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优化习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13:14

第五章 优化习惯

  播种好行动,收获好性格

  卡耐基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习惯是一贯的,它总在不知不觉中,长年累月地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习惯重在养成,你若能将本书告诉你的诸多方法变成你的习惯,你将会发现,烦恼、忧虑、自卑会离你远远的,要不快乐、不自信都不行。

  第一节 把握住方向,雕琢好细节

  卡耐基说:“一个希望成功的人,确定目标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然,目标也不是一时一事就确定下来的。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目标必须进行必要的修正。同等重要的是,任何目标都是靠一步步的实干去实现的,缺乏这样的基础,你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我们的时代,夸夸其谈者有之,他们在“努力”虚构自己的“空中楼阁”,这种人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大都是“自我陶醉”,“雾中看花”;在现代,“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人也有,他们“辛辛苦苦”、“脚踏实地”,可是他们不明白自己要到什么地方去,把握不住前进方法,结果只能当个称职的“黑领”。

  挺直自己的腰板,增加自己的见闻

  卡耐基说:“一个好的习惯,常常就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哪怕这个习惯是那样的微不足道。”

  生活中就常常见到很多人,他们在大事上不胡涂,在小事诸如个人卫生、着装上就让人不敢恭为了,可他们还美其名曰“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能否成大事就不说了,看到一个衣着邋遢的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不外乎不懂礼貌、不修边幅吧!完美的人,要么是圣人,要么是傻子,我们既不是圣人,又不是傻子,是不敢要求完美的,只要尽量少犯错就行了。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曾说:“习惯就仿佛一条缆绳,我们每天为它缠上一股新绳,时间一久就不可折断了。”这句话与咱们常说的“习以为常”是一样的道理。习惯可以养成,也可以打破,但决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无比的毅力。

  宇航员搭乘阿波罗11号太空船,首次登陆月球的刹那,的确令人叹为观止。但太空人得先摆脱地球强大的引力,才能飞往月球。因此在刚发射的几分钟,也就是整个任务一开始的几英里之内,是最艰难的时刻,所耗的力量往往超越往后的几十万英里。

  习惯也是一样,它具有极大的引力,只是许多人不加注意或不肯承认罢了。想要克服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或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若是缺乏意志力,不能大刀阔斧地改革,便难以实现目标。“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我们便可享受前所未有的自由。

  习惯的引力如同自然界所有的力量一样,可以为我们带来好处,也可能危害我们,关键看我们如何运用。只要我们善于运用习惯的庞大引力,就能使我们的生活过得井井有条。

  威廉·丹佛斯是一家名为布瑞纳公司的老总。他小时候很瘦弱,就像冬天的树木,就像健身广告里“练习前”的那种瘦身体型。

  他回忆说:

  我小的时候并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对自己的感觉很差,加上身体瘦弱,不安全感越来越严重。

  但是,到了后来一切都发生了的变化,因为我在学校里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有一天,这位老师私下把我叫到一旁说:“威廉,你的想法错了!如果你认为你自己很软弱,那么你就会真的会变成软弱的人。但是,事实并不像你所想像的那样,我可以向你保证:你是一个坚强的孩子。”

  我感到很不理解,问老师:“你是什么意思?吹牛也会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老师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你站到我面前来。”

  我站到老师的面前去。

  老师说:“现在,就凭你现在的姿势,我就知道你正想着自己弱小的一面。我现在希望你马上考虑自己强大的一面。现在你就收腹挺胸。照我所说的去做,想像自己很强壮,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然后,你就照着你所想像的去做。要勇敢去做,要全心全意地去做!一个人要靠自己的双腿站在世上,活得像个真正的男子汉!”

  我照着老师的话去做了,才有了今天的一切。我最后一次见到这位老师的时候,他已经85岁高龄,但是他依旧精力充沛、身体健康、充满活力。

  当我们分手的时候,他对我讲的最后一句话是:“孩子,你要记住:站得直挺挺的,像个大丈夫!”

  对自己都不相信的人是不会相信别人的,因为一个人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别人的。在一般人看来,谦虚才是美德,可是对自己来说,恐怕不能因为谦虚而失去了自己的本色。

  如果你因为某种原因形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那么,你就必须花很大的力气才能改变过来。

  一个15岁的城市男孩去农村去玩,看见一个老农牵着一匹高头大马走进院子,拴在一棵细细的矮矮的木桩上。

  男孩很着急地说:“爷爷,不行!马会跑掉的!”

  老农呵呵一笑,用十分肯定的口气说:“放心吧,不会的。”

  男孩说:“不可能!这么细小的木桩,这么高大的马,只需要马打一个响鼻就把木桩拔起来了!”

  老农压低声音,好像是怕被马知道了似的,对男孩说:“小朋友,我给你说,这匹马还是一匹小马驹的时候就拴在这棵小木桩上了。刚开始的时候,它总是不肯老老实实地呆着,刨蹄子,打鼻涕,不断地撒野,企图把小木桩拔起来。可是,那个时候,这马的力气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不久就失去了勇气,蔫了。后来,马长大了,不仅个子高了,力气也大了,可是就是没有勇气再去拔这小木桩了———一棵小小的木桩就这样把这马给镇住了。”

  男孩说:“是吗?”

  老农说:“有一回,我给马喂料,故意把一些草料放在马头够不着的地方。我就是想试一试,看马是不是会把脖子伸一伸去吃草料。只要他一伸脖子,这小木桩就被拔起来了。可是,吃完了够得着草料,眼看着那就在嘴边的美餐,它只打了两个喷鼻就耷拉着脑袋———你看,这马多乖。”

  男孩看着细小的木桩和高头大马,陷入了沉思……

  我们无法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可是我们可以想一想这匹马为什么不挣脱木桩而获取自由?

  成功心理学研究认为,不是这小小的木桩拴住了马,而是由这小小的木桩所形成的心理牢笼限制住了马的勇气———这是一付由惯性打造的枷锁,比真实的枷锁更可怕。

  无论什么人,不失败是不可能的,因此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试想,没有失败,哪来成功呢?因此,失败了并不可怕,怕就怕失败之后形成一种奴性。如果一旦这样,这就只有永远“享受”失败的痛苦了。

  所以,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这是十分重要的。即使像抬头挺胸这样的小小习惯,只要你坚持下去,你也会受益匪浅。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唐太宗贞观年间,在长安城西的一家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子。它们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谈心。马的工作是在外面拉车,驴子的工作是在屋里推磨。

  贞观四年,这匹马接受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被玄奘大师选中,驮着唐僧去天竺国大雷音寺取三藏真经。13年后,这匹马跟着唐僧经历了千辛万苦,驮着佛经回到长安。唐僧受到重赏,而马不是人,不可能受赏,所以又回老地方重操旧业。

  朋友见面,老马跟驴子谈起了旅途的经历。

  驴子听马讲了很多故事:浩瀚无边的沙漠、高入云霄的峻岭、火焰山的热浪、流沙河的黑水……

  神话般的故事,驴子听了大为惊异!

  驴子惊叹说:“马大哥,你的知识多么丰富呀!那么遥远的路程,那种神奇的景色,我连想都不敢想。”

  老马说:“我们走过的路程是差不多的。”

  驴子不理解:“哪里?我的确一点儿见识都没有长!”

  马说:“你想,我往西不断走的时候,你不是一天也没有停止拉磨吗?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而明确的目标,始终按照一贯的方向前进,所以我们开了眼界,而你却被人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围着磨盘盲目地打转,所以永远也走不出这个狭隘的天地。”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就读一本书,即使把这本书都背下来了,眼界也是很狭窄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奇谈是在读了很多书以后的事情,而不是一辈子只读半部《论语》。查一查宋史就知道了。

  一个人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不断地往前走,即使遇到艰难险阻,心情也是愉快的。把握不住大方向,盲目地蛮干,后果是很严重的。

  滚滚的黄河向东流。在渤海的黄河入海处,生长着一条具有雄心壮志的鱼,决心到黄河的发源处去看一看。于是它逆流而上,开始了它的鱼生历程。

  这条鱼有很惊人的游技,一路上都游得很精彩。只见它一会儿冲过浅滩,一会儿突破激流;穿过无数水鸟的追逐,躲过了很多鱼翁阻截,很轻松地就来到了举世闻名的壶口瀑布。

  这是鲤鱼跳龙门的地方,如果是鲤鱼,跳过了龙门就是成功。因此,很多鲤鱼在这里都要经过精心动魄的奋斗才能成功。可是这条鱼是一条飞鱼,一飞就过去了,跳龙门对它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可是跳龙门对它没有意义。

  穿过龙门之后,这条鱼又游激水奔流的青铜峡,进入了甘肃,直奔青海而去。一路上,这条鱼博得鱼们的不断喝彩。

  它没有在乎这些欢呼声,不停地往前游,最后游上了高原……

  雄伟壮丽的青藏高原就在眼前,然而,它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却在瞬间被冻成了一条冰鱼。

  很多年后,一群科学家在唐古拉山的冰块中发现了这条还保持着游姿的鱼———有人研究证明它是渤海湾生长的那种鱼。

  一位年轻的科学工作者感叹说:“这是一条最勇敢的鱼,逆行了那么远、那么长、那么久,比人还要伟大!”。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叹息说:“这的确是一条很勇敢的鱼,然而它只有伟大的精神却没有伟大的方向。他极端逆向的追求,最后得到的只能是死亡。”

  只有勇气,没有目标,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变成被冻成冰的鱼。行动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成功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创造工作环境,优化工作程序

  卡耐基说:“如果桌子上堆满了信件,报告、备忘录之类的东西,即使这些东西已经处理过,也能使人产生混乱、紧张和焦虑。更糟的是,它会让人觉得自己有非常多的事要做,可不是没时间做,就是做不完。”

  像清理办公桌这样的小事,是应该当天就进行的。办公桌上乱糟糟的,影响观瞻不说,还会让你觉得有很多的事需要你去做,却又无从着手。这种情绪足以使你患高血压、心脏病和胃溃疡。

  芝加哥西北铁路公司的董事长罗西· 输廉斯说:“一个书桌上堆满了文件的人,若能把他的桌子清理一下,只留下手边有待处理的事,他就会发现他的工作更容易,也更实在。我们把这种清理叫做料理家务,这是提高效率的第一步。”

  宾州州立大学医学院的教授约翰·史托克博士,曾在美国医药学会全国大会上宣读过一篇论文《生理疾病所引起的心理并发症》。

  在这篇论文里,史托博士说:“如果常常有一种必要或是不得不然的感觉,那么你一辈子就有做不完的事。”

  他的这种说法的确不错,像清理桌子,做各种决定等等,这些基本的事情往往给你造成压力———这种不得不做,那种也必须做,你当然就有永远做不完的事了。

  著名的心理治疗家威廉·山德尔博士,曾经用这种简单的办法让一个病人避免了精神崩溃。这个病人是芝加哥一家大公司的高级主管,他初到山德尔博士诊所去的时候,非常紧张、不安,而且很忧虑。他说他可能会精神崩溃,可是他没有办法辞去工作,他需要帮助。

  山德尔博士说:“这个人正把他的问题告诉我,这时我的电话铃响了起来,是医院打来的电话。我没有与对方多讨论问题,立即作出了决定。我刚把电话挂上了,铃声又响了。这次是一件很紧急的事情,我花了一点时间讨论后,说出了自己的处理意见。第三次来电打忧我的是我的一个同事,为一个病得很重的病人征求我的意见。当我和他讨论完了之后,我转过身来准备向我的病人道歉,可是他并没有不愉快的表情,而且非常的开心。”

  这个人对山德尔博士说:“不必道歉了,大夫!在刚才的那十分钟里,我想我已经知道我的问题出在哪里了。我现在就回我的办公室,改一改我的工作习惯……可是在我走之前,你能不能让我看看你的书桌呢?”

  山德尔博士打开他书桌的几个抽屉,里面都是空的———只放了一些文具。

  那位病人说:“请你告诉我,你没有办完的公事都放在哪里?”

  山德尔说:“都办完了。”

  病人接着问:“那么你还没有回的信放在哪里呢?”

  山德尔告诉他说:“都回了,我的规则是,信决不放下来。我都是马上口述回信,让我的秘书打字。”

  六个星期之后,那位高级主管把山德尔博士请到他的办公室去。他整个地改变了,他的办公桌也不一样了。他打开办公桌的抽屉,抽屉里不再有还没做完的公事。

  这位高级主管说:“以前我这两个办公室里有三张写字台,把我整个人都埋在我的工作里,事情永远也做不完。和你谈过以后,我回到办公室里,清出一大堆的已经处理过的报表和旧的文件。现在我只需要一张写字台,事情一到立即解决。再也没有堆积如山的做不完的公事威胁我,让我紧张和忧虑了。可是,最让我想不到的是,我完全恢复了健康,我现在一点病也没有了。”

  一个人能不能达到目标,很多都直接与细节有关,与习惯有关系。怜悯之心,人皆有之,用这种心态营养自己和他人吧。

  在某大学旁边的一家早餐店里,走进来一位衣冠楚楚的人,随便点了一杯牛奶和油炸馒头,走在桌边就慢慢地吃起来。这时,一位中年妇女,看样子40岁左右,可是实际年龄30左右,手里提着一个篮子,一眼就盯上了这位男士的皮鞋。几乎是一种默契,男士很自然地把脚伸了过去,看这位妇女粗糙的手在光滑的皮鞋上流动。

  几乎在同一时间,一个老头走了过来。这位老头手脚上都长满了癞疮,还加上一个跛脚,用令人作呕来形容简直是恰如其分的。男士的眼睛早就看见老头了,可是他故意低着,一定是害怕老头的这副尊容影了自己的食欲。老头向男士伸出肮脏的手,嘴里什么也没说,因为这个架势一定是行乞。男士不是舍不得那块儿八毛的,而是看不得老头的样子,看来讨口也应该有一个不损市容的长相。

  店主人看到这种情况,害怕这样的肮脏老头坏了自己的生意,急忙走了过来,拿出几张皱皱巴巴的零钱,叫老头快走。可是老头谢过主人之后,又晃动手中已经变成黑色的塑料瓶,要一杯水。老板用手指了指,意思是让自己到茶桶那里自己盛。可是,老头很少见到这样的场合,所以一片茫然。

  这一切,男士都看得清清楚楚,可是他没有这种闲心转过身去帮老头盛茶水。男士的脸上出现了一丝红色,好像在为自己行为感到抱歉。妇女拧开瓶盖,甩了甩里面残水,在龙头下面接了一瓶水,然后又用本来已经够脏的手把瓶口擦干净,拧紧瓶盖,递给老头,说了声“走好”。

  做完了这一切,妇女回到男士的身边,接过男士递过来的钱,数也不数,就又去揽自己的生意去了。

  男士走出门去,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他想,自己作为一个博士,怎么连一点怜悯之心都没有呢?阳光照在他的脸上,他低头看着自己的皮鞋,觉到自己也应该多一点同情心,何必那样?

  人是应该有一点怜悯之心的,有人说过,世界上最温柔也最有震撼力的就是怜悯。怜悯是情感的一脉活水,有时漾开一片柔波,有时翻起一阵波澜,不仅可以体恤别人的心扉,还可以净化自己心灵。

  我们的心灵不要被冷漠和自私代替了。怜悯是人用心灵点燃的人为之烛光,她温柔而细腻,可以感悟生命!

  事有轻重缓急,凡事不论孰大孰小、孰轻孰重,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会让你一头雾水,整天忙忙碌碌,困苦不堪,到头来很多关系重大的事却没有办好。这是很不划算的。有的人很多小事都一概不管,工作看起来“丢三落四”,可是到头来还是他们得到上司的青睐。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做的是重要的事,他们能按照重要性先对工作进行排序,然后按照顺序有计划地做。

  查尔斯·卢克曼,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在12年内变成了培素登公司的董事长,每年10万美元的薪金,另外还有100万美元的进项。

  他为什么如此成功呢?

  卢克曼说:“就我记忆所及,我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因为那时我的头脑要比其他时间更清楚。这样我可以比较周全地计划一天的工作,按事情的重要程度来安排做事的先后次序。”

  富兰克林·白吉尔是美国最成功的保险销售员之一,他不会等到早晨五点才计划他当天的工作,他在头一天晚上就做这样的计划:已经计划好了第二天卖掉多少保险,先要拜访那些人,这些人中必须拜访的是哪几个。

  如果萧伯纳没有坚持做事的先后这一原则,那他一辈子就只能做银行出纳而不会成为戏剧家了。他拟定了计划,每天必须写作至少五页,他这样工作了九年。终于为了著名的戏剧家。

  就连《荒岛漂流记》里的鲁滨逊都有一个按小时制订的计划表。

  看到了吧,这些都是我们能做到的。虽然一个人不可能总按事情的重要程度安排计划,但按计划做事,绝对比按兴趣做好得多。

  及时解决问题,不要拖拉。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为图一天的轻闲而把事往后推,这会造成往后几天很大的工作压力。

  霍华曾经是卡耐基的一个学生,他在美国钢铁公司担任董事的时候,开董事会总要花很长的时间,会议要讨论很多问题,但有结果的却很少。最后,董事会的每一位董事都得带着一大包文件回家看。

  后来,霍华先生说服了董事会,每次开会只讨论—个问题,然后做出结论,不耽搁、不拖延。这样所得的决议也许欠缺研究。但是,在讨论下一个议题前,这个议题一定能形成决议。霍华先生告诉卡耐基,改革的结果非常惊人,也非常有效,所有的陈年旧帐都得到了结。日历上干干净净的,董事们也不必带着大包文件回家,大家也不再为没有解决的问题而忧虑。

  这是个很好的办法,不仅适用于美国钢铁公司的董事会,也适用于咱们。

  很多商人都在自掘坟墓,因为他们不懂得怎样把任务分摊给其他人,而坚持事必躬亲。其结果是,很多芝麻小事使他们手忙脚乱,让他们觉得匆忙、焦虑和紧张。

  一个经营管理大事业的人,如果没有学会怎样组织、分层和监督,那他很可能在50多岁、60出头的时候死于心脏病。

  过去,卡耐基认为分层负责非常困难,而负责人如不理想也会产生灾难,但他后来发现,一个做上级主管的人如果想避免忧虑、紧张和疲劳,那他非这样做不可。实践的结果,这样做的效率最好。

  第二节 张弛有度,释放压力

  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查尔斯·伊文斯·休斯说:“人不会死于疲劳,却会死于忧虑。”让我们晕头转向的并不是工作的大劳动量,而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工作、该先做什么。所以,我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争取用最短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工作。

  学会休息不疲劳,干好了才不后悔

  卡耐基说:“拳头收回来,是为了打出去更有力,同样,休息并不是浪费生命,它能让你做事的时候保持清醒,做事更有效率。有的人却不懂这个道理,只知道拼命地干,把自己都累死了,可事情却越干越糟。”

  时下有一句话很流行,叫做“前三十年用命挣钱,后三十年花钱买命”。可是不少人对此“熟视无睹”,“充耳不闻”。因此,“过劳死”、“亚健康”等词语不断地出现在各种书报上。可是还是有很多人“置若罔闻”。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有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出问题。

  任何一位还在学校念书的医科学生,都会告诉你,疲劳会降低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而任何一位心理医生,也会告诉你,疲劳同样会降低你对忧虑和恐惧的抵抗力。所以,防止疲劳也就可以防止忧虑。

  杰可布森医生是芝加哥大学实验心理学实验室主任,写过两本关于如何放松紧张情绪的书:《消除紧张》和《你必须放松紧张情绪》,他还主持研究“放松紧张情绪的方法在医学上的用途”这一课题。他认为任何一种精神和情绪上的紧张状态,“在完全放松之后就不可能再存在了。”

  这就是说,如果你能放松紧张情绪,就不会再继续忧虑下去。

  所以,要防止疲劳和忧虑,很重要的就是:经常休息,在你感到疲倦前就休息。这一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疲劳增加的速度快得出奇。

  美国陆军的多次实验证明,即使是经过多年军事训练且很强壮的年轻人,就算在不带背包的情况下,没有每小时十分钟的休息,那么行军速度就会明显减慢。

  人的心脏每天能输出来的血液,足够装满一节运油火车车厢;每天能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用铲子把20吨煤铲上一个三尺高的平台所耗的能量。你的心脏能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而且能持续50年、70年甚至90年……

  那么,你的心脏怎么能承受这难以置信的工作呢?

  哈佛医学院的华特·坎农博士解释说:“绝大多数人认为人的心脏整天不停地跳动。事实上,心脏在每次收缩之后,它有完全静止的一段时间。当心脏按正常速度每分钟跳70次时,一天的工作时间只有9小时,也就是说它实际休息了15小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已60多岁了,却能每天工作16小时,他的秘诀在哪里呢?

  他每天早晨在床上工作到11点,他看报告、口授命令、打电话甚至在床上召开会议,午饭之后他还要睡一小时,晚上8点的晚餐以前还要在床上睡两小时。他并不是要消除疲劳,因为他根本不用去消除,他事先就防止了。因为他经常休息,所以能很有精神地一直工作到半夜以后。

  约翰·洛克菲勒也创造了两项惊人的纪录:一项是他的财产在当时世界首届一指,二是寿命也达到了98岁。他是怎样做到这两点的呢?

  一个原因是与遗传有关,他家族的人都很长寿;另一个原因就是他每天中午在办公室睡半小时的午觉,这时哪怕是美国总统打来的电话他也不接。

  丹尼尔、河西林在《为什么会疲劳》一书中写道:“休息并不是绝对地什么都不做,休息就是修补。”

  在短短的一点休息时间里,就能有很强的恢复能力。即使只打五分钟的瞌睡,也有助于防止疲劳。

  棒球名将康里·马克告诉我,每次参赛之前,如果不睡个午觉的话,他到第五局就会感到筋疲力尽了。可是,如果他睡午觉的话,那怕只睡五分钟,也能够赛完全场,而且一点也不感到疲劳。

  卡耐基拜访过伊莲娜·罗斯福,询问她在白宫做第一夫人的那12年里,是如何应付那么多繁琐事务的。她对卡耐基说,每次接见一大群人,或是要发表一次演说之前,她通常都坐在一把椅子上或者是一张沙发上,闭起眼睛休息20分钟。

  卡耐基曾经在金·奥维的休息室里,访问了这位参加世界骑术大赛的骑术名将。卡耐基发现,他在休息室里放了一张折叠床,金·奥维说,他每天下午都要在那里躺一躺, 在两场表演之间睡一个小时。他还说,在好莱坞拍电影的时候,他常常靠坐在一张很大的软席椅上,每天睡两次午觉,每次睡十分钟,这样可以使他精力充沛。”

  爱迪生认为,他无穷的精力和耐力,都来自于他能随时入睡的习惯。

  “现代教育之父”何瑞斯·曼,在他年事稍长之后也是这样。当他担任安提奥克大学校长的时候,常常躺在一张长沙发上和学生进行谈话。

  在亨利·福特80岁大寿之前,卡耐基去访问过他。卡耐基实在猜不透他为什么看起来那样精神焕发,非常健康。于是问他秘诀是什么,他说:“能坐下的时候,我绝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绝不坐着。”

  杰克·查纳克是好莱坞最有名的大导演之一,卡耐基曾建议他试一试这类方法。

  他来看卡耐基的时候,他是米高梅公司短片部的经理,常常感到劳累和筋疲力尽。他什么方法都试过了,喝矿泉水、吃维生素和其他补药,但对他一点帮助也没有。

  卡耐基建议他每天去“度度假”。

  怎么做呢?就是当他在办公室里和部下开会的时候,躺下来放松自己。

  两年之后,卡耐基再见到他的时候,他说:“我的医生说,出现了奇迹。以前,每次我和部下谈论短片问题的时候,我总是坐在椅子里,非常紧张。现在每次开会的时候,我躺在办公室的沙发上。我现在觉得比我20年来都好过多了,每天能多工作两个小时,却很少感到疲劳。”

  你如何使用这些方法呢?如果你是一位打字员,你就不可能像爱迪生或约翰·洛克菲勒那样,每天在办公室里睡午觉;如果你是一个会计,你也不可能躺在长沙发上和你的上司讨论帐目的问题。可是,如果你住在一个小城市里,每天中午回家吃午饭的话,饭后你就可以睡十分钟的午觉。这正是马歇尔将军常做的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觉得指挥美军部队的工作非常疲劳,所以中午必须休息一会。

  如果你没有办法在中午睡个觉,那么,至少要在吃晚饭之前躺下来休息一个小时,这比在吃饭前喝一杯酒有效多了,细算起帐来,这相当于喝几千杯酒。如果你能在下午五点到七点钟之间,睡上一个小时。那么,你就可以在你的生活中每天增加一小时的清醒时间。

  为什么呢?因为晚饭前睡的那一小时,加上夜里所睡的六个小时———一共是七个小时———对你的好处比连续睡八个小时更多。

  实验证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休息时间越多的话,每天的工作效率就越高。佛德瑞克·泰勒,在贝德汉钢铁公司担任科学管理工程师的时候,就曾以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他曾经观察过,工人每人每天可以往货车上装大约12吨半的生铁,而他们一般在中午就已经筋疲力尽了。他对所有产生疲劳的因素,做了一次科学性的研究,认为这些工人不应该每天只送12吨半的生铁,而应该每天装47吨。照他的计算,他们应该可以做到目前成绩的四倍,而且不会疲劳。这是一种理论,必须加以以证明。

  他从搬运工里选了一位施密特先生,让他按规定时间来工作,由专人拿着表来指挥他:“现在搬起一块生铁,走……现在坐下休息……现在走……现在休息。”

  结果其他人每天只能搬12吨半,而施密特却能搬47吨。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他的工作能力从未减弱过,这是因为他在疲劳之前就有时间休息:每小时他大约工作26分钟,而休息时间却有34分钟。他休息的时间要比工作时间多。可是他的工作成绩却差不多是别人的四倍!

  再重复一遍,照美国陆军的办法去做———经常休息;照你心脏工作的方法去做———在疲劳之前先休息。这样就能使你每天的清醒时间多一小时。

  放松你的眼睛,缓解你的神经

  紧张是一种习惯,放松也是一种习惯,而坏习惯应该消除,好习惯应该保持。正如前文所说,疲劳容易让人产生忧虑,我们应该学会放松。

  怎样才能放松呢?是先从思想上还是先从神经上开始?都不是,应该先从肌肉开始,首先您要放松眼部肌肉,因为你全身最重要的器官,就是你的眼睛。然后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放松您的脸部、颈部、和整个身体。

  芝加哥大学的艾德蒙·杰可布森博士说,如果你能完全放松你的眼部肌肉,你就可以忘记你所有的烦恼了。

  在消除神经紧张方面,眼睛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眼睛消耗了全身能量的四分之一,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眼力很好的人,常感到“眼部紧张”,因为他们自己使眼部感到紧张。

  究竟用什么方法放松眼部肌肉呢?开始的时候,先想如何放松你的眼部肌肉和脸部肌肉,不停地说着:“放松……放松……放松,再放松!”要从脸部肌肉到身体中心,都能感到轻松和舒适。

  任何时候能够放松,任何地方也能够放松,只是不要花费力气去让自己放松。所谓放松,就是消除所有的紧张和力气,只想到舒适和放松。

  以擅长写长篇小说闻名的女作家薇姬·贝姆曾说,她小时候遇见过一位老人,教给她一生中所学过的最重要的一课。

  有一次,她摔了一跤,碰破了膝盖,扭伤了手腕,有个曾在马戏团当小丑的老人把她扶起来,在帮她把身上灰尘拍干净的时候,这个老人对她说:“你之所以会碰伤,是因为你不知道怎样放松自己。你应该假装你自己软得像一双袜子,像一双穿旧了的袜子。来,我来教你怎么做。”

  这个老头就教薇姬·贝姆和其他的孩子怎么样跑,怎么样跳,怎么样翻跟头,还一直对他们说:“要把你自己想像成一双旧袜子,那你就能放松了。”

  这也是著名的女高音嘉莉古淇所用的办法。海伦·吉卜生告诉卡耐基,他常常看见嘉莉古淇在表演之前坐在一张椅子上,放松全身的肌肉,而且下颚松得象脱了臼一样。这种做法非常不错,可以使她在登台的时候,不至于感到太紧张,也可以防止疲劳。

  其实,放松的方法很多,例如,要使你自己像孩子一样,完全没有紧张的感觉。

  下面是帮你学会怎样放松的五项建议:

  1.请看关于这方面的一本好书———大卫·哈罗·芬克博士所写的《消除神经紧张》。我还建议你看一看《为什么会疲倦》,这本书的作者是丹尼尔·何西林。

  2.卡耐基在工作的时候,常常在桌子上放上一双红褐色的旧袜子,提醒自己应该放松到什么程度。如果你找不到一双旧袜子的话,一只猫也可以。你是否曾经抱过在太阳底下睡觉的猫呢?当你抱起它对,它的头就像打湿了的报纸一样蹋下去了,印度的瑜伽术也教你,如果你想要放松,应该多去瞧瞧猫。

  我从来没有见过疲倦的猫,也没有看到过患精神分裂症、风湿病,或担忧得染上胃溃疡的猫。要是你能学猫那样放松自己,大概就能避免这些问题了。

  3.工作时采取舒服的姿势。

  要记住,身体的紧张会产生肩膀的疼痛和精神上的疲劳。

  4.每天自我检查五次,问问自己:“我有没有使自己的工作变得比实际上的更繁重?我有没有使用一些和我的工作毫无关系的肌肉?”

  这些都有助于你养成放松的好习惯。

  大卫·哈罗·芬克博士说:“那些对心理学最了解的人都知道,疲倦有三分之二是习惯性的。”

  5.每天晚上再检查一次,问问你自己:“我到底有多疲倦?如果我感觉疲倦,这不是我过分劳心的缘故,而是因为我做事的方法不对。”

  丹尼尔·何西林说:“我算算自己的成绩,不是看我在一天工作结束后有多疲倦,而是看我多不疲倦。”

  他还说:“如果哪一天过完后我感到特别疲倦,或者是我感觉自己的精神特别贫乏的时候,我就会明白无误地知道,这一天不论在工作的质上,还是在工作的量上,都做得不够。如果每个企业家能学会这一点,那么因为神经紧张而致死的比例,就会马上降低了。而且,我们的精神疗养院里,也不会再有那些因为疲劳和忧虑导致精神崩溃的人了。”

  助人为乐好习惯,缓解压力有方法

  卡耐基说:“能够给人提供服务,尽心尽力做,这是很多人获取快乐的有效方法。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由此造成就产生了心理压力,发泄一下,对自己是有好处的。”

  美国纽约州有一个最著名的牧师名叫内德·兰塞姆,不管是在富人区还是贫民窟,他都拥有极高的威望。在他一生中,据不完全统计,一万多次亲临临终者的床前,聆听临终者的忏悔———他的这种献身精神不知感化过多少人。

  1967年,兰塞姆已经84岁了,由于年龄太大,他已经不能去帮助那些需要他帮助的人了。大多数时间,他都躺在教学楼里,准备自己用生命的最后几年写一本书,把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死亡等方面的认识告诉读者。

  他多次动笔,几易其稿,可是都感觉没有说出他心中要想告诉人们的金玉良言……

  有一天,一位老妇人来敲拜访他,说自己的丈夫快要不行了,临终前很想见见他,请他代向上帝忏悔。兰塞姆是一个非常忠于职守的人,不愿让这位远道而来的妇人失望,于是在别人的搀扶下,他跟着老妇人去了。

  这位临终者是位布店老板,已72岁,年轻时曾和著名音乐指挥家卡拉扬一起学吹小号。他说自己非常喜欢音乐,当时他的成绩远在卡拉扬之上,老师也非常看好他的前程,可惜20岁时,他迷上了赛马,结果把音乐荒废了,要不然他可能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音乐家。现在生命快要结束了,而自己却一生庸碌,他感到非常遗憾。他告诉兰塞姆,到另一个世界里,他决不会再做这样的傻事,他请求上帝宽恕他,再给他一次学习音乐的机会。

  兰塞姆很体谅他的心情,尽力安抚他,答应回去后为他祈祷,并告诉他,这次忏悔,使牧师也很受启发。

  兰塞姆回到教堂,拿出他的60多本日记,决定把一些人的临终忏悔编成一本书。她认为,无论自己如何论述生死,都不如这些话能给人们以启迪。他给书起了个名字,叫《最后的话》,书的内容也从日记中圈出。可是在芝加哥麦金利影印公司承印该书时,芝加哥发生了大地震,兰塞姆的63本日记毁于火灾。

  1972年《基督教真理箴言报》非常痛惜地报道了这件事,把它称为基督教世界的“芝加哥大地震”。兰塞姆也深感痛心,她知道凭他的余年是不可能再回忆出这些东西的,因为那一年他已是一位90高龄的老人了。

  兰塞姆1975年去世。临终前,他对身边的人说,基督画像的后面有一只牛皮信封,那里有他留给世人“最后的话”。

  兰塞姆去世后,葬在新圣保罗的大教堂,他的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上将有一半的人成为伟人……

  另据《基督教真理箴言报》报道,这块墓碑也是世界上惟一一块带有省略号的墓碑。

  活着能够给人提供服务,尽心尽力做,这是很多人获取快乐的有效方法。有的人对这也不顺眼,对那也不合口味,这样怎么能快乐呢?何苦这样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每个人在工作或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由此造成心理压抑,总想发泄一下,这样做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

  某日,纽约商界名人鲍门先生外出散步,偶然听见他的下属乔治正对人抱怨他们的公司的待遇太苛刻,他的工作时间是那样的长,可上司就是不肯提拔他。鲍门听得怒火上升,几乎想立刻走过去斥责他。但是他静立了一会,等到怒气稍退后,才走过去向那个职员问道:“乔治,近来你可是受了什么委屈呢?”

  乔治一时惊惶失措,忙说:“没有什么,先生,我觉得很好!”

  鲍门仍很和悦地说:“方才你不是在说你的工作太多,公司待你不好吗?”

  乔治深感局促不安,终于承认方才的失言,并且说他感觉不快的最大原因,是由于昨天黄昏时,在泥地中坏了一个汽车轮胎。

  怒气发泄后,就须立即把心情宽松下来,这样你的怒气才算没有白白发作,反之,如果你发作后,仍把这事牢记在心,不肯忘却,那你所获的结果,一定将是不堪想像的,而且无论你到什么地方,都很难与人相处。

  聪明的人会依照自己的个性,选择一种最适当而有效的泄怒方法,并将它养成习惯,那么当那危险的怒火上升时,就不难立刻将它消失于无形了。

  记住:把你的怒气发泄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可以使你养成遇到任何大事都镇定自若的忍耐力。

  请注意,无论什么事情,想通了就开心。

  宋朝著名的禅师大慧门下有一个弟子名叫道谦,他参禅多年,仍无法开悟。一天晚上,道谦诚恳地向师兄宗元诉说自己不能悟道的苦恼,并求宗元帮忙。

  宗元说:“我能帮你的忙当然乐意之至,不过有三件事我无能为力,你必须自己去做!”

  道谦忙问:“是哪三件?”

  宗元说:“当你肚饿口渴时,我的饮食不能填你的肚子,我不能帮你吃喝,你必须自己饮食;当你想大小便时,你必须亲自解决,我一点也帮不上忙;最后,除了你自己之外,谁也不能驮着你的身子在路上走。”

  道谦听罢,心扉豁然洞开,快乐无比,他感到了自我的力量。

  在世界上生存着的每一个人都必须主要依靠自己才能生存,不要希望依靠别人解决自己最重要的问题。树立起这种自助心,很多事情都会变得很容易。

  心病用心药,竞争治疾病

  卡耐基说:“把心底里的话说出来,就等于给你的心病打了一针强心剂。”这与现代医学在人身上预植抗体有异曲同工之妙。

  卡耐基的助手乘飞机去波士顿参加一次不寻常的医学实验,正式的名称叫应用心理学,目的是治疗一些因忧虑而得病的人,而病人中的大多数是精神上感到困扰的家庭主妇。

  这个实验是这样产生的:

  1930年,约瑟夫·普雷特博士,发现了一个问题:来波士顿医院求诊的女患者中,有很多人生理上根本没有毛病。有个女病人的两只手由于“关节炎”而无法活动,另一个患者因为“胃癌”的症状,痛苦不堪,其他人有头疼的、腰疼的,都是长年发作,无法制止。

  但经过最彻底的医学检查后却发现,这些妇女生理上完全正常,最后医生们得出结论:这些妇女的病根在她们的大脑,只要让她们把自己的毛病都忘了,根本不用吃药,她们的“病”就会痊愈。

  列第一但普雷特博士同时还认为,单单叫她们“回家去把这件事忘掉”是不会奏效的。于是他开了这门“应用心理学”的实验班,希望帮助他们根治心理上的疾病。

  对他这种作法,医学界一开始是怀疑者居多。结果却是意想不到的好。这个班开设以来来,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参加实验后“痊愈”。有些“病人”在这个班上了好几年课,几乎像上教堂一样虔诚。

  卡耐基的助手与一位上了9年而且很少缺课的妇女谈话,这个妇女说,她刚来时深信自己有肾炎和心脏病,这使她忧虑、紧张,有时甚至突然看不见东西,于是她又害怕会双目失明。可现在她身体状况良好,虽然已经有了孙子,可是看上去好像只有40多岁。那时,自己几乎想一死了之,可后来在这儿懂得了忧虑对人的害处,学会了怎样消除忧虑。

  她说:“现在我有资格说,我的生活太幸福了。”

  这个班的医药顾问罗丝·海芬婷大夫认为,减轻忧虑最好的药就是“跟你信任的人谈论你的问题”。

  罗丝·海芬婷说:“我们把这称作净化作用。病人到这里来的时候,可以尽量讲她们的问题,直到把这些问题完全赶出她们的脑子。一个人独自忧虑的时候会造成精神上的损失。我们应该让别人分担我们的难题,我们也得分担别人的忧虑。我们必须感觉到世界上还有人愿意听我们的话,也能够了解我们。”

  卡耐基的助手亲眼看到一个妇女,在说出她心里的忧虑之后,感到一种非常难得的解脱。他有很多家务事方面的烦恼,而在她刚刚开始谈论这些问题的时候,她就像一个压紧的弹簧。

  然后一面讲,一面渐渐地平静下来了,等到谈完了之后,她居然能面露微笑了,这些困难是否已经得到了解决呢?没有,事情当然不会这样简单。她之所以有这样的改变,是因为她能和别人谈谈,得到了一点点忠告,一点点同情。真正促成变化的,是其有强有力的治疗功能的语言。

  就某个方面来说,心理分析就是以语言的治疗功能为基础的。从弗洛伊德的时代开始,心理分析家就知道,只要一个病人能够说话———仅仅只要说出来,就能够解除他心中的忧虑。

  为什么呢?因为说出来之后,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看到我们的问题,能够看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没有人知道确切的答案,可是我们所有的人都知道“吐露一番”或是“发发胸中的闷气”,就能立刻使人觉得畅快多了。

  所以,下一次我们再碰到什么情感上的难题时,为什么不去找个人谈一谈呢?

  当然,我并不是说,随便到哪儿逮一个人,就把我们心里所有的苦水和牢骚说给他听。我们要找一个值得信任的人,跟他约好一个时间,也许找一个亲属,一个医生,一位律师……然后对那个人说:“我希望得到你的忠告,我有个问题,我希望你能听我谈一谈,你也许可以给我一点忠告。也许旁观者清,你可以向我提供一个认识问题的新角度。当然,即使你不能做到这一点,只要你肯坐在那里听我谈谈这件事情,也等于帮了我很大很大的忙了。”

  不过,如果你真的确实找不到一个人可以谈一谈的话,你可以向森林里的大树诉说,还可以把它倾诉在你的日记里。

  下面还有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

  1.准备一本“提供灵感”的剪贴簿,你可以贴上自己喜欢的可以鼓舞你的诗,或者是名人的格言。往后,如果你感到精神颓丧,也许在本子里就可以找到治疗的药物。波士顿医院的很多病人,都把这种剪贴薄保存了好多好多年,她们说这等于是替你在精神上“打了一针”。

  2.不要为别人的缺点太操心。不错,你的丈夫确实有很多缺点。可是,如果他是个圣人的话,恐怕他根本就不会娶你了,对不对?学习班上有一位妇女,通过学习,发现她自己恰恰是一个专门苛责别人、爱挑剔、还常常拉长脸的妻子,当别人问她“如果你的丈夫死了,你会怎么办”的问题时,她才发现自己的短处。她当时着实大吃一惊,连忙坐下来,把她丈夫所有的优点列举出来,她所列的那张单子可不短呢。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嫁错了人,不妨也试试这种方法。也许,在看过他所有的优点之后,你会发现他正是你希望遇到的那个人哩。

  3.要对你的邻居感兴趣。对那些和你在同一条街上共同生活的人,抱有一种很友善也很健康的兴趣。

  卡耐基说,曾经有一个女人,觉得自己非常孤独,因为她一个朋友也没有。有人劝她试着把她下一个碰到的人做主角,编一个故事。于是,她开始在公共汽车上,为她所看到的人编故事。她假想那个人的背景和生活情形,试着去想像他的生活怎样。

  她坚持这样做了一段时间,以至于到后来,她碰到不认识的人也会很轻松的和人家聊天。因此,她交了好多朋友,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

  现在,她变成一个很讨人喜欢的人,生活得非常快乐。

  4.每晚上床之前,先安排好明天的工作。在班上,他们发现很多的家庭主妇,因为做不完的家务,而感到很疲劳。她们好像永远也做不完她们的工作,老是被时间赶来赶去。为了要治好这种匆忙的感觉和忧虑,他们建议所有的家庭主妇,在头一天就把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好。结果呢?她们能完成许多工作,却不会感到像以前那么疲劳。同时还因为有成绩而感到非常骄傲,甚至还有时间休息和打扮,每一个女子每一天都该抽出时间来打扮,让自己看起来漂亮一点。我认为,当一个女子知道她外表很漂亮的时候,就不会“紧张”了。

  5.避免紧张和疲劳的惟一途径,就是放松。再没有比紧张和疲劳更容易使你苍老的事了。也不会再有别的事对你的外表更有害了。卡耐基的助手,在波士顿思想控制课程里,听到负责人保罗·强森教授谈了很多很多我们已经讨论过的原则———那些能够放松的方法。在十分钟放松自己的练习结束之后,他几乎坐在椅子上睡着了。

  的确,作为一个家庭主妇,一定要懂得如何放松自己。你有一点强于别的地方———只要想躺下随时就可以躺下。而且你还可以躺在地上。地板对脊椎骨大有好处。奇怪的是,硬硬的地板比里面装着弹簧的席梦思床,更有助于放松自己。

  下面就是一些可以在你自己家里做的运动。你先试上—个时期,看看对你的外表有多大的好处。

  1.只要你觉得疲倦了,就平躺在地板上,尽量把身体伸直。如果你想翻身就翻身,每天做两次。

  2.闭起你的眼睛,像强森教授所建议的那样说:“太阳当头照,天空蓝盈盈,大自然很宁静。我———大自然的孩子,也能和宇宙和谐一致。”

  3.如果你不能躺下来,因为你正在炉子上煮菜,而没有这个时间,那么,只要你能坐在一张椅子上,得到的效果也完全相同。在一张很硬的直背椅子里,像一个古埃及的坐像那样,然后把你的双手向下平放在大腿上。

  4.慢慢地把你的十个脚趾蜷曲起来———然后,让它们放松;收紧你的腿部肌肉———然后,让它们放松:慢慢朝上,运动各部分的肌肉,最后一直到你的颈部。然后,让你自己的头向四周转动着,好像你的头是一个足球。要不断地对你的肌肉说:“放松……放松……”

  5.用很慢很稳定的深呼吸来平定你的神经,要从丹田吸气。印度的瑜伽术不错,有规律的呼吸是安抚神经的最好方法。

  6.尽量抹平脸上的皱纹,松开你紧锁的眉头,不要闭紧嘴巴。

  经过一个周的试验,你将会发现,你的魅力不减哟,你会喜欢上这种方法的,为了你的美丽。

  并且你应该参加竞争,这样你就会减少很多心病。

  有的人害怕竞争,为了避免竞争,往往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竞争是一种本能,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要完全避开竞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只有参与适当的竞争,个人、社会才能得到发展。

  在关系到切身利益时,不管是人,还是其他动物,即使斗个两败俱伤也不愿意让对方比自己多得一点儿好处,因为竞争是所有生物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

  达尔文指出,“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适用于世间一切生物生存的普遍法则。从体能上来说,人类自我保护能力与一些动物的自我保护能力相比,是比较弱的,然而人类却能够繁衍至今,无疑人类的这种竞争精神是“功不可没”的。竞争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

  竞争并不只在人们明显意识到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社会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关于骑自行车的有趣的实验,得到了这样的实验结果:

  单独一个人骑车时,平均时速为每小时25公里;有人跑步伴随时,平均时速为每小时31公里;和其他人骑车竞赛时,时速为每小时32.5公里。

  心理学家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就是他人的存在激发了人的竞争心理,虽然有很多人在参加实验的过程中并没有明确意识到这一点。

  竞争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利益的驱使。当相互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人们都希望自己超越别人,因而面临利益冲突时总是想方设法战胜别人,损人利己也在所不惜;更有甚者,为了不让别人超过自己,甚至选择损人又不利己的做法;很少有人会选择损己利人的行为。

  心理学家设计了很多巧妙的实验,但都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不特别强调合作,人们在面临抉择时一般都会首选竞争,即使在双方有共同利益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有这样一个实验:

  让参与实验的大学生两两结合,分别在X和Y之间进行选择,但不能进行商量。条件是这样的:如果双方都选择X,则每人各得10分;如一方选择X,一方选择Y,则选X的人扣15分,选Y的人得15分;如果两人都选择Y,则两人都扣掉5分。显然,双方都选X,这是最佳选择,对双方都有利;但由于不能进行商量,双方都不知道对方会选什么,如果自己选X,就有可能冒失去15分的威胁,双方的差距将达到30分。因此,为了保证自己不比别人差,只能选最稳妥地策略,也就是选择Y。而实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参与实验者都选择Y。这一选择虽然对自己没有利益,但是对对方也没有利益。

  有人说“一个中国人一条龙,三个中国人一条虫”,这是说:中国人竞争有余,而团队合作不足。国人普遍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要害怕竞争呢?

  健康心理 卡耐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