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国里的民主设计师魏书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25:59
 小人国里的民主设计师魏书生
                                                             ——长篇教育人物评述《另眼看书生                                作者:董春水            (上)            A
            小人国,这是英国近代作家约拿旦•斯威夫特的政治寓言小说《格里佛游记》里的一个国家,虽然“本故事纯属虚构”,但它对现实“大人国”里的政治生活多有讽喻,多有参照,读来让人解颐,又发人深省。
            “大人国”里的魏书生是个有政治理想(或“政治野心”)的人,他不得已弃政从教才遁入了“小人国”。从魏书生的诸多教育理念里,我们看得出他始终都抱着诊治现实社会的一番雄心,他自愿“大材小用”,但好像并不甘心只当一个传授知识的孩子头。
            在魏书生“早熟”的头脑里有一个‘政治改革家“之梦。这个秘密没有几个人看出来了。据我所知,只有于月萍女士看出了前部分:            为了实现这个人人平等,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魏书生并不局限于口头上喊喊口号,文章里贴贴标签,而是也像他那些伟大的行动者前辈那样,要为这个社会制度的到来做一点工作。他像莫尔设计“乌托邦”,康帕内拉设计“太阳城”一样,也设想在中国搞一个“共产主义实验县”。他认为:象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又有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这个牢固的地位,拿出几个县当作试验模型,回答疑难问题,创设管理经验,是完全可行的;失败了无伤大局,成功了受益无穷。为此,魏书生还对他的“共产主义实验县”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以及道德家庭连同工农商、教科文等具体问题,都做了细致的思考。
            当然了,魏书生没有他的空想社会主义前辈那样的福气,在英国搞完“慈善工厂”实验后,再转去美国搞“新协和共产主义新村”的实验。就连摩莱里的福气他有没有。没人知道摩莱里的生卒年月或具体身世,可他的《自然法典》却使他的名字载入了社会主义史册。魏书生则不仅无法让他的“共产主义实验县”在中国大地上谋得一隅,连把他那思想变为铅字成书出生的可能都不存在。他的“共产主义实验县”只能作为他日记里的一座孤城,躺在洁白的纸上,躺在他躁动的心里。这是一次幻灭,是魏书生继埋葬他少年时代的侠客理想之后,需要埋葬的又一个理想。            但我们很难说魏书生真的把他这个理想给埋葬了。
            我们也不知道他这个“实验县”到底是什么样子
            。但我想它肯定更多地承袭了原装正版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而没有被“中国特色”所篡改,它甚至还带着不无资本主义气味的“民主”和“法制”这类东西。它也许很幼稚,但肯定很迷人。它也许有些荒诞,但应该还不至于是毛泽东带大家跑步进入的“共产主义”或“一大二公”其实“一大二空”的“大食堂”,因为他的想象力可能没那么发达,他是个理想家,但“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豪情,他可能也没有。
            这是魏书生最初的一次颇具规模的政治改革构想,但这只是饥肠辘辘,渴望政治大餐的“小野心家”的一次画饼充饥,一次悄悄的掩人耳目的政治演练。魏书生没办法让它走下蓝图,好像就那样自生自灭了。但它对魏书生的影响肯定是刻骨铭心的。他应该不甘心自己就那样退出“政治舞台”,从此销声匿迹。所谓“幻灭”,往往不过是韬光养晦,以待天时,死灰复燃的时侯,可能烧得更加猛烈。
            我们描画过魏书生“逃向教育”的命运轨迹和心路历程。也许这真是他政治理想破灭的经过。现实的政治生活和成人的社会总让魏书生处处碰壁,手足无措。他必须为自己的理想找到新的出路,尽管这出路可能很隐晦,很曲折,甚至风马牛不相及,但总比没有出路好。经过“无命”运动,参加“文攻团”,见识了政治暴徒的狰狞面目。上山下乡在广阔天地里当牛做马,看到了一边走向混沌,一边喊着光明前途;一边勒紧裤腰带,一边“支援世界革命”的政治荒诞剧。那些你死我活,惊心动魄的政治阴谋和宫庭风波,让他对政治型人格失去了信仰。“批林批孔批书生”差点把自己挤进了死胡同,这场炼狱更让他对现实的政治斗争彻底放弃了。他逃进了教育,这是他在现实社会中唯一还能找到的一小块净土。“我以我心付童心”,他成了童心的皈依者。教育是他新的精神家园,是在相当的程度上属于他个人的空间,他的理想在这里得到了嫁接。
            魏书生的眼界太高了,思想太宏富了,一点“传授知识”,这么简单机械的劳动,跟他非凡的心智反差太大了。他说:“我搞教育容易成功,就在于我不仅仅从教育看教育,更多的是从政治的、经济的、时代发展与社会走向的,供需关系与行业搭配的不同角度来看教育,来寻找教育的最佳位置。一个事物大的走向,放在整个空间中,一下就能看得清清楚。”这段话可以看作是魏书生对他的“治小班如治大国”(不是他的原话)的教育方式的理论说明和夫子自道。
            这是个改革的年代,多少教育改革家都在紧张地工作着,有的还形成了自己的一点特色,但他们都偏于零敲碎打或繁琐艰涩,徒具规模,像魏书生这样高屋建瓴,大开大合,又通俗易懂的教育大家能有几个?
            因为谁都没有魏书生那么宏伟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他的教育对像是大写的人,是广阔的社会天地里的人。人与社会,小小的人与大大的社会,在魏书生的心目中是合二为一的,这就是魏书生教育眼光的独到之处。
            魏书生是大人国里郁郁不得志的“政治改革家”,当然他的“改革”从未实施过,但连实施的机会都没有,这正是他最不得志的地方。当他不惜大材小用,风风火火地闯进教育小人国里的时侯,那种大刀阔斧,翻云覆雨的手腕就令人叹为观止了。这是大手笔的魏书生。
            中国大社会他没有权力去改革,但校园小社会是属于他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万幸地被允许想怎么犁就怎么犁。
            他不加变换,直接把两个专门的政治术语写在他的两面旗帜上,开始在他的教育小人国里摇旗呐喊,呼唤“革命”。
            这两面旗帜,一面写着“民主”,一面写着“法制”。
            仿佛转眼之间,魏书生就把他原来像大人国一样既板结又杂乱的小人国建设成了一个人人拼搏竞争,又团结协作,时时生动活泼,又井然有序的校园“共和国”。“共和制”在他的小人国里取得了完全成功,让大人国的公民们刮目相看,茫然若失。魏书生的教育奇迹,并不仅仅奇在学生学习的“高分高效高自觉”上,还奇在他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对中国来说)高明的“体制”。
            于月萍女士说:“既然我们能够接受摸着石头过河的邓小平创造的经济奇迹,为什么就不能接受同样摸着石头过河的魏书生所创造的教育奇迹呢?邓小平的国家和魏书生的班级,我们都无需大惊小怪。”
            我这里引用于女士的话,是因为她把“邓小平的国家”和“魏书生的班级”相提并论,相映成趣,极有创意。
            的确,邓小平的经济改革和魏书生在他的小人国里的政治改革几乎是同步进行的。我暗自揣摩,最起码在潜意识的深处,魏书生把他的班级和学校当成了一个国家和社会来治理整顿。这就是我所谓的“治小班如治大国”。            B
            在中国政坛,民主和法制问题依然是衡量一位官员的政德和政绩的试金石。即使当政者模糊这个问题,有觉悟的公民还是心明眼亮,不依不饶。谁能为中国政治解决这两个问题,他就是又一个开国元勋。
            实际情况是,
            古老中国的政治面孔似乎生硬有余,这是一种民主贫血症。民主空气稀薄,民主意识淡漠,民主精神疲软,这是长久以来中国现实社会的基本状况。当然,现在的情况已大有好转,而且还在好转。
            有些领导干部总是在忧虑“国情”,认为中国缺少民主传统,人民没有能力自己管好自己,民主给得太多,他们也不会用,反而有害于安定团结。老百姓(一些领导同志就爱用这个词,不习惯用“公民”)的文化水平低,民主要慢慢来,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暴吃暴饮还会撑坏一样。
            这些忧虑都不无道理。
            但魏书生认为,中国社会之所以民主空气不够,与其说是我们缺乏民主的传统,不如说是我们缺乏对民主的宣传和培养。中国有必要补上民主这一课。大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向民众传播民主,这也是教育自身的优势。
            “民主要从娃娃抓起”(非魏书生原话)——这是魏书生鲜为人知的一大发明。
            魏书生身上似乎很自然的民主精神跟他小时侯的家教有关,他知道民主对于他来讲并不陌生,也不费劲,但它对于大人国的既成习性来说也的确“太难”了。好在,他拥有一个可爱的小人国,对这批天真无邪,但民主遗传先天不足的小公民,他最重视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给他们补民主钙。
            每逢接手新生,魏书生首先就要将一剂民主强心针给他们注射过去。魏书生不知道“瞒和骗”的妙处,一探头就要把中国的民族躯体里最丑陋的一处缺陷指给初涉人生的孩子们看:中国毛病那么多,最大的痼疾是什么?
            没有指点,没有背景设置,学生当然莫名其妙,于是魏书生反复不断地“恶意”推导,终于让孩子们恍然大悟:缺乏民主才是中国的万恶之源。
            只到这一步还不够,魏书生继续申发:“民主的层次太低,这一点不仅仅体现为有些领导者缺少民主意识,想当‘民王’,更体现在相当多的人民群众身上,他们民主的观念也是比较淡薄的。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清官身上。”
            后半句让学生懵了,但这后半句才是要害,他引导学生反观自身,因为他们在最大程度上正好属于“人民群众”,他们必须明白:民主不是“上级”给的,是自己觉悟到,自己争取到的。
            最要命的一步还在于他可以从师生关系类比官民关系,让学生揣摩:如果教师不懂民主,搞官本位,摆师长权威和成人气势,那会是怎么一副形象,怎样一种恶劣。如果学生不懂民主,被动学习,光会对老师等、靠、要,又会是怎么一副狼狈相。
            据我所知,魏书生还常常询问他的学生:除了知识,还学到了什么?比如学生回答:自尊,还有尊人。魏书生对这种回答并不满意,他又要将他们往“民主”方向引。他说其实自尊尊人还都是表象,最主要的是你们学会了民主,只有民主落实了,自尊和尊人才能实现。试想一下,在“文化大革命”中你想自尊,可一个阴阳头就能把你的自尊全给剃没,没有民主,何来尊严,民主是一棵大树,尊严是树上的果实。
            我描述过“走下神坛的魏书生”,他丢了教师的“尊严”,企图实现“师生平等”。他想为他的民主说教“以身作则“。他虽然是个教师,但却把自己当作小人国里的普通公民,不搞任何特殊化,把“好为人师”的祖训也弃丢了。《魏书生评传》里有这样生动的描写:            在魏书生的班级里,每个人都“**”(全班师生数)中的普通一员,魏书生和大家完全没有两样。自习课上,他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专心致志地看书写作;课间休息,他也趴到书桌上或水泥地上,做100个符合标准的俯卧撑;周日郊游,他滑冰游泳赏花观草,一会“大呼小叫”,一会“连滚带爬”,玩得比孩子还要开心;外出开会,他走前跟班长请假,回来后向全班同学汇报,和每个学生一样一丝不苟。也就是说,他这个教师首先把自己摆在了学生的位置上,他每时每刻都在和全体同学共同进步,一起健体强身,增长知识,修炼品德,就如同水乳总在一起。            魏书生为了给民主现身说法,加深孩子们对民主的实际印象,如此矫枉过正,真是用心良苦。因为作为教育家的他深知学生的心理,他必须用这种直观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反复观而后知,而后信,而后学,最后也形成民主的习惯。
            魏书生胸前总戴着一枚周恩来像章,像章上还有“为人民服务”五个字。这是魏书生的标准装饰。魏书生也以这种方式向学生传达一个信念:当头儿的,老师也好,班长也好,科局、厅、部长、主席也好,都是公仆,都是为大家服务的,他个人不过是同学们的服务员。他想以这种方式让学生自觉抛弃自以为是的优越感,这样“得势”的时侯才能有一颗平常心,才能保证自己的民主思想不变味。他认定自己不是学生的权威,只是他们的助手,是帮助唤醒他们心中的求知欲的。他说:“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思考问题,班主任才不至于做凌驾于学生之上发号施令的蠢事,才不致于脱离学生实际去招待各种外行‘婆婆’们的指令,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俯下身子给学生‘当牛马’,把学生高高举起。”
            魏书生甘当小人国里的一介“公仆”,以自我做表率,教育孩子们学会平起平坐,互助互惠,这种榜样的力量是很大的。
            魏书生对学生进行民主意识的启蒙与熏陶,还只是他在小人国“民主施政”的起步。以民主和法制为手段也为目的的“政治改革”在小人国里还大有可为。            C
            上面提到了魏书生教育小人国民主改制的前三曲:民主启蒙、师生平等和服务意识的确立,下面是它的后续部分,魏书生缔造的“教育民主革命”渐入佳境。
            (一)      反集权主义。
               
            在现实社会里,集权是民主政治的头号死敌。执政者若以“为民作主”的万能者自居,就容易把立法、执法、司法的一应大权包揽在一起,事无巨细,挂一漏万,空耗低效。而一般民众也习惯于“唯上”,“
            唯首”,“唯中心”,指望全知全能的主宰帮助他们打点一切,导致民主精神荡然无存。集权政治必然导致专制独裁和个人腐败。针对大人国里的这一头号难题,魏书生在他的小人国里寻求化解的办法。
            魏书生不得不当上了小人国里的头号长官,但他不愿意他这“第一把交椅”异化成“神龛”和“龙椅”。他知道,如果按照传统习惯,让他和学生们都把他这个班主任当成负责看管一大拨孩子的保姆,当成负责维持班级秩序的警察,当成监督学生干活劳动的监工,那么他一不小心就会就变成这样的“独裁者”:“班主任集权于一身,事无巨细,统统亲自出马,亲自决定,忙得不可开交,焦头烂额。而学生面对着层出不穷的种种问题,或是莫名其妙,或是无所措手足,或是紧张焦虑,或是隔岸观火,帮不上忙,也不会帮忙,最后老师总是集烦于一身,集怨于一身。”
            魏书生除了做出师生平等和为学生服务的表率,还通过各种“让权”、“分权”落实岗位责任的方法来化解矛盾。正如于月萍女士看到的:“魏书生在班级里,总是通过各种方法把每一个同学都调动起来,除了常务班长值周班长值日班长,除了学习委员生活委员体育委员文娱委员,普通同学也都有事可做。你负责管理图书,我负责蓝排球养护,他负责热天开窗冷天关窗,她负责暗时开灯亮时关灯,有人专门清洁教室房门,也有人专门擦拭黑板。每个同学都能各显其长地发挥自己的才干,既为集体和他人服务,也享受集体与他人对自己的帮助。由于民主科学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意志,能唤醒绝大多数同学的热情与积极性,这就使得分工合作成为了可能。”
            权力下放,权力分散或者说分工合作,这是魏书生班级小人国改革“孩子王”集权“统治”的法宝。
            (2)主动自荐与民主选举。
            传统世俗社会把岗位责任和领导职务当做特权和“肥缺”,所以政坛上习惯于暗箱操作,甚至买官卖官。官员的职位等次,任免升迁,都由“内定”和形式上的“举手表决”通过,“橡皮图章”审核,“红头文件”公布,这当然是对民主政治的架空。魏书生班级小人国也对此进行了改革。
            首先是鼓励学生自荐
            。魏书生班上有个叫王贻爽的女同学,她平时没显山露水,但她有相当的文艺天赋,也有在班级文娱上“出人头地”和为大家服务的意愿及实际准备。有一次,她不好意思直说,让魏书生看了她的两篇日记,表白她的“个人野心”:班上的原合唱指挥孙亚玲比不上她,她想取而代之。魏书生对此深表赞赏,先让她当众指挥,果然立见高下。但按“民主程序”,还得大家选她,于是魏书生又当她的竞选说客,终于让孙亚玲同学主动“让贤”,同学们也一致同意改选。魏书生顺势总结到:“全班同学要学习孙亚玲同学的胸怀,也要学习王贻爽同学自荐的勇气。在现代社会,这一勇气尤为重要,自荐决不单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才能,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促进别人的进步,事业的发展,国家的繁荣。”如此小事,一举提到了“国家”的高度,足见魏书生善于“小题大做”的特殊才能。
            然后是执行民主选举的程序。这一程序以公平、公正和公开为特征,保证了小人国“民主政治”的平等性和透明度。
            班上有诸多选举活动,其中最关键的是选好常务班长。在“懒老师”魏书生的班上,常务班长其实就是一位班主任。班级的一应事务,从纪律、卫生到出勤、学习、体育、劳动、集体比赛、社会服务,都由常务班长总负责。常务班长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有组织能力;二、心地善良,胸怀开阔;三、头脑聪明,思维敏捷。最基本的是班长必须有服务意识,他没有个人特权,只有组织、协调、帮助和带头的“权力”,他不是什么“长官”、“头儿”“老大”,而是全班同学的“公仆”。
            所以选举常务班长就是小人国选“总统”。美国的中小学生有在校园里“选总统”的游戏。魏书生不避“全盘西化”的嫌疑,也让他的学生通过“选总统”进行极重要的民主政治演习,这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试看一段“实况录相”:            1988年入学的那届学生,我采取了竞选的方式,来产生常务班长。原因是这届学生相当活跃,愿意当班长的较多。
            谁想当班长,便在竞选班长的班会上发表竞选演说。
            有一次辽宁电视台记者来采访,恰逢我们班召开竞选班长的演说会。记者在录相过程中不断称赞学生的讲演才能和为治理好班级出的闪耀着智慧火花的办法。
            每位演说者都要说明自己为什么当班长,以及采取那些具体可行的措施建设好班集体。
            本届班长竞选演说由上届班长负责主持,那次参加竞选的有八位同学,经过比较,大家觉得王海波同学的措施更切实可行,投票时王海波的票数遥遥领先。
            谁当常务班长,谁便有权确定以自己为核心的班委会成员由谁担任,就像谁当总统,谁就提名组织自己的内阁成员一样。            魏书生就是把选班长当做了选总统。
            选民就是全班同学,一人一票,这是不打折扣的“全民普选”。魏书生小人国的民主程度之高由此可见。
            (二)      平等协商,民主表决,“参政议政”。
                以上三点是小人国民主程序的具体化,可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怎样充分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力。
            下面先看魏书生的几则日记:            回校后安排学生明天看电影带凳子的问题。我的意见是到校来取凳子。大部分学生的意见是放晚学时就把凳子带回家去。举手表决时,我请求把我的意见当作10个人的意见列入我那一派中,结果大多数同学坚决不同意,只好作罢,照多数同学意见办理。            昨天让学生表决星期一是否恢复课间自由说话,三班32人赞成说两天,11人反对,其余弃权,一班则只有一人弃权,没有一人赞成,大家都反对恢复说话。            上周一,学校改了作息时间表。这样放学前的俯卧撑就应该排到第三节下课后做了。做完之后,再自习一会,然后放学,效果如何,决定试验一周后再表决。今天到了一周,大家表决结果是:35人赞同继续这样做,只有9人认为这样做效果不好,结果以压倒多数通过继续试验,并决定再试验一周后再表决。            中国社会之所以缺乏民主气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民没有民主习惯,有些官员不按程序办事。魏书生对此深有感触,所以他在他的小人国里极力强化小公民们的民主习惯,在那里,民主程序就是每日学习、生活的节奏。“早已如此”、“都是这样”、“没什么好说的”,甚至“理应如此”这类托词在小人国里没有市场。甚至连“组织规定”、“政府通令”、“国家法定”这样的尚方宝剑,魏书生也不轻易搬出来镇学生,还是“有话好好说”,师生大家一起“商量”。有一年暑假前夕,大部分学生提议不放暑假,假期还在学校里过紧张有趣的集体生活。按民主程序,这是多数派意见,魏书生应该照办。但这回学生的确“不合理”。为了不挫伤他们的民主积极性,魏书生没有不由分说地把学生挡回去。他向他们逐条分析不放假的长处与短处,解释不放假的可行性与不可行性,使学生明白,放假虽然有一些不足之处,但至少对于较长时间地去训练自己的自我管理本领也还是机会难得的。让学生想通之后收回了意见。可见“民主协商”在小人国里就是一种雷打不动的法律,大家在这种法律的规定下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民主习惯。
            于月萍女士谈到:“由于民主程序的逐步健全完善,班级的工作和学生个人的学习生活,都能进行得有章有法,有板有眼,有理有据,每个人的权力都不会受到剥夺,每个人的权力都能得到正常行使。对于任何集体事物,只要出现了意见分岐,都要纳入民主表决的程序之中,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下,由大家共同作出裁决。上至选举班干部,确定一篇课文的讲授课时这样的原则性问题,下至劳动时男生女生的任务是否应该相等,怎样调换座位更节省时间这样的区区小事,都得通过协商统一意见。”
            可能有人觉得魏书生也太胶柱鼓瑟了。这种意见看似开通,却全然不知这正是魏书生的用心所在、高明所在。在中国这个民主的土壤极度贫瘠的社会里,人人都没有民主习惯,大家只习惯于听“头儿”的,听别人的,听惯例的,既小心翼翼,又随随便便,没有主动性,缺乏责任感,工作效益很差。这种状况不是“民主精英”们说一说,骂一骂就能改变的。要形成人们的民主习惯,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就好像让大家正常的右撇子都去学反常的左撇子,这谈何容易。所以魏书生在他的小人国里不惜进行这样的民主实验:事无巨细,四六时中,千篇一律,矫枉过正。儒家祖师之一的荀子说:“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这可是富有古老智慧的教育大法。
            教育小人国,作为魏书生的民主实验田,非优良的纯种长出的是羸弱的幼苗,这是魏书生无法选择的。但他希望通过他的阳光照耀、浇水施肥、精耕细作、修修剪剪,扭扭捏捏,能够结出令人满意的民主硕果,再以果为种,代代相传,他这个园丁就可以退休了,所以他永无“过时”退休之日。
            与当年那批乍乍呼呼的“民主精英”相比,民主教育家魏书生的坚韧、高明、于世有补,超出何止百倍?  
            (下)            A
            民主还需要有呵护和保障,因为这是一种最娇贵的植物。
            其实中国社会里也不是民主喊得太少,唱得不够。大人国里,民主秀是每日必作的。但为什么经常像会场上的塑料花一样徒增美观呢?
            “《人民日报》一篇社论下去,全国上下都执行,要法律做啥子?”——这句名言回答了我们的不少疑问。
            没有法制的剑戟,何来民主的花果?
            当然,也许当年的“天下大乱”还真是“大民主”,但它没有达到“天下大治”,而是达到了“崩溃的边缘”。还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全盘否定”,硬是把中国给第二次救了回来。
            魏书生长期在大人国的政坛上无所作为,想想看,在那个时代,脑后不小心有一块软性反骨的他连人身都得不到法制的保障,他还怎么实施他的“共产主义实验县”呢?他不过发了几句带点儿民主气的牢骚,就被打成“准反革命”,几乎当上“魏志新”。
            于是他逃进了他的小人国,承袭“实验县”的旧梦,种起了那一亩三分自留地,实验田里栽满了民主的秧苗。
            他忘不了在他的田头至少树起一个威武的稻草人,当他“麦田的守望者”。
            这个稻草人举着他的另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法制”二字。            B
            “以法治班”——这是魏书生明确的纲领。
            它与“抓纲治国”差了三个字,但跟“以法治国”就差一个字。
            于月萍女士说:“人治是集权的特点,法治才是共和的表征,要想让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畅通无阻,以法治班至关重要。多年来,在魏书生的班级里,全班同学根据本班实际制订出来的班规班法,总是能在监督检查系统的保证下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
            “说了算,定了干”。这是魏书生和同学们的共同口号。
            (一)      建立现代化法律条文系统。
            先看一篇魏书生学生的日记:            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八日   星期三   天气睛
            保证一学期不犯错误
                                                                       刘文强
            语文课上,老师问大家能不能保证一学期不犯错误。我们这下可犯了愁,到底能不能呢?再瞧,同学们有的手托着下巴,有的皱着眉头,有的小声议论着……
            我想:人,保证一时不犯错误并不难,但是哪能半年不犯错误呢?只要不注意就会犯的。
            过了好久,同学们都不敢回答。这时,老师笑着对我们说:“怎么,犯愁了?没关系,只要你们按照《中学生守则》做就行。”
            这下老师说到了我们的难处上,已有答案了,同学们顿时都兴奋起来,互相使了使眼色,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做到!”
            接着,我们就开始上课了。            可见在魏书生和他的孩子们的心目中,一纸法纪条文有何等的权威,又有何等的特效。
            小人国里拥有魏书生和小公民们共同制订的无数法律法规,这是他们的一切行动的指南,是他们用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也是他们必须遵守执行和小心防范的命令与警戒。
            跟全国绝大部分学校班级顶多在墙头装饰性地贴一张全国统一的《学生守则》相比,魏书生的《班规班法》简直
            洋洋大观,怎么惊叹都不为过。魏书生治小班如治大国,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最为直观。
            这些班规班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以空间为序,制订的原则是: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另一类以时间为序,制订的原则是: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
            第一部分按空间范畴制订的“岗位责任制”包括:一、常务班长职责;二、团支部;三、班委会委员;四、值周班长职责;五、值日班长职责;六、科代表职责;七、备品承包责任制;八、专项任务承包责任制。第二部分按时间范畴制订的各种常规包括:一、一日常规;二、一周常规;三、每月常规;四、学期常规;五、学年常规。
            以上只是最粗的梗概,全部抄下来可达本书20来页之多。
            试拔九牛一毛:(某学年《班规班法》之第一部分“岗位责任制”之第八条专项任务承包责任制之B )                          B、学习方面
            (1)      王磊(负责检查作业。可定期检查,亦可抽查。未完成者,立即补上,打水
              一桶。)
             (2)张颖(负责语文文学常识的归类及解答同学们的疑问、辅导。)
            (其余承包字、词、句、标点、读写知识、汉语知识、修辞、课后习题、文言文等
              知识者略。)
            (3)王磊(负责指导学生出互测试题,没按时出完者,写1000字说明书,并当天
              补上。试卷没写出题人或没装订在一起,均写500字说明书。负责收取试题,并组织
              同学们抽签考试。)
                 (4)张一楠(负责组织互测后未达到分数线的同学出补考试题,并组织补考。)
                 (5)赵伟(负责监督不懂装懂的同学,不懂装懂,打水三桶)
             (6)张士英(负责组织每两周一次的智力竞赛活动,包括竞赛试题的选择,竞赛
              方式的确定。
             (7)刘文强(负责检查中午路上背一个英语单词的活动,没带单词本或书者,立
              即回教室取。)
                 (8)赵海(负责帮助赵伟同学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检查其各科作业完成情况。)
            ( 另外几句帮助后进同学者略)            的确细致入微,又让人莞尔。
            于月萍女士评价说:“这些班规班法非常详细,而且由于它们是学生和老师一起从学习生活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又能不断在详而又详的基础上得到充实完善,变得越来越切实可行,也跟得上班内班外客观形势的变化。”而且,这整套法规,行文既严肃认真,又俏皮戏谑,既一丝不苟,又妙趣横生,既有条不紊,又别开生面,让观者真是感慨万分。“它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周致细密的工作和丰富充实的学习内容,它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取之于少年人用之于少年人的班级管理自动化篮本。正是由于有了这份蓝本,在许多根本不用魏书生介入,甚至根本不用他知道的事情上,魏书生的学生仍然能井井有条地处理好许多让无数班主任感到头痛的棘手问题。”从而保证了魏书生“懒功”的神通广大。
            魏书生的这套《班规班法》即使没能上“吉尼斯世界记录”,也完全称得上是中国校园法规之最。
            我感兴趣的不是这些条文本身,而是在这些条文中积淀着的沉甸甸的法的精神。
            一个最现代化的社会就是法律法规最完备的社会。所以美国虽然有时难免因此让人厌烦和好笑,但也更让人羡慕和叹赏。从这一点上来说,魏书生是何等新潮。
            中国正在进行法制现代化的实验,这种实验在魏书生的小人国里也早就开始了。
            (二)把岗位责任制上升到法的高度。
              
            教育小人国里的魏书生无疑从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经济改革那里得到过启示。“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单干”)给了魏书生无穷的灵感。邓小平的这一思路,后来还成为社会制度之一,及时写进了国家法律。创建小人国的魏书生也如法炮制。为了真正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人人事事时时依法做”这个大目标,魏书生和他的小公民们把他们的承包责任制也是庄严地写进了小人国的“宪法”。当它上升到了这种崇高的地位,就能得到最全面的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得到诸如“**年不变”的承诺和保护。因为各种事实证明,岗位责任制比起“大锅饭”来的确是更能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从总体上提高办事效率的一大法宝。
              
            小人国《班规班法》的条文中一大半就属于“岗位责任制”。包括班干部工作责任制,专项任务承包责任制和备品承包责任制三大块。各种责任制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大到思想、纪律、学习、体育、卫生,小到桌椅、门窗、黑板、地板、花盆、鱼缸、火炉……只要是日常必做的公事(包括无数“私活”)和随处可见的公物,都要具体落实到某一个人头上,做到“冤有头,债有头”,有人出头,有人管理,有人维持,有人奖惩,有人保证现状,有人促成发展,有人承担后果。
            责任制入法,责任本身就成了法律。承担责任就是依法办事,否则就是违法,必须追究。这是法制建设,也是对小公民们的个人责任感的强化训练。
            (三)完善监督检查系统。
            魏书生不情愿也“没资格”当小人国的独裁法官,他寄希望于学生的“自治”,完善的监督检查系统是学生自治成功的保证。
            魏书生说:“建立一系列的计划、规矩,制定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困难在于说了算,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坚定不移地执行。要将计划落到实处,我们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系统,建立了自检、互检、班干部检查、班集体检查、教师抽检五道关口,并规定了各道关口具体的检查办法与补救措施。”
            在岗位责任制里,相当一部分就属于监督检查责任。比如:“专项任务承包责任制”第2条明文规定:“对所承包的专项任务,检查发现违纪者,有权按班规给予当事者惩罚。”“专项任务承包人”往往就是分工细密,无所不在的“督察官”。如某学年《班规班法》之八:“专项任务承包责任制”之4“专项任务承包人”之C:            C:纪律方面
            (1)值周班长(负责考勤。发现早晨上学迟到者,罚扫操场45分钟;早退者写500字说明书。)
            (2)张林(负责检查班标,缺一次写1000字说明书。)
            (3)张士英(负责检查是否有进电子游戏厅的同学。发现谁进一次,则罚其与1000字说明书,并每天早自习扫操场,连扫一周。)
            (4)王娇(负责检查是否有买乱七八糟的粘贴画的同学,以现以后,罚其买粘贴画款的10倍,交团支部,邮至灾区。)
            ……
            (10)刘月(负责监督班长民主表决。表决时,如发现由于情绪过于激动,举两只手以增加票数的人,即予以揭穿,并让其两中手举10分钟。)
            ……            (四)依法办事。
                尊重、肯定、赞扬、鼓励并强制依法办事,为守法依法的人创造条件,形成守法依法的良好风气和自觉习惯。如下面这个例子:
            有一次我外出开会半个月归来,发现膀大腰圆的体育委员不组织体育活动了。这位同学跑得快,跳高高,投得远,是全市有名的运动员,还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今天怎么不负责任了呢?
            我问经过竞选、新上任的班长郭丽娇:“怎么体育委员不负责任?”郭班长答:“我把他撤了!”
            “为什么撤他的职?”“他工作忽冷忽热,凭自己的情绪,高兴时一心一意工作,情绪低时,体育活动谁愿干啥就干啥,他不管。不撤他的职,咱们班体育活动的成绩上不去。”
            谁当班长谁组阁,这是她职权范围内的事,我尽管有点不理解,也不好更改过来。            魏书生如此让学生依法办事,其实也是他自己在带头依法守法,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专项任务承包责任制”第3条规定,专项任务承包人对所承包的专项任务应定期提出改进意见,但当发现旧的奖惩规定不合理时,在向班长提出修改建议,大家重新研究决定之前,责任人还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因为法律是最严肃的,不是虚设和儿戏,既然已经通过、成文并沿用下来了,它就具有了强制性,合理要执行,“不合理”在让它变得合理之前也要执行,这就是依法办事的意思。而修改法规更是一件郑重的大事,要按程序进行,不能单由执法者说了算。
            (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刑不上大夫”是古大人国的传统,而如果用“党纪”、“政纪”处分来代替当事者的法律责任,显然也是欠公允的。那种反民主、不公平的法纪法规则本身就是违法行为。“王子犯法,与民同罪,”这个说法已经够大胆了吧,但中国从来就没有“大王犯法,与民同罪”的说法,足见中国的民主、法制“无根”的困惑。
            魏书生记下了他们小人国的这么一件事:                           (班长)郭丽娇任命一位女同学范海蓉做体育委员。
            初冬的一天下午,寒风凛冽。寒风中班长郭丽娇正同另外两名女同学立正站着。我从办公室出来,见操场上这三位冰得发抖,便不解地问:“这么冷的天,你们在这儿站着干什么?”
                           “我们犯错误了。”
            “犯什么错误了?”
                 “按体育委员规定的集合时间,我们迟到了一分钟。”            原来今天下午第三节活动课,体育委员规定要练集体舞,以参加学校的集体舞比赛。规定上课铃响,立即集合。班长和这两位同学有点别的事,来晚了一分半钟。体育委员(刚被郭丽娇任命的范海蓉)为强调纪律的严肃性,便罚他们在操场上站着。
            范海蓉太不“仗义”了吧,班长是她的“总统”,又是她的“恩人”(她这个“内阁部长”是“总统”撤了别人换上她的),可如今为了一点“纪律的严肃性”竞如此“无情”。郭丽娇也太“蔫”了吧,自己是大班长,对方是自己亲手提拔的小委员,自己迟到又不是故意的,可她就是那样乖乖地在寒风中站着。
            (多么可爱的姑娘们!我忍不住赞叹出声。从她们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中国社会的明天。谁说中国人就是没有民主的悟性和法制的骨气呢?)
            可见法律在魏书生的小人国里份量有多重,它就是上帝,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魏书生作为“教皇”自己带头不搞特殊化,跟小公民们一起平等守法,更是有意树了一个绝好的榜样。他要唱歌就唱歌,要做俯卧撑就做俯卧撑;每天在教室后面的“御座”上跟全班同学平起平坐,共同认真“上课”;每次外出公干,向班长走请假,回汇报,拘泥如一个“傻大个”。
            魏书生如此做派,真是今古奇观,空前绝后。他用心何苦为了他爱着的又实在太不长进的中国,他只能如此牺牲自己,以身示法。(这是魏书生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在今天这个时代,暂时还没有第二个人能如此折服我)
            (六)严格执法
            严格执法,就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像“总统”在操场上受冻,“教皇”在教室里受屈,都是小人国严格执法的结果。
            但这仅仅是儿戏吗?
            大家只知道魏书生是“仁者”,他宽厚、慈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不理怨、不批判、不斗争,亦庄亦偕,笑对人生,很好说话,然而都看不到他最“酷”的一面,即使看到了,也觉得还是幽默和儿戏。这是让人很无奈的误解。
            魏书生的《班规班法》里到处充满了“罚”字和“扣”字。要写的“说明书”达三四万字之多,平均每份500字,最重的如:造谣害人写5000字说明书;传谣害人写2500字说明书;叫人侮辱性外号写2000字说明书;骂人写2000字说明书;在中午12:00以前未出班级日报,写3000字说明书……
            最“好玩”的如:举双手增加票数的,罚举双手作投降状10分钟;犯了错误,挨批评时只顾流泪的,每滴眼泪收100字说明书;座右铭未摆到桌上的,擦玻璃一大扇;作业没完砀,打水一桶;不懂装懂,打水三桶;自习课传东西,扫操场一节课;日记没完成,写500字说明书,每拖一天加500字;偷看别人日记写1000字说明书……我们在笑过之后,还想到了什么?
            的确,这严中有趣,这严中是爱,但如果连这点“严”都没有了,那爱又何在?还是魏书生的学生最有发言权:            一九八九年九月十五日
            抓说话的
            李冰凌            近几天,我们班又定出了一条新班法:由第一任“说话大王”在前面抓说话的,如果抓到了,那么他就可以离任了;如果第一天没有抓住,就写二千字说明书;第二天还没抓到,就再写一千;第三天仍没抓到,就再写500……以后一直往下推,直至抓到为止。
            今天,不知怎么的我被抓住了。没办法,我只好到前面去履行我的“职责”——抓说话的。可是,很奇怪,我一站到那儿,同学们就都不说话了,似乎我有很大的威力,一下子就把他们全镇住了。不一会儿,离规定的时间只剩下五分钟了,唉呀,怎么还没有说话的呢?难道我听不到同学说话?真是急死人了。这时,我就像一只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鼻尖上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五分钟渐渐地过去了,同学们还是没有说话的。那可恶的下课铃声还是响了,我一楞,心想:完了,写说明书吧。
            我今天怎么这样倒霉,怎么就抓不到一个说话的呢?算了,明天再抓吧。            从这篇老老实实的学生日记里我们可以看出,魏书生班级里有关严格执法的学习演练是很有实效的。一、即从当时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的意义上看,在这种严字当头的班规班法的镇慑之下,产生了“一鸟入林,百鸟压音”似的不无神奇的效果。在这种排除了各种干扰,人人都能专心致志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学习的优质高效就可想可知了。二、从这种教育对学生今后长远的人格形成的影响来看,在这种强有力的法的权威的不断规范之下,学生那种自觉约束自我,当心别人,关心别人,顾全大局的意识和习惯也会慢慢地形成。从而让自己由一个自然的、自我的、也就是自私的人质变性地嬗变为一个受公众欢迎的社会人,完成了一个人“长大”的过程,这是法的力量对人形的“整容”和对人性的整饬作用。所以我们不可小视魏书生校园小人国里“严刑峻法“的意义。
            魏书生的确是“仁者爱人”当代典范,我这里说他的“酷”别有意味,他不是那种或冷若冰霜,或愤世忌俗,或咬牙切齿,或威猛火爆的“酷”,他是“酷”在那种毫不含糊的法的精神。“共产党员最怕认真”,这“认真”二字也是制成魏书生的特殊材料,这是魏书生硬梆梆的另一面。
            小人国里意在保障民主权利的法制建设是认认真真的,虽然好像小题大做,但它具体而微,这是小公民们走进大人国的政治生活之前适应能力、抵抗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预习。在中国的教师族里有这种超前思维的人太少,魏书生和同行们的差距不可以里计。            C
            我们走马观花地逛了一遍魏书生的“小人国”,领略了他在教育小天地里作为一位革命性的“民主教育家”的风采和建树。
            我这里还要声明的是,魏书生在中学校园里所进行的民主、法制的教育尝试,作为一个教育大动作也是“遵命”行为,原则上跟党的民主法制建设是同步的,没有实际背离和过度超前的地方。如果说他在教育“小人国”里的此类改革进行得非常大胆,很有声势,不无超出“大人国”的政治改革步骤的地方,那正是因为这位党员教育家对党的战略意图的心领神会和自觉执行,他在这方面最为敏感,最具紧迫感,超过了所有的人。还因为他校园小人国本身不可忽略的优势:它单纯得多,狭隘得多,便于操作,能立竿见影,跟“大人国”艰巨庞杂的现实状况不可日而语。但无论怎么说,魏书生在基础教育的领域里如此大规模地进行民主法制的启蒙教育,着手培养具有现代民主意识和法制精神的小公民,于教育自身,于孩子自己,于国家民族和社会未来,都居功甚伟,可圈可点。这是魏书生的教育改革最有时代意义,最具未来学家眼光的地方。
            遗憾的是魏书生的这个大动作好像反响不大,对它的评价与实际距离太远。所谓:“一靠民主,二靠科学”,还局限于一种教育方法论的认识。这无疑是对魏书生教育研究的最大盲点。在《大气功师魏书生》中我说到,弗罗伊德加东方气功的中西合璧,是魏书生还高举在手中的一块“和氏璧”,识货者少,效法者稀。但后魏书生时代惊回首,我发现人们最大的遗漏还是忘记了那位作为民主启蒙大师的魏书生。他在民主教育实验田里的精耕细作,比当年那批先是呼呼啦啦,好高骛远,后来头破血流,作鸟兽散的“民主精英”,无论在思想、政治上和真正的服务社会上,都超过了太多。
            也难怪人们的短视,魏书生站得太高太远。
            民主与法制,对魏书生的教育而言,不单是方法和途径,更是思想、目的和内容。
            我认为对魏书生的称谓应改为——“民主教育家”。这是我们还能做到的事。
            教育给魏书生的天地太小,而魏书生在教育中做的事又太大,这是永远矛盾的魏书生。
                 中国需要教育民主,其实中国更需要民主教育。从教育民主到民主教育,魏书生作为有限,但他却功德无量,善莫大焉。
            政治大人国向魏书生教育小人国学习的日子正在(或“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