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老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1:34:05

中国美学(一) 老子
( 山路/评记)
威灵仙/于郑州

老子和孔子,谁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开端颇有争议,具史料记载老子比孔子早一百多年。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1-道是混沌的。是天地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是混沌的,它不依靠外力而存在,它包含形成万物的可能性。原始是朴玄恍惚“有无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2-道产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负阴而报阳,冲气以为和。”“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3-道是没有目的没有意志的。“道法自然。”“遭常无为而无不为。”道虽然产生万物,但它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主宰。“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名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4-道是自己运动。它处于永恒的“逝”、“远”、“反”的运动之中,“独立”运动既自己运动之中。正是“道”的这样运动,构成了宇宙万物的生命。
5-“道”是无和有的统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从作为“天地之始”来说,“道”是“无”。所谓“无”就是“无名”、“无极”、“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是无规律性、无限性。所谓“道”是没有具体形象的,是不能单凭感觉把握的。这就是老子所谓“寂兮寥兮”,所谓“大象无形”,“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所谓”夷”、“希”、“微”。从另一个方面,从作为“万物之母”,又是“有”,“有”就是有规定性、差别、界限。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这就是“有”。所以“无”和“有”并不是两个东西。都是“道”。“道”具有“无”和“有”这双重属性。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是混沌和差别的统一。
有的文章的作者看到老子说“道”产生万物,“道”本身有时感觉不到的,就认为老子的“道”是一种精神性东西,相当于柏拉图的“理念”。这种看法的根据是不充分的。因为在《老子》全书中,我们找不到关于“道”的精神性的明确规定。“道”生万物,但产生万物的东西不一定是精神性的东西。“道”看不见,摸不着,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一定是精神性的东西。当然,在《老子》全书中,我们也找不到关于“道”的物质性的明确规定。但是老子说过;“道法自然”老子还说过;“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用这个没有没有意志、没有目的的“道”,否定了有意志的“上帝”、“天命”。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说,老子的哲学体系在总体上带有唯物主义的倾向。
“气”和“象”是和“道”紧密联系的。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段说说明“道”尽管是恍惚窈冥,却不是绝对的虚无。“道”包含有“象”、“物”、“精”。“道”是真实的存在。
所谓的“精”,就是“气”。这段话就是“道”包含气。气是阴阳和中产生出来。所以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就是气,也就是道包含有阴阳这两种对立和生命就是气,也就是道。万物都包含有阴阳者两种对立 方面的倾向,而在看不见的气中得到了统一。
既然万物的本体和生命是道,是气,那么象(物的形象)也就不能脱离道和气。如果脱离道和气,象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就成为毫无意义的东西。老子关于道气象的论述,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以及艺术形象形成了一系列特殊的看法。美学家认为,审美客体并不是孤立的、有限的“象。”“象”必须体现“道,”体现“气,”才成为了审美对象。审美观照也不是对于孤立的,有限的“象”的关照。审美观照必须对于“象”的观照进到对于“道”的关照(既老子的所谓玄鉴),魏晋南北朝美学家宗炳讲;“澄怀观道”、“ 澄怀味道”。审美观照的实质并不是把握物象的形式美,而是把握事物的本体和生命。正因为这样,美学家们又认为,审美观照不能被孤立的“象”和生命。正是因为这样,美学家们又审美观照不能被孤立的“象”所局限,而应该突破“象”,应该取之“象”外。取之“象”外,就比较容易讲到对对“道”的观照。唐代美学家提出了“境”这个范畴。“境”就是对于“象”的突破。“境”生于“象”外。唐代把“境”作为审美客体因为“境”比“象”更能体现“道”。同这样对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的特殊看法相联系,中国古典美学认为,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当中必须表现宇宙的本体和生命(道气)只有这样,艺术作品本身才有生命力。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的“气韵生动”的命题,就是思想的概括。“气韵生动”成了几千年来中国绘画的最高美学法则。关于审美客体、观照以及艺术的生命一系列的看法,他们是哲学的根源。就是老子:“道”、“气”、“象”的论述。谁能说老子的哲学对古典美学影响不大,谁又能说中国古典哲学对中国古典美学影响不大?
老子论“有”、“无”、“虚”、“实”。
虚空,并不是绝对的虚空,中间充满了气。正因为有了这个虚空,才有万物的流动、运化、才有不竭的生命力。
房子是空的人们才可以在里居住,盆是空的才可以盛物。车轮中心的圆孔是空的才可以转动。孔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风匣)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又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总之,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虚实”的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虚实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概括了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的美学特点。认为艺术形象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的反映有生命的世界。前面提到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气韵生动”的命题,的“气”不仅表现于具体的物象,而且表现物象之外的“虚空”。这条原则不同于西方古典美学的艺术的重要美学特点。
老子的论“美”、“妙”、“味”
老子有段名话;天下皆知美而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故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的这段话有两点值得注意;一这说的美已经明确地把“美”与“善”区别开来了。二区别显示“美”和“丑”、“善”和“恶”、“有”和“无”、“难”和“易”的对立性。“美”早就有人提出过但给“美”的这两个规律性他的第一个,而且成了独立的美学范畴。这在美学是有重要意义的。
老子对艺术的态度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否定艺术在社会上的和人的精神的价值,简单的否定。认为艺术可以诱导欲望。对穷人是不可取的。后来的墨子和韩非否定艺术也是受他的影响。但老子的这段话也给美感和快感作了区分,但是他并不认为声色犬马之乐是实用而不是“美”。正相反,他认为声色犬马之乐是“美”而不是实用的,他们引起的美感,而不是生理上的美感。“为腹”,就是实用的他产生生理的快感;“为目”就是美的东西,他产生美感。“五音”、“五色”是“为目”而不是“为腹”,也就是说“五音”、“五色”是美的东西而不是实用的东西,所以应予以排除。老子站在“为腹不为目”这样一个狭窄的实用立场,而不是站在美的立场否定“五音”、“五色”的。
老子对形式美也是持否定态度的。每个时期的特殊性是不同的,老子的时期是诸侯争霸的时期。他就极力的反对各国用漂亮的言辞欺骗对方,达到驾驶对方的目的。老子说;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大巧若拙,大辨若讷。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是以圣人……光而不耀。老子的这个思想对后人影响是很大的。韩非的主张“君子取情去其貌”,汉代《淮南子》“白玉不琢,美珠不文”,都是受老子的这种思想有血缘关系。老子说的“拙”,成了后代很多艺术家竭力追求的一种审美趣味、审美风格。老子的“光而不耀”成了后代很多人追求的一种审美理想,特别是人格美的理想。
老子的“味”。
老子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这个“味”不光是美学范畴又是美学标准。尽管不它规定还不具体,还不丰富,它还是在今后的发展当中不断取得自己的规定性,从而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淡乎其无味”,并不是否定一切美感,而只是提倡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平淡的趣味。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正如“无为”是一种“为”,“无味”,在一种味。王弼注;“以恬淡为味”,所谓“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来的晋代陶潜、唐代王维在创作中、唐末司空图在理论中,宋梅尧臣、苏轼都继承发展了老子的这个思想。在中国美学史和艺术史影响很大的审美趣味,审美风格,最早就是源于老子的美学。
老子的“妙”
用来评价书画,“微妙”、“神妙”,分品有“神”、“妙”、“能”、“逸”。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妙”和“道”是联系在一起的,和“徼”都是“道”的属性。所以,“妙”是体现“道”的无规律性、无限性的一面,而“徼”则是体现“道”的有规律性和有界限性的一面。“玄”更偏重说明“道”的无限性。与“妙”的属性更接近。所以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法自然所以“妙”又出于自然。老子否定“美”但不否定“妙”。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柯;涣兮,其若凌释;郭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妙”发展成为美学范畴用的广泛。
中国古典美学有个重要特点。往往不限于概括具体的审美对象或审美过程的某种特点,而是同古代思想家对于宇宙的看法密切相关,因而往往包含有形而上的含义。如果脱离古代思想家的宇宙观,这些美学的范畴就会失去深刻的、丰富的内涵,变成一个空壳。
老子论“涤除玄鉴”
“涤除玄鉴”就是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迷信,使头脑变的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老子认为一切观照都要进到对于万物的本体和根源的观照,既进到对于“道”的观照。这就是认识的最高目的。这就叫“玄鉴”。
怎样对“道”观照呢,对具体事物的观照和对“道”的观照是什么关系呢?老子没有讲清。有的著作说老子的“玄鉴”讲的是一种神秘主义的直观,实际上是一种内心观照。有的著作讲的是理智与经验统一的直观。还有的著作认为讲的是一种否定感觉经验的畏理论的认识论。我觉都不充分。没有直接包含重视感觉经验的意思,也没有直接包含排除感觉经验的意思。所谓的“玄鉴”也只是要求说对“道”的观照。不是感觉经验和神秘主义。前面讲的”有“和“无”的双重性,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对“道”的这种性质来说,也并不是绝对排除人们通过感觉经验把握它的可能性。至于老子说的;“绝圣齐智”、“为道日损”、“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等等的话,在历史上重来就有不同的解释,并不足以论证老子就是一个否定感觉经验的知识的神秘主义者。第二,是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观复”就是观照万物的根源、本源。是说保持虚静的态度,才能观照宇宙万物的变化以及本源。
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如齐国的管子学派荀子讲;“虚壹而静”,显然和老子的命题有血缘关系。韩非也讲“思虑静则故德不去,孔窍虚则和气日人”,“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之正”。庄子把老子的“涤除玄鉴”的命题发展成为“心斋”、“坐忘”的命题,建立了审美心胸的的理论。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期,把老子的“涤除玄鉴”直接引用了文学的领域。宗炳提出了“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命题。“澄怀”、“涤除”、“心斋”。“坐忘”,也就是虚静空明的心境。是观照的必然条件。“味象”的实质在于“观道”,既老子的“玄鉴”。庄子说的“朝彻”、“见独”、“游心于物之初”。所以,宗炳南的命题包含两个意思;一审美观照的实质乃是对于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观照;一是为了实现审美观照,观照着必须有一个审美的心胸。这两层意思都是源于老子的“涤除玄鉴”的命题。按照宗炳的理解,老子的“涤除玄鉴”的命题并不排斥感觉经验。“味象”就是感觉经验。而“味象”同时就是“观道”。这就是说人们通过经验可以达到对“道”的观照。也可以说是宗炳对老子的命题的补充和发挥。
宗炳之后,陆机、刘勰也把老子的“涤除玄鉴”的命题直接引用文学创造的领域。陆机在《文赋》一开头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就是说,进行文学创造,首先要以虚静空明的心境观照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这是直接引用《庄子-知北游》中的话,强调虚静对于文学构思的重要性。
魏晋南北朝以后讲虚静的就更多了。唐代刘禹锡诗;“虚而万景人”。宋代的苏轼诗;“欲令诗玉语妙,无厌空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宋代画论郭熙也强调为了发现审美的自然,为了创造审美的意象。画家必须有一个审美的心胸。称之“林泉之声”,也就是所谓“万虑消沉”、“胸中宽快,意思悦适”。由此可见,在中国美学史上,审美心胸的理论是一个影响很大的理论。这种审美心胸的理论虽然是在庄子建立的,但他的最早的源头,却是老子“涤除玄鉴”的命题。
老子生存的年代是诸侯相竟的时代。一个思想的出现都当成法宝用在治国文化等各个领域。当孔子的时代是到处贩卖他的思想。不知老子当时是不是也为这个忙碌。但他的思想后来被接受和推广发展。一个思想的出现就应有不同的学术的辩论。来证明他的合理性科学性。在那个年代学术上的没有反对的声音,也没有其他对这个命题的辩论和深思。难免产生狭窄和偏颇的地方。老子也一样,他对美在社会上的作用就否定,认为美可以诱导欲望,不利生产。还是该国家物资富足,百姓家道殷实。说美的艺术是富人的享用的东西。他提出这个固然有当时的社会情况,就是诸侯国的竞争的时代,富国强兵是正路。他还否定了语言艺术,说是华丽的词语,诡辩游说王侯是为了驾驭和利己损彼的目的。当时虽然是像老子这样的思想家很少,但当时的军事、辩语、成语故事、历史经验等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宝贵的财富。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的哲学,美学,艺术多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光而不耀”、“淡”成为艺术家创作的作品、追求的理想和人格美的朔造。老子的“虚空”成了艺术的境界。中国画为什么画成这样,从历史当中对中国艺术有影响的美学和思想家那里,就能一点一点的找到答案。
老子不是对“美”是最早提出来的但是他是把“美”和“善”区分的第一人。用规律性把“美”和“丑”、“善”和“恶”、“难”和“易”、“有”和“无”等都是相互比较相互依赖而存在的。是用相对的规律性加以区分的。是对哲学、美学和其他学科的贡献。老子的思想美学理论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对后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欢迎你进入威灵仙的360个人图书馆
http://www.360doc.com/my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