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市党建网华蓥市畜禽规模养殖污染现状调查及防治措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54:25
'}}}});z-index:99999;position: absolute;left:0px;top:0px;width:10px;height:10px;">   随着养殖业低利润化,以户养为主的传统饲养方式已逐渐被规模化、工厂化养殖所替代。规模化养殖因饲养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有利于提高养殖的饲料技术、防疫能力和管理水平;与传统饲养方式相比,规模化饲养大大提高了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从而有利于降低养殖场的饲养成本,增加养殖场的经济效益。然而规模化养殖场每天都要产生大量粪污及其废弃物等污染物,已渐渐成为该国农村污染的主要来源,给周围环境治理带来极大的压力。笔者通过对华蓥市部分畜禽规模化养殖场调查了解,其养殖污染情况普遍存在。因此,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迫在眉睫。

一、基本情况

(一)畜禽规模养殖情况

近年来,随着该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安、华蓥两级政府相继出台了鼓励畜禽养殖规模化的扶持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畜禽规模化的发展。目前全市有规模养殖场196个,其中常年存栏50头种猪场26个、存栏100头以上的商品猪饲养场户68个,共存栏生猪3万余头;存栏2000只以上的种禽饲养场17个、存栏5000只以上商品禽饲养场58个,共存栏禽类40万余只;存栏200只以上的山羊养殖场8个,存栏山羊5000余只;存栏500只以上的肉兔养殖场7个,存栏肉兔1万余只,奶牛、肉牛饲养场12个存栏牛300余头。

(二)畜禽规模养殖粪便产生、利用及污染情况

1、畜禽粪便的产生量。根据有关经验数据,按1头90千克左右的猪日排粪量约2.2千克、尿量2.9千克、污水20-30千克的标准计算,每头猪年均产干粪800千克、污水8000千克;每只禽年均产干粪150千克、污水15千克;每只山羊年均产干粪300千克、污水1000千克;每只肉兔年均产干粪150千克、污水500千克;每头奶牛年均产干粪9000公斤、污水12000公斤。按上述数据推算,全市规模养猪场年产干粪24000吨、污水240000吨;规模禽场年产干粪60000吨、污水6000吨;规模养羊场年产干粪1500吨、污水5000吨;规模兔场年产干粪1500吨、污水5000吨;规模养牛场年产干粪2700吨,年产污水3600吨。全市规模化养殖场年均产生的粪便总量是89700吨、污水259600吨。

2、粪便、污水处理利用情况。据调查,建有粪尿等污物沉淀池的规模场12个,主要是猪场和奶牛场;建有沼气池规模场仅有2个(宏发猪场、华蓥山种鸡场); 90%的规模场特别是禽场、兔场和羊场没有粪便、污水处理设备。大部分规模养殖场中产生的粪便和沼气池产生的沼液,主要是免费提供给附近农民种菜、种粮;部分养殖场将沉积的粪便通过干湿分离处理,经过晾晒、包装后销往果园、林园、菜园等地,如华蓥山种鸡场每年鸡粪销售收入可达3000-5000元;养羊场则是采取放养方式,饲养场内仅少量粪便供周围群众使用。这些粪便的还田率虽然在60%以上,但几乎未经过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理,不少粪便和污水直接排入附近的溪河、鱼塘,给环境特别是养殖场附近的土壤生态和水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和危害。

3、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情况。随着畜禽规模化养殖的迅猛发展,产生的大量粪便、污水对周围环境构成严重影响。调查显示,该市的规模养殖对周围环境污染以大中型规模养猪场对环境的影响最大;家禽批量圈养其次;园地生态放养优质鸡对环境污染较小;另外以稻田放牧为主的稻田养鸭,鸭粪直接还田,对环境污染极小,半圈养的鸭子由于喂配合饲料较多,并以溪河为活动场地,如饲养量大,密度高,对水质有一定污染;鸡、羊、兔粪由于较干,可以干湿分离,直接作水产的饲料或销网果园,商品再利用率高,对当地环境影响也较小。大中型养猪场的粪便和养殖场排放的未达到排放标准的污水,致使周边农田肥力过剩,造成周围环境逐步恶化、农地农作物不同程度减产,造成附近的小溪、河流、水库、地下水等水质氨氮含量略有超标。虽然目前该市的规模养殖对环境污染的问题还不十分突出,但随着畜牧业的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规模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染问题必将日益明显,如何治理规模养殖粪便污染必将成为今后一个长期需要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在该市尚处于起步阶段,养殖业污染要得到有效控制,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努力,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养殖污染思想认识不到位。多数养殖户和政府相关部门对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尚未引起高度重视,普遍存在重养殖轻治理、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没有把治污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二)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不到位。一是排泄物处理设施不完善。有的养殖场虽有污水处理设施和沼气池,但其容积小、处理能力弱,与污水生产量不配套;有的养殖场甚至任意将粪堆放在场外、村边等,严重影响周边环境。二是污染防治措施落后。绝大多数养殖场连最起码的干湿分离(粪便与冲洗水分开)污染防治措施都没有采取,排洪沟和排污沟合用,造成雨水和废水共排,增加了废水排放量。

(三)环境治理保障机制不到位。畜禽养殖业是微利产业,而进行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需要较大的投入,特别是要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管理办法》的要求,畜禽规模养殖场的迁移和进行污染治理设施,单靠企业自身投入难度较大。因而大部分规模养殖场没有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制度。

三、污染治理方法

近年来,该市通过实施沼气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项目,规模养殖粪便污染得到了一定的控制。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方法应因地制宜,按照“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低成本”的原则选择治理方法。

(一)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生态养殖小区建设。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置。坚持以土地定养殖规模的方针,制定规划化畜禽养殖及其污染治理规划,控制养殖规模;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主城区范围内禁止畜禽养殖;新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选择在远离村庄、饮用水源地和居民点的地方,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对布局不合理、污染严重的养殖场,要责令其限期搬迁或关闭。二是开展“抓小区、带农户、促进农民增收”活动。引导分散的养殖户进入养殖小区,实现人畜分离,改进畜舍结构,推进村庄整治和房屋整修,改变村容村貌,为建设较高标准的新农村创造条件。

(二)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提高排泄物综合利用率。一是深化沼气建设。以畜禽粪便为基本原料,建成“简便适用、造价低廉、运行费低”的小型沼气池,通过初步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燃烧、照明和保暖等综合利用;同时,结合沼气建设配套改造生产生活设施,改善农村卫生条件,进而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风文明。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在周边有相当规模的农田、鱼塘和果园的规模场,采用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利用管道、贮存池,把经过发酵的污水直接用于农田、果园和鱼塘,种植优质果树,林下种草,发展畜禽养殖,提高经济效益;在周边没有农田、鱼塘和果园的规模场,可采用干湿分离法进行排泄物处理,干的粪便进行干燥,打包销往果园,污水经沉淀消化处理,使其达到排放标准。

四、工作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建议各级政府充分认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以“综合利用为主,末端治理为辅,推广先进治理技术,实现养殖和种植相结合,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和畜牧业的协调发展”为指导思想,在明确以畜牧部门为主治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分工,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级各部门要及时制定工作计划,层层抓落实,明确责任人,明确到每个畜禽规模养殖,并将此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

(二)广泛宣传,提高认识。针对部分养殖场环保意识淡薄,自觉性不够,工作被动的状况,畜牧、环保等部门要运用各种媒体,分层次、多渠道开展宣传教育宣传,提高养殖场对治理工作政策法律法规的知悉度和对污染防治的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培训和指导工作,采用现场参观、专题讲座等方式加大先进实用治理技术和经济有效模式的推广,使相关人员和畜禽养殖企业对排泄物治理有系统全面的了解,提高养殖场排泄物治理水平。

(三)加大投入,完善机制。养殖业投资大、效益低、周期长,治理耗资大,因此,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公众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引导、督促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治污进行适当补助,确保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各部门要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发挥综合治理的整体效益;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并把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有机结合起来,协调好保护区、治理区、受益区的利益关系,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地方性管理规定及环境规划,建立健全新建规模养殖场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审批制度。在具体工作中,应当实行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建议分步实施,由浅入深,优先解决重点地区、环境敏感区域的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注意认真总结推广成功的、切实可行的经验与做法,巩固发展污染防治成果;在管理上、技术上以及工程措施上逐步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

(四)严格执法,确保稳定。畜牧、环保等相关部门要把工作重点从单纯治理转移到治理与监督管理并重,强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管理,加强畜禽污水排放监测,督促其完成治理任务,对不采取治理措施或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要依法予以关停或处以罚款,以确保污染治理工作稳步推进,进而减少因畜禽养殖污染而导致的矛盾、纠纷,确保一方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