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艾灸的补与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6 13:47:58

谈艾灸的补与泻

健康疗法 2010-05-30 07:48:31 阅读78 评论0   字号: 订阅

 关于艾灸的实验研究 “纳脐灸”——节气灸的精髓谈艾灸的补与泻

神奇的艾灸 2010-05-24 11:29:14 阅读36 评论2 字号:大中小

自《黄帝内经》“灵枢·背腧”提出灸法补泻以来,历代医家均对其有不同程度阐发。传统的灸法补泻概念一般比较模糊,如《黄帝内经(灵枢背腧篇)提出“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在此基础上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又提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古人多以壮数、炷之大小、患者感觉、施灸日数来论述灸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令操作者难以具体实施。直到近代针灸家朱琏从施灸方法、刺激强度等方面,才较清晰地阐述了灸法的补泻。认为用艾条灸的雀啄灸、温和灸、回旋灸等灸法,如施灸时间较短则为补法;反之,若施灸时间较长,为强刺激,为泻法。但大多数的观点还是认为艾灸当以“补”为用,更适宜阳虚、气虚之人。

个人认为灸法确有补有泻,若应用得法确有奇效。我曾对100例血压异常患者(其中高血压52例,低血压48例)的艾灸临床观察发现:对52例高血压患者实施泻法,结果灸后43例血压下降至正常,有效率82%;对48例低血压患者采用补法,结果灸后100%上升至正常。多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我的体会是:灸法的补泻实际上就是一个调节与控制刺激量的操作过程,通过调控施灸的刺激量,是可以达到“虚者灸之正气得扶,实者灸之邪气得祛”的预期效果的。

        灸法作为一种外治法,其补泻作用的实现,一是通过温热的物理刺激作用于穴位体表皮肤,经皮肤穴位、经络、脏腑而发生效应,另外,也一定与刺激量(如时间、强度等)有关。既然艾灸补泻就是一个调节与控制刺激量的过程,那么何谓施灸刺激量?又将怎样调控呢?

人在生病状态下,机体的内环境失衡,中医谓之阴阳失调。艾灸的作用实质便是双向调节、纠正这个失衡的内环境,令其恢复到相对平衡状态,疾病自然也便康复。艾灸作为一种外来刺激,需要一定的刺激时间和刺激量才能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而人的机体对灸疗刺激具有一个耐受度,当刺激达到某一阈值,机体开始发生调节反应,此时的刺激量是灸疗效应的生理刺激量下限,耐受度为上限。超过这一耐受度继续施灸,受术者便出现不良反应。

施灸刺激量的大小,取决于刺激的规模、程度、速度和水平等,其中,“单位时间内的刺激量”和“单位时间”这两个要素,决定着总施灸量的大小。可用公式可表示为:施灸刺激量=刺激强度×施灸时间。式中“刺激强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施灸的刺激量;“施灸时间”指每次施灸的时间及疗程。透过这个公式不难看出,刺激强度与施灸时间是呈反相比关系的。即,如果要想达到某一刺激量,必需保证刺激强度和施灸时间这两个要素的统一。例如,刺激的强度弱(单支艾条悬灸),则施灸的时间就要相对长些。如果刺激强度强(如排灸或多孔温灸盒灸等)则施灸的时间就要短,如此,才可确保达到所要求的刺激量。

刺激量不足,固然无法达到灸疗效果。但如果灸治太过,超过了机体调节刺激的限度,也同样不能取得良效。

   综上所述:刺激强度大,施灸时间短,则达到生理刺激量速度快,此为泻法;反之,则为补法。生理刺激量上下限之间的刺激量决定疗程,刺激量维持在这一范围内,则灸疗效应可以持续。

有0人推荐   阅读(36)| 评论(2)| 分享    | 引用(1)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