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解了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46:28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向来就是争议较多的一部作品。她是“梦”,但却是生活的、现实的、渗透着儒家佛学思想的梦,众人都云李导吃错了药,那是因为尔缺少了高度,或者太过超越了高度,殊不知是自己痴钝,不解其中味也,不知就不知吧,又非要自作聪明,自诩为“博学者”,怕人不知,或硬从从鸡蛋里挑骨头,或抓些无关紧要的说三道四,或硬是要跟87版作对照,岂不知自己是带着有色眼镜不能从理性上认识各自的高度,失却了空杯心态下的审美观,做了伪自己,说不准也许你正成了某些居心叵测之人的帮凶呢。想想,此不能不说是某些批评家的一大悲哀啊!
       本人爱好文学,读过红楼梦,熟知基本情节,略知一二。浅薄的认为很多网友在评论时,大多是走进了一个心里的死胡同,缺少了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如此这样断章取义、或盲从般人云亦云是很不应该的,实则从生活、文学艺术和原著的角度去看,新版红楼梦在以下层面上还是相当成功的:
      1 充分尊重原著,史学感和文学性极强。在整体主题思想方面,仍虽以贾黛爱情为主线,但同时也再现了原著中多种多元化价值取向,譬如续写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史,一个封建大观园以贾老太太为最高统帅的封建丑恶势力下人伦和人情的恶化,一段没落的王权贵族史,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亦是生活亦是梦的荒唐传说等等。在语言方面引用了原著的经典作为对白、旁白,使得语言精炼、巧美,表现力透彻。普通民众看的是故事思考生活,稍有学识的不光是看故事还感悟其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和思考现实人生,汲取不同的营养。对于没有阅读过这本书的年轻一代,无疑可将其作为资料或者窗口从多个方面去审美和领悟个人所需的东西。当然在表演功力上,有些稍显不足。诸如东府蓉大奶奶过世时,北静王爷前去吊唁,在会见贾政和宝玉时,口述措辞在语言表现力连贯性和肢体语言上与贾政比就缺少了自然、稳健和成熟。有稍显太过稚嫩的感觉。
       2 在服饰、场景选择和数码制作上,颇见大气、华丽,梦境描绘中的数码特技亦不失为恰到好处。此点在剧作始末皆可见到,譬如变化的雅致的服饰基本符合原著描绘细节,处理较好,场景方面大观园内各处景点、屋内各式摆设上,太虚幻境、灵魂出窍、托梦时来去飘渺的影象均形象生动。
      3 整体架构上,符合原著脉络,后四十回亦基本尊重原著。世界上很多有影响力的外国作品多以悲剧结尾,而我们本土的作品,或者说中国人的审美观点是从小在骨子里培养出来的,具有浓重的儒家佛学思想,相信善恶因缘相报,追求万事圆满,否则就是遗憾。而 经程伟元、高鹗整理的后一部分基本上符合本土的口味,贾家得以平反昭雪,宝玉空留足迹在雪原。其实这从侧面,也反映出原作者的精神向往,不至于太过悲怆。因而,新版剧作在结尾有顾及到了这一方面,只是变现力上不够强,预留的想象空间有点窄,容易给人产生误导,认为太仓促,有点不对口味,不符合原著精神。实则不然。
      4 在演员选用上,大胆起用一部分新人,却不失所望,塑造了成功的演员,成绩斐然。这也证明了未必离了大腕、巨星就不能成其方圆,当然大腕和巨星也自有其好处。在我们看惯了巨星打造的各类剧作,此举莫不新颖,莫不是为新生代演员创造了机遇,同时我们也更自信了,每个人都是人才,只是缺少了锻炼和缝裁。只要具备了基本条件,经过缝裁,就一定会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正像剧中各新演员,如不是经过了专业的训练,没有谦虚严谨勤于学习的作风,我想是不会有这样的高度的。
       5 新版剧作有他自己的高度和关注群体,在表现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能够充分调动年轻的心态对家庭、婚姻、事业等及对自己人生、人性的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岂可统一而论?相信对在不同时代不同境遇里迷茫的人会给予一些选择上的对照参考,这必将有其深远的意义。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为此原作者成了被探讨的对象,研究家分了几大派系各抒己见,乃至争吵至今,如今拍摄人也成了被议论的对象,一切的迹象都表明:她是多么的神秘莫测,是多么的不平凡,自从有了她,人们探讨的焦点就没离开过她。又似乎在阐述着某种道理,谁解其中“味”?我解?你解?他解?我们在批评的同时,可真正稍有一二的解了味么?

 

       感于某些评论,内心有点不安,遂以拙见草草记之,恳斧正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