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狼和羊的故事”-读《中国人史纲》与《狼图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39:34

   这几天来,一直在看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感觉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读此书有点像听易中天讲三国的感觉,不是“正史”,却补充了我很多“正史”之外的史事,读着饶有趣味。现在看到宋朝那一段了,感觉这个朝代真是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王朝,经济文化上继承了隋唐气象,甚至更加发展。但是在战略上却是一塌糊涂,解释这一点的原因我目前认为是宋王朝的建立缺少对内对外凌烈的搏杀而更像是一场“窃国”的游戏,从而导致统治阶层缺乏开疆拓土,纵横捭阖的大气与智慧,表现在对周边游猎民族的一败再败和一拜再拜,最后导致王朝的覆亡。经济文化上的进步只能归功于“中华地区”庞大农耕文明的强大消化能力和较易繁荣的自给自足经济。正如柏杨先生所说,宋王朝的立国精神就是“苟且偷安”。

   上午在家上网时又读到了关于《狼图腾》的文章,这本书我也看过,全书有几十个狼的故事组成,文字浅显直白,很容易阅读,作者全文中的作用点是农耕民族性格。而且作者提出:龙的来源便是狼。如果联想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讲述的譬如宋王朝苟且偷生的故事,结合江小鱼先生的观点,就有了这样的一些感想: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着两种民族性,一是狼性,以游牧文化为代表;一是羊性,以农耕民族为代表。狼性本来就是人类的本性,洪荒时代的初民们完全是依靠这种野蛮的兽性才战胜自然,得以延续,华夏民族也不例外。

   从历史角度看,华夏的来源是炎黄二族,作为失败者的炎帝排在黄帝之前。那时因为炎族曾创造过辉煌的游牧文明,是入住中原的第一批“狼族”。
   当炎帝族逐渐进入定居农业生活,狼的血液逐渐为羊的血液所取代时,便被西北方黄土高原的黄帝族所击败,黄子古文是兽形,所以说崇尚野兽的皇帝族是比崇尚火的炎帝族狼性更强的民族。    
   由于黄帝族狼性与炎帝的半羊性相中和,双方才缔造出中华文明之始华夏族。于是,狼的身体被拉长,并安上了蛇的鳞片、鹿的双脚、鱼的尾巴,人们称之为龙。所以说华夏族从诞生之始,民族性格就与以狼为图腾的游牧文化有着千丝万缕之联系。

   狼性与羊性的对立统一之路注定要以千年为时间单位, 历史教科书中的草原狼族们:羌、戎、狄、胡夷,突厥,匈奴,鲜卑、女真等等等等一次次进入我们的阅读,并一次次取代炎黄,走上中华历史的舞台。        
   我这位“龙的传人”曾经以一种排斥的眼光看待这些“异族”,认为他们扰乱了“中华正统”。其实,历史的发展本来就是一场弱肉强食的自然选择。

   在所谓的中华正统之下,龙是天上的权威,最最广大的平民只是帝王“代天巡狩”(前天晚上看电视剧《神探狄仁杰2》,又听到这个词!)的羊群,毫无自由与平等可言,血液中仅存的炎黄留下的血性也被“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理念榨干。虽然在强龙领导下的羊群也曾对狼族做出过有力反击,比如秦汉反击匈奴、驱逐匈奴之战,狼族意识难敌强龙领导下的羊群,不得不远遁。但是羊在龙的愚弄和统治下只能越来越木讷、软弱、内向,一旦强龙归天,那么狼族必然会卷土重来。
   所以当契丹这匹巨狼雄踞北方,而“存天理、灭人欲”的宋儒们只能望着雁门兴叹。这就产生了《中国人史纲》宋王朝的故事。

   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点,羊族们彻底发展出一套羊的真理,狼与羊之间的界限彻底划清,也就是说羊族对狼族彻底排斥和不认同。不过不同的是,这次领导羊的不是龙,而是羊。作为农业社会的顶峰,宋在羊性上也走入了极端封闭的不归路,从而将中国文明彻底领向世界历史发展的支流。
   宋儒的理想社会是:在龙的专制下,消灭狼或使狼不能产生,或者把狼驱逐出羊的势力范围,他们的道德愿景就是狼见到羊腰鞠躬致敬,并对羊温顺服从。所以岳飞的“还我河山”也可以写成“还我羊圈”,宋明理学的要旨就归结为“羊好,狼坏,龙哥永远正确”。这样愚蠢的文明如果不导致亡国灭种,那就没有天理。所以“存天理、灭人欲”的确是印证了天理,代价是灭了自己。

   看来,所谓王朝更替、帝国轮回,也无非是狼吃羊——升龙——化羊——再被狼吃这样一个循环。金元明清,东西古今,概莫能外。
   中国自秦汉以后一直是化狼为龙、化狼为羊、化龙为羊、羊质龙皮之路,铸剑为犁,从野蛮狼过度向文明羊,并认为羊是对的,狼是错的。殊不知,狼和羊本身并没有错,只有文明和野蛮之分,强者总是事后的正确者。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西羌……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耐寒苦同之禽兽,虽妇人产子亦不避风雪。性坚刚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气焉。”这才是我们先民的真血性,这才是退化之前狼的性格!    
   华夏人从狼退化为羊,并从狼异化为龙,并在羊质龙皮的幻觉中自恋自大自我萎缩的过程,正是民族性格衰落的过程。

(山水有相逢 2006.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