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杰:点燃曹禺戏剧创作的民国美女王右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18:00
张耀杰:点燃曹禺戏剧创作的民国美女王右家时间:2010-09-28 14:41 作者:张耀杰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355次
  曹禺本姓万,名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100年前的1910年9月24日(旧历8月21日),出生于湖北潜江的万氏塾馆。作为中国现代最为著名的影剧创作大师,曹禺一生共创作、翻译、改编了15部影剧作品。在这15部影剧作品中间,与社会现实最为贴近的,是创作于1936年的《日出》。按照曹禺本人的回忆,假如没有风华绝代的民国美女王右家直接点燃他的创造灵感,他是不可能创造出陈白露这个戏剧人物的,自然也就不可能创作出经典戏剧《日出》,以及并不经典的另一部戏剧作品《桥》。
  一、陈白露与民国美女王右家
  1936年6月,由靳以、巴金主编的《文季月刊》在南京创刊,创刊号上发表了《日出》第一幕,至第4期连载完毕。  1950年代夏梦在《日出》中扮演的陈白露。 民国美女王右家。(南方周末)
  《日出》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剧中的女主人公陈白露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女学生,父亲去世之后没有了经济保障,只好依附于大丰银行经理潘月亭,被包养在某大都市的大旅馆里过着见不得阳光的“放荡,堕落”的“发疯的生活”。她从前的“朋友”或者说是初恋情人方达生,从乡下老家前来英雄救美,却在与她相处的几天里,逐渐认识到整个社会的不公与黑暗,最后一个人昂首走向由砸夯的工人们所象征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阳光天堂。不愿意追随方达生离开大旅馆的陈白露,只好吟唱着她的诗人前夫“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的天堂神曲喝药自杀。剧中其他的出场人物,也面临着既是绝对专制的“阎王”又是绝对有余的“财神”的神秘人物金八,主宰操纵的一场替天行道、天诛地灭的天谴天罚。
  1962年4月3日,《光明日报》刊登张绰、张卉中采访曹禺的访谈录《老作家谈创作》,其中记录了曹禺对于陈白露的生活原型王右家的不点名回忆:
  “这个女人,长得漂亮极了,跟我的一个朋友很要好。后来这女的上了大学,又到美国去留学,回来之后,跟一个有妻子的报社总编辑搞在一起,这样的一个人物,使我想起社会上许多这一类的人,觉得非把她写出来不可。但是真的坐下来写之后,陈白露又不是原来那个女人了,许多情节都不一样。”
  这里所说的“报社总编辑”,指的是1932年1月离开上海到天津任《益世报》社论总撰兼南开大学政治系教授的罗隆基,字努生。关于罗隆基与王右家之间的风流情事,田本相在《曹禺传》中介绍说:“见过她的人都说她长得很漂亮,没有多么高的文化,但举止却落落大方。当时,她和《益世报》的罗某某同居了,罗某某去南开大学讲课,王小姐也跟着他坐汽车去,她的风流艳事在文化界流传着,她的打扮、风度都使人刮目相看。但她却不是交际花。”
  田本相在《苦闷的灵魂——曹禺访谈录》中,记录了曹禺晚年关于王右家更加详细的介绍,只是把王右家的名字错写成了王又佳:
  “点燃陈白露形象的王小姐,她的父亲和我的父亲要好,是朋友,我就是这样同她认识的。……王小姐叫王又佳,她父亲和我的父亲是很好的朋友,都是湖北人,确切地说,她不是我戏里人物的模特儿,就像蘩漪似的,有这么一点影子;但王小姐这个影子,和我心中的人物形象,这么一碰,陈白露就出来了,要是没有这么一碰也出不来。方达生有靳以身上的东西,当然靳以有他的长处,他很会做编辑喽!靳以曾经和这位王小姐好过,当然这不要提了。”
  与曹禺所说的“我同她家不十分熟”恰好相反,曹禺的侄子万世雄的奶妈王振英回忆说:“曹禺的同学倒是常来,我记得的有章方叙、王又佳。”
  章方叙笔名靳以、方序、苏麟、陈涓、章依等,与小他一岁的曹禺是天津南开中学时代的同班同学。另据曹禺的继母薛咏南的干女儿邹淑英回忆,“王又佳的母亲与曹禺的母亲是干姐妹,交过兰谱,也是潜江人”。“说起王又佳,她是十八九岁去美国并落难于美国的,……回国后,她常来看干妈,那时不过二十来岁,她母亲跟干妈也很不错。王在抗战时去了重庆,跟罗隆基离婚了。抗战胜利后在北平又与人结婚了(这个人曾是阮玲玉的丈夫),还给干妈发来了很考究的帖子,干妈没去。”
  曹禺的前妻郑秀,晚年在接受曹树钧采访时回忆说:“王又佳在美国留过学,交往的都是上层人物,达官贵人。曹禺的好友靳以曾经追求过王又佳,靳以人大气,老实,在女中教书,后被王背弃,为此精神上大受刺激,整天咒骂女人,发誓决不再娶妻子,曹禺还劝靳以‘要娶也不要娶这种女人’。”
  二、曹禺对王右家的一往情深
  依照常识理性,南开中学时期的章靳以和曹禺,很有可能是同时爱上了王右家,这种恋爱更多的是青春期男子一往情深的单相思。黄佐临在接受田本相采访时,还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介绍了成年之后的曹禺依然对王右家一往情深的旧情往事:
  “陈白露的模特儿我见过,此人姓王,叫什么我忘了。她是罗隆基的情人,人们叫她王小姐,长得很漂亮。曹禺跟这个王小姐是有交往的,相当熟悉;他自己就是那个方达生了。潘经理我也见过,天津一个银行的经理,是外交部副部长章文晋的父亲,与罗隆基是同学,在英国也是同学,又在南开大学共同教课。罗隆基是结了婚的,经常同老婆打架。王小姐是官僚的女儿,家里有钱,她不是陈白露那种交际花。北京、上海都没有像她这样漂亮的。在重庆时,曹禺常提起这个王小姐,他还陶醉那段生活。王小姐又漂亮又聪明,但是她文化并不高。我想排《日出》,但找不到一个像王小姐那样漂亮的人。”
  前外交部副部长章文晋的父亲是章以吴,他与小自己一岁的周恩来是天津南开中学的同班同学。章以吴的妻子朱淇筠,是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及代理国务总理的朱启钤的二女儿。章以吴进入社会之后很快成为“天津一个银行的经理”。到了1936年,26岁的南开小校友曹禺创作《日出》时,就把39岁的章以吴和40岁的罗隆基,当作了大丰银行经理潘月亭的生活原型。
  1974年1月,王右家的闺中密友、同时也罗隆基婚外情人的吕孝信,在台湾《传记文学》第24卷第1期发表长篇回忆文章《忆一对欢喜冤家——王右家与罗隆基》。按照吕孝信的介绍,王右家和吕孝信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毕业后,一起考入宣外大街的春明女中,之后又一起考入北京女子大学。她们原本约定要一起到美国去读书,没有想到王右家突然离开。两三年后的1931年,没有拿到学位的王右家又突然返回。关于王右家的美丽,吕孝信写道:“对于她的美我欣赏得最多,因为从小我就和她是死党,看见她成长——由一个黄毛丫头变成一个美丽的少女。我认为她最美的地方不是在她的面孔体型,而是在她的动作和她的气质上。她动作时的美,我以为纵集天下美女于一堂也无法与之相比。她的一举手一投足,都给人一种如音乐旋律的美感。”
  吴孝信出生于1910年,刚好与曹禺是同龄人。而王右家要比吕孝信一大两岁,与章靳以的年龄更加接近一点。出生于1896年7月30日的罗隆基,比王右家大13岁左右。王右家出国之前,已经与义母的儿子订下婚约。当她从美国归来时,未婚夫恰好不在国内。于是,她在上海与罗隆基(努生)一见钟情。罗隆基与王右家的婚外同居,一直维持到1938年前后的重庆时期。由于罗隆基的妻子张舜琴要与她的一个学生结婚,终于同意与罗隆基办理离婚手续。王右家随后便与被她昵称“骡子”的罗隆基正式结婚。
  据章诒和在《这样事和谁细讲》一书中考证,由于王右家无法接受罗隆基在情书里与杨度的女儿杨云慧谈婚论嫁,只好选择离家出走,时间是1943年6月28日。抗战胜利后王右家从英国回国,与罗隆基在上海正式办理离婚手续,并且很快结识已故电影演员阮玲玉的丈夫唐季珊,随后在北平嫁给唐季珊做了第五任太太。王右家的自我解嘲是“老大嫁作商人妇”。
  三、曹禺的《桥》与王右家、罗隆基的情爱传奇
  曹禺1945年前后在重庆写作《桥》时,与南开老校长张伯苓与恩师张彭春兄弟,以及周恩来、邓颖超、罗隆基、王右家、钱昌照等知名人士都有交往。他在见证王右家与罗隆基之间的传奇婚变的同时,自己也陷入与妻子郑秀与婚外情人方瑞之间一男二女的三角婚恋。为了奖赏《桥》中留学归来的钢铁专家沈承灿的爱国热情,曹禺刻意为沈承灿安排了两名女子团团转的三角关系。剧中的梁爱米是以王右家为生活原型的陈白露式的交际花,她凭着自己的天生丽质,对于懋华钢铁公司董事长、像《日出》中的潘月亭一样有钱有势的何湘如一再拒绝;却苦苦单恋着“青梅竹马的玩伴,从小就别别扭扭,一见面就得争起来”的沈承灿。但是,当沈承灿的未婚妻归容熙出现在梁爱米面前时,她不仅没有表现出丝毫嫉妒,反而心甘情愿地成全着他们的婚事。从这个角度上讲,梁爱米与归容熙身上,也寄托着曹禺对于自己的妻子郑秀与婚外情人方瑞的一种情爱梦想。在这种情况下,他在舞台提示中一往情深地介绍了以王右家为生活原型的梁爱米:
  “她廿五六岁,上天给了她一副不能再美的外表,同时也给了她更难于捉摸的性情。……虽然如此,她的心里倒也有一个小小的角落还保持着干净,真挚,和温暖。她和沈承灿是青梅竹马的玩伴,从小就别别扭扭,时常吵架,一直到今天,他们还是无止境地一见面就得争起来。她对承灿有一种分不得的感情,怕只有这一点感情才是心灵中最纯洁的了。”
  “廿五六岁”恰好是曹禺1936年前后写作《日出》时王右家的年龄,而不是他写作《桥》时王右家的实际年龄。留在曹禺记忆之中并且让他一往情深的,显然是王右家与罗隆基闹得满城风雨的婚外情爱。田本相在《苦闷的灵魂——曹禺访谈录》中,记录有晚年曹禺的另外一段话:“王小姐岁数和我们差不多,后来到美国去了。我写《桥》的时候,其中也有她一点东西,但也不是她了。就是那个沈承灿的朋友,古先生的一个姘头,高级的,有钱的,这样又从王小姐身上分出一点来。罗隆基到了北京,一天给她打两次电话,我都觉得邪门。”
  需要说明的是,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人物之间,所存在的只是激发灵感、点燃创作的精神性关系,戏剧创作的虚构想象从来都是不受现实生活的拘泥限制的,戏剧人物与生活原型之间也是不能完全划等号的。
  (照片说明:按照吕孝信的说法,王右家“不太上照,照片中她的美丽,不及她本人十分之一”。迄今为止能够确认的王右家照片,只有她与罗隆基的一张效果很差的合影,从中实在看不出她曾经风华绝代的女性之美。所以本文只好配以1950年代香港影视明星夏梦演出《日出》时的一张剧照。)
 来源:《南方周末》2010年9月23日
[文章来自共识网:http://new.21ccom.net/articles/rwcq/article_201009282032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