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柱:回忆北大苏联教师娜.依.康科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36:03
天外飞来俄国“小天使”送来苏联老师一片情
---回忆北大苏联教师娜.依.康科娃
(一)
2007年是俄中友好年,春节期间,从遥远的俄国首都莫斯科向中国飞来了一位“小天使”——年轻、美丽的俄罗斯姑娘娜达莎。她就是我们在北大俄罗斯语言文学系读书时,教我们语言课的苏联老师康科娃的外孙女。她作为其外祖母康科娃的“特使”到北大寻“亲”来了。这个“亲”就是我们1955级的北大俄语系三、四班的同学。
娜达莎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凭着她看到过的照片找到了北大校园,和俄语系办公的六院。她在六院的红色门框内伸出双臂高呼:“我找到了!”她通过俄语系首先外祖母在北大任教时的助教李渚清老师,“康科娃教师派人来看我们啦!”这一令人兴奋的喜讯像电波一样,很快就传到了我们每位健在同学的耳中。
当年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如今都年逾七旬,他们何曾想到,五十年过去了,曾经教过自己地道、优美俄罗斯语言的苏联老师,至今还惦记着她的中国学生呢!怎么不令人兴奋呢!
(二)
2007年农历春节大年初七下午,在六院俄语系的会议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认“亲”会开始了。
当年轻漂亮、身材修长、亭亭玉立的娜达莎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有些似曾相识之感。看她那深邃的眼窝、栗色的头发和那高高的鼻梁,一袭浅色的毛衣裙,披着蓝色的大披肩,简直就象当年的康科娃老师,想不到,她们祖孙竟如此相像。
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来欢迎她。用流利的俄语与她互致问候,嘘寒问暖,亲切交谈,欢声笑语接连不断。面对如此热烈的场面,娜达莎似乎有点应接不暇,她没有想到这些素未谋面的中国老学生对她如此热情友好。
在俄语系党总支书记郏惠康同志代表俄语系领导讲话时,首先对娜达莎表示热烈欢迎,并回顾了50年前,康科娃老师在俄语系教书时情况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接着娜达莎拿出一本厚厚的老相册展示给我们。我看到了扉页是我在1958年写的俄文献辞,那是我们班送给康科娃老师的礼物,里面贴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照片,还有集体照的相片。她打开相册,按照老相片开始对认我们每一个人。每对上一个人,大家都不由得发出一阵欢呼声。
最后娜达莎说出了这本相册的来历和她外祖母的近况。她说,她的外祖母康科娃今年已经90岁了。听说娜达莎和她丈夫(意大利人)要到中国“闯一闯”的时候,外祖母便对她说:“我年轻的时候曾随你的外祖父在中国工作过。你外祖父是援华的军事专家。我在北大俄语系教书。那里有我教过的两个班,二三十名中国学生。当时,他们都很年轻、诚恳、热情、善良,好学上进,学习很刻苦,对我特别敬重。我也很爱他们,就像爱我的孩子一样。半个世纪过去了,我总忘不了他们。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也不知道他们的情况怎么样了?我很挂念他们。你一定要去看看他们,转达我对他们的牵挂和怀念。”这就是娜达莎北大寻“亲”缘由。
临行时,娜达莎从外祖母手里接过一本用羊皮披肩包裹着的珍贵老相册,这好像是信物一般。外祖母叮咛她:“拿着这本相册,到北大就能找到他们。”
(三)
从康科娃老师给李渚清老师的亲笔信中,就可以看出她对北大、对学生的深情厚谊,现撷取几段分享:
“一个访问北京的幸福机会落到了我外孙女娜达莎身上。我让她到北大访问你们。北大是我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工作过的地方。我教过的学生中除了高中毕业生之外,还有复员军人、工人和机关干部。当时他们学习俄语虽然很困难,但他们都很好学。在北大,我还熟悉了北京人民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他们的过去和现在。50多年过去了。我是1917年出生的,想当年,你们同我一起庆贺了我40岁的生日是。同中国学生们在一起,我感到非常开心。
“北大在离北京30公里的郊外。高耸云霄的大水塔成了北大的标志。这里的一切美好的景致都保存在我的相册里:博雅塔以其建筑风格和造型显示出不寻常的美,令我惊叹。开满荷花的池塘、鱼翔浅底的未名湖,还有北京的故宫、皇苑、古老的长城都对以其规模恢宏、历史悠久和保存完好的而令人赞叹。
“我现在特别想知道,我的那些学生们现在的情况怎样?他们都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还有他们的子女情况如何?”
“现在我和丈夫住在远离莫斯科和彼得堡的地方。女儿们,特别是娜达莎的母亲经常从莫斯科来看我们。我丈夫的许多朋友和我的同事也常来看我们。”
最后,她向我们致意并祝我们健康。
(四)
我们与娜达莎的会见是短暂的,但却是一个新的开始,是新一代人接续老一代人与中国学生50年来的缘份。
会见时,我们相互交换了礼物。娜达莎给我们带来了最新的学习俄文的有声音像资料和一些糖果。我们送她们祖孙三代人每人一条漂亮的中国丝巾。并委托林明虎同学代表全体同学给康科娃老师写一封慰问、致敬和致谢信。向她老人家汇报了我们个人及家庭和事业的近况。给老师送去一个惊喜和深切的问候。会见设宴款待娜达莎。
此外,魏少琦和刘鲁兴同学写了两首诗,请书法家挥毫并装裱献给老师。娜达莎半年内多次往返俄罗斯和中国,传送着愈久弥新的师生之情。娜达莎带去了我们的心意,又带回来她外祖母保存了50年之久的当年我们写给她的五封俄文信(复印件)。这是1957年10月至1959年元月我们写给康科娃老师的。有向老师祝贺新年的,有依依惜别的,还有汇报我们当年在校学习、劳动和生活的。这无一不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
林明虎代表全班同学给康科娃老师写的汇报信很快就有了回音。这是康科娃老师的大女儿,即娜达莎的母亲伊莉娜代她父母写来的。何曾想到,这位伊莉娜就是1957年我们到康科娃老师家做客时,大家合影时,站在我们前面的那个七八岁的小姑娘。
(五)
伊莉娜在信中写道:
“我衷心感谢内销们全体同学对我的父母、我们的家庭和俄罗斯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美好记忆。
“你们的来信简直使我震惊,不仅内容真挚美好,而且书法和风格也是那样的规范。----透过写信可以感到个人的态度。
“看到你们同娜达莎见面时的照片,使我十分感动。我妈妈和爸爸都已上了年纪,完全是渐入老境的人(爸爸93岁,妈妈也90岁了),但他们在读你们的来信时,眼中迸发出年轻人的光彩。
“你们的生命坚强、坚毅、勤劳、忍耐和信念的典范。你们经历过多少考验、磨难和动荡!你们没有倒下,而且还事业有成,从而成为我们常说的“民族之花”。
“令人高兴的是近年来开始恢复了我们两国的友好关系。。。。。。我对中国的印像,正像童年时代的任何记忆一样,都是很清晰的。在我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凡是与中国有关的一切(包括历史、文化、民族)我都非常非常感兴趣。”
信的末尾的附记中强调了三点:1.再次感谢我们对娜达莎的接待、来信和礼物;2.祝福我们每个人家庭幸福,身体健康、长寿------这是当之无愧的;3.告诉我们,娜达莎迷恋上了中国,准备学习汉语等等。无疑,她成了新一代的友谊建设者和促进中俄友好的接班人。
(六)
重读了过去我们写给老师的信,再读到刚收到不久的老师的来信,使我感慨万千。50年间,两个国家发生了多少变迁,然而两国的人民,特别是分属两国的师生却保持了这么长久、这么真挚的友谊,亲密无间,而又纯洁无瑕、深厚,实在难得。这是康科娃老师的人品给我们奠定的基础。
我清楚地记得,康科娃当年和蔼可亲的样子,无论是讲课还是会话、交谈都是面带微笑,讲到了高兴之处还会发出爽朗的笑声。
康科娃是苏联正式师范学校的高才生,具有标准的人民教师的素质。她不仅懂得教育学,而且还讲究教学方法,还经常给我们授以学习方法。她讲课十分认真,结合课文讲一些苏联的风土人情和语言环境。她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尽心尽力地帮助我们尽快掌握俄文知识。她特别喜欢我们提问,哪怕一个词、一个句子不明白,她都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讲解,直到大家都明白为止。
康科娃和她的丈夫都很平易近人。节日时曾邀请我们去她家里做客。在大家合影时,她丈夫竟然主动蹲在前排,与同学们一块拍照。此时,有谁能看出他是苏联的军事专家呢?
我们要珍惜康科娃老师对我们的一片深情,我们要为中俄人民世代友好下去,为康科娃老师与我们深厚友谊的延续、永存而坚持不懈地努力,为中俄两国的共同发展和全面交流而贡献出我们的聪明才智,用俄语作为某些人工具创造出历史的丰碑。
陈立柱, 1936年11月出生,江苏徐州人。1955级俄语系。译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