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新垦区 扩大老垦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50:51
开发新垦区 扩大老垦区http://www.tianshannet.com.cn 2006年2月15日 19:08 新疆天山网背景颜色【白、红、绿、蓝、黑】 字体【大、中、小】 字体颜色【红、绿、蓝、黑】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兵团就为大力开发新垦区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如进行勘测设计,拟定开发方案,做好物资、技术和人力、机力准备等等。1958年,在党的总路线和“大跃进”的新形势下,推进了开发新垦区战略方案的尽快实施。是年,兵团党委向全体职工发出了当年垦荒造田300万亩的号召,各师立即做了向新垦区大进军和扩大旧垦区的部署,一个垦荒造田和大修水利的高潮在天山南北迅速兴起。当时,开发的重点主要是南疆的塔里木河流域和北疆的玛纳斯河流域,同时在伊犁、阿勒泰、博乐、塔城、奇台等垦区也有新的开垦和扩大。从1958到1960年,兵团抓住机遇,努力拼搏,经过三年的大力发展,基本上奠定了兵团事业的规模和战略布局。三年累计开荒造田855万亩,相当于过去八年的186%;修建了大批水利工程,建成场外独立引水渠道58条,引水能力359立方米/秒,新建水库18座,增加库容6.5亿立方米;其中大中型水库9座,即农一师上游水库,农二师卡拉一库、二库,农七师奎屯水库、黄沟一库,农八师跃进水库、蘑菇湖水库,农十师友谊水库。实增灌溉面积591万亩,基本保证了农业灌溉用水。兵团耕地面积从1957年的337万亩猛增到1035万亩;农场由59个增加到166个,成绩显著。但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在生产建设中也有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尤其是1960年开展的“双千万亩”运动是一个严重的失误。 一、向塔里木进军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它位于天山与昆仑山之间,南北宽500公里,东西长1000多公里,盆地中都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起风时黄沙滚滚,天晴时浩瀚无边,人称“死亡之海”。塔里木河西起阿克苏与叶尔羌河的交汇点,沿盆地北缘,东流抵罗布泊,全长1000多公里,是亚洲最大的内陆河,由于河床频繁改道,被称为“无缰之马”。这里有大片荒原可资开发,有充足的水源可供利用。但荒原中心却是干旱酷热、沙暴盐碱的恐怖之地,一般农民无法开垦。兵团为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向“死亡之海”宣战,兵分两路在塔里木河上、下游同时摆开战场,开始了向塔里木的进军。驻屯于阿克苏地区的农一师负责开发塔里木河上游。农一师的前身是中外闻名的八路军第三五九旅的一部分,很多干部参加过当年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进疆后,驻防屯垦阿克苏等地。为了开发塔里木,1956年和1957年春,兵团陈实副参谋长和林海清师长曾先后两次沿塔里木河上游进行实地踏勘。自治区荒勘局、水利厅和该师勘测队联合组成的一支勘测队,于1957年深入塔里木河上游两岸,进行全面勘查,取得了初步的水土资料。塔里木河上、中游有可垦荒地1600余万亩,其中稍加改良便可利用的荒地有600万亩。塔里木河水源除上游地方群众利用部分外,尚有40亿立方米可供利用。该地区气候温和,光照资源、水土资源丰富,宜于种植长绒棉等经济作物,大有开发前景。1957年国庆前夕,林海清师长应邀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时,将开发塔里木的设想向农垦部部长王震做了汇报。王震十分高兴,立即召开农垦部局长会议,要求给予大力支援。会后,又给兵团副政委张仲瀚打了电话。10月下旬,兵团党委立即从北疆抽调了乌库公路中线支队,兵团建筑工程队一团、二团、三团部分人员,兵团水利工程处一团、二团部分人员,以及农五师4个连队,农六师工程支队,农七师3个连队,共计2万余人支援农一师开发塔里木,并在塔里木河北岸的阿拉尔建立指挥所,从而拉开了进军塔里木的序幕。经过1958年一年苦战,在塔里木这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上,新建了8个国营农场,即胜利十场、十一场、十二场、十三场、十四场、十五场、十九场和野麻农场,开荒造田45万亩。在塔里木河北岸的阿拉尔地区,盖起了高楼,新建了拖拉机修配厂、加工厂、农业红专大学(即塔里木农垦大学前身)、医院、商店、书店、邮电局、银行、招待所等,构成了塔里木第一个新兴城市的雏形。1958年秋,兵团司令员陶峙岳视察塔里木时,曾赋诗一首,道出了塔里木的急剧变化:塔河岸边有高楼,今日登临一览收。面目全非曾几日,无边漠野尽田畴。 1959年,对上年度开垦的土地进行了复平、治碱和修整场内水利工程。同时,又完成开荒造田任务446万亩,新成立了3个农场,即胜利十八场、二十场、二十一场。1960年,在黑孜洞修建了上游水库,解决了枯水期的用水问题,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农一师在塔里木河上游两岸共修建渠道3条,长156.5公里,开垦荒地66.79万亩,建成大型农场10个,播种面积25.7万亩,成功地开发了神秘的亘古荒漠塔里木。 与农一师相呼应,屯垦于库尔勒地区的农二师负责开发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经实地踏勘,在尉犁县东南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库鲁克鲁姆沙漠之间,有可垦荒地约300万亩。1956年,农二师已开始开发塔里木河下游的门户——尉犁农场(即塔里木一场),1957年又创建了塔里木二场。在此期间,农二师组成了联合勘测队,对塔里木河下游进行了全面勘测,基本上摸清了这个地区的水土资源,为大力开发塔里木河下游提供了依据。1958年,农二师提出“苦战三年,改变面貌”的口号,在塔里木河下游进行全面布点,重点开发,由副师长谢高忠率领万人大军进入塔里木,全线铺开,部署了7个新场的开垦和2个老场的扩建任务,新场即塔里木三场、四场、五场、六场、七场、八场、九场。新建的水利工程有大西海子水库、爱沙米尔水库及2条总干渠,3条南、北、西干渠,3条场内干渠和普米渠首工程等。 部队进入塔里木后,生活和劳动条件极差,住窝棚、吃粗粮。喝咸水、抗风沙、顶酷暑、冒严寒,利用手工工具,每天苦战十几个小时。广大军垦战士不畏艰难,发挥聪明才智,进行了许多工具改革及技术革新项目。提出了“变担为推,变推为飞”的口号,大搞车子化,全工区装配架子车4000多辆,大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效。一年开荒45万亩,除塔里木九场只完成规划设计外,新建成6个农场,完成大西海子、爱沙米尔2座水库及引水渠道173公里,建筑物631座。1959年,又继续开发了塔里木九场。1960年,兵团开展“双千万亩”运动,要求农二师实现“双百万亩”的指标。农二师为扩大垦荒面积,经地方政府同意,将已建成的1个十几万亩耕地的正规化农场塔里木一场(尉犁农场)与塔干里克公社和群克公社卡拉大队的草场交换,作为对当地群众的补偿和支援,在新垦区继续开荒。 经过3年的开发,全垦区共开荒造田60万亩,建成农场7个,修建铁千里干渠、卡拉干渠、普米干渠等173公里,建筑物631座,建成大西海子一、二库,爱沙米尔一库,竣工库容1.56亿立方米。 三年中,农一师和农二师在塔里木河上、下游共建成17个大型国营农场开荒造田120万亩形成了上下游哑铃形两大垦区,对发展和繁荣南疆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大跃进”来势太猛,建场的摊子铺得太大,虽然做了一些前期勘测工作,但未进行全面的流域性规划,采用了“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边扩大”的建场方针,未按基建程序办事,使许多农场灌排不配套,建筑物不配套,农田、渠、林、路不配套。生产后,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不断加重,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造成生产长期上不去的不利局面。 二、向莫索湾进军 莫索湾(原名毛索湾)位于准噶尔盆地中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属玛纳斯河中游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地、光热资源丰富,适宜于各种农作物生长,是发展粮、棉、糖、畜牧业的理想基地。早在清朝同治年间,玛纳斯、呼图壁县附近的汉族人民为反抗阿古柏和清真王妥德磷的民族仇杀而逃避至此,组织民团筑城自卫,一边战斗,一边生产,建设了西营、野马、东湖、马桥等城镇。尔后,因严重缺水而逐渐荒废。当年各城镇的断壁残垣,被泥沙淤塞的渠道和荒芜的田埂到处可见。1953年,根据王震司令员开发莫索湾的设想,成立了农十师,师长林海清曾偕同自治区水利厅勘测设计人员对莫索湾进行过初步勘测。1956年,兵团和农八师先后派出勘测队进行了详细的土壤调查和地形勘测,拟定了开发莫索湾的方案。1957年11月,自治区党委派农村工作部部长吴鉴群在玛纳斯县委召开了有关方面负责人会议,商讨军民共同开发莫索湾方案,并组成了开发莫索湾工作委员会,由农八师副政委刘炳正任主任,玛纳斯县委书记张贵官等任副主任。工作委员会全体人员经过现场踏勘,达成协议:农八师开垦60万亩,玛纳斯县开垦50万亩。兵团司令部当即审批了农八师《开发莫索湾计划任务书》。农八师党委为了争取当年开荒,当年生产,于1957年冬派出4500人的水利建设大军进入莫索湾,抢修了26公里长的总干渠,南干渠一、二支干渠,1958年3月15日胜利竣工,首先解决了70万亩土地的水源问题。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除总干渠和主要的水利建筑物使用钢筋水泥外,其余大部分工程建筑都是就地取材,采用红柳、索索压筑,节约了投资,加快了进度,保证了及时供水。1958~1960年,共修建干、支、斗渠1012公里,建筑物3120座,大型水库1座,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灌溉网。 与此同时,农场规化、建点、开荒工作也全面铺开。早在1957年11月,农八师党委就派出一支建场先遣组,由肖凤瑞率领前往莫索湾勘察定点。12月,以二十四团为主抽调的第一支队伍,进驻莫索湾,在西营城附近创建莫索湾二场。1958年春,又从二十二团、二十三团、三十团、机耕农场、种羊场、师直抽调大批干部战士组成几支队伍,相继进驻莫索湾,创建了一场、三场、四场、五场、六场。同年7月1日,由老场选送的500名党、团员和青年,开赴莫索湾,创建了共青团农场。 开发莫索湾最大的困难是缺水、无菜、无房、无路,运粮比较困难。当时用水都是从很远的地方拉运,只能保证做饭和饮用水。洗脸一盆水要洗三四次,然后再用来洗脚,洗脚也要用三四次,稠得实在不能用了才倒掉。后来,采用积雪的办法,才暂时解决了吃水、用水的问题。吃不上新鲜蔬菜,只能吃咸菜。住房,主要是挖地窝子和搭帐篷。经过艰苦努力,待修筑了道路以后,运粮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958年春天,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拼搏,开垦土地36万亩,种植了18万亩作物,当年麦子长势喜人,自治区和兵团领导王恩茂、张仲瀚等前去视察,给予很高评价。新开垦的莫二场,当年收获粮食200万公斤,棉花25万公斤,实现利润2.9万元,实现了当年生产当年有盈利的奋斗目标,荣获国务院奖状奖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奖给莫二场戛斯车1辆、机床3部。1958年下半年,兵团司令员陶峙岳视察莫索湾时,即兴赋诗,赞美莫索湾生机勃勃的新景象:红旗插遍莫索湾,大地茫茫一手翻。唤起千年沉睡梦,永存青春在人间。 1959年,在莫索湾又开荒近30万亩,当年播种29万亩,其中91280亩小麦获得了大丰收,单产平均达205公斤。莫五场18010亩小麦平均亩产250公斤以上,成为兵团第一个小麦单产250公斤的农场,国务院奖给锦旗一面。 1959底,经兵团党委批准,将原莫二场、莫三场合并为莫二场;莫四场、莫五场合并为莫五场;莫六场与共青团农场合并为共青团农场。1960年11月,又将莫一场并入莫二场。1960年又开荒20多万亩,播种面积比1959年增加了1倍。这一年,26万亩小麦获得了大丰收,上缴国家2500万公斤。 从1958年到1960年,莫索湾开发规模基本定型,共开荒造田近90万亩,播种面积80万亩,建筑房屋2万多平方米,营造各种林带3.3万余亩,种植果树4400余亩。3年为国家生产粮食9847万公斤、皮棉262.95万公斤,实现利润305.12万元。同时,还建起了年修理400台拖拉机的修配厂1座,建立了200个床位的职工医院1所,中小学11所,在茫茫荒原上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新垦区。1960年9月,王震部长在陶峙岳司令员陪同下视察了莫索湾,接见了600名连以上干部,对莫索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和赞扬,并畅谈了美好的发展远景。 莫索湾的开发之所以成功,是按照流域规划和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全面规划,分项同步建设实施的,为开发新垦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边远垦区的初步开发 伊犁、博乐、塔城、阿勒泰的一些边远地区,是兵团三年大发展后期的重点开发垦区。1959年,兵团决定恢复农五师、十师建制,农五师重点开发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农十师重点开发阿勒泰地区。 屯垦伊犁地区的农四师部队,在三年大发展中,重点开发了察布查尔垦区、昭苏垦区,建立了察布查尔一场、二场、三场,红旗一场和清水河农场,增垦面积40万亩。 精河、博乐地区由于交通闭塞,是待开发地区,自治区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都希望兵团去建场。根据自治区的要求,兵团将精(河)博(乐)地区作为重点开发地区之一,做了全面部署。1958~1960年,农七师建立了精博总场沙山子农场、托托分场;1960年农五师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建立了管理处,并开始布点开荒,当年建立了红星十一场、十二场、十三场、十四场、十五场、十六场;工二师建立了艾比湖农场;运输处建立了幸福农场和精河农场;兵团商业处建立了红旗农场。共计垦荒面积近40万亩。 塔城地区是农七师第三管理处和工二师开发的新垦区,当时垦植面积虽只有十几万亩,但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根基。 阿勒泰地区在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之间,以原来的二十八团为基地进一步开发。三年中,新建了二十九团农场、三十三团农场、三十五团农场和福海渔场,垦殖面积25万余亩。 四、创建共青团农场 1958年3月,共青团兵团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做出了“关于义务劳动,捐献资金创建共青团农场的决议”,号召兵团7万青年、1000多个团支部,由每个团支部选派1名优秀共青团员或青年,组成千人自愿垦荒队,发起自愿捐献资金运动,不要国家投资,创建1个土地面积6万亩的共青团农场,并以此作为兵团全体青年向全国国营农场青年的竞赛倡议。兵团党委批转了这个倡议,要求各级党委给予重视和支持。于是,在全兵团范围内掀起了团员和青年争先踊跃报名,全体职工和家属积极捐献资金,支援创建共青团农场的热潮。原拟只建1个共青团农场,后因捐献资金和报名人数激增,农七师和农八师提出要自建共青团农场,兵团党委乃做出决定:凡建立共青团农场的单位可以不上缴捐款和抽调人力;不建共青团农场的单位,其捐款和所抽调人员由兵团统一支配。根据这一决定,在很短的时间里,兵团捐献集资达300余万元。报名青年达5000余人。是年,农一师、二师、四师、六师、七师、八师和兵团机运处各办了1个共青团农场,哈密创建了共青团园艺场。当年共开荒8.7万亩,播种3.5万亩。这次创建共青团农场活动为国家节约了资金,增加了耕地面积,扩大了生产,使广大青年受到了一次生动的共产主义教育。 五、扩大老垦区 在开发新垦区的同时,兵团各师都扩大了老垦区:农八师在安集海原二十一团的基础上,扩建了安集海一场、安集海四场、安集海五场、安集海七场。农七师在下野地垦区原十九团农场、二十一团农场、小拐农场、下野地三场的基础上,又新建了下野地一场、下野地四场、下野地五场和沙门子农场;组建了精博总场(后改为二总场),下设沙山子、下尔并、托托分场和红旗农场、红旗种羊场;在塔(城)额(敏)地区建立了塔额总场,以后又扩大为第三管理处;在车排子垦区原二十团农场、车排子二场的基础上,新建了车排子四场、车排子五场、共青团农场和五五农场。农六师在奇台农场的基础上,扩建了天山一场、天山二场、共青团农场和下兴湖农场;在昌吉和呼图壁建立了马桥农场、枣园农场、天山十九场和天山二十场。 其他地区也有所扩大或零星开发,新建、扩建了一些农场。 六、“双千万亩”运动 经过1959年冬和1960年春的反右倾斗争,“左”的思想在各级领导层占了统治地位,高指标、瞎指挥越来越严重。1960年初,兵团党委提出了当年开荒1000万亩,播种1000万亩(即“双千万亩”运动)的要求,动员全体干部、工人,继续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掀起“特大跃进”。1960年1月,兵团动员了机关和直属单位1万余人到伊犁、塔城修渠,冒着严寒施工。各师也立即行动起来,紧张地投入了“双千万亩”的战斗,采用了人海战术,昼夜苦战,开荒造田,抢时播种。5月,张仲瀚在全兵团电话会议上再次提出:“1960年两个1000万亩的任务是坚决不能变的”,“播种面积必须确保,必须播足”。当时,播种期已过,各单位仍在抢播,造成有苗无收,损失很大。据统计:当年实际开荒347万亩,播种843.6万亩,由于缺水和延误播期等原因,造成的灾害面积达263万亩。粮食总产2.51亿公斤,比1959年仅增长3.88%;棉花总产87698万公斤,比1959年下降33.84%;粮棉平均单产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粮食单产45公斤,棉花单产12公斤,造成了严重损失,特别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少,质量差,遗留工程多,留下了很多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