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的背誦(王修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19:11:03

王修亮(台北縣頂溪國小退休教師)


初執教職時,熱心的前輩們對我諄諄教誨:為了學生好,課文必背!參考書必背! 

三十年前的時代,不能逼迫學生背書的教師,就是不認真。我自己不愛背書,難免對學生放縱了些。幾次引起家長質疑之後,對教師的定義開始產生懷疑:什麼叫做「教」?教師到底在「教」什麼?照本宣科,依樣背誦,就是「教」嗎?執行這種事的人,就是「教師」嗎? 

為什麼需要背書?為什麼自幼背誦了大量經典的我,和孩子們一樣都不愛背書?  

四周的人答案差不多:「背熟了自然能體悟,自然會運用,作文也會有很大的進步。」我像懷疑教師定義一樣,懷疑這個答案。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苦思,甚至與學生反覆討論「怎樣才會喜歡背誦」,終於摸索出一點端倪。 

體悟與運用雖然是自性的一部份,能從自心出發,但在「天生本能」的狀態下,是「直以出」的。也就是說:人與生俱有的思考、體悟能力,是在自然環境與常態群體行為中逐漸觀察琢磨,隨學隨用的狀態下發展的,並以累積的經驗建立為人格價值概念結構,這是一種最直接、最原始的學習。而高度精鍊的符號文字所內涵的的知識與概念,已經是從生活中抽離出來的抽象哲學,除非學習者透過更高明的的引導,「天生本能」並無法體悟「抽象符文」。所以這樣直接背誦的孩子們,也無法將所背誦的知識概念,內化為生活連結運用及深層思考,既然無法內化,作文能力與背誦量的多寡,當然也就沒有相關之處。 

難怪我和學生都討厭背書,也最討厭寫作文。因為不論是字、詞、章句,它的表面解釋與內含意義,全都是別人直接告訴我們的,我們只有被動接收的知識,並沒有主動理解的能力,而在現代化的、扭曲的社會環境中,「自然」與「常態」的空間成為稀有,「寬鬆自在」的時間也被壓縮在安親班、補習班內,孩子們的探索體悟,當然跟著殘缺不全。在這種外缺內乏的狀況下,孩子們不愛背誦是理所當然的。 

為了解決這個困境,我開始嘗試引發孩子主動與自悟的能力。我們不用參考書,也不先查字典。教師參閱六書造字的原理,把每個要學習的生字「畫出來」,再從生活中的多元情境切入。引導學生發現如何從字形、字音、多元情境中,推論出這個字、詞、句的各種意義與用法。最後把字、詞、句連結起來,探討在哪一些情境中,可以如何運用。除了一般常見的詞彙,成語、俗諺也就陸續被學生拋了出來,討論其意義與運用。等這些都完成了,才來翻閱不同版本的字、辭典,對照補充一下。孩子們自行推論、定義出來的解釋,或許偶而有些疏漏粗糙,但是都記憶的非常清晰,而且能靈活運用,因為他自己就是字、辭典!這些就是他「內在所體悟」的!

我們也用這種方式讀文章,不論是文言,還是白話,孩子們都讀得很開心,自然而然就把精彩之處背了起來。因為這是經由他自覺的學習所了解的,在生活中落實應用時,他有強烈的成就感。 

我也找到了教師的第一個定義:教師不是教知識,是教孩子怎麼創造知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