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网友:杜聿明看林彪与粟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0:41:57
两个人是解放战争中最优秀的战区指挥官、立战功最大的,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都是同意的。有意思的是,一个在十大元帅中排第三,一个是十大将之首。不过跟其 它人之间,其实不需要怎么比的。比如朱德,林彪六十年代曾说:他是什么总司令,是光杆司令。至于彭,虽然位高权重,但手下不过2万多将士;刘伯承还有得一 比,可惜的是中野挺进大别山后部队实力下降太厉害,以至于打个黄维兵团,还需要东野支援,而且是担任南边的主攻任务。陈虽然一直是粟的顶头上司,但战争开 始时一出手,就在泗水打了败仗,到处做检查不说,饶曾经跟老毛商量,提出“以粟代陈”。至于华野的军事指挥,基本上是由粟负责的,这一点陈也多次提到。当 年华东地区的老百姓在自家大门口贴的最多的一副对联就是“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下面的贺龙,基本上呆在晋绥军区(山西西北部)一带作为 西北的后方基地,没怎么打仗,到了共军在西北战场处于攻势的时候,怕以后再没仗打了,才带了一个兵团协同经营西北。罗是政委,一般说来,在授勋中是不太容 易的,但毕竟他是老毛秋收起义时的手下。到于聂,本来华北的晋冀察边区是共军最强的解放区之一,只是因为解放战争初期坚决于执行了中央裁军的指标,导致力 量削弱太大,以至整个华北地区军事上一直没什么起色,多数情况下充当东北战场的配角。徐身体一直不好,后来带病以晋冀鲁豫地方部队为基础,在晋南打了几个 城市。叶则一直呆在统帅部。
主要就看粟和林的了。
粟和林,我个人以为是粟略胜一筹。不过确实是在伯仲之间。
说到比较两个将领,我就想起以前上高中时,大家讨论三国里谁打得过谁的问题,这本来就是一个“关公占秦琼”的问题。是说不清楚的。不过,聊作一比吧。
下面是我的比较:
1、从资历上相距甚远
当林参加南昌起义(是随后才由二十五团去汇合的,没有参加,林为此耿耿于怀,呵呵)林是连长,粟好象还是个班长;林在红四军二十八团当团长时,粟 是他手下的一个连长;当林是红一军团(中央红军的第一主力)时,粟是一个非主力部队的师长,长征时,粟属于不重要的留守部队,当时叫啥抗日先遣队,实际上 就是打游击,后来到了浙南,最后剩下只300人的部队。至于解放战争开始时,林则是八年抗战一直在苏联养病,但回国后一到东北,开始职务不是很明确的高, 败到松花江北后,则集党政军权于一身,这可是在拥有四分之一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东北呀,而林当时还不是政治局委员。粟开始是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中与山 东合并后是东野副司令。

2、从手中的实力和作战对手看,跟田忌与齐王赛马好有一比:林掌握的是共军的“上驷”对国军的“中驷”,而粟则是用共军的“中驷”去对国军的“上驷”。具体如下:
(1)手中的部队
林手中的部队是在抗战时期开赴山东开辟根据地(其实这才是共产党最重要的根据地)的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6万多人以及新四军主力第三师3万多人,还有 就是从华北等地抽调的2万多干部,注意,是干部,而不是部队。当时初步就是一百个团架子。这实际上共军在解放战争初期的老本中最大的一块了。不久,东北共 军的部队达到20来万,其中十多万野战部队。
粟的部队底子是新四军中的部队。本来新四军的实力就远逊于八路军。不过山东解放区留下了一些。成立华野时,有三十万野战部队、三十万地方部队。
(2)后方支援
从解放区解放看,山东解放区要强于东北,不过这只是从人和的角度看的,从经济基础、工业实力看,则山东远不能跟东北比。这也是共军在东北下血本的原因之一。
(3)对手
开始时国军东北五个军,后来增加到7个,全是美械装备,里边有国军五大主力之新1军、新6军。但从兵力总量上看,最后虽然变成50多万,但主力部 队开始时是十来万,后来达到二十多万。一直不足,东北共军数量上一直占优(后期达到80多万)。而东北面积大、点线多。部队不足,对于以点线为攻防核心的 国军来说,是致命的。反过来,则成了东北共军的优势,因为共军本来就是人海战术,一百个团架子,小意思啦。
山东一直是国军进攻的重 点,多的时候达到24个整编师(军),60多万部队,多数为美械、半美械师,其中有五大主力中的三大主力:74师、十一师、第五军。此外,其他部队也很 强,比如第二十五师,桂系的第七军等,这些部队比西北胡宗南的要强得多,阎老西的,远了去。而山东战场离国统区最近,调兵也很方便。津浦路徐州以南,直到 后期才被共军占据。这是国军最重要的输送线。

3、两人之间颇多相似之处
(1)对军事及作战指挥的 执着甚至痴迷。两人都有对着作战地图做功课的习惯,都曾经几天几夜不睡觉在作战室里。都对其它比如政治啦、地方工作啦没什么兴趣。林虽然党政军大权集于一 身,但实际上对其它两方面工作基本上不过问。粟则是一个纯粹的军事领导人。我记得布莱得雷曾经这样评论自己和巴顿:我打仗是因为他们教我打仗,而巴顿打仗 是因为他热爱打仗。一个领域的天才,可能往往是由热爱和专注开始的吧。
(2)成长过程皆是从基层开始的。林为黄浦四四期生,军事生涯 的起点是见习排长,粟未上过正规军校,只念过培育小学教师的师范。起点是士兵。相比之下,聂的起点是黄埔教官,陈是部队里的文书。关于军事天才与“文 凭”,我每每看到老蒋“谁谁是黄埔四期的,你们是一期”的什么之类的话,就好笑。如果打仗仅仅靠正规的军校教育就能培养的能力的话,它最多也只能是一门科 学,更何况在科学领域里,也不是个个都能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多数人只不过是算“专业人士”,混口饭吃而已。军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和艺术,尤 其是是后者。名将,是打出来的,不是学校里培养出来的。更何况师兄一定比师弟厉害,那更不知从何谈起了。
(3)都具有很强的战略眼光
东北和山东其实就是共军最重要的战略区和两大实力。一举一动,不能仅仅考虑自己怕那一亩三分地。一个战区指挥官,必要有很高的战略素养。这一点,两 人身上都有闪烁。虽然他们并不负责统帅部的战略制订。举几个例子,比如当时高层认为在四方力量的作用下,和平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林很早就向中央提醒:和平 的可能性很小,作好大战的准备。如果全国都象华北那样裁军,不知道后面的结果会怎样。至于粟的战略眼光,从促成中原统一作战上,也很清楚。
(4)对战争,尤其是是当时的战争的规律,都有深刻的认识和经验。
林的经验主要是来自中央苏区,到了延安后出任红军大学校长,之后虽然任一一五师师长,但很早就去苏联治病养病了。粟在中央苏区时主要是一个学习者的身份,新四军时期是他积累经验,尤其是跟顽军作战的经验是他在解放战争初期即脱颖而出的宝贵财富。
那场战争的规律,(其实也是其它战争共有的规律),主要体现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上。即以运行战为主,通过对部队的大规模运行,形成 在力量上的局部不均衡,寻找有利于已的战机,逐步消灭敌人。唐李问答中,其实说过这个问题的:吾观兵书,无出《孙子》,孙子十三篇,无出虚实。
对虚实的把握和创造虚实条件的能力,是一个将领最重要的能力。这一点,两个人身上都体现得很充分。
(5)有主见
到了战区指挥官一级,如果只知道执行上面的命令,是不可能优秀的。在这个问题上,其它战区的指挥员都没有他们两明显。
林的“抗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四平决战,他撤走了部队,才发的电报。如果真要“变四平为中国的马德里,后果不堪设想。当时由于全国和东北 的局势太复杂,变化太快,寄希望于中央能够迅速找到最佳战略是不现实的。开始是想跟国军在东北决战,后来变成放开大道,占领两厢,而东北的局势演化的进 程,则两者都不是,而是建立了南北两个根据地。这显然要强于放开大道,占领两厢。二是后来关于打长春还是打锦州,其实春季时以为长春好打,试了以后发现不 行,到了夏秋,经过久困长围,弱敌的目标是达到了的,那是长春确实是好打的。这场争论,实难下断。毕竟我们不能从结果来看过程。股市如此,战争变如此。
粟就更明显了,开始时,要华中军区的部队北撤山东,以实现“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布局。但粟坚持在苏中打一仗,这一打,实际上创造 了解放战争的“盈利模式”。当时老毛特意发电报问:“打的确实是某某整编师吗?”苏中战役最大的意义是起到了战略侦察的作用。为全国随后的局势判断及战略 布置提供了依据。部队也通过缴获改善了装备。为以后打恶仗奠定了基础。这一结果,来自一次“抗命”
之后的“斗胆之陈”,就更重要 了。当时全国和中原战场出现了一个困局和粘局,有诗人气质的老毛,想到了战略上更大的纵深穿插,其实他在中央苏区时就构思过类似的招数,只是没有机会实 施。此时除了让刘邓进大别山外,还想让粟带三个主力纵队下江南。也许,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的粟大帅太清楚,这样会是什么结果了,(不过关于这个问 题,我们仍然不能只从结果看,还需要再讨论),因此才会斗胆直陈,才会有有后来中原战局的崭新面貌。条件是:消灭第五军。想想那时也挺有意思的。居然有交 换条件,哈哈。

我今天本来是想详细写二人的“开局”的。看看这么多人对此有兴趣。我就慎重点,先说说一些背景情况。
八路军115师及新四军3师、5师的问题:
在八路军的编制中,开始是4.5万人,不过其中有很大差异的,115师由原来的红一方面军及陕北的15军团构成,是中共的绝对主力和老毛最信任的主 力。120师是贺龙2方面的部队。129师是红四方面军的老底子。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话,是肯定会追踪长征前后这些部队、力量的动向的。
红一方面军长征后虽然只剩下万把人,但里边却集中了中共的多数精英。红四方面军在红军汇合时虽然有十万之众,但后面拒不北上,力量损失很大。要命的是:后来以他们及红五军团(宁都起义发展起来红军)组成了西路军,大败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