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家园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53:08


中國皇家園林 
 
一、历代皇家园林中典范之作--北京颐和园
      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时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康乾盛世"时期,乾隆皇帝凭借充裕的国库积蓄,吸收中国历代造园艺术之精华,连续施工15年,建成了这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御园。1860年,清漪园与圆明园等同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清廷不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此园,并于两年后命名为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洗劫,1902年清政府又予重修。颐和园是清朝末叶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绪曾在这里坐朝听政、颁发谕旨、接见外宾;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颐和园于1928年正式辟为公园;由于国弱民穷,频经战乱,至1949年,颐和园已是满目疮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款对颐和园进行重大整修,使其恢复清漪园时期的景观。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面积达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各式古建筑3000余间,内藏上自商周、下至晚清的各类珍贵文物4万余件,各种园林植物40余万株,素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誉。       颐和园的正门为东宫门,由宫门进入仁寿门,是以仁寿殿为主的朝政建筑,这里是清朝帝后驻园期间处理政务的地方。仁寿殿西面分别建有慈禧太后看戏用的德和园大戏楼、光绪皇帝及皇后居住的玉澜堂、宜芸馆及慈禧太后的寝殿乐寿堂。   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是金黄色琉璃瓦顶的排云殿建筑群,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起,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顶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距山面湖,统领全园;西堤一带风景绝佳;堤上六桥,形态互异、婀娜多姿;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卧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水中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神话传说中?quot;海上三仙山";在湖畔岸边,还建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镇水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厅等景点建筑。       万寿山北麓,仿西藏寺庙建造的四大部洲建筑群庄严雄伟;山脚下,清澈的湖水随山型地貌演变为一条舒缓宁静的河流,顺地势而开合,依山型而宽窄;两岸树木蓊郁,蔽日遮天,画栋雕梁,时隐时现;后溪河中游,有模拟江南水肆建造的苏州街,钱庄、当铺招幌临风,茶楼、酒馆画旗斜矗;沿河而东,有小园环池而筑,游廊相连,厅堂楼榭,精致典雅,为著名的园中之园--谐趣园……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倾力营建的最后一座皇家御园,颐和园继承了我国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又大量汲取了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菁华,兼有北方山川雄浑宏阔的气势和江南水乡婉约清丽的风韵,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典型反映了中国皇家园林特有的精神追求。中国古代的等级观念、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渗透于全园之中:中国哲理阴阳虚实的对比关系,通过山水对比的布局,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全园宫殿的排列组合遵循了儒家学说所规定的纲常伦理;昆明湖上三?quot;仙岛"的设置是道家希求长生不老思想的体现;构筑于万寿山上的寺庙佛阁,又显示了乞求佛陀庇护的祝愿。这一切均倾注于充满诗情画意的湖光山色之中,达到了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化境,堪称中国园林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集自然美景和人文意趣于一体的典范之作。     二、北京北海

  北海位于北京故宫西北,是我国现存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一处古代帝王宫苑。素有人间“仙山琼阁”之美誉。这里原是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的皇家“离宫御苑”。明、清两代,北海与中海、南海合称三海。清乾隆年间大规模扩建,现存建筑多为那时所建。北海全区可分为琼华岛、团城、北海东岸与北岸四个部分。面积为68公顷,其中水面约占39公顷。总观北海全园的建筑布局,以白塔为中心,以琼华岛为主体的四面景观。琼华岛是全园的中心,岛上建筑、造景繁复多变,堪称北海胜景。东部以佛教建筑为主,永安寺、正觉殿、白塔,自而上,高低错落,其中尤以高耸入云的白塔最为醒目;西部以悦心殿、庆霄楼等系列建筑为主,另有阅古楼、漪澜堂、双虹榭和许多假山隧洞、回廊、曲径等建筑。     三、 北京静宜园

  静宜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香山,是清代的一座行宫御苑。清康熙年间(662-1722),就香山寺及其附近建成“香山行宫”。乾隆十年(1745)加以扩建,翌年竣工,改名“静宜园”。这座以自然景观为主、具有浓郁的山林野趣的大型园林包括内垣、外垣、别垣三部分,占地约153公顷。园内的大小建筑群共50余处,经乾隆皇帝命名题署的有“二十八景”。内垣接近山麓,为园内主要建筑荟萃之地,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如宫殿、梵刹、厅堂、轩榭、园林庭院等,都能依山就势,成为天然风景的点缀。静宜园于清咸丰十年(1860)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两次遭受外国侵略军的焚掠、破坏之后,原有的建筑物除见心斋和昭庙外,都已荡然无存。但它的山石泉水、奇松古树所构成的自然景观,仍然美不胜收。     四、北京恭王府花园

  恭王府位于前海西街,总面积为一百多亩。府邸有中、东、西三组院落,后花园名萃锦园,有三条轴线和府邸对应。花园东、南、西三面被马蹄形的土山环抱。中路进园门,穿越山洞门后,豁然开朗,正中置一峰石,名“飞来峰”。峰东为“流杯亭”,峰北正中有一凹形的水池,面池是一组厅堂。中部庭园有一座石山,为全园主景。山前有小池,池后是山洞,可盘旋上洞顶的平台,台名“邀月台”。台上的榭是全园中轴线上最高点,居高临下全园在望。石山后面有一列书斋,名为“蝠厅”。西路以一个长方形大水池为主景,池中心有岛,岛上有水榭。池北岸有一卷棚顶的大厅,和水榭成轴线相对。东路是一组建筑庭院和戏楼,用爬山廊连接中路的厅堂。恭王府花园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是研究明清造园艺术不可多得的实例。     五、北京故宫御花园

       御花园位于北京故宫中轴线的最北端,在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公元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园中不少殿宇和树石,都是十五世纪明代遗物。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但也有祭祀、颐养、藏书、读书等用途。

        御花园占地一万一千多平方米,全园南北宽80米,东西长约140米,有建筑二十余处。园内建筑布局对称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各式建筑,无论是依墙而建还是亭台独立,均玲珑别致,疏密合度。 
        御花园以钦安殿为中心,园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布局紧凑、古典富丽。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钦安殿左右有四座亭子:北边的浮碧亭和澄瑞亭,都是一式方亭,跨于水池之上,只在朝南的一面伸出抱厦;南边的万春亭和千秋亭,为四出抱厦组成十字折角平面的多角亭,屋顶是天圆地方的重檐攥尖,造型纤巧,十分精美。两座对亭造型纤巧秀丽,为御花园增色不少。    
        倚北宫墙用太湖石叠筑的石山“堆秀”,山势险峻,磴道陡峭,叠石手法甚为新颖。山上的御景亭是帝、后重阳节登高的去处。园中奇石罗布,佳木葱茏,其古柏藤萝,皆数百年物,将花园点缀得情趣盎然。园内现存古树160余株,散布园内各处,又放置各色山石盆景,千奇百怪。如绛雪轩前摆放的一段木化石做成的盆景,乍看似一段久经曝晒的朽木,敲之却铿然有声,确为石质,尤显珍贵。园内甬路均以不同颜色的卵石精心铺砌而成,组成900余幅不同的图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戏剧、典故等,沿路观赏,妙趣无穷。
  六、北京故宫建福宫西花园

        建福宫西花园建于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位于故宫内廷西六宫的西北侧,东为重华宫,南为建福宫,西、北两面邻接宫墙,其原址为明代的乾西四所、五所。因其主体建筑为建福宫,故称其为建福宫花园。又因该花园地处内廷西侧,亦称西花园,为帝后休憩、娱乐的场所。建福宫花园坐北朝南,东西长67米,南北长64米,占地面积3850平方米。以延春阁为中心,周围散布有敬胜斋、碧琳馆、凝晖堂等建筑。它们大小不一,高低错落,内以游廊相连,并配有山石树木,虚实得当,堪称融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艺术特色于一体的佳作。而且它布局十分独特,不像御花园、慈宁花园等故宫花园追求左右平衡对称,因此在中国古代宫廷园林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园内是一个以静怡轩、慧曜楼一组建筑为主体的院落,甚为封闭、安谧。西边以延春阁为主体建筑,倚宫墙建有吉云楼、敬胜斋、碧琳馆、妙莲华室和凝晖堂。它们不仅以富华、艳丽的建筑立面遮蔽了平直的宫墙,而且在一片楼宇、花廊纵横的空间里衬托出延春阁的高耸和宏伟。延春阁的南边,叠石为山,岩洞磴道,幽邃曲折,古木丛篁中,饶有林岚佳趣。 
        建福宫西花园的建筑形式,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不仅为其作了大量诗赋,并将众多自己喜爱的珍宝玩物存放此处,后来在决定兴建乾隆花园时,还下令以建福宫花园作为蓝本加以仿制。可惜在宣统皇帝溥仪搬出紫禁城的前夕,花园遭焚,仅剩下了蕙风亭和一片山石瓦砾。
    七、北京中南海
        中南海位于北京故宫西侧,鳌玉桥以南。中南海是中海和南海的统称,明朝以前曾称为太液池、西海子和西苑。始建于辽金,后经元、明、清各代不断的扩建,面积达1500亩左右(其中水面约700亩)。古代中南海一直是列朝封建帝王的行宫和宴游的地方。

        中海主要景物有紫光阁、蕉园和孤立水中的水云榭。此榭原为元代太液池中的墀天台旧址,现在还存有清乾隆帝所题“燕京八景”之一的“太液秋风”碑石。南海主要景物有瀛台,台上为一组殿阁亭台、假山廊榭所组成的水岛景区。重要的建筑物有翔鸾阁、涵元殿、香依殿、藻韵楼、待月轩、迎薰亭等。瀛台东现有石桥通达岸边。此外,在中南海中还有丰泽园和静谷,是园中之园,尤以静谷的湖石假山的堆叠手法高超。中海“水云榭”,南海“瀛台”,连同北海琼华岛,构成“三海”中的“三神山”。

        瀛台岛在顺治、康熙时都曾大规模的修建,为帝后们避暑之地,也是康熙皇帝垂钓、看烟火、赐宴王公宗室等活动之所。瀛台之名取自传说中的东海仙岛瀛洲,寓意人间仙境。岛上的建筑物按轴线对称布局,主要建筑都在轴线上,自北至南有翔鸾阁、涵元门、涵元殿、蓬莱阁、香依殿、迎薰亭等。与东西朝向的殿宇祥辉楼、景星殿、庆云殿等共同组成三重封闭的庭院。沿瀛台岛又点缀了许多赏游的建筑:东面有补桐书屋、随安室、镜光亭、倚丹轩,以及建于水中的牣鱼亭;西面有长春书屋、八音克谐亭、怀抱爽亭等。另有宝月楼与瀛台隔海相望,袁世凯窃政时改为新华门。南海的东北隅有韵古堂,即瀛洲在望。堂东有立于池中的流杯亭,昔日有飞泉瀑布下注池中,乾隆帝题有“流水音”匾;亭内地面上凿有流水九曲,乃沿袭古代“曲水流觞”的习俗。
        中海一区的主要殿宇包括勤政殿,与瀛台岛隔水相望,是慈禧处理政务之所。慈禧曾在这里铺设一条轻便铁路通往作为别墅的静心斋。勤政殿西有结秀亭,亭西为丰泽园,园外有稻田数亩,是皇帝演耕的地方;园内有颐年堂、澄怀堂、菊香书屋,颐年堂西有春藕斋、居仁堂、植秀轩等。丰泽园西为静谷,是一座非常幽静的园中之园,园内屏山镜水,云岩毓秀,曲径通幽。      八、北京故宫宁寿宫花园

        宁寿宫花园(后称乾隆花园)位于北京故宫宁寿宫区的西北角,建于乾隆三十六年到四十一年(公元1771—1776年),共用六年时间才完成。花园南北长160米,东西宽37米,占地面积5920平方米,建筑布局精巧,组合得体,是宫廷花园的典范之作。花园分为四进院落,结构紧凑、灵活,空间转换,曲直相间,气氛各异。花园中的主要建筑物有古华轩、旭辉亭、抑斋、遂初堂、竹香馆、萃赏楼、延趣楼、三友轩、耸秀亭、碧螺亭、符望阁、玉粹轩、倦勤斋等。园内共有建筑物二十几座,类型丰富,大小相衬,因地制宜,在平面和立面上采用了非对称的处理,在制度严谨的禁宫之中,尤其显得灵巧、新颖。         园内主体建筑古华轩,坐北居中,山石亭台,构成一个自然院落。西面禊赏亭抱厦中设“流杯渠”,仿王羲之兰亭曲水流觞,颇有雅趣。遂初堂是典型的三合院。垂花门内,仅立几块湖石为景,环境幽雅别致。粹赏楼为卷棚歇山顶的两层楼,满院山石,耸秀亭居高临下,挺拔秀丽,三友轩深藏山坞。最后一进,居中为园内最为崇高、华美的符望阁,以整座山石围其前院,又用庑廊联系阁后斋馆,形成不同的景致和趣味。符望阁前山主峰上有碧螺亭,是个五柱五脊梅花形小亭,形状别致,图案全用梅花,且色彩丰富,是极少见的亭式建筑。

        花园内的楼阁轩堂,不但在外观上富丽堂皇,而且室内装修也极为讲究。花罩隔扇都用镂雕、镶嵌工艺。符望阁内装修以掐丝珐琅为主,延趣楼的嵌瓷片,粹赏楼的嵌画珐琅,都有很高的工艺水准。三友轩内月亮门以竹编为地,紫藤雕梅,染玉作梅花、竹叶,象征岁寒三友。倦勤斋的装修更精,挂檐以竹丝编嵌,镶玉件,四周群板雕百鹿图,隔扇心用双面透绣,处处精工细雕,令人叹为观止。
        宁寿宫花园布局得体,山石树木、亭台楼阁经营有绪。屋顶类型力求变化,色彩丰富,有黄、绿、蓝、紫、翠蓝等色,梁枋彩绘大量使用了金线苏式彩画。中轴线布置有变化,后半部轴线略东移。总观全园,其叠山的选石与叠置技巧,花木的艺术形象与配置,文化内涵的充实等等,均称得上是皇家园林中,小巧玲珑、精湛华丽的不朽之作。整座花园既有私家园林玲珑秀巧的风貌,又与皇宫华贵富丽的氛围相协调。
  九、北京故宫慈宁宫南花园

        慈宁宫南花园是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在明代早期建筑仁寿宫的旧址上改建的。花园的揽胜门内,叠有山石,起了“开门见山”的障景作用。山石之后,花坛上万紫千红,衬映出跨池而建的临溪亭。池亭周围,又有含清斋、延寿堂和东西配房相向而立,使临溪亭自然地成为花园南部的观赏中心。花园北部的咸若馆,是全园的主体建筑,馆北有慈荫楼,东厢是宝相楼,西厢为吉云楼,围成半封闭的三合院。

 

        园内建筑布置规整,左右对称,靠其精巧的装修和周围的水池、山石,烘托出浓厚的园林气氛,园内的梧桐、银杏、松柏等花树,可收四时成景的效果。

  十、北京圆明园

        圆明园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原是明代皇族的故园,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成为皇四子胤禛(即雍正皇帝)的赐园。雍正即位后,自1725年起大加扩建,占地达三千亩,造景二十八处。乾隆即位后继续扩建,至1745年又造景四十处,命宫廷画家按景绘图,并亲自通景题诗,流传至今。1749—1751年乾隆又于圆明园东建长春园。1760年,又在长春园北端,按欧洲巴洛克形式建成大水法十景,俗称西洋楼。1772年长春园以南诸家私园建成绮春园(后改万春园)。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又命收西路几个赐园,合成三十景。至此,历时一百多年,三园基本建成。

        圆明园的平面布局是倒置的“品”字形(长春园在东,圆明园在西,万春园居南,福海居于中央)。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精华,有的兼取欧洲古典宫苑的富丽豪华,构成了当时举世罕见的园林建筑群。全国无数能工巧匠,因地制宜堆山导水,以园中有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组织于变化万千的景象之中。先后共构筑各类木石桥梁一百多座,园林景区一百四十多处,楼、台、殿、阁、亭、榭、轩、馆、廊等建筑16万多平方米,比故宫还多1万平方米。圆明园是三园中面积最大的,前后共有四十八景,每景中又可分若干景,园中有皇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宴会用的九洲清晏殿,祭祀用的安佑宫,藏书用的文源阁,仿西湖景的断桥残雪、柳浪闻莺等等。

 

        圆明园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久负盛名,曾被誉为“万园之园”、“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人间天堂”等。圆明园不仅是一处大型皇家园林,还是清朝几代皇帝“避喧听政”的处所,建有外朝和内寝性质的宫廷区,使之成为一处兼具园苑和宫廷双重功能的离宫型皇家园林。园内不仅有极为精美的陈设、装饰,还收藏与陈列了全国罕见的珍宝、文物、图书。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将这座举世闻名的园林抢掠一空,焚毁殆尽。今天这里仅存的西洋楼雕花石柱,就是帝国主义列强践踏中国罪恶行径的磐石铁罪,也是激励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历史“教科书”。

  十一、北京景山

        景山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景山前街北侧,是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         景山,元代时此处是一小山丘,称“青山”。据传,明代修紫禁城时曾在这里堆煤,故民间称为“煤山”。明永乐年间,将挖紫禁城护城河(即筒子河)的土堆积在此,形成一座今天这样的高大的土山,叫“万寿山”,又叫“镇山”(镇北方敌人之意)。清代改名为“景山”,沿袭至今。         景山由五座山峰组成,高43米。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在山顶建五个亭:中峰的叫“万春”亭,东侧的名“周赏”,西侧的叫“富览”,外两侧的两个亭子东为“观妙”、西为“辑芳”。位于中间的主亭万春亭,是景山的标志性建筑。五个亭子的琉璃瓦顶在阳光照耀下金碧辉煌,四周有古松翠柏环抱,豁然壮观。          山前有绮望楼,是皇帝供奉孔子的地方。山后有寿皇殿、观德殿和永思殿。寿皇殿建于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仿照圆明园安佑宫建成,是供奉清帝列祖列宗影像的地方。寿皇殿东面的观德殿和永思殿分别是明宫廷习箭及历代帝后停灵的地方。         景山建筑从总体布局到每座建筑都可以算得上是古代建筑中的佳作,构成了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历史风貌的独特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十二、河北承德避署山庄

  避暑山庄又称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占地面积达564万平方米,宫墙周长约20华里,建于1703-1790年,是我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比北京的颐和园大了近一倍,由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组成。宫殿区有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布局严谨,建筑朴素;苑景区的精华基本上在湖区,湖区的风景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胜建造的,集中了古代南北园林艺术之精华。外八庙融合了汉、蒙、藏等民族的建筑形式,如众星拱月,环列于山庄的东部和北部。分布于群山中的奇峰异石如磬锤峰、双塔山、罗汉山等,与山庄建筑相互映衬,使人文美与自然美融合一体。避暑山庄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十三、江苏南京煦园

  煦园也称西花园,位于江苏南京市长江路292号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西侧。因做过明成祖朱棣二儿子汉王朱高煦的王府,故称煦园。全园面积仅有1.4公顷,建筑精巧,是一座别具特色的古典园林,也是金陵名园之一。煦园以水为主,水体南北走向,整个水池周长约1866米,面积约占全园面积的一半多,池周全部用明代城砖驳岸。南舫北阁遥相呼应,东阁西楼隔岸相望,景致自然和谐。水池平面似一个长颈花瓶,瓶口有漪澜阁屹立水中。园内有夕佳楼、不系舟、忘飞阁、鸳鸯亭等景点。     十四、江苏南京瞻园       瞻园在江苏省南京市城区南部,初为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居住的吴王府,后为中山王徐达的府邸。清时改为藩台衙门花园,乾隆皇帝南巡时曾题字“瞻望玉堂”,故名“瞻园”。园内回廊曲折,山石耸立,瀑布飞泻,池水荡漾,有玉兰院、海棠院、花篮厅、妙净堂、双曲桥、四方亭、扇面亭等优美建筑。园北部假山,距今已600多年,保存完好。园内的石假山“仙人峰”,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     十五、西安华清池      华清池在骊山北麓,紧倚临潼城区,其历史悠久,堪称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园林。相传在三千年前,周幽王就曾在这里修建过骊宫;秦始皇时以石筑,曰“骊山汤”;汉武帝时扩建为离宫;到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和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两次大肆扩建,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室,宫周筑罗城,改名“华清池”。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留有“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名句。

    现今华清池园内西北部是九龙湖及环湖建筑的殿、阁、亭、舫和回廊:南部为唐华宫御汤遗址博物馆,其中“莲花汤”是唐玄宗李隆基沐浴之地,“海棠汤”是杨贵妃沐浴汤池。此外,还有“星辰汤”,“太子汤”,“尚食汤”等附属汤池。从而再现了盛唐皇家气魄恢宏、富丽华贵的历史风貌。园内,东南部是环园故址及“西安事变”时蒋介石下榻的五间厅。东北部汤池星罗棋布,为著称于世的沐浴游览区。园内风景如画,景色宜人,池水碧波粼粼,垂柳依依,令人心旷神怡。

    九龙湖景区内龙桥卧波、柳石匝岸、龙吐清泉、湖光粼粼。飞霜殿、沉香殿、宜春殿、龙吟榭、龙石舫、九曲回廊等十多座古式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环湖而列、错落有致。石牛、石狮、石象及自然碑石点缀其间、相映成趣。游人至此,顿觉心旷神怡,难辨人间天上。     环园乃华清故园,荷花阁、望湖楼、飞虹桥、望河亭、飞霞阁、桐荫轩、棋亭、碑亭及“西安事变”时蒋介石下榻的五间厅等参差坐落其间。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环园更显古朴雅致。     1959年,郭沫若先生游览华清池后感慨万千,挥笔写下“华清池水色青苍,此日规模越盛唐”的诗句,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华清池的风貌与发展。近年来,唐华清宫遗址区域内相继发掘、出土了我国现存唯一一处皇家御用汤池群落和我国最早的一所皇家艺术院校,并在其遗址上建起了唐御汤遗址博物馆、唐梨园艺术陈列馆,以翔实的文物资料展示出华清池的6000年沐浴史和3000年皇家园林史,从一个侧面再现了盛极一时的唐代遗风。1998年,华清池跻身百名“中国名园”之列。     十六、承德普宁寺 

    普宁寺位于承德市避暑山庄北部武烈河畔,由于寺内有一尊金漆木雕大佛,俗称大佛寺。普宁寺建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占地3.3万平方米。是外八庙中最为完整、壮观的寺庙建筑群。当时清政府平定了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的叛乱,在避暑山庄为厄鲁特四部上层贵族封爵,效仿西藏三摩耶(又称桑鸢寺)建制修建此寺,清政府希望边疆人民“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故称之为“普宁寺”。

 

    普宁寺建筑风格独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汉地佛教寺院和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为汉地寺庙的“七堂伽蓝”式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殿堂,两侧为钟鼓楼和东西配殿,南北长150米,宽70米。北半部为藏式寺庙建筑,以大乘阁为中心,周围环列着许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红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大乘之阁内部分为三层,阁内矗立一尊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高22.28米,腰围15米,重达110吨,用木材120 立方米,是现在世界上最高大的木质雕像。像内是三层楼阁式的构架结构,中间为一根主木,四周组合许多根边柱,外钉衣纹占板密封,分层雕刻。佛像比例匀称,纹饰细腻,绘色绚丽,生动地表现了观世音菩萨的表情和神采,是我国雕塑艺术的杰作。

    大乘之阁的北西东三面对称地构筑了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及四座喇嘛塔,布局适宜,造型优美,环大乘之阁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