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人文精神 培育思辩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48:41
弘扬人文精神  培育思辩能
作者:chenlian… 资料来源:自己撰写 点击数: 44 更新时间:2007-10-9 23:11:14
baidu
弘扬人文精神  培育思辩能力
宁都中学  陈莲英
摘要: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人文精神的再认识,从中寻找到人文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以人文精神引领思想领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学科体现了较强的逻辑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在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所以本人强调在弘扬人文精神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发挥优势培育学生的思辩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精神  人文思辩能力  批判性思维方式
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以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培养、情操的陶冶、品德的磨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治学精神,而且也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应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
一、以人文精神引领思想政治教育
现在许多人在谈教育的理念,我认为这个理念应该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它决定了教育的使命、目标和标准,没有人文精神,教育就没有灵魂,就是徒有其表的教育。为什么思想政治会成为空洞、枯燥的代名词?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会给人一种说教的感觉?其实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失落。
什么是人文精神呢?我理解的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现在人们经常说的“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具体到教育上,就是要把人身上的那些最宝贵的价值通过教育实现出来,一种合格的教育就应该是把学生身上那些人之为人的价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的,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把这些价值实现出来的。教育就是育人,就是要把学生培育成真正的人,亦即人的宝贵禀赋都得到发展的人,而不是仅仅能够满足社会上、市场上某种需要的人。简要地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与此相应,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
那么,人身上到底有哪些价值是最宝贵的,是人文精神所尊重的,因而是教育应该促进它们实现的呢?我认为人身是有三样东西是最宝贵的。第一个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宝贵的,没有生命其它一切都谈不上。第二个是头脑,人是有理性能力的,有智力活动的。第三是灵魂,人是有精神需要、精神追求、精神生活的。相对于灵魂来说,就是道德教育,德育的目标是灵魂的高贵。从人性看,道德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人的社会性层次,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另一个是人的精神性层次,道德是灵魂的追求。这两个层次都不可缺少,但精神性的层次是更为根本的。康德说,人能够为自己的行为立法,就是说的这个层次的道德。人有超越于生物性的精神性,它是人身上的神性,意识到自己身上有这个神性部分,并且按照它的要求来行动,这是道德的本义。这个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它的基础是人身上的神性,是人的灵魂的高贵,它是真正自律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只在社会层面上谈道德,道德就仅仅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手段,是一种功利性的东西,是他律。我们进行道德教育,应该从根本入手,使人们意识到人的灵魂的高贵,在行为中体现出这种高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师积极挖掘教材,寻找人文精神教育的切入点,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体会到政治知识传授与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机结合,感悟何为人生的价值,何为高尚的人格。
二、如何理解思辩能力
《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其中的“思”、“辨”就是思辨一词的本意。其实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思辩能力从思考对象的层面,可区分出数理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的思辨能力这两种类型。首先,数理思辨能力方面的表现,总的印象是:绝大多数青少年的计算能力较强,分析能力较弱。比如在数学考试中,不怕复杂的计算问题,害怕复杂的分析问题;不怕测试基本知识,害怕测试应用问题;不怕遇到熟悉的类型题,害怕遭遇从未处理过的问题。这都说明同学们的分析能力相对较弱。其次,人文思辨能力方面的表现,总的印象是:想象模仿能力较强,分析概括能力较弱;善于直叙其意,不善说理和辨证看问题。
三、在坚持人文精神教育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为什么要培育学生的思辩能力
中学阶段,学生对基本概念有所形成,是学生思维认识活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时期。我认为这一时期的教学应重在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研究分析,并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在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经过中学阶段知识能力的积累中学生能对诸多问题进行自主分析、自由思辨,不管是一般要求中的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还是较高要求中的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如何使学生在想问题办事情的过程中超越平庸,摆脱幼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呢?是思辨意识,是思辨意识的培养。所谓的思辨意识是反思,是不断追问人生的精神意义,积极充实精神世界,丰富理性,思考人生、社会、历史、生命等命题的意识。也就是说,学生们能在观察社会中明辨是非,辨别优劣,分析前因后果,形成并具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只有有了这种独立思考、批判的意识,人的存在才能具有更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所谓的“我思故我在”。因为思想的财富只有进入每个具体的人的体验和反思中,才能具备生命的素质,才能对人的价值、尊严进行维护,更关切人类的命运,追求和更珍视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我们只有在平时的政治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强调“自我”意识,强调“说真话、学真知、做真人”,才能让学生真正进入一种人文状态。而这种状态注重的是思想的内核生命的价值。可以说:知识是触摸精英的头脑,思辨是震荡你自己的灵魂;知识是触摸精英的心灵,思辨是积淀你自己的文化;知识是步入智慧的殿堂,思辨是破译你自己生命的密码。时至今日,世界已进入“网络”信息时代,我们应该用新的方法去让学生学会新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获得自己切身的感受,体验自己真挚的感情,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汲取心灵的智慧,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我们应该不追求表面上的热闹与活跃,不让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压抑的潜层。我们应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心灵在课堂上飞翔,做到真正的“深思而慎取”。学生是有思想、有灵性的,要唤发学生的灵气,政治课堂是很好的契机。对培养思辩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中学政治课历来以其德育功能而成为各年级的必修课.今天,其德育功能仍需加强,它要发挥出中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的作用.但是中学政治课又不是纯粹的只讲政治道理的学科;如果只顾及这一点,那它就会显得干瘪、不丰满,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现实.其实,中学政治课作为一门学科,除了独具特色的德育功能外还应有其智育功能,那就是自身学科特色的知识和能力功能."知识"主要是政治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能力"主要是思辩能力.基本知识是政治课的基石,教师只有讲清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学生才可能凭借掌握的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觉悟,政治课才能发挥出德育功能.而思辩则是联系知识和觉悟的桥梁.思辩能力越强,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越多,觉悟才可能进一步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应是中学政治课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在注重人文精神的前提下如何培育学生的思辩能力
思辩能力的培养包括数理思维能力和人文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数理思辨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在准确理解数理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关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更多的应该靠理工科而不是考人文学科的政治。人文性的问题与数理性的问题有很大的差别。数理性的问题属于“对象是什么”的问题;人文性的问题属于“人应该如何”的问题。数理性的思考能告诉人达到一定目的的最佳手段,却不能告诉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目的。我们无法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和所采纳的伦理原则做出科学的证明,我们只能对它们做出辩护性的解释或者是说服性的论证。因而,人文性的思考就与坚持或者维护某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辩护性解释,或者与说服性论证联系在一起。人文思辨能力主要指的就是对种种辩护性解释或者说服性论证的分析、理解能力,鉴别、评估能力和选择、判断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培养人文思辨能力应当从建设良性的沟通与对话的环境开始。人文思辨能力是在良性的沟通与对话中培养出来的。这样的沟通与对话,大到东西方哲学文化的沟通与对话,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沟通与对话,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沟通与对话等;小到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与对话,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对话等。这种沟通与对话就是日常生活的本质,而日常生活则是培养人文思辨能力最鲜活的教材。人文性的政治学习本质上也是沟通与对话,如:读《论语》就是在和孔子进行沟通与对话。读书要读出生活的义理和境界来,而生活则是一本大书,如果能从生活中读出一些真知灼见来,它比从书本中学来的还要珍贵。伟大的人文精神,高尚的人文情怀,富有辨别力、判断力和洞察力的思辨能力和价值理性,就是在这种良性的沟通与对话中激荡发生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应倾注人文关怀,搭建师生平等交流对话平台,鼓励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真实表达自我所思所想。人们在沟通与对话中,一下子想要思考的事情太多,诸如事实、情感、价值等都一股脑地冒出来,好比重型卡车、小汽车、拖拉机等混杂拥挤在一起都想要同时通过路口一样。解决思维“交通堵塞”问题的办法就是把事实问题与情感问题、情感问题与价值问题、价值问题与事实问题分开,使思考者能够一次只思考一个问题,这是思考的条理性。
人们在沟通与对话中,过分关注对方的态度和立场,较少关注对方所持态度和立场的原因和理由,这种不良的思维习惯是导致思维混乱、沟通不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人文性思考中,无论是理解、评价一种态度和观念,还是选择、赞赏一种态度和观念,都不能不关注维护或支持这种态度和观念的原因和理由。比如,某些美国公民认为堕胎是在谋杀一个未出世的人。如果不问理由,这个观点看起来十分荒谬。如果坚持这种观点的深层理由是珍爱生命,维护人类生命的尊严,这种观点就有一定的道理。轻视原因和理由的另外一个灾难性后果是为对方所持的观点嫁接自己的理由。比如,当一位教师由于某位学生不专心听课而批评这位学生时,这位学生可能会认为老师是因为自己学习不好而不喜欢他;当一位学生由于老师把问题讲错了,直言不讳地指出这种错误时,老师可能会认为这位学生狂妄自大,根本就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如此等等。这种嫁接理由的做法不只是一种逻辑错误,在人文性思考中,尤其是在沟通与对话发生“短路”时,它已经演变成一种不良的思维习惯。
思维“交通堵塞”严重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短路”,导致对话的终止。发生“短路”的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造成严重的思维“交通堵塞”的原因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缺乏兼容性。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诸如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欣赏什么、不欣赏什么这样的情感态度,以及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值得怎样、不值得怎样一类的价值观念,当人们所持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发生对抗和冲突的时候,如果有一方试图用己方的态度和观念压制或者取代对方的态度、观念,沟通与对话就会发生短路。不允许与己方持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相对抗的态度、观念存在,是造成短路的原因。这个原因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允许对抗性、冲突性态度和观念的存在,不是因为它们应当存在,而是因为它们已经存在。无论我们想消除一种已经存在的态度和观念,还是想发扬这种态度和观念,总得先承认它的存在,并试图充分地理解这种已经存在的态度和观念,否则,沟通与对话就不能进行。所以,解决短路问题的办法很简单,就是以兼容性的态度和观念展开沟通和对话。一位西方哲学家怀特海曾说:“观念的变化牺牲最小,成就最大。”对于解决沟通与对话的短路问题而言,这话称得上是金玉良言。
从以上的讨论中,我们仍然不知道怎样的沟通与对话是良性的,但也多少有一些收获,那就是认识到:发生“短路”和“交通堵塞”的沟通与对话是不良的。俗话说,我们必须在游泳中学习游泳。人文思辨能力的培养必须在沟通与对话中进行,如何在沟通与对话中消除不良因素的干扰,使人文思辨能力能够健康地成长,这就是培养人文思辨能力的关键所在。
第二,怎样解决这个关键性问题?培养人文思辨能力必须更新、完善人们的思维方式,把单一的思维方式更新、完善为批判性思维方式。
在人文性知识的学习中,有一种思维方式跟海绵遇到水时的情形差不多:一股脑地吸收信息和知识,越多越好。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是:你所吸收的信息和知识越多,你就越有能力理解这个纷纭复杂的世界,你现在所吸收的信息和知识,为以后思考更为复杂的问题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海绵式思考是一种被动的思维方式,它更多地需要专心致志和死记硬背,较少地需要考问、鉴别、评估、选择等绞尽脑汁的智力活动。一旦你通过吸收知识,开始把自己变成一个思想者,海绵式思考就会暴露出严重的缺陷。在确定什么信息值得接受、哪些态度应当赞许、哪些观点应该拒绝等方面,这种被动的思维方式常常会一筹莫展。
针对上述被动的思考方式,我们倡导用一种批判性思维方式来对它们加以改善。从思维方式上讲,批判性思维本质上属于反思性的思维方式。思考有两个层面:思考的层面和反思的层面。反思听起来挺吓人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思考能力并且要经常运用它。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缺少反思的思辨能力,失败是成功之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论语?学而》说:“吾日三省吾身”,它不但强调反思对处事、交友、学习的重要性,而且把反思看作是人的优秀品质之一。通常把批判性思维理解为面对做什么或者相信什么而做出合理性决定的一系列思考技能和策略。其中的一项重要技巧就是恰当地进行提问。
比如,针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争议和对话,首先,应针对他们争议或讨论的问题进行提问。比如:争议或讨论的问题属于描述性的,还是属于规范性的?诸如“SARS的病因是什么?在激励性的教育环境中,儿童的智力能否提高?”这类涉及描述世界是怎样的问题,就属于描述性的问题,或者叫做事实性问题,诸如“食用野生动物是否应当全面禁止?时髦的事情是否值得追求?”这类涉及世界应该如何的问题,就属于规范性问题,或者叫做价值性问题。
其次,要针对他们所做出的辩护性解释或者说服性论证进行提问。比如:所坚持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理由与结论是否有较强的证据支持关系?议论是否遗漏了重要的信息资料?词句和概念的使用是否清晰准确?对方的解释与论证是否存在错误?等等。总之,恰当地进行提问是批判性思维的灵魂,提出高质量的批判性问题,不仅使你能够从纷繁的信息中提炼出清晰、透彻的东西,而且使你能够积极参与对方的思考,以互动的方式进行良性的沟通与对话。
我们还可以针对思考者自身来提出一系列批判性问题,比如:在阅读与聆听、沟通与对话中是否导入了自己的先入之见?你所做出的提问是在关心真理和价值,还是在试图排斥和消灭你心目中的异端邪说?当你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挑战时,是否摆脱了自欺欺人的感情纠葛,冷静客观地接受或者拒绝一项建议或忠告?如此等等。总之,作为思考者自我批判的一种方式,它能帮助我们克服模仿式思考的缺陷,提高鉴别、评论的水平和选择、判断的能力,有利于人们提出经得住检验的新观念和新思想。
当然,思辨能力同熟悉材料是不可偏废。光有思辨能力而不熟悉具体而丰富的相关材料和全面系统的相关知识,至多只能做最无意义的毫无内容的争辩,他的“思辨”也往往会因为绝无根据而导致荒唐。但是,如果仅有各种文化知识和理论知识而缺乏必要的思辨能力,也将一事无成:要么只能面对浩瀚无边的“知识”望洋兴叹,要么总以为自己始终是遨游在材料的“知识”海洋中,得出的结论自然是有“根据”的,导致荒唐,二者可谓殊途同归。通过开展人文精神方面形式多样的座谈会、系列讲座,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得以渗透;通过开设自讲课、讨论课、辩论课,引导学生去归纳,鼓励学生辩难解疑,增强独立性,是自己的思辩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国平《人文精神与教育》《周国平人文讲演录》选载
(2)徐俭《在自主研究性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中学教学参考
(3)薛峰文:《现代教育报》
(4)廖惠贤《浅谈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