黄能馥,1999,240)。宝相花纹是由盛开的花瓣,花的蓓蕾以及叶子等自然素材组合而成,并且按放射对称的规律排列。

于莫高窟31窟出土,唐壁佛说法图供养菩萨裙子写生型折枝散花纹,属植物几何类图案

于莫高窟159窟出土,唐彩塑文殊菩萨御狮人裤子错彩雷纹,属几何类图案

于莫高窟220窟出土,初唐供养菩萨衣服几何小花纹,属几何类图案

  上面三幅图属于植物类图案其中包括重复的大自然物像,流线图型等,还有几何纹,具有不同的形式,如龟甲、双距、方棋、双胜、如意等,唐代期间几何纹式样造形丰富,主纹突出,经常出现对称构图,色彩鲜艳明亮,创中国历史织锦式样之先,下开宋、明、清衣饰潮流。

●种类

  唐代女性所穿服装主要分为襦服、男装、帔帛、回鹘四种,各有不同特色,代表唐代社会思想开放及融合胡族文化的风气。

  襦服即由女上衣和女裙配套的服装,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棉衣,有窄袖、长袖、无袖多种,而裙子则为长方形的方片直裙,圆弧形多褶斜裙或喇叭裙多种。它的特点在于领口常有变化,如圆领,方领,斜领,鸡心领,袒领等。

襦裙装--敦煌藏发现唐绢本设色净土变,纵137厘米,横101厘米,椎髻,圆领对襟窄袖小衫,高腰石榴长裙,颈带串饰,端庄秀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藏

披帛--唐.周昉,字仲朗,(簪花仕女图)描当时贵族仕女游乐生活,女梳宝髻,上髻上簪花,穿大袖衫,大摆曳地花裙,披帛,打扮艳丽,反映8世纪贵族妇女宽松式服装流行式样

  帔帛即唐代妇女肩背上披着长围巾,两端垂在臂旁,有时把围巾两边用手捧在胸前,垂至膝下,什至固定在裙子系带上等,形式视乎当时的审美标准而定。根据《旧唐书?车服志》记载:"妇人初施羃离(音密离)以蔽身,到唐永徽始用帷帽,用薄纱掩至颈,谓之浅露。羃离类似现今的方巾,材料为缯帛,用以遮蔽全身,原为胡服,隋唐之世妇女作为蔽体。

男装--陕西礼泉县烟霞村唐右骁卫大将军薛国公阿史那贞墓第五天井西壁壁画提扇仕女图,梳朝天髻,穿白衫子,背子长裙,腰束绢带,披帛,笏头履。

  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一种反映,《新唐书?车服志》中说明"中宗后,宫人从驾皆胡冒(帽)乘马,海内效之,至露髻驰骋,而帷帽亦废,有衣男子衣而(革华)奚契丹之服。"这种女装男性化的风尚是由外族传入中原所致。敦煌莫高窟晚唐17号窟发现藏经洞的洞窟,高僧身后左壁所绘持杖供养女子身上,也有具体形象。

甘肃安西榆林窟回鹘圣天公主供养像


  回鹘是唐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原称回纥,唐贞元四年,回纥可汗请唐改称回鹘。其时回鹘族人与汉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因此回鵙妇女装束以及回鹘舞蹈对唐代宫廷产生较大影响。回鹘装的特点是翻折领连衣窄袖长裙,身衣身宽大,下长曳地,腰际束带,而头部则梳椎状回鹘髻戴珠玉镶嵌桃形金凤冠脚穿笏头履。
   唐代仕女配戴的首饰 

西安唐窖藏出土,镶金玉镯,多为皇宫贵族妇女配戴

1988年陕西咸阳市郊唐墓出土双龙战珠金腕轮,直径6.5厘米,陕西考古研究所藏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隋唐蓝白琉璃珠镶嵌金腕轮,直径7厘米,重54.49克

  上三图皆为唐代的臂饰,臂饰可分为手镯和臂钏两大类。手镯方面,隋唐时手镯制作华贵精美,陕西西安何家皂唐代宗窖出土的白玉镶金玉镯,玉分作三段,每段两头都以金花绞链相联,可以开启,华贵无比。臂钏方面,臂钏又名跳脱,条脱由捶扁的金银条盘绕旋转而成,具有弹簧状松镯,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十圈不等。这类臂钏根据手臂至手腕粗细,环圈由大至小相连,两端以金银丝固定,例如在唐.周昉《簪花仕女图》中的贵妇,就带有自臂至腕的金臀钏。

1958年湖南省长沙市出土隋唐玻璃戒指,直径2.2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戴戒指是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风俗,汉魏以来,再成为男女青年寄情定信的纪念品,由久以来,不少诗句记载戒指的历史,如后汉繁钦的《定情诗》,隋代丁六娘的《十索诗》,以及《全唐诗.与李章武赠答诗》,中都有对戒指的记载。

1957年西安李静训墓出土隋珠宝镶嵌的金颈饰,长23.4厘米,重97.5克,由28颗镶宝石的金珠串成金链,下为两层镶珠宝的项坠

  隋唐五代时期冶金技术进步,金银首饰制作精致,左图为隋大业四年壬周皇太后的外孙女李静训九岁夭折的随葬器物,由28颗镶宝石的金珠串成金链,下为两层镶珠宝的项坠;唐代颈饰从莫高窟缯画和彩塑佛像上所见,多由颈圈与璎珞组合而成,更为豪华富丽。  唐代仕女的发型与发饰 

  中国妇女自古以来就讲究发髻的变化,考古学家就商代,周代,秦汉等朝代的妇女发式作出归类,而唐代的发式不单承前朝遗风,更加入外族特色,发挥创意。根据中华历代服饰艺术一书指出,唐代时期妇女对头部的化妆十分重视,发式及发髻式样变化多色多样,头上戴簪钗珠玉宝石及鲜花,既承前代遗风,又刻意创新,可谓丰富多彩。

●发型

  唐代发髻名称众多,有飞天宝髻,双鬟望仙髻,拋家髻等,我们可以从古墓的陶俑,书画等窥见当代服饰的一二。

浑脱帽

凤帽

  当时妇女为了美观,以及遮蔽面貌等原因,都会戴上帽子,唐代称为羃离,此种头饰源于西北夷民族,由于北方风沙大,西北夷民族习惯于骑马,于是就以面衣或面帘盖蔽而不受风沙侵袭。我国古代,妇女出门,必蔽其面,先前有面衣,幂罗,以后有头巾、盖头,其意相近。帷帽也是妇女用来遮面的饰布,抵御风沙,其面料是半透明的纱绢等,使外人不可窥见,而自己可以略见其它东西,多数利用藤席或毯笠做成帽的骨架,糊表缯绵,有些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后用皂纱全幅缀于帽檐之上,多用轻薄而透明的罗制成,可作为遮蔽全身的帽裙。

 

双环望仙髻

闹扫妆髻

拋家髻

  唐代妇女的发髻承袭前朝,并加以创做,如双环望仙髻是承袭秦汉遗风,留传下来的神仙方士之说;不少古墓,如西安唐开元十一年鲜于海墓女俑,或唐代绘画,例如有《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宫乐图》等,都保留大量唐代妇女发型的形象资料。唐代的妇女发型,直接影响五代到北宋年间,此时期的特点是竞尚高,大当时的妇女利用自己以及别人剪下的头发加添在自己的头发之中,或造成各种假发来装戴。而此等发型多为贵族妇女的专利,平民百姓极其只在婚嫁才会如此打扮。

飞天宝髻

簪花髻

  除了将头发束成髻以外,插上发钗,发簪等也是唐代常见的发型,唐晚期,高髻更与银钗,牙梳相配,据《入蜀记》记载,蜀中少女都梳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其它如鸾凤步摇,簪梳等,亦可在敦煌晚唐石窟第9窟、第10窟以及五代第98窟中的壁画可见。

●发饰

  唐代发饰可分为发钗,簪,步摇簪,梳篦,宝钗等,自凡魏晋南北朝起,妇女头上流行插梳之风,至唐更盛,我们可以从古墓中的遗物,观察当时妇女的打扮。

唐代铜梳,湖南长沙纸园出土,据残物复原

江苏杨州三元路唐代窖藏出土凿花金栉高12.5厘米,宽14.5厘米,重65克,杨州市博物馆藏

唐代骨梳,河南陕县出土

  上三幅图为唐代古墓遗留下来的梳,所用的材料很多,例如有动物的骨头,铜、银等金属,由图中的花纹所见,雕工精细,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的技术来说,是处于当时的领先地位,而图中的几何花纹,亦是由西域传入中土。自西汉张骞通西域以来,中外商旅络绎不绝,我们可以由唐代贵族妇女常用的日常用品得知,当时流行的图案式样,是源于波斯、身毒等国,由是观之,当时唐朝的皇帝被称为天可汗(共主),仍与外来文化融合,形成新的局面。

江苏邗江蔡庄五代墓出土银钗

  属于发钗的一种,隋代时作双股形,呈一长一短,目的是方便插戴于发髻,中晚唐以后,发钗渐趋简单,亦有专供装饰用途,考古学家在江苏,陕西西安,浙江长兴等地的古墓也有发现不同类型的钗,如西妻郊惠家村唐大宗二年墓出土双凤鎏金银钗长37厘米,钗头有双凤及卷草纹。上图所示为江苏邗江蔡庄出土,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而成,每式钗朵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分辨左分右分插。

安徽合肥出土南唐四蝶银步摇

1956年11月安徽省合肥市农学阮南唐汤氏墓出土,金镶玉步摇簪,通高19厘米,宽9厘米,安徽省博物馆藏

1956年11月安徽省合肥市农学阮南唐汤氏墓出土,四蝶银步摇簪,通高19厘米,宽9厘米,安徽省博物馆

  上三幅图属于步摇簪,是簪的一类,始见于五代十国,从唐代遗留下来的陕西西安书洞墓壁画,以及陕西干县李重润墓石刻中可见插步摇簪的人物图象。《杨贵妃外传》中也有对步摇的描述,书中说到当时唐玄宗命人从丽水取最上等的镇库紫磨金琢成步摇亲自给杨贵妃插上鬓上,而"云鬓花颜金步摇"是时人对杨贵妃的描写,可见此类发饰的受欢迎程度遍及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以宫中贵族,达官贵人为甚。

 唐代仕女穿著的鞋类  唐宫廷女鞋、官服一般穿“高墙履”,前头高出一长方形鞋头,为南北朝时期笏头履演化过来,如高出方片是有分段花纹的称为台履,其次穿软底透空锦靿靴,与翻领小袖齐膝襦及条纹配套,可称为女装男性化的胡服式样。

莫高窟147窟壁画中的线鞋

新强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381号出土,唐代变体宝相花纹云头锦履,长29.7厘米,高8.3厘米

新强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草鞋,长24.5厘米

  此种尖头而略上弯的鞋,似从汉朝的勾履演变而来,武德年间妇女穿履及线靴,开元初有线鞋,大历年间有五朵草履子,文宗之世有吴越织高头草履,内加绫毂等,此外,还有金薄重台履,平头小花履等。根据《旧唐书?车服志》中记载,民间妇女,衣青碧缬,有平头小花履,彩帛缦成履及吴越高头履。

1983年青海省都兰县热水乡血渭吐蕃墓出土红色绫地宝花锦绣袜,长50厘米,唐针法为辫子股锁绣法

书顼墓石(木享)线雕中接近线鞋式样的锦鞋

新强吐鲁番唐墓出土的麻鞋,鞋头不作上翘式 古代女子内衣艺术风情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以其“近身衣”的浪漫情怀在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它是女性私密空间中的悄悄话, 含羞而内敛、充当着美和情的抒发载体,一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那塑身修形的造型理念、大俗大雅的配色处理、无限寄寓的图腾纹饰、独具创造性的技艺手段,无一不吐露出女性对生活价值理念、审美情趣、情感寄托、情爱传感等诉求的心声。

  女子内衣是在特定时间与空间中的私密性服饰。它比其他受礼法制度制约的外现服饰更自由、更浪漫而富有智慧,无论是惊艳式的风花女子,闺中式小家碧玉的少女、还是雍容华贵的命妇少奶,都特别注重在内衣的私密平台上追求个性化的艺术异彩。

  奇巧方寸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在造型理念上, 强调在内衣的方寸之间通过巧妙分割来塑形修身。在款式结构的经营中注重平面形态的不同分割与布局,在奇巧的方寸分割中体现独到的创意理念,达到平中出奇、平中出神、平中生韵。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制式既具有合乎人体装束的自然属性又与习俗礼仪的社会属性相对应。它所包含的“因人定制”、“因题定性”、“因俗定款”等一系列制式特征中,充分体现着中国古代女子内衣文化的深邃广奥。它从外形设计到具体的某一细节,均明晰地折射着当时的社会文化与表现。它在款式艺术的创造法则中既有长短宽窄的穿插,又有厚薄动静的变化。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款式结构有“前后覆绕式”与“前胸单片式”两种,分别来“覆盖胸背”和“覆盖胸乳”。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款式有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如意形、扇形、三角形、仿动植物形态等数大类。

  色彩奇想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艺术在色彩的创造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 体现在色彩的多样性,地域的鲜明性,金银的巧用化等方面。明代大诗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便形象地道出了人、色彩、内在服饰的异面关系。“富贵之家,凡有锦衣绣裳,皆可服之与内,五色粲然,使一衣胜似一衣……”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色彩经营上以“浓烈煽情的对比法”和“温情含蓄的调和法”最具特色,浓烈煽情的对比法中如红与绿,蓝与黄的强烈反差来营造一种对比力度,再用黑白,金银的间隔安插起到丰富的效果。在色彩安排的位置上也各不相同,有居中式、角隅式、散点式、满地式等;温情含蓄的调和法以相似,近似,同一的色彩配置经过不同的色彩面积和方位的安排,产生温情而含蓄,雅致而恬美的装饰效果,例如:用一种色彩不同深浅的层次渐变来形成晕染的温情效应。

 


 图腾纹饰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图腾纹饰于题材更为丰富多彩, 纵情地将山水、花鸟、云气、吉祥物、神仙、神话故事、戏曲人物、生活人物等各类素材与元素展示在小小的方寸之间,主张着天、地、人同源同根,平等和谐的文化观念,在身体上展露以形写神,达道畅神来诉说寄寓传情的美学思想。在纹饰的形神表现上,既注重对自然景态外在美的描摹,如牡丹、云纹;又强调物象寓意寄托及蕴意表述,如“喜上眉梢”以喜鹊和梅花的图案来通谐;动植物图案的组合,如“连(莲)年有余(鱼)”、“三多之相(多子,多寿,多福)”等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内衣平台上的传神再现。中国古代内衣艺术中的图腾魅力不仅单纯地表现在每个独立纹样的构成上,还体现在纹样的经营位置和布局安排上有着独到的创意,充满无穷的浪漫。

  装饰手法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在成衣创造上同样极富艺术创造力, 它的装饰手法分别有绣、镶、贴、补、嵌等多种技法。单在手工针法上就讲究不皱、不松、不紧、不裂。追求外观的平服、顺直、薄松、轻软。在内衣制作上强调局部缀饰的魅力,例如:乳房部位的吊带与衣片的连接部位,用不同的盘花图案扣来装饰,使之奇巧动人,有的盘扣还镶有金银丝线,显得精美绝伦。在内衣的刺绣方面,强调能、巧、妙、神的艺术原则。针法上有平针绣、绕针绣,编针绣等,尤其是定针绣大胆地在纹样上用钉针、盘针、连物、堆绫、缉珠、贴布等方法在内衣上作二度装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装饰语汇。仅贴布种类又有贴羽、贴绒、贴毛发等不同的处理。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是一部寄情的文化史,它在“仅覆胸乳”的不同几何形态分割中达到身体与社会表情、身体与人生价值的交相辉映,并通过这个表现的平台来传递女子不同时代与文化的价值理念,吐露内在情愫。

 

附录:中国古代女子内衣小知识

  1抹胸:

  是一种“胸间小衣”是“肚兜”的前身, 始于南北朝,是唐宋时期内衣的称谓,结构上以紧束前胸为特征,以防风寒,用于约束和固定乳部。

  2主腰:

  是明清时期妇女的贴身之衣, “主”是指系扣的意思,通常为宫女所穿的款式,强调刺绣装饰。

  3亵衣:

  女子贴身穿的上衣,也就是肚兜中的上兜,它以不能轻易示人的服用性质而得名,造型如同今日的汗衫。

  4肚兜:

  也称“兜肚”以正方或菱形的衣片, 有素色和刺绣纹样之分,贴身护在胸乳腹部位,有束带套于后颈,左右两角装有绳带,系于后背,还有有袋无袋之分,袋中通常装有姜桂及麝香等药物,用作治腹部冷痛虚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