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和 - 当知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11:29

仇和

出自当知网

跳转到:导航, 搜索

  

目录

[隐藏]
  • 1 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
  • 2 仇和身世
  • 3 仇和速度
  • 4 昆明新政
  • 5 仇和在宿迁的政绩调查
  • 6 仇和的人物传记

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

  仇和,男,汉族,1957年1月生,江苏滨海人,197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1月参加工作,大学文化,学士学位,助理研究员职称。

  学习简历

  1978.02—1982.01,南京农学院植物保护学系植物保护专业学习;

  1985.09—1986.01,江苏省委党校首期县处级干部培训班学习;

  1995.04—1995.12,参加江苏省首期高级管理人才经济研究班赴美国马里兰大学学习;

  2005.06—2005.09,参加中国第四期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学习;

  任职简历

  1982.01—1984.1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科研人员、院团委书记(1984.5副处级,其间:1982.7—1983.8下派常熟市碧溪、浒浦公社锻炼);

  1984.11—1986.0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工会副主席、党办副主任、院办副主任(1985.01—1985.08江苏省委整党办派驻淮阴市委整党联络员);

  1986.04—1990.09,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副所长、党支部副书记兼院团委书记、院工会副主席(1987.7助理研究员,其间:1988.06—1990.08下派江苏省丰县科技副县长);

  1990.09—1992.12,江苏省科委计划处副处长、农村处副处长(主持工作);

  1992.12—1996.07,江苏省科委农村科技处处长、省农业科技发展基金办公室主任、省星火计划办公室主任

  1996.07—1996.09,江苏省宿迁市筹建领导小组成员;

  1996.09—1996.12,宿迁市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

  1996.12—2000.12,宿迁市委常委、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沭阳县委书记;

  2000.12—2001.01,宿迁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

  2001.01—2001.02,宿迁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

  2001.02—2001.08,宿迁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

  2001.08—2002.01,宿迁市委书记;

  2002.01—2006.01,宿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6.01—2006.04,江苏省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宿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6.04—2007.12,江苏省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

  2007.12— 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

  党的十六大代表,十届江苏省委委员,江苏省十届人大代表。

  最新荣誉

  值此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为了关注改革进程、展示改革成就、聚焦改革之星、弘扬改革业绩,由中国改革报社、中国企业报社共同主办的“中国改革高层论坛暨改革之星推选活动”于2009年8月28日-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颁奖盛典。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被评为改革之星—新中国60年·60位改革人物。

  30年艰难曲折,30年光辉灿烂;30年斗转星移,30年赤金闪耀。2008年11月30日,“中国改革开放30年论坛暨评选活动”颁奖晚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一举荣获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杰出人物和中国改革开放30年社会人物两项大奖。这是继9月27日荣获“中国改革功勋(贡献)人物奖”,11月6日荣获影响中国改革30年30人“改革之星”称号后,仇和第三次获国家级改革人物荣誉。

  据悉,仇和是荣获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杰出人物中唯一在任地方省部级领导干部,也是唯一的省会城市书记。与仇和共同当选此项殊荣的还有吴敬琏、厉以宁、于光远、袁隆平、林毅夫、季羡林、王石、龙永图等。昆明市委书记仇和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

  仇和可能是中国当代名气最响的市委书记。他在主政宿迁时的一系列超常规的激进改革使他被誉为“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

  仇和9年来从沭阳县委书记升任到宿迁市市长、市委书记,一直以激进的手段推进当地改革。他的“个性化”施政方式以及对某些体制局限的大胆挑战,引发巨大争议

  1998年,宿迁市下属的沭阳县,给教师下达“招商引资”任务,结果引起集体罢课,此事被央视《焦点访谈》披露;

  1999年,又是沭阳县,将犯有小偷小摸等行为的人,在电视上予以亮相、念检讨书,取名“沉重的忏悔”,此事被《南方周末》曝光;

  2002年,宿迁推行1/3干部离岗招商、1/3干部轮岗创业,政府催生了上千“官商”,这同样引起媒体集中轰炸。

  2003年,宿迁强行推进教改医改,变卖幼儿园和医院,引起激烈争议。从7月12日至10月2日,短短一个半月时间,被很多官员视为“政治杀伤力极大”的《焦点访谈》,三次聚焦宿迁。江苏一位官员评价,如此高频率关注一个地区,实属罕见,实非寻常。而所有这些引起争议的事件,背后都站着同一个人——仇和。

仇和身世

  仇和出生在江苏省盐城市下辖的滨海县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家里原本有8个孩子,因为穷,死了两个。在他5岁的时候,亲眼看着自己的一个弟弟因为没钱治病死掉了,而自己能上学也是牺牲了三个姐姐的上学机会才换来的。1993年他的家是全村最后一个从草房改为瓦房的。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农村娃,他了解农村的一切,也想改变这一切。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仇和像所有那个年代向往知识的青年一样,一头向知识的海洋扎去。为了实现改变农村面貌的愿望,他报考了南京农学院,学习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省农科院工作,3年后就被提拔为副处级干部。1986年,仇和被下派到徐州丰县挂职锻炼两年半,静心研究农村问题。

仇和速度

  他可以用半年的时间把原来民居密集的地方变成八横八纵的步行街区,并起名为“中华小区”;可以在三天以内办妥一个庞大的投资项目;甚至可以在两周之内将一个原本垃圾成堆的县城变得干净整洁。

  到2000年底,沭阳共启动民间资金15亿元,新建小城镇楼房356万平方米,是1996年底总数的38倍。新增城镇人口26.5万,人口城镇化率从7.5%上升到22.1%;也是到2000年底,沭阳城区新辟街道39条,新铺水泥路62万平方米,新建楼房198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208万平方米———一座全新的县城出现在沭阳百姓面前。

  仇和的改革为他招来了更多的“骂名”。虽然是“骂名”,但仇和似乎并不在意,因为实际上,这些“骂名”主要来自那些经受不起他激烈改革的地方官员,而不是老百姓。在经济改革方面,仇和给我们的印象是个极端坚定的市场经济和市场主体的实践者。

昆明新政

  仇和仇和是中国官场的另类标签,其标签效应,也随他升迁一次次放大。2月14日,已是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的仇和在讲话中要求,各县市区、各部门“一把手”,要在新闻媒体上公开亮相,作出承诺,并将姓名和联系方式一并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两天后,昆明媒体纷纷用整版公布了从市委书记、市长到5区、1市、8县及市直各部门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联系电话,同时详细刊登了各领导的职务分工情况。这份公开的昆明官员通讯录很快销售一空,仇和新政的气象开始在春城流布。

  仇和来昆明调研之后,提出“一旦发生地震,城中村将成为坟场”,仇和提出5年改建336个城中村。“谁损害昆明形象,谁破坏昆明软环境,谁就是跟全市人民过不去,每个人都决不答应!”要着力建立这样的机制,“管不住大盖帽,就要摘掉乌纱帽”,“掌不好印,就不要掌权”,“谁砸昆明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

  但是,仇和在推行他的政绩工程时,所采用的铁腕手段往往使得他站到了公众利益的对立面。拆防盗笼、高密度种树、拆迁扩大化以及远郊化等事件,以及在其中的程序不合法,都为将来昆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值得注意的一个数据是,09年昆明的“政府性融资”较08年增长了8倍。我们不得不问,昆明是否已被资本绑架?将来谁要买单?

仇和在宿迁的政绩调查

  2004年2月,《南方周末》的一篇题为《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的文章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讨论,苏北革命老区宿迁市市委书记仇和因一系列激烈的改革手段一度成为媒体爆炒的话题和互联网上点击率极高的名字。

  正当冷眼旁观的一些公共知识分子将“独断专行”、“个人英雄主义”、“酷吏”、“精英政治”、“是人治不是法治”等一系列带有明显贬义色彩的词汇用在仇和身上,众多参与者人云亦云、莫衷一是的时候,2004年10月27日,仇和接到了一封来信,一位叫张胤文的学者在信中写道:“以人治实现法治,在理论上正确,在实践上有实证。法治的行为主体是人,是广义人治的一种特殊形式,世界上没有离开人操作的法治,在实践中,孙中山的军政——训政——宪政推行的办法就是明证。美国开国时华盛顿、杰弗逊等多位政治家以政治人格推动和坚守法治,也是明证。只不过要多几位同志者坚持推动,沉淀法治这一政治文化,积累人治向法治异化的条件而已。”张胤文的信好像迷雾中一种探索的力量,或许微弱,但代表了另一种声音。

  然而,全国上下的这片非议声在事件策源地的江苏省内却遭遇了“寒流”,仇和本人在外界一次又一次的重磅舆论轰炸中,不但没有受挫,反而名声愈振,越来越受到中央和省里的支持。2004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江苏时还专门来到宿迁,听取了仇和等人的工作汇报。而在现在的沭阳人民眼里,“仇书记”这三个字则带有一点神话的色彩,很多沭阳的百姓在其它地区看到一些不好的现象时总是说:“要是换了我们仇书记,早治理好了。”

  2004年底,我们来到宿迁。应该说,我们来的时候,一切舆论的攻势已经偃旗息鼓,我们认为,这也是最能看清一件事情和一个人本质的时候。

  从京沪高速路下来,可以直接进入沭阳县境,一条足有百米宽,双向6车道且绵延几公里的公路将我们带进了沭阳。陪同我们的当地同志说,“1996年以前,这条路根本不叫路,后来仇和书记修了这条路。有人说它是劳民伤财,面子工程。现在不说了,从这条路上京沪高速公路不到10分钟,现在人们开始把这条路叫开放路、致富路。”

  路的尽头,迎面而来的是三块巨大的标语牌。第一块写的是:“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江泽民语)。第二块写的是:“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语)。第三块标语牌写的是沭阳精神:“团结一心,务实苦干,奋起直追,自强不息。”

  这三块标语牌被当地的干部群众称为“挡箭牌”,如果有人反对沭阳的改革,他们就用这三块牌子抵挡。虽未亲身经历沭阳的变革,但这三块标语牌,仍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那场持续了几年的惊心动魄的改革。

  沭阳,因仇和而改变的历史

  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委、省政府对苏北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新组建的地级市宿迁市宣告成立,辖沭阳、泗洪、泗阳三县和宿豫、宿城两区及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达517万,陆地面积8555平方公里。宿迁是全国19个革命老区之一,应该说,新组建的宿迁市一切都还停留在贫穷落后的境地。

  仇和的改革是从沭阳开始的,为期4年的改革,让沭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997年以前,沭阳经济排全省倒数第一;全县38个乡镇有8个是省级贫困乡镇;全县工商业普遍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基础设施薄弱,断路、缺水、少电是家常便饭;城市化水平极低,全县城镇楼房面积仅有11万平方米,城镇人均拥有楼房面积不到1平方米;县城面积仅有6平方公里,还包括无数露天大垃圾堆、违章建筑和5条不知淤积了多少个年代的臭水河。另外,沭阳人还喜欢上访,动不动就将官司打到省里和北京,闹得一位在国务院信访办工作的沭阳人多少年不敢回老家。

  人们都说,像这样的穷县、乱县,神仙来了也救不活。历史上曾经担任过沭阳知县的文学家袁枚在为沭阳编写的县志上,劈头第一句就写到:“沭阳民好诉讼,性懒惰,思赌博,好争斗。”在沭阳街头有座三匹马的塑像,被当地百姓戏谑为:“三匹马,没方向,一匹去北京告状,一匹去南京要账,一匹去下乡扫荡。”

  整个沭阳像一匹无缰的老马,没有方向,也没有奔头。

  再让我们看看今天的沭阳。进入县城,一条泛着碧波的河流穿城而过,叫沭河,沭阳就因位于这条河的北岸而得名。与沭河并行的是一条从开发区通往城区的笔直大路,沿路每个交通岗都有一个英姿飒爽的女交警,指挥动作干净利落。沿着这条大路向城区走去,可以看到一片片竣工不久的和正在封顶的商品房、颇有现代感的大厦和商城。整个县城只剩几处零星等待拆迁的平房代表着沭阳的过去。

  1997年以来,沭阳县超常规发展,1998年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比1996年增长了72.7%、41.6%和40.4%。有一位曾在5年前来过沭阳,因为这里的脏乱差和打架斗殴被吓跑的外地投资商5年后重返沭阳,看到沭阳的变化后非常惊异,一连5天晚上转遍城区的大街小巷,竟未发现一起乱扔纸屑、乱爬栏杆和打架闹事的。欣喜之余,他坚定地将资金投在了沭阳。

  1999年元月,中共宿迁市委发出了“全市学沭阳”的号召;2000年4月,省、市研究室联合对沭阳1997年以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认为“沭阳三年前似乎没有指望,三年中谱写了五大篇章,三年后发展大有希望”。同时,仅1998年以来沭阳就接待了来自外省市的领导和参观考察者220多批,4800人次。

  仇和出生在江苏盐城滨海县的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家里原本有8个孩子,因为穷,死了2个。在他5岁的时候,亲眼看着自己的一个弟弟因为没钱治病死掉了,而自己能上学也是牺牲了三个姐姐的上学机会才换来的。1993年他的家是全村最后一个从草房改为瓦房的。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农村娃,他了解农村的一切,也想改变这一切。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仇和像所有那个年代向往知识的青年一样,一头向知识的海洋扎去。为了实现改变农村面貌的愿望,他报考了江苏农学院,学习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省农科院工作,3年后就被提拔为副处级干部。1986年,仇和被下派到徐州丰县挂职锻炼两年半,静心研究农村问题。

  1996年12月8日,39岁的仇和以中共宿迁市委常委、副市长的身份兼任沭阳县委书记。应该说,当时仇和很清楚地认识到他所面临的使命有多么艰巨。至于为什么将这块烫手的热山芋接下来,他曾说:“天下最真实的官只有两个,一是宰相,一是县官,越是落后的地方越是有改革的空间和余地。”

  在接受任命以后,一位曾经在沭阳工作过的老同志万分感慨地对他说了四句话:“来沭阳之前我的体重是120斤,走的时候只剩107斤;来沭阳之前我是一头黑发,走时则一头白发;来沭阳之前我精力充沛,走时已经筋疲力尽;沭阳是个大染缸,你掉下去必死无疑。”老同志这四句话深深刺痛了仇和,他用了很长的时间来考虑如何清理这个“染缸”,最终得出两条结论:第一是越乱越落后的地方越需要强硬的执政手段,否则必然被拖入泥潭不能自拔;第二是沭阳的落后根源于制度的落后,沭阳的改革必须通过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来保障。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仇和来沭阳不到一年就放了5把大“火”。

  仇和到沭阳后烧的第一把火是整治环境和交通。仇和初到沭阳时觉得这里就像一个大垃圾堆,整个县城破烂不堪,他上任后晚上夜巡城区,结果在路边4次踩到大便。于是,12月16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城区环境整治工作会议,动员全县机关干部每人当一周清洁工,随后打响了一场以“干干净净过元旦,整整齐齐过春节”为口号的全城大清洁活动。清洁活动整整持续了一周,这让所有沭阳的干部和百姓一下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热爱家乡,美化家乡上。全县5000多干部当一周清洁工还不算,这次会议还规定,所有财政供养人员必须利用周末进行义务奉献劳动,这一规定整整持续了两年,为全面整治县域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奠定了基础,开了个好头。

  虽然沭阳地处苏、鲁、皖三省和徐州、淮阴、连云港三市大小三角的中心,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又处于多条铁路干线和国道的必经之处,但却始终没有享受到交通便利的好处。有一天,仇和到毛尾乡调查,正赶上大雨,进村的道路积水很深,车子无法进村,他们只能在村口等雨停。仇和看到路边一个老大娘正在卖茶叶蛋,于是就和大娘搭讪:“你为什么不到县城里卖呀,那里价格会高一些呀。”大娘答道:“去县城太不方便了,好鸡蛋到了县城就成坏鸡蛋了。”这使仇和更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的道理。1997年以前的沭阳几乎“无路可走”,全县黑色路面只有56公里,其中的34公里严重破损,人均拥有量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8;72%的行政村未通砂石路,民间俗谚说“汽车跳,沭阳到”。1997年6月19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交通建设动员大会,宣布同时开工改造铺设205国道、沭宿路、沭海路、304省道、307省道共5条152公里公路,吹响了交通大会战的号角。1998年和1999年,沭阳又在此基础上对城乡结合区域267公里的公路进行了黑色化改造。到2000年,全县共改造和铺设黑色路420公里、水泥路156公里、乡村砂石路1400多公里,分别是1996年以前的9倍、11倍和7倍,初步实现了市县公路等级化、县乡公路灰黑化、乡村公路砂石化、全县公路网络化。

  制度创新

  1997年,仇和在沭阳试行干部任前公示制,这一做法引起轰动,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对此作出长篇批示。现在,干部公示制已被写进《干部任免条例》,在全国推广。

  在他担任市委书记后,他在宿豫县推行干部“公推竞选”,此举同样在全国首开先河,胡锦涛再次批示,这是否是真理发现的轨迹。

  仇和现象

  一、招商引资

  仇和曾经给政府官员和教师这些吃财政饭的人,下达“招商引资”任务,给予招商引资的人一定奖励,一般不超过引资额的5%。

  昆明市委书记仇和以下引述沭阳老师

  “他曾经扣发职工的工资来修建一些交通设施,凑巧的是我也曾经是一名教师,也多次被镇、县各级机关以各种名义扣除过很多个月的工资,用来修路啊办学啊捐助希望工程等等。那时候我们每个月正常的工资通常只能发给国家规定工资标准的一半(原因是地方财政经费不够),而且常常拖欠一年后才能发放,自己的生存根本就没办法解决,没有办法了只好自己离开教师职业(那几年与我一样离开教职人也较多)”

  二、强制拆迁,

  以下为同某老师同一篇内的内容

  拆迁问题,报纸原文中是这样说的:“仇和望一望,拆到南关荡,仇和手一挥,拆到沂河堆。”“拆了你别哭,没拆你别笑,那是仇和没看到。”,“铲车、吊车开路,公检法,加上沭城居委会的干部,一共出动了300多人,居民限时必须搬完,书啊、被子用被单一裹,都被老百姓甩到门外,当时天下着雨,租板车的价格都涨到了40元一车。”我不知道被拆迁的人是否得到了足额的补偿。无独有偶,前些年听说一件征地与拆迁的事情,某乡镇为了修建公路,拆除了路边一家农户的房屋也征用了他的耕地,但是因为补偿无法到位,导致这家农户几乎是无家可归无地可种无饭可吃,甚至是告状无门。我不知道如果这个家就是仇和的家,他会做如何感想?对于修路,这家农户也和其他人一样都非常赞同。现在很多地方都爱搞什么“投票决定”,比如修路之类,肯定会有多数人会表示同意。这种做法乍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可是我们不能为了使大多数人得到好处而牺牲某一个体的合法权益,让其蒙受极大的损失甚至面临绝境,也就是多数人虐待甚至损害少数人。拆迁无可厚非,但必须依法,并应加强对受损害者或弱势者予以相应的保护,缺少了对具体的每一个个体的权利保护,社会整体利益又将从何而来?

  三、婊子当家,一卖了事

  超常规的、激烈的改革。他改革的方向就是一卖到底,从一开的出售国有单位的门面房,到所有国企改制:“能卖不股,能股不租,以卖为主,再到拍卖乡镇卫生院、医院,再到出售学校。”他改革的目的是使这个全省最贫困的县,摆脱贫困状态。他改革的手段是激进的。

  四、其他高压政策,如不尊重人权

  如小偷小摸,调戏妇女的,赌钱的,打麻将的,一些民事治安案件,一律电视台上暴光,这些人含羞含检讨书,然后交电视暴光费。

  在任宿迁市下属的沭阳县委书记期间,仇和给教师下达“招商引资”任务,引发集体罢课;仇和指示沭阳有关部门将小偷小摸者在电视上亮相、念检讨书;

  宿迁警方抓治安,采取给派出所下指标的方式;为整顿会议纪律,仇和不仅对迟到者罚款,还让其站在门外听讲;仇和推行小城镇建设,要求各乡镇沿街的房屋一律改建为二层楼房并贴白瓷砖,还规定房屋的用途;沭阳县财政赤字过亿元,仇和却以强行划扣干部教师工资和强令农民出工的方式筹资修路,一些干部工资连续数年被扣,项目包括招商引资、修路架桥、路灯绿化等9项……他的这些措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已出现了很大的阻力。

  仇和只重视改革的结果不考虑过程,只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决定就应当执行。他认为如果给老百姓(刁民)讲道理,讲不通,等到老百姓接受了政策建议,机会已经错过了。

  仇和在做行政决策的过程中没有启动公民参与协商系统,就是他认为对的,就利用职权强制实施。

  五、过程和结果,哪个更重要???

  很巧,我就是一个沭阳人。在这里说一句公道话。无论哪个干部在执政的时候,都难免会给老百姓或多或少的带来一些不愉快,有人获利,自然有人会吃亏。但是,有一点我必须要让大家以及昆明的人知道,那就是,我们整个县城的人,8岁以上的,无论是目不识丁的老人还是刚上幼稚园的孩童,都知道仇和这个名字,很多人感谢这个人。

仇和的人物传记

  内容介绍:

  作为执政一方的领导者,当稳定压倒一切的时候,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面对一个长期处于混乱状态的重灾区,仇和是怎样使之在短时间内实现由乱到治的。

  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的领导者,一位处于江苏省经济洼地的领导者,当别的地方富得流油而本地却穷得冒汗时,你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仇和是怎样营造后发优势,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

  如果你正想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而又为囊中羞涩犯愁时,那么你通过这本书也可以看到,仇和是怎样破解这一难题,使基础设施建设在几年间超过了过去的几十年的。

  当你对改变一地的面貌感到悲观失望时,你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仇和靠什么手段使宿迁人的精神面貌实现了由自卑自弃到自强自立的重大转变。

  如果你是一个理论工作者,我们相信本书能够给你提供一个更加真实的仇和、全面的仇和、立体的仇和,让你的研究建立在真实信息的基础上。对仇和,不怕一无所知,就怕一知半解。

  当然,本书不是一部专门提供工作经验的作品,更不是一部歌功颂德的作品,我们只想通过对仇和较为全面的报道和解读,引发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

  当许多地方对社会事业改革、吏治改革“绕道走”的时候,仇和为什么要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来啃这些硬骨头?

  人们常说,“改革者没有好下场”,为什么10年来一直以激进的方式大刀阔斧推进改革的仇和能屡踩红线而不倒……

  仇和图书目录

  自序 我们为什么要写仇和

  序一 我见证了宿迁的变迁

  序二 仇和的升迁说明了什么

  开场白

  沭阳:仇和登场了

  虽“酱缸”,吾往矣

  苏北施政的突破口

  一人得道,“鸡犬”未升天

  第一章 一年求和,两年求饶,三年求逃?

  1“神仙”来了也不行!

  瘫痪的沭阳

  绝望的人心

  2 向我看齐

  将沭阳当作公厕扫

  铲雪的背后

  我不需要加两个炒菜

  3 “不抓工不抓商,只抓表面光”

  第二章 强行入轨

  1 “沉重的忏悔”

  2 管不住大盖帽,就拿掉乌纱帽

  3 组合拳打向“村梗阻”

  4 刮肚子,平祖坟

  计划人口的铁腕书记

  刨祖坟的事都能干得出

  5 “不这样搞,沭阳什么时候能上去!”

  第三章 “求天求地不如仇和”

  1 千人会场怒斥“警匪一家”

  “治安问题的根本就是警匪一家!”

  台上台下两个公安

  铲除公安局长

  2 反腐败要以查办案件为突破口

  卖官风

  一个人的到来

  要往“上面”查

  3 四套班子会上带走县政协副主席

  4 “事情来得太突然了!”

  反腐转向原县委书记

  不是仇和非耍与他对着干

  大网很快到了收拢的时候

  交代,一个接着一个

  5 公安局长的五封串供信

  6 粮贸大酒店的灯光与周末舞会

  第四章 沭阳本没有多少路,抓紧修路也就多了………

  1 是穷苦一辈子,还是受累一阵子?

  2 新“淮海战役”

  没有钱路怎么修?

  巧妇怎做无米之炊?

  让人想起淮海战役/67

  3 穷与志:谁是因,谁是果?

  第五章 仇和“布道”

  1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干部!”

  每周一课

  睡觉前必须读完40页书

  形象、礼仪也得抓

  开会:准点,准点,准点

  《仇和打电话》

  2 用市场经济的眼光审视脚下的土地

  “婴儿论”与劳斯莱斯

  宿迁学院:从无到有的魔术

  3 “冒,不可怕;等,可怕”

  “四特”铸就的“另类”

  不做“扶不起来的阿斗”

  “审计问责”风暴

  向人情开刀

  “盖棺论定”

  4 “看准了的事情,砸锅卖铁也要干!”

  出路何在?

  意杨的意外之喜

  暴风骤雨般的种树运动

  5 要想别人不动摇,首先自己不动摇

  第六章 求解“殖民化经济”

  1“十二道金牌”抓招商

  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

  一票否决

  惹来“焦点访谈”的日子

  感动宗庆后

  2 活力在民营发展靠民力

  3 “极点”带动:五个惊叹号回答了一个大问号

  一个“无马拉车”的城市

  钱从何来?

  反季节花钱

  仇和与嘉禾

  支撑未来?透支未来?

  4 给农民编个快板

  第七章 宿迁医改:好得很,还是糟得很?

  1 媒体与著名教授联手出击

  媒体“开枪”为他送行

  一枪四“鸟”

  仇和又一次站到风口浪尖上

  李玲教授的48条意见

  宿迁高调回击

  两个院长的不屑一顾

  “我给宿迁医改打的分”

  2 赶鸭子上架

  “四座大山”

  两条路,究竟选择哪一条

  风雷滚滚,亮剑划清楚河汉界

  3 5年改革:顶着风险,踽踽独行

  拍卖槌,千斤重

  从“百日维新”到内部股份制改造

  “五宗罪”

  诊所比厕所多,药店比饭店多

  4 谁为宿迁医改正名

  红典型,还是黑典型?

  五驳“雪片般的告状信”

  老百姓是最大的“判官”

  “非典”和洪灾的公益考验

  第八章 宿迁教改:比特区还特的“仇和市”

  1 百年名校一夜间变“公”为“民”

  学校不如猪圈

  唯有改制,别无出路

  2 教育部的“钦差大臣”来了

  媒体曝光引来国务委员的关注

  顶着压力,改,改,改

  “钦差大臣”的态度陡然为之一变

  3 “冬天”里的“温室”

  第九章 仇和之“术”

  1 天黑赶路,天亮进城

  2 一个竿子插到底,不给制度“打白条”

  3 制度比人强,机制比政府强

  4 仇和的“公司论”

  5 挑起竞争制造不平衡

  第十章 政改开党内民主的先河

  1 没有“授意”的公推公选

  当选者说:感觉不一样

  宿迁政坛“地震”

  决策者说:组织部要出生产力

  2 任前公示:最敏感的“刀子”

  群众的目光是最好的“阳光”

  公示制没有争议

  3 勤廉公示:官越来越难当了

  逼上梁山的选择

  “赴美考察是否用公款旅游”

  自律意识和免疫力

  变相搞“文化大革命”?

  “一把手”监督

  第十一章 行走刀锋

  1 “一票否决”落在自己头上

  官员眼中的“克星”

  一言难尽沂涛镇

  新华社自拉自唱?

  仇和尝到了滋味

  2 命悬一线

  条河村乱棍打死农民

  关键在于定性

  四处灭火

  内参,准备参一本

  “我亏欠了他”

  3 争议声中步步高

  新华社江苏分社为什么同情仇和

  首长为什么垂青仇和

  “暗访”明察受检验

  第十二章 褒贬之间的符号隐喻

  1 仇和被褒

  实干家

  “抢”仇和

  2 诘难背后的逻辑

  三年前的诘难

  “转弯”的评价

  悖论依然是悖论的紧张逻辑

  附录 对话昆明

  后记

  昆明:仇和新政

  拥挤的马路、破旧的建筑、随处可见的城中村,刺激着中国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仇和的神经,他决心要把昆明当作另一个宿迁来改造。

  一年半之前,仇和从江苏省副省长、中共宿迁市委书记调任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时,就发誓要缩小昆明与发达城市之间日益拉大的差距。就地区生产总值而言,昆明是国内最为落后的省会城市之一。

  此前,仇和在中共宿迁市委书记任内,通过推行官员招商、卖学校、卖医院等充满争议的改革措施,促使这个苏北小城摘掉了江苏最穷地级市的帽子。

  主政昆明之后,仇和也为这座西南边疆省会设定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在他看来,昆明不能躺在“春城”的美誉中睡大觉,她还应该同时成为国内最佳投资城市、全国卫生城和山水园林城市。

  要实现上述目标,首先得建立高标准的城市基础设施。眼下,快、狠、猛的仇和式行政风格,正被仇和逐步移植到昆明城市建设中来。

  “休克疗法”治堵

  对于困扰昆明多年的交通拥堵的顽疾,仇和采取了“休克疗法”。

  2008年10月,昆明市启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二环路改扩建工程。二环路贯通昆明市中心城区,承担了市区一半的车流量,是昆明最为拥挤的城市道路。

  早在2004年,昆明市就曾计划用高架路将整个二环连为一体,但由于当时昆明市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议“不搞重复建设和面子工程”,建设二环路高架桥应“充分论证、因地制宜”,该计划曾一度搁浅。

  如今,“全线高架”计划略做修改后,又被仇和重新拾起。

  二环路原计划三年完工,但仇和认为“长痛不如短痛”,工期被缩减至一年。新二环路,全长接近27公里,涉及改扩建17座立交桥,投资额超过80亿元。除北环部分路段外,均为双向6车道的全线高架桥路。

  由于二环路内11座立交桥同时施工,大量路段禁止车辆行驶,复行改单行,导致昆明交通的“咽喉要道”和城市交通的“主动脉”被切断,整个昆明市区内交通几近陷入瘫痪。

  对于这种“长痛不如短痛”的休克疗法,市民有赞有弹。

  “碰到堵车时,就想把活儿扔了,直接回家休息。”昆明出租车司机来小红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从昆明市区到机场不到20公里的路程,经常要耗费1个多小时。因为堵车,她的收入少了很多。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熊思远认为,集中工程解堵是好事,市民应该换位思考、共渡难关。熊思远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还认为,这是仇和昆明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环路的改扩建,只是仇和庞大修路计划的一部分。仇和版的昆明,还计划从2009年开始,用3年时间、投入1000亿元修建城市道路,“提前8年”完成昆明2020年的路网规划。

  但仓促上马导致了二环路存在一些设计上的先天不足。

  比如,由于修建福海立交桥,投资367万元的严家地垃圾中转站,尚未使用就被直接拆除。施工方的解释称,严家地垃圾中转站拆除是为“优化”立交桥,并称“福海立交改扩建效益远超垃圾站损失”。为此,施工方还补偿了268万元给垃圾中转站的投资方西山区城管局。

  福海立交桥的问题还不限于此。该桥的设计方案经两度修改后,其中一段匝道桥建成后,距离附近公安小区的一幢居民楼的窗户距离只有2.8米,而另一段匝道桥距严家地统建楼也不到6米,对居住在这些楼房的居民生活构成严重影响。施工方管理人员黄俊杰表示,施工单位和小区的居民已就此问题谈妥,高架桥建好后将会安置隔音屏障,并由相关环保部门进行评测,确保不对小区居民产生影响。

  由于工期被严重压缩,施工中也出现了一些意外。

  2008年12日9日,二环路东段的小庄立交桥下匝道桥,在拆除时发生坍塌,坍塌桥面超过100米,最终导致2人死亡、4人受伤。这也是二环路改扩建工程截至目前发生的最为严重的安全事故。

  事后,昆明专家组现场勘查后认定,小庄立交桥拆除中发生坍塌的主要原因,是施工单位违反操作规程。此前,小庄立交桥改造项目,已经经过昆明城投、新颐侨江投资公司和中国铁建的三次转包。最后,昆明市政府认定工程监理方——昆明城投承担最终责任。

  昆明城投是昆明市政府1997年5月正式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也是昆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主要平台之一。2007年11月,该公司曾发行15亿元的公司债,用于二环快速系统改扩建工程、昆洛路、广福路、东三环、宝象河、枧艚河整治、滇池西岸截污7个项目融资。

  发生坍塌当夜,赶到事故现场的仇和说,“在城市大开发、大改造过程中,一些事故不可避免,但要把事故的概率降到最低。”

  在此前的10月,小屯立交桥在拆除过程中,坠落的混凝土和破碎机的震动,导致距离立交桥30米外的小屯村一些村民的房屋开裂,村民多次与施工人员发生冲突,并惊动过民警。

  云南城市规划建筑研究设计院院长芦忠友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从已经完工部分项目来看,“短痛”过后,未必一定能避免“长痛”。

  位于昆明繁华商业区的小西门立交桥,总投资6000万元,2008年8月竣工之后,仅稍微缓解了周边交通拥堵情况,并未起到根治作用。该立交桥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立交桥,因桥上设有红绿灯、且形似龟背,又被市民戏称为龟背立交。一些昆明市民甚至认为,龟背立交不过是一个毫无用处的空中摆设,不仅未能解堵,反而抹掉了被誉为“昆明的时代广场”的小西门核心商业区的繁华景象。

  对于外界关于修路的种种批评,仇和在12月初一次大会上称,“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允许在探索中有失误、不允许无所作为。”

  一些昆明官员私下则称仇和为“仇和老师”,暗示仇和在任何领域都是专家。

  仇和认为,昆明交通拥堵和市内路网不够密集有关。于是为增加市区道路密度,将市内50条私人住宅小区的道路,改为城市公共道路。

  仇和没有想到的是,交通虽然稍微顺畅了些,但政府与市民的矛盾却被激化。

  2008年2月,昆明市创意英国小区内长550米的泰晤士大道,成为昆明启动的第一条“私改公”道路,此后该小区居民称,此前政府并未就此事举行听证会,也有违《物权法》的相关规定,并认为政府赔偿过低。

  云南城市规划建筑研究设计院院长芦忠友建议,仇和在城市规划中应更多听取专家意见。芦忠友认为,昆明治堵的关键在于科学规划,应杜绝官员的一言堂。他认为,目前昆明市的规划从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在决策,而不是专家在决策。专家往往附庸于官员的意见。

  “仅凭一条二环线难以解决昆明拥堵。”芦忠友说,与国内其他城市一样,昆明的交通也面临着道路修得再多也赶不上机动车的增长的矛盾。昆明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只有10平方米,而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00万辆,由于没有绕城缓冲系统,二环路自然成为昆明核心运输区域,进而形成“几把利剑,直插心脏”的格局。

  重建城中村

  重建336个城中村,是仇和改造昆明的又一样板工程。

  目前,昆明市主城区超过10%的土地为城中村所占据。近三分之一的昆明居民居住在336个城中村中,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近7万人,堪比香港中环地区和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岛。这种城中村高度繁荣的景象,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相当罕见。

  仇和到任前,昆明市关于城中村的提法是整治,从2006年开始就对城中村住宅“限高”和“拆违”。但这并没有解决城中村乱搭乱建的问题。

  2008年3月,仇和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从现在起,在滇池盆地29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冻结任何行政主体、行政部门审批宅基地,农村无序建设必须全部停止,土地证、房产证、产权证这”三证一律停发,谁发谁负责,谁发就追究谁“。

  不久,中共昆明市委、市政府陆续出台了《昆明市城中村改造征地补偿安置指导意见》《昆明市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补偿基准价格》《昆明市城中村改造重建集体土地住宅拆迁货币补偿最低标准》等七项意见和办法。

  一些市民对仇和敢于啃城中村这块硬骨头,表示赞赏。

  “拆一次,富一截”,是仇和对城中村居民的承诺。今年3月初他在视察城中村拆迁时说,要把“城中村”五年重建工程作为改善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民心工程”。

  但是城中村居民对此意见不一,有的居民认为政府制定的拆迁赔偿标准过低。“所有补偿的钱拿去买房子了,我们吃什么?我们是农民,没有了土地,房子被拆迁了,我们住哪里?如果自己盖房子,靠租金就可以养活自己。”清水河村村民黄国安说,去年底,有关单位改扩建7204道路,清水河村有18户人家的房子在道路扩建中将被拆迁。当时,拆迁房子每平方米补偿1100~2300元不等,村民觉得补偿得太少。

  云南财经大学房地产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大研分析认为,城中村大多位于二环路内,地段优良,土地升值空间巨大。

  2008年5月出台的《昆明市城中村改造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补偿安置指导意见)规定,政府只对不超过4层、建筑面积不超过300平方米的房屋进行补偿安置。超出规定面积的部分则不予以补偿。

  补偿安置指导意见还规定,城中村改造征地,按每亩25万元给予补偿。但在今年6月1日,位于高新区新发村、编号为J2009-022的城中村土地,成为昆明市第一个上市挂牌交易的地块,昆明市土地交易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地块的最终成交价每亩平均接近240万元。

  大部分位于市中心的城中村的土地交易价格则更高。昆明市土地交易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底,在城中村相对集中的五华区,一块编号为KC2007-36、总面积33亩的地块,最后成交价格超过2685万,平均每亩接近900万。

  此前,仇和表示,城中村重建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必须有90%的村民同意才能改造,坚持“村民自愿”的原则进行。

  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难免出现偏差。

  对于拆迁过程中遇到的钉子户问题,昆明市则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拆迁模式,即通过法院认定城中村房屋系非法建筑,进而作出强制拆除裁定。2008年,昆明市曾对主城区违法临时建筑展开大规模的强制拆除行动,积累了“丰富经验”。

  今年5月25日,位于昆明五华区的一幢外形酷似美国白宫的城中村居民楼,由于房主张丽不同意政府仅支付500万的赔偿金,遭到政府强制拆除,引发全国关注。张丽是当地唯一没有签订拆迁安置补偿协议的钉子户。张丽称,此前有人出价1000万购买,她没舍得卖。这幢绰号“白宫”的私房,被当地舆论认为是昆明最奢华的城中村住宅之一。

  昆明市政府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月,昆明市已完成对50个城中村近百万平方米房屋的拆迁。

  地产冲动隐现

  据昆明市政府的初步估计,336个城中村改造重建工程所需要的资金量达到1000亿元。

  按照5年改造完成的目标,则每年所需资金量约为200亿元,相当于昆明2007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量的90%.

  但即便是并不算高的拆迁补偿,在政府看来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城中村拆迁的巨大资金缺口,迫使政府采取“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吸引房地产开发商参与进来。

  启动房地产市场,也是仇和对外招商引资的主要内容之一。

  尽管2008年,昆明新增企业过万家,吸引市外投资超过500亿元。然而,昆明市统计局公开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2月,昆明市冶金、机电、化工、能源、烟草5大支柱行业产值均出现负增长。由于市场有效需求减弱,目前全市仍有158家规模企业停产减产。而去年,在统计的39个工业行业中,有19个行业利润负增长。

  在此背景下,房地产成为为数不多的经济增长点。

  在今年3月28日,昆明市举行的“城中村改造招商项目推介会”上,仇和表示,“春城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一个一年四季能开窗,365天天天可施工的城市。”他认为,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也给昆明带来了建材低价格、建工低报酬、建设低成本、融资低利息的难得的四低机遇,推进城中村改造,前景广阔,商机无限。

  最终,在这次推介会上,昆明市政府与各地开发商共签订城中村改造招商项目协议41份,意向性投资高达近700亿元。其中,江苏省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分别与五华区政府、盘龙区政府、西山区政府签订了投资意向协议,投资总额达90亿元人民币,创本次签约中企业意向投资金额之最。

  强势行政主导下的城市建设扩张仍在继续。

  今年4月17日,昆明第一高楼“南亚之门”设计方案“因考虑到城市总体规划”,高度从原来计划的316米,再次提高17米,达到333米。这是“南亚之门”第二次上调建筑高度。

  总投资约42亿元的“南亚之门”项目,是昆明市政府今年从江苏成功招商引资的一个重点项目,由江苏天地集团和云南中炬集团联合建设,属于规划中的昆明主城中央商务区中的高端商业金融中心。这一“昆明第一高楼”,预计将在201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除“南亚之门”外,自2008年以来,顺城双塔、南亚之门、世纪广场2期、欣都龙城、俊发中心、志远城市综合体、星都国际总部基地、南亚风情等众多高层写字楼项目近期争相入市。

  昆明风之铃市场调研中心认为,自1999年昆明举办世博会以来,昆明写字楼开发投资的“慢热状态”正在迅速改变,昆明写字楼市场的开发与投放市场力度已进入了10年来的最高峰。

  获得荣誉

  

  荣获“中国改革功勋(贡献)人物奖”,

  30年艰难曲折,30年光辉灿烂;30年斗转星移,30年赤金闪耀。2008年11月30日,“中国改革开放30年论坛暨评选活动”颁奖晚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一举荣获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杰出人物和中国改革开放30年社会人物两项大奖。这是继9月27日荣获“中国改革功勋(贡献)人物奖”,11月6日荣获影响中国改革30年30人“改革之星”称号后,仇和第三次获国家级改革人物荣誉。

  仇和获得了“十大中华经济英才”奖

  2009年6月27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十大中华经济英才”颁奖典礼传来喜讯,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获得了“十大中华经济英才”奖。

  仇和获奖理由是:从东海之滨到彩云之南,从农家子弟到省级高官,他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稳健,每一岗位都做得风生水起。他的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卓尔不群,责任意识和奉献品格超凡不俗。他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成长起来的卓越干部,是共和国六十年来孕育的优秀儿女。

  仇和荣获影响中国改革30年改革之星称号

  据悉,仇和是荣获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杰出人物中唯一在任地方省部级领导干部,也是唯一的省会城市书记。与仇和共同当选此项殊荣的还有吴敬琏、厉以宁、于光远、袁隆平、林毅夫、季羡林、王石、龙永图等。

  “第四届改革之星颁奖盛典”于8月28日在京举行------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被评为改革之星—新中国60年·60位改革人物

  中国城市发展改革创新模范人物

  09年12月22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同时荣获“中国城市发展改革创新模范人物”奖。据统计,去年昆明制度创新1414项,截至今年9月昆明创新制度1606项。制度创新给昆明发展带来活力、带来的是昆明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2009中国城市十大风云首脑

  继2008年入围“中国城市十大风云首脑”后,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去年入围“2009中国城市十大风云首脑”排行榜。

  中国骄傲·第十届中国时代新闻人物

  “中国骄傲·第十届中国时代新闻人物”颁奖盛典上传来喜讯,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荣登第十届“中国时代十大新闻人物”榜首。这是仇和继荣获第八届中国时代十大新闻人物殊荣后再次当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