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应该怎么读?(很值得细细读读) 三农中国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ne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29:42


今天看了这一个座谈综述,很有启发。陈柏峰和申端峰两师兄结合自己的经历、经验和中心的实际,详细系统地介绍了读书中的一系列问题,也回答了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我想对我们也会有所启发。所以从本网站“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转来。如下:
    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三农研究社座谈会综述


    应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三农研究社的邀请,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陈柏峰、申端峰于2009年12月18日下午到华东理工大学与研究生三农社 成员举行座谈会。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学院熊万胜副教授、奚建武副教授,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李宗克老师,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人文科学研究院的本 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共14人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熊万胜老师主持。整个座谈会从下午15:40—17:40,持续二个小时。
   
    熊万胜老师首先介绍了陈柏峰和申端峰两位博士的基本情况,熊老师说,这两位80后学术青年才俊能够立志学术,通过个人努力并在各自研究领域取得骄人成绩, 特别是在乡村研究方面提出很多鲜亮的理论观点,今天称他们为学术新星一点也不为过,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今天他们来上海财经大学参加学术会议,借此机会 我们邀请他们到华东理工大学来看看,希望他们能与我们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交流交流,让他们能谈谈华科这个团队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自己做学问的体会 和经验。
   
    根据现场的录音,将两位博士在座谈会上的主要的观点整理如下:
   

陈柏峰:早 就听说熊老师在这边的读书会搞得很好,我们到上海顺便过来看看,我自己在中南政法也搞读书会,模式主要还是学习华科贺老师(贺雪峰)的,我简要介绍一下贺 老师读书会的模式。贺老师组织的读书会是从2002年开始的,贺老师在工作发现,一些国家级的科研基地是徒有虚名的,其实如果大家要去深究的话就可以发现 我们国内的很多基地和重点学科都是这样,都是不怎么读书的,做学问也是搞一种形式化的东西,实质性的内容比较少,我们可以从一些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略 见一斑。贺老师觉得作为科研基地有那么好的资源条件,学生也有学习的热情,但没有得到好的引导,很可惜。最后贺老师从培养人的角度,针对学生提出“两要一 不要”的原则,“两要”即要读书,要调查,就是硕士阶段要读书,博士阶段要开展大面积的调查;“一不要”就是学生不要参加老师的课题,做具体的研究。现在 很多导师就是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的,做课题时分工让学生收集资料,好的老师会给学生一点报酬,不好的老师是一毛不拔的。有学者说,我们的老师从导师向老 板的转化过程就是知识分子堕落的过程。贺老师看到这种情况觉得不能这样浪费学生的精力,应该在学生最黄金的时期让他们读书,引导他们读书,甚至给他们读书 的压力。硕士阶段只读书,不要做研究,因为你的理论水平还没有达到一点的高度,做的研究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我和我的学生说,理论就是眼睛,没有眼睛 你什么也看不见,有了理论,你看问题就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没有理论的培养过程,你就只能听从别人的安排,一辈子帮人收集资料,收集资料的过程并没有培养学 生。调研不能太早,但读书到一定程度就要调研。如果你钻到某个问题中去了,把问题搞懂了当然很好,在知识上也有愉悦感,对社会也有贡献。但贺老师觉得中国 社会科学的传统是讲究经世致用的,经世致用不是简单的为政府服务,而是要看到我们这个时代的关键问题。理论素养积累到一定程度你就去看社会,所以贺老师要 求博士阶段的同学,三年要有300天的田野调查经验。我和申端峰都达到了这个要求,申端峰可能比我还要长一点,他的博士论文比我做得扎实,他大概有400 天,因为他在一个镇前后待了有半年,我大概有250—280天。这个要求的背景是觉得农村太复杂了,比如我们在苏南郊区看到的现象和湖北看到就完全不一 样,你去云南就更不一样了。因为中国太大了,而且各个区域的发展也不平衡,不仅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历史传统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要全 方位的做调研。先读书,再做调研,不要陷入研究的具体细节中去。贺老师的这些原则和路线开始没有得到执行,因为这些触犯了某些既得利益,那些一直把学生当 劳动力的人觉得你这样搞是在装高尚,具体的细节这里不想赘述。以前几届在华科读研的三年一般能读150本书,应该是有这个量的,大概一个礼拜一本书,其实 远远不止这些。读书开始比较慢,一个月只能读一本,以后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到最后只要字认识了,意思就懂了。现在你字认识了,不一定理解,还要揣摩它的 意思,读书有个训练的过程。贺老师为什么要求多读书呢?他跟我们有的读书可能不一样,比如安徽大学李远行老师搞的读书会,可能是沿袭南京大学的传统模式, 就是大家集中读一本书,然后讨论。贺老师没有采取这种模式,他主要觉得,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读,另外读书需要一个量的积累。读书不是一个一加一加 一的问题,是读到一定程度时,一个质的飞跃。有学生跟我说,老师我读书很认真,一个月读了5本,但把书一放什么都不知道了。我说,不知道不要紧,你读5本 没感觉,10本的时候没感觉,等你读到50本的时候,你就能前后串起来,那时候你就一下子什么都知道了。所以读书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尤其是我们社会科学 需要一个量的积累,特别是最后指向田野调查和社会问题的。当然有的人说我只读一类书,我一辈子只吃柏拉图、康德的饭,这也是一种做学问的方式,但这种方式 和我们做当下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比较经验的研究方式不一样。贺老师强调量的积累,注重各家理论的学习,这样才可以应对遇到的经验。调研的道理也是一样, 到一个地方调研发现自己没有什么可写的,当你调研到第三个地方的时候,你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问题。安徽是这个样子的,上海的郊区是那个样子的,湖北又是另一 个样子的。为什么会不同呢?你会提出很多问题。这就是比较的眼光。我们经常说,你不了解美国的什么就不了解中国的什么,其实了不了解美国并不重要,因为我 们了解自己的时候需要一个参照,不了解别人就不了解自己。在你见多识广的时候,自然地你的脑子很多东西就在比较,调研做多了,很多东西就通了。

申端峰:陈 柏峰讲的很系统,我就补充一下吧。华科现在形成了一种从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的一整套培养模式。本科生每月有个三农读书会,每月有个读书汇报会,然后编 个读书会的小册子,把读书的感受写下来,形式自由,只要把你的思想表达出来就可以。现在本科生读书比硕士生读书海还厉害,因为硕士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刚来 还不是很习惯,但本科生从一开始就抓起。贺老师主导,博士生分工,主动引导学生读书,在这过程中一些积极分子就培养出来了,逐渐读书就成了他们自己的事情 了。硕士生读书会主要是一种系统性的读书,比如这个月大家都读涂尔干的书,然后大家在读书会上讨论。其实贺老师开始提出的原则叫“两不要一要”,硕士阶段 不要发文章,不要做课题,要读书。这和一般的培养模式不同。现在大家读了硕士,觉得自己还可以,看老师做课题想参加,看到老师发文章自己也想发,包括我自 己开始也有这种想法。从历年毕业的学生来看,他们很多在硕士阶段写的文章都发表了,其实这是一种辩证法,是一个转化的过程,就是你书读好了写的东西自然能 发表,即使你自己在写的时候觉得很简单肤浅。这样一个指导思想确定了以后,就是你开始不要有什么其他的想法,踏踏实实的读书。为什么我们的硕士生一个月能 读4—8书呢?因为我们的硕士生除了读书之外,基本是没有其他的事。早晨最早去图书馆,晚上走的也是最晚,他们一般结伴而行,他们形成了一个“横扫华中图 书馆”的气势。他们不参与老师的课题,更不用说外出兼职了。那些不好好读书的,读书会上一汇报就露馅了,象过街的老鼠一样难受,压力很大,觉得不读书自己 不好意思。现在硕士生,我们在想办法给他们减压,组织点活动让他们玩玩放松一下。暑假硕士生参与调查,采取师兄的传帮带的形式,主要是提供给他们一次机 会,但他们的调研要求相对宽容,没有规定的任务,他们不用像博士一样专门的收集资料。通过调查一方面增进师兄弟妹之间的感情,晚上大家一起讨论,平时相互 鼓励,这样一个学术共同体就形成了;另一方面培养他们对中国农村和中国社会的这种感觉,培养一种对社会的洞察能力。通过本科、硕士阶段的严格学术训练,博 士生阶段主要是大范围的调查研究。中心的博士生一般每个月都有人在外面,他(她)走了他(她)回来,一年,每个人基本要在外面调查三个月。大家调查回来以 后开会讨论,会议一般是轮流主持,这个过程也能锻炼他们的学术能力,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通过这一整套的模式下来,我们的学生可以说是全面发展的, 不论是调查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写作有两种,一种是大的规范的学术论文写作;另一种包括随笔、政策评论。因为我们做现实问题研究的问题还是很 多的,只要你愿意写,文章总会有机会发表的。这段时间我们的硕士生很多在各种报纸发表文章,包括一些学术性的刊物,其实写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让他们练练笔, 但文章一旦发表了,他们觉得挺有意思的,从中得到了信心,这样他们这种干预社会、参与社会的热情就被鼓动起来。不论是读书还是调研都是锻炼学生的学术思 维,调查除了培养你对社会问题的把握之外,还锻炼你的人际交往能力,要接触社会,接触底层社会,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的能力,我们的学生都变得很阳刚、阳光。 这些东西归结到一点就是熊老师说的“集体性学术”的问题,但怎样把“集体性学术”落到实处,我们需要一点理想主义,就像曹老师写《黄河边的中国》一样,要 有一种关怀,带着一种社会关怀去行走,行走中国的乡土大地上。可能北京、上海这些地方的这种氛围的营造有点困难,但只要我们这几个人天天在一起想这个事, 往往这个事就是真的了。历史是人创造的,我们自己要创造这个氛围。学社会学的一定要有这种社会关怀,对民族国家的关怀。上海这么发达的城市,有这么开阔的 视野,我想你们会做得更好。我们暑假有个“战略研讨班”,目的就是瞻仰理想主义,大家在一起谈谈理想、谈谈人生。因为学术不仅是个技术问题,不是我发了几 篇文章就行了,技术是次要的,热情和理想主义鼓动起来之后,技术问题是很好解决的。

熊万胜:我一直和华科那边保持联系,也 经常和他们一起交流,听过刚才两位说的以后,很有体会。第一个就是他们说的“两要两不要”,不要过早的介入具体的研究,应该读书,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放 到华东理工大学来说,我们没有这样的意识,我们的研究生更多是像你们所说的那种情况,如果说内地都是那样,我想上海一定是更加普遍了。学生更像一个学术工 人,帮导师做课题,没有时间读书。两位的这种提法对我们目前的培养模式来说是一种针砭时弊。第二个就是,柏峰刚才也讲到了,读书也好,调研也好,要有一定 的量。没有一定量的话,就不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打通。现在对该怎么读书这个问题,我们一直没有搞清楚,没有一致的意见,想法一直在换。现在的现实就是一年 级可能读书,二年级写论文,三年级找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读书。第三个就是他们的本硕论坛,硕博论坛搞的很不错,值得借鉴。第四个就是调研,华科现在的调 研已经上升到团队建设的高度了,一个团队光读书不调研是不行的。我们硕士没有太多的调研,一般如果一起参加过调研,那感情很深,毕业后都还保持联系,没有 参加过调研的同学在校期间都和我们没有什么联系。关键我们现在还是缺乏一种对学生的引导。最后一点就是端峰刚才说的理想主义,做学问要有理想主义,如果做 学问只是为了找一份工作,不是为了解决现实的问题,那你就没有激情,不能非常认真的去投入其中。活在当下,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说学术能给我们人生的 意义?因为学术关切社会现实,学术不是为了搞些技巧,也不是为了发文章,所以我觉得华科整个团队搞的非常成功,可以说他们在国内是独树一帜的。他们对人的 培养,学术能力的提高以及整个团队的建设都是一流的。他们中心每年发文章100多篇,书出版了很多本,确实了不起。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希望在上海我们也 能组建这样的团队。

陈柏峰:关于读书我还想再补充一点,其实我们读书不一定都是为了做学问,读书是一个提高个人素养的过 程。做农村调研最后我们可能不搞农村研究,但这种生活的体会很重要。这次我有很深的体会,读了申端峰的博士论文(关于上访问题的),我立马就明白了城管问 题,上访是老百姓和政府的关系很激烈,城管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它们其实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现侧面。我们研究农村只不过是我们研究中 国的一个切入口,我们读书或者说我们做学问,只是我们关怀社会的一个切入口。不管你以后做什么,今天我们读书,不论是对我们自己还是对我们国家都是有好处 的。像大学生做村官一样,当村官你不要老想着自己能给农村带去什么,更主要的在于说这个经历对你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如果有一天你做了主政官,你有很高 的素养的话,那你和那些糊涂的主政官肯定是不一样的,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也不一样。

申端峰:我们谈理想主义不是不要现实主 义,有时候理想主义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实主义,这是不矛盾的。比如现在大家都不读书的时候,你也就是不读书了,觉得就这样吧;但是市场经济讲究稀缺性,大 家都不读书的时候我就读书,只要你比别人做得稍微好一点,你就会变得很突出了,这是很明显的。

熊万胜:现在我们学术界的整 个大环境发生了变化,从改革以来我们学者的质量一直在下降。向曹老师(曹锦清)他们那样的属于以前精英教育培养出来的,所以都有真功夫。现在的大众教育培 养出来学者真是让人担忧,他们针对当下的问题不能切中要害,学者们陷入声望危机,我想学者的素质可能要经历一个触底反弹的过程。现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 的过渡,必须允许有人不读书。但作为老师,我们必须甄别出一些愿意读书的学生,老师应该担当起这个责任。现在愿意读书的学生和不愿意读书的学生淹没在一 起,不愿意读书的人往往有优势,因为他们拿学分有技巧,通过技巧赚得同样的学分,搞得优秀学生好像很受打击。老师应该把这些关系理顺,看到他们的优势在哪 里,不要让他们荒废了。本来老师和优秀的学生形成联盟去打击鞭策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让他们没有自信;现在情况却反过来了,是那些差生打击优秀的学生,老 师在惯劣,这样学风只能往下走。

现场提问

王旖(问):我想请教两位老师,因为社会学的书有很多,我们怎么去建构自己的阅读体系?

陈 柏峰(答):一般是一段时间集中读一类书,或者是把某一作者的所有书放在一起读可能比较好。有的人是直接从《理想国》开始读起,这样一直读下来,这可能会 造成我们的思维不能跳出他们的思想。因为只读思想,我们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最后就把思想当作真理了。我觉得还是从社会理论读起比较好,因为社会理论都 是大转型以来的社会变迁,离我们比较近,所以比较好理解,而且社会理论的视野相对其他学科要开阔。我们要把有限的经历放到阅读一流经典上,要读宏大理论的 书。

申端峰(答):读书要读经典,一定要读进去,一旦进去你就会形成自己的读书脉络体系,那样你就不需要问别人,你该怎样读书了。比如你读了涂尔干的《自杀论》,你很想知道他的方法论是什么,你可能就会去读他的《社会学方法论的准则》,这样你慢慢摸索就会形成自己的阅读体系。


李白莎(问):读书的过程中会有一些疑问,对这种疑问是暂时放下,日后等读到一定程度再去研究,还是马上根据这些疑问去看书,把这些疑问破解?
申 端峰(答):如果你把解决问题当作读书的动机当然很好,这样我们可以把某些问题搞透。但是,有些问题我们暂时是没有办法解决的,目前是没有必要去做那些工 作的。我们研究生读书重在训练我们的学术思维,我们从经典那里寻找思想资源。现在最好不要围绕某一问题读书,我们要把自己的视野开阔出来。

陈柏峰(答):有的同学总是把读书和现实问题混在一起,我觉得现在读书主要还是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疑问,可能就是过早地把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混合在一起了。读书要读出主体性,不能受别人的左右,不然你会被别人拖死。

熊老师(结语):今 天我们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这次交流对我们来说很有意义。它让我们看到国内一个非常领先成功的科研团队的发展模式,两位优秀的青年才俊与我们分 享了他们的学术经历,从读书到调研谈得很深入,关于做人和社会关怀的思考也给我们很多启示,最后让我们用掌声对他们表示感谢!

          
书应该怎么读?(很值得细细读读) 三农中国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net 姓氏歌谣 中国和平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net 行政区划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net 林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net 霏凡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net 西藏佛教的神秘法器(组图) 中国和平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net 马胜利面授要点(转自武赛网心意论坛) 中国武网--中国武术交流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net 逗MM开心的经典短信 中国微型文学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net 北京美女最多的八个酒吧 中国和平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net 大学毕业了再看你会后悔一辈子的! 中国博乐网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net 办公新人类之技巧大全 最新考试新闻 中国IT考试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net [图文]定格 中国?1938 取之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net ChinaCamera.Net - Powered by PHPWind 古筝--《呼吸》 红林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net 文曲星网上家园 - 星迷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net 山东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net 昭陵六骏 深度娱乐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net 华智仁波切略传 柯日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net 静能生慧(转文) 红林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net 多普达通用软件 多普达手机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net 【转贴】拈花微笑 国际在线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net 内观是甚么? 红林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net 慈悲的藤条 红林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net 慈悲的藤条 红林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