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始祖——老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03:57


道家始祖——老子  

 

  老子,以超越那个时代的无边智慧写下这样一本奇书,实在让人崇敬感叹不已。

  说起道家人物,当然不可不说道家始祖老子。在道教的神仙中,老子传说成仙后被称为太上老君。不过《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整天在天宫里打卡上班,对着玉帝作揖打躬,像极了世间靠行骗吃饭的方士,哪里像清静自守,无为无念的道德高人?当然,《大闹天宫》动画片中,太上老君形象更是惨,那上面太上老君长着一副三角眼,透着奸邪之气,像个老奸贼。

  在《封神演义》中,太上老君的形象“高大”了不少,里面邪派最大的BOSS通天教主还要叫他“道兄”,此书中虽然太上老君的地位高了不少,但这个“太上老君”,门户之见极深,或暗中策划,或赤膊上阵,和道门中的其他教派争强赌胜,大打出手,结果最后也被鸿钧老祖批评教育了一回。

  太上老君更窝囊的事还有,随便一个无证上岗的茅山道士类的人物,都可以口中念念有词:“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虽然有人解释说:这并不是叫太上老君来听命令,“律令”不是指命令,是周穆王时一个人的名字,此人跑得比刘翔快多了,后来成为雷部的神。据说西北有一种神兽,形状如马,足不着地,其行如风,就是律令变化而来。所以“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的意思不是叫太上老君快来听你的命令,“急急如律令”应当是像律令般的快速,用律令的速度来形容老君反应快速的程度。正确的理解是“太上老君啊,你赶快来帮助我吧!你要像律令那样行动快速。”这是信徒求助的话,表现求助的迫切。但最算是这后一种解释,太上老君当得也不舒服,任何一个信徒一声“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就要快速“出警”,实在比110值班的警察叔叔们辛苦多了。

  好了,聊了这么多,想说的意思是,历史上真实的老子和“太上老君”的性格相差太远。真正了解到老子后,我们会发现,真实的老子比神化了的太上老君更玄妙深邃,更让人肃然起敬。

  老子又名老聃,李耳,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末年,大多认为在公元前571-471年之间(也有说在580~500年的),具体的生卒年代已无法准确考证。史书记载,孔子曾向老子问道,所以孔子和老子应该是同时代的人,与此同时,南亚的印度半岛诞生了佛祖释迦牟尼,古希腊出现了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斯,几位伟大的哲人同时降临人间,让公元前五世纪的文化史呈现出一派“超豪华”的明星阵容。

  老子的生平事迹其实也很简单,老子曾任“周守藏室之史”,这个“周守藏室”,相当于现代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珍宝馆的综合。老子大概曾长年在这里面工作,因此精研了众多的典籍资料,为他成为一代道德高人打下了基础。大家看《射雕英雄传》中写《九阴真经》的黄裳,就是因为做《道藏》中的校对工作,而无师自通,成为武学大高手,更写下《九阴真经》这部奇书。

  老子在图书馆工作了很多年后,也有了名气。于是孔子专门去向他请教。这件事《史记》中有记载,道家如《庄子》等书上也都这样说,看来应该是事实。当年的孔子地位远没有后世那样高,什么“大成至圣先师”之类的头衔,孔老二生前根本听都没有听过,所以他向老子请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过后来儒道相争时,道家往往将此事拿出来炫耀,看,你们儒家始祖孔子都向我们的始祖老子求教不是?孔子对老子的学问是非常佩服的,他对弟子们说:“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乎?”意思是说老子的学问深不可测。不过,因为孔子的思想和老子在根本上差异很大,所以孔子对老子的思想并没有接纳,儒道之间从开始分歧就有不少。

  老子闻名于世的另一个事情就是西出函谷关,写下道德五千文了。老子后来见周室逐渐衰败,小人当政,乱成一团,就离开了周地,到西边去。过函谷关时,守关的长官尹喜请他写下了《道德经》一书,然后老子出了函谷关后就再没有消息,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对于这段故事,大家基本上也都知道。不过有些地方介绍的似乎有误。在这里,不得不说明一下。

  首先,有些文章中说老子西出函谷关,就到了茫茫大漠,比如有的文章这样说:

  “老子要西度流沙到西域去,在他离开中国时却没有领到关牒”——这个文章的作者根本没有搞清楚函谷关是什么地方,函谷关在什么地方?函谷关位于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河南三门峡市约75公里,始建于春秋战国之际,是秦国当时防范其他国家进攻该国所建成的军事要塞,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此关建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时,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由此可见,西出函谷关,并非是出了中国,而是进入了秦国,函谷关并非是阿拉山口这样的地方,也不像后来的嘉峪关一样,出了后就是万里无人烟的茫茫大漠。

  另一个问题是,不少文章认为《道德经》是把关的长官尹喜勒索来的。就连有国学大师之称的南怀瑾也这样说:“老子没法,只好……被逼写了这部五千字的《道德经》,然后才得出关去。老子以变相红包,留下了这部著作,西度流沙不知所终。”

  《道德经》真是被逼着写的吗?看《史记》中,关令尹喜是这样说的:“子将隐,强为我著书。”注意,这里的“强为我著书”,不应该是强迫的意思。如果是尹喜强迫老子写书,那应该写成“尹喜留之,强为其著书”,而不应该是“强为我著书”,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先生您要隐居了,虽然你不情愿,但勉为其难,为我写一本书吧。”南怀谨自己也写道:“尹喜得到老子的仁爱,亦即得到了这五千字的《道德经》后,自己果然也成道了。因此官也不要做,或者连移交也没有办,就挂冠而去,也不知所终。”大家想想,尹喜既然也是这样的悟性极高的道德高人,能像欧阳锋逼郭靖写《九阴真经》一样逼着老子写吗?如果关令尹喜真是雁过拔毛的贪酷小吏,他也不会让老子写什么书了,还不如把老子骑的青牛扣下可以卖几个钱或者杀了吃顿牛肉呢!

  所以,《道德经》并非被逼所写。如果按那种说法实在是太冤枉人家尹喜了。老子留下《道德经》后,确实不知所终。有人说客死于秦国的扶风,但不知道确切的史料来自何处。对于老子,道教对其有很多的传说,有的说老子在母腹中怀胎七十多年,一生下来就是老头。之所以有这样的传说,可能是因为老子幼年或青年时经常在图书馆里埋头看书,一直默默无闻,人们根本没有注意到他这个人,就像少林寺里的方丈们一直不知道有扫地僧这个人一样,又比如三国里的老黄忠,黄忠一露面的印象就是个老头儿,少年黄忠当然也存在,但可能当时天下太平,没有黄忠表现的机会,直到黄忠老年才崭露头角。老子估计也是这种情况,年岁越高,学问也日益深湛,名气也逐渐大了起来,人家才忽然认识到他。所以就有了这样的说法,似乎老子一出世就是个老头似的。

  后世道教还传说,老子西出函谷关后,就到了西域天竺,在哪里化胡为佛。也就是点化了释迦牟尼为佛。这样,道教在儒、道、佛三教中,就最风光不过了,儒家的始祖孔子向老子学过道,佛家的始祖释迦牟尼是被老子点化而成的,简直都成了老子徒弟辈的了。不过孔子向老子请教,这事有九成可信,但化胡为佛可信度几乎为零。这也说明了儒、道、佛既有不断融合的地方,也有彼此间争斗的地方。其实,老子的《道德经》中,经常教导世人:“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可惜后世的弟子们却执迷不悟,时刻想凌驾于别人头上,老子倘若有知,必将叹息。

  老子的《道德经》,作为道家思想的创立之作,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非凡的地位。老子的《道德经》只有五千字,按现在稿费千字一百的标准,也就值500块钱。但《道德经》的价值何止500块钱,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名家研究不尽,解释不完,确实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唐玄宗曾向吴筠问道,吴答曰:“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札尔。”此说可能有点过,但确实后世的道家思想,比如《庄子》等书主要都是来诠释发挥老子《道德经》中的思想的。

  遥想老子所处的那个年代,人们无知无识,大多数的人连字也不认识,甚至连笔墨纸张也没有,而老子,却以他超越那个时代的卓绝智慧写下这样一本奇书,实在让人崇敬感叹不已。玄元九仙主,道冠三气初。应物方佐命,栖真亦归居。

贻篇训终古,驾景还太虚。孔父叹犹龙,谁能知所如。这是吴筠所写的《高士吟》诗,诗是为称赞老子而写的,虽然有些道教中香烟缭绕的味道,但对老子的崇敬之情却正和我此刻的心情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