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以增效抵消通胀压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03:58

国上个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涨幅重回10年高点。但中国制造商对这一局面的应对效果似乎却出人意料的好,这在飙升的食品价格使消费者不堪重负之际,起到了控制总体价格涨幅的作用。
中国国家统计局(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周二称,肉类、蔬菜和食用油价格的跃升推动10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较上年同期增长了6.5%。这一涨幅高于9月份的6.2%,与8月份持平,是1996年以来最高月度升幅。虽然其他商品的价格涨幅一直还算温和,但政府现在承认,今年的物价涨幅将远远超过它原来设定的3%的目标,而属于政府定价范畴的燃油价格最近被上调,有可能推动物价进一步上涨。
中国的高通货膨胀率是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的大气候分不开的,在原油和金属价格不断上涨之际,玉米和大豆等农产品的价格也在大幅攀升。而国内一些重要产品出现的供应问题则加剧了中国的物价上涨压力,猪肉这一中国人食用量最大的肉类便是明显例证。去年猪肉价格偏低打击了农民今年的养猪积极性,导致猪肉供应短缺,而猪蓝耳病疫情的爆发更是使供应问题雪上加霜。
大幅上涨的食品价格给普通中国人带来了痛苦,并促使人们思考中国对全球价格趋势的影响。到目前为止,中国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发挥其价格影响力:一是中国对原材料的强劲需求,这推动此类商品的全球价格不断上涨;一是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产品正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生产的廉价产品近年来对抑制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势头功不可没,而中国的官方数据则显示,制成品价格的涨势依然温和。尽管今年前9个月反映中国钢铁、水泥和燃油等原材料价格的指数已上涨了3.6%,但今年10月不包括食品价格的通货膨胀率仍稳定在1.1%的水平。
这一不同步现象或许表明,中国公司没有将其增加的成本全部转嫁给消费者,为保住市场占有率它们宁肯牺牲掉一部分利润。但其他官方数据则显示,中国企业的总体利润率今年一直处于稳定状态。从政府对工业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看,今年迄今为止,总体来看,这些企业的利润占销售额的比例为6.4%,高于2006年的6.1%。
因此,中国企业似乎正在借助效率的提升来抑制成本,从而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不断上涨的大宗商品价格给全球消费者物价造成的上涨压力。
Song-Yi Kim和高路易(Louis Kuijs)在世界银行(World Bank)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说,中国工业通过提高效率来抵消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的能力仍未衰减。他们说,过去几年中虽然中国的工资水平和大宗商品价格一直在稳步上涨,但中国制造企业的利润率实际上反而提高了。这两位研究人员估计,2002至2006年期间,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每年提高23%,原材料的使用效率每年提高1.5%。
这些趋势可能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中国央行今年9月对国内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已有更多企业正在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但中国企业仍有提高效率的空间,因为以国际标准衡量它们的技术水平仍相对较低。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驻香港经济学家格林•马奎尔(Glenn Maguire)说,由于跨国公司正不断将生产平台移至中国,由此带来的科技转移有望推动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
劳动生产率因素对美国和欧洲这两个中国出口商品的主要客户意义重大。直到不久前,美国反映中国输美商品价格的指数还呈不断走低之势。不过,上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输美商品的价格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2%,连续第6个月上涨。但这一涨幅仍低于美国进口商品的总体价格升幅。这表明,中国至少不是美国物价上涨压力的首要推动力。一些观察人士认为,中国对发达国家物价的抑制作用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行长特里谢(Jean-Claude Trichet)上周称,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大可能推高欧洲的物价水平。其理由是:中国生产的产品仍比欧洲产品便宜许多,中国产品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正在增加而不是在缩小。特里谢在法兰克福发表演讲时说,鉴于中国产品在欧洲进口商品中所占份额不断上升,再加上中国产品继续维持较低的价格水平,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应能继续对欧元区的进口价格形成下行压力。
不过,食品价格的上涨毕竟直接损害了普通中国人的消费能力,这正日益引起中国政府的关注。中国总理温家宝周一在北京一居民区走访了民众,向他们保证政府会照顾百姓的利益。温家宝说,政府有办法保证供应,正在采取许多措施来稳定物价。政府采取了补贴猪肉生产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