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立本:自由主义启蒙的春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5:52:28
        我记得第一次读殷海光的书,是在高中时代的香港。那是春天一个雨后初晴的下午,我还在放春假,在旺角的旧书摊逛,偶尔看到了一本殷海光写的《怎样判别是非》,薄薄的小册子。我翻看后不禁心头一震,因为书中针对专制政治的反思,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的香港,特别有现实的意义。

        我知道这位台大教授是李敖的老师,刚被禁止在台大开课。我买了书,跳上了一辆开往尖沙咀的双层巴士,在巴士顶层的前面,我迎着春天的风,翻看这本书的内容,觉得自己像找到一个发现新世界的新途径。

        这就是殷海光的魅力。这本小书并不深奥,他只是用一把锋利的思想手术刀,解剖那些影响巨大、当时弥漫在两岸的意识形态,回归理性,发现意识形态背后的思考方式。他指出一些常见的“谬误”,包括诉诸权威的谬误、诉诸传统的谬误、诉诸感情的谬误、诉诸不相干的谬误……

        而在破谬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有寻找真相的能力,将价值判断和事实陈述分开。而事实的真相,需要科学的经验验证,需要培养自己的逻辑能力,不能将价值取向和事实的真假混淆。

        破谬的背后,却有强大的“除魅”意义。一九六七年的春天,中国大陆正展开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台湾则是加强它的“主义、领袖、国家”的独裁政治;在香港这个殖民地城市,年轻一代特别迷茫,不知道何去何从。而殷海光的小册子,让我开始看他的一系列的作品,包括了《思想与方法》、《中国文化的展望》。

        殷海光强调回归理性和个人的价值。他常引用罗素、卡尔。波柏、海耶克等人的思想,强调个人价值的重要性,不能被伟大的、光明的蓝图所蒙骗,也不能被一个“伟大领袖”来绑架。在那热火朝天的岁月,殷海光的作品,就像一道沁凉的清泉,浇向那些过热头脑,对台海两岸官方的思想的方式和定型的思想,都提出犀利的批判。他那本《中国文化的展望》,甫出版就被禁,他也陷入被特务跟踪和软禁的命运。

       《中国文化的展望》其实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审视中国人视之为当然的行为模式,提醒文化的价值,在于回归个人尊严和权利,不要被那些“伟大领袖”和治国的“伟大蓝图”牵着鼻子走。

        一九六九年,殷海光在忧愤中去世,他患了胃癌,只活到四十九岁。他死前一两年,对外间批评他过度“西化”的问题,作出反思,也和他的论敌徐复观握手言和,彼此了解对方都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对现代化过程的研究,也许偏重不同,但却不能将论据极端化。

        殷海光在西南联大念书时,师承金岳霖,而他也对熊十力的传统学问,孺慕不已,但他后来治学,偏重西方的逻辑实证论,重视工具理性与自由主义价值的结合。他的学生后来在学问上,不少都超越了他,像林毓生、张灏等,但大家都肯定,殷海光的贡献,在于他在两岸意识形态操控一切的年代,挺身而出,坚持在权力面前讲真话,让年轻一代,可以走出思想的迷雾。

        我也永远记得,在那辆双层巴士顶层的前排位置,我打开了窗,迎着那年春天又潮湿又凉快的风,迎向自由主义的呼唤,也走向自由主义启蒙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