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晚年的“不快”与唯一安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13:14
周作人晚年的“不快”与唯一安慰
      现存20世纪我国最长久的日记,据我所知,要算《周作人日记》了——从1898年2月18日开始,记了整整68年半,到1966年8月23日夜,记下最后一行字。
周作人是长寿的,活了83岁,享年与伟人齐。
但是周作人晚年,老夫老妻之间一直争吵不休。日记里经常有“不快”的记录。仅就1961年而言:“晚又不快,近日几乎无一日安静愉快过日者,如遭遇恶魔然”(3月30日),“又复发作,甚感不快,深以无法摆脱为苦恼,工作不能,阅书亦苦不入”(4月2日),“又复不快,每日如是,如噩梦昏呓,不堪入耳”(4月3日),“又复不快,所谓不知活言者也”(4月14日),“终日不快,如遇鬼祟,一似故意寻衅者然,殆非云冤孽不可也”(6月4日),“下午无端易作,大为不快,惟有归之因缘运命而已,殆非死莫救也”(8月20日),“上午又复易作,但在自己不知警惕,亦咎由自取耳,以后当勉作聋哑,或为死人,则尤善耳”。(9月26日)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安慰”可言?
出狱后的周作人,说的刻薄一点活的就像个蛆虫。为了讨生活,他不得不把他和鲁迅早年的逸事拿出来贩卖。生活的窘迫使他的日本太太整天吵闹不休,有人看见白发苍苍的他们撕打在一起,满地翻滚。“寿则多辱”,庄子的这句话从他的嘴里说出来分外凄凉。
无休止的使双方都痛苦不堪的争闹,加速导致最后的结局。1962年4月6日五时半,救护车送信子往医院。当晚周作人“灯下独坐,送往医院的人们尚未回来,不免寂寞之感,五十余年的情感,尚未为恶詈所消灭,念之不觉可怜可叹,时正八时也,书此志感”。 4月8日“下午得医院电话云信子于一时死去”。当晚,在给香港友人的信中说:“内人不幸于4月8日下午病故于北大医院,享年七十五,平素信佛教,尤崇拜观音。今适于佛成道日死去,或者可以稍得安慰欤。”当夜,“睡不甚安”。
周作人对他晚年日记中频频出现的“不快”,在一切皆成过去以后,曾有过确切的说明,揭示了他在恋爱与家庭生活中的难言之隐。但是他的日本老婆信子病逝后,周作人想起信子生前的种种好处,而产生无限追怀之情。1963年4月8日,周作人在日记里又深情地写道:“今日为信子周年忌辰,忆戊申(1908年)年初次见到信子,亦是4月8日也。”同日相识,又同日相别,命运就这样兜了个大圆圈。
1965年4月8日,是羽太信子病逝三周年的日子。周作人这天的日记说:余今年一月已整八十,若以旧式计算,则八十有三矣,自己也不知怎么活得这样长久。过去因翻译《路吉阿诺斯对话集》,此为五十年来的心愿,常恐身先朝露,有不及完成之惧,今幸已竣功,无复忧虑,既已放心,便亦怠惰,对于世味渐有厌倦之意,殆即所谓倦勤欤。狗肉虽然好吃,久食亦无滋味 ( 厌字本意从甘,犬肉) 。陶公(陶渊明)有言,聊乘化以归尽,此其时矣。余写遗嘱已有数次,大要只是意在速朽,所谓人死消声灭迹,最是理想也。
1965年4月26日,周作人重立遗嘱——
“余今年已整八十岁,死无遗恨,姑留一言,以为今后治事之指针尔。死后即付火葬,或循例留骨灰,亦随便埋却。人死声销迹灭,最是理想。余一生文字无足称道,惟暮年所译希腊对话,是五十年来的心愿,识者当自知之。”
周作人认为自己“一生文字无足称道”,惟暮年所译《希腊对话》乃是“五十年来的心愿”呀!这话可不是轻易说说的。
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浩劫大难就要临头吧。
1966年8月“文革”初起,周作人还与中学生一起争读小红书《毛主席语录》;8月23日夜,周作人在灯下写了最后一页日记:“上午阅毛泽东论文艺。”
他当然不知,这将成为他的“绝笔”。
第二天,一群红卫兵冲进来,宣布对他进行“无产阶级专政”。开始是院内的红卫兵,后来又串联外面的红卫兵,一连好几次,全家被洗劫一空,连住的榻榻米也被砸成许多窟窿。抄家之外,就是批斗。周作人年老病弱已是不堪一击,于是就长时间地罚跪,并把他撵到狭窄、潮湿的洗澡间、厨房,每餐只以苞米面粥充饥。……此时的周作人,已无任何反抗的能力,惟有默默忍受罢了。
周作人被抄家以后,鲁迅博物馆的几位工作人员专门去看望了他,并且留下了惨烈的记忆——
当我们走进他被关的小棚子里时,眼前呈现的一切确实是惨不忍睹。昔日衣帽整齐的周作人,今日却睡在搭在地上的木板上,脸色苍白,身穿一件黑布衣,衣服上钉着一个白色的布条,上面写着他的名字。此时,他似睡非睡,痛苦地呻吟着,看上去已无力站起来了,而且几个恶狠狠的红卫兵却拿着皮带用力地抽打他,叫他起来。看到这种情景,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只好赶快离开……(叶淑穗:《周作人二三事》,载《鲁迅研究动态》1988年第2期。)
面对如此非理性的疯狂,终生追求理性精神的周作人自然无话可说。他只是一再地要家属设法弄安眠药来,以便尽快了结此生。
他的死却又是那么叫人唏嘘。1967年5月6日下午4时,他的苦难总算结束了。
请继续点击,参看:
文化名人的个性
看哪!周作人“五十年来的心愿”
文章引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