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贫富之争的意识形态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09:17
李方:警惕贫富之争的意识形态化   2007-08-16 10:14:50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媒体思想之李方专栏  
  
  茅于轼发表“为富人说话替穷人办事”的言论,引发新一轮有关富人穷人的争论或者说对骂,我觉得很有问题。

  大家连篇累牍地谈论富人穷人,那么请问,富人和穷人是怎样定义的?很遗憾,至少我没看见有谁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大家都是按照各自内心的标准来发表意见,但实在地说,很可能大家心里的标准都不一样。相对穷苦农民,大概我算富人;但跟大老板们相比,我当然是穷人。请问,你指的是哪个意义上的富人哪个意义上的穷人?在定义不明确的情况下,任何争论其实都是毫无意义的打乱仗,只能把事情弄得更糊涂。

  我反对在缺乏明确定义的情况下乱用富人穷人的概念,更主要在于如果这两个词构成某种概念的话,其实它们是含有道德预设的:穷人有理,富人有罪;或者富人能干,穷人活该——这要看你站在哪个立场。当然,站在穷人立场道德风险小,或者说政治比较正确,因此绝大多数人会选择这个立场,并且也容易在争论中占领道德制高点。相反,替富人说话更需要勇气,像任志强和茅于轼。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争论双方无法摆脱道德预设,那么任何争论最后都往往可能陷入道德泥潭,或者变成展示政治正确性的舞台,从而失去追求真理的意义。

  富人穷人概念的划分,说到底其实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因此,它又是一种武器,用以攻击对方立场的武器。而这个武器往往不屑于描述具体的个人状态,比如张三穷些李四富些,它只钟情于整体概念——穷人群体和富人群体,从而把激情倾注在缺乏清晰界定的群体概念,而不是具体的张三李四身上。争论者,他们在争论中燃烧道德与正义的激情,却很可能对街角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实情往往如此。我要说,这样的正义,很可能是伪正义;这样的人道主义,很可能流于伪人道主义。这样的争论双方,不论哪一方胜利,都几乎必然是一场悲剧。首先,由于缺乏明确的定义,因此胜利只能是道德的胜利而非道理的胜利,而道德的胜利,历史屡屡证明,必然带来严苛的结果。其次,由于这种争论执着于笼统概念而非具体个人,因此胜利只能是意识形态的胜利而非人道主义的胜利,历史亦屡屡证明,意识形态的胜利必然带来严苛的结果。

  事实上,中国需要努力避免的,正是上述两种结果。

  在缺乏清晰定义的情况下,使用穷人富人概念作为攻击武器的人,他们其实是另一种民粹主义者(或者镜像)。民粹主义是什么意思?就是他们制造一个虚幻的人民概念,并把一切美德赋予这个概念,被这个概念感动得热泪盈眶、决心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却对人民概念下一个个具体的个人不感兴趣,甚至极端鄙视这些个人。民粹主义已经被历史证明是一个失败,民粹主义者也纷纷经历了个人的幻灭和悲剧,像100多年前发生在俄国的情况。但是,民粹主义仍然会产生很多的时代变种,例如当下中国贫富争论所碰撞出的那种激情。

  这方面倒是政府的观念走在前边。政府会小心翼翼地避免自身意识形态化或者道德化,它不再用贫富或者阶级来作为号召的武器,它试图使用更清晰的标准来定义人群的分化,例如所得税累进,例如社会保障线和最低工资标准。虽然这些标准仍存在很大争议,但界定明晰、可执行可操作的思路本身是正确的。

  遗憾的是,在富人穷人的争论中,我没看见有谁尝试引用(哪怕是反对)这些相对明晰的标准,而仅仅执着于笼统概念带来的道德优越感或者道德焦虑。在这个意义上,争论者根本没打算解决问题,他们只在意发泄自己的激情。因此我不得不认为,这场争论并没有接近事实和真理,甚至根本就是南辕北辙。

  更遗憾的是,很多我尊敬的智者亦身陷其中。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708160381.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