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命的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2:58:26



     天堂,是每个追求者心中的希望。
 人生修行,生未必乐,死未必苦,贵在“正当”二字,活在“当下”乃人生在世修身养性的至高境界。怎样才能超越自我,感悟世间的道理,做到淡泊从容,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呢?禅宗有这样一句话:“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要想真正做到看破红尘忘相随,做到与天地共游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够超越名利,破苦生乐死之关,拥有一个淡泊的心态。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你禅悟的里程;用自己的体验,去开启你的心智。笔者认为佛能养心,道能养性,心中有佛人自安,心中有道人自性,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佛禅无求而无不安,悟透佛道之真谛,则世间无难事矣。因为佛道无所不在,佛法养心,能让你无处不看见佛;道法养性,能让你无处不看见道。要想让灵魂无纷扰,我想惟一的方法是用“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品德去战胜自我。落花无语是一种经过生活的千锤百炼涵养出来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气和胸襟。这种胸襟或许不能让你拥有外在的辉煌,却能让你保持端庄厚重的气度,深刻内敛的内涵使人的内心得到超越。只要我们可以让心静下来,就会真正有空灵之境,让我们的眼睛锐利起来,我们就会看到不经意处有很多至极的道理。    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也就是说想要知死,先要懂得生。 每个人对生命的解读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就会完全不同,我们常常会发现,即使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中,在同一件事情里,不同的人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这是为什么呢?人生历程,需要经历“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的过程。我相信善待我生的,也一定会善待我死,你是怎么样被安排来这个世间走的,同样,还会被好好地安排你离开的。生与死,是人生起始的两个端点,而人生就像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时,才会想起途中的遗撼。庄子之所以能够笑谈生死,是因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谛,那就是生和死,不过是一个形态的变化。不管心游世外之人,还是拘泥世内之人都不利外,都应当坦坦然然地相送,这是恒定不变的规律。但人生修行之道又不是恒定不变的,每个人禅悟乐生与禅悟乐死,得到的结果各有不同。人生在世修行要学会超越,超越这个话题,是我们今天的生活中,经常讲到的。什么是真正的超越,超越在于对于现实清醒的认知,而这个认知就在于我们能否辩别堪破生活中所有的纷扰,洞察世事,谢绝繁华,回归简朴,达到“花开无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心素如简”的境界,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   对于生命的解读,只有问自己,我要做什么样的决断,面对死亡来临时应如何坦然地对待呢? 我的观点是: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未必喜,死未必怕。生死其实没什么分别,一个人活着,不过是“做大梦”;死了就是“醒大觉”,说不定死了之后,会觉得从前活着的时候多蠢。正如做了一个悲伤恐怖的恶梦之后,一觉醒来,懊恼这恶梦实在做得太长了!为什么不早点死?在人生的历练中涵养淡定从容的定力,在潮起潮落的人生戏台上,能以一份洒脱娴静的心态来面对喧嚣的红尘,以淡定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这种境界也许难以企及,但是我们应该走在追求这种境界的路上。天堂虽诱惑,但不能悦生,也不可恶死。在有生之年应真正做到乐生,做到顺应,做到当下的快乐,活好每分每秒,真正到生死大限来临的时候,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对死亡说:我此生无憾!其实这是我们每一个平凡人可以企及的境界,这就是我对庄子在今天的一个解读。我们可以追问自己的内心,悠然心会,的确妙处难与君说。   在现实生活中,不悦生也不恶死的,能够坦然相对应的人,应该有这样几个标准: “快乐不能和万物相通的人,就不是真圣人;在这世界上,有所偏爱的人,就不是真的仁人;等待时机伺机做事的人,就不是真贤人;那么没有办法明辩利害是非的人,就不是真君子;而为名声失去自我的人,不是真正读书的有教养的人;牺牲生命而失去本性的,不是真正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去管理他人的人。”博主认为,你只有把这一切,都活明白了,你面对死亡的时候才会坦然。在人生有形的一生里面,一个人真能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己的物欲与精神,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秩序,不断超越自己的取与舍,就能永远保持一种豁达的心态,实现人生动中的平衡,那么你就永远是旋转着的陀螺,你的精神永远不会倒。只有你的肉体静下来,你的身躯才会真正倒下,而你圣洁的思想将会得到传承。当然,人们对生与死的看法,可以有全然的不同,也就是说在我已经穿越的这个生命中,我看重的是乐观、淡然、豁达、从容的思想传承,而不是生命停留的长短。所以对我来讲,朴实的思想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这就是我对于生和死这个形态的认识,它将是上苍赐予我一生都最宝贵的财富的一种感悟。一如那无言的花开花落,重归于尘,重归于土,不再惧怕青春的易逝,生命的消融。知足是人生一乐,无为得天地自然,世界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失就是得,舍得放弃才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