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我们能做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18:02

未知会令人产生恐惧,所以大多数人害怕未知。

可问题在于,未知绝不会因人畏惧而自动消失。甚至,随着人们的求知能力越来越强,终究会明白,知道得越多,面临的未知就越多,并且,如果真的能够量化的话,一个人所面临的未知的数量增长要远远高于一个人所已知的数量。这并不是绝境,却往往被当作绝境:所有的人都必然终生面对未知。于是,解决方案往往无非两种方式:“直面”与“逃避”(过去提到过的例子:diogenes vs. Karl Marx)。逃避的方法基本上有这么两种:1) 装作什么都知道,直到最终装到自己都信了的地步;2) 用伪知识填补未知。

前两天与一个朋友A提到我们共同认识的另外一个朋友B,惊讶于A和B这两个当年貌似起点相当的人今天的巨大差异。五六年前,A和B是同事。大约三四年前, A离开,去辗转读书,最终辗转到了目前所在的一个巨无霸的跨国公司,而B还在原来的小天地里挣扎却又并不得志——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之所以惊讶和慨叹,是因为A和我提起来当年我跟他说的一句话一直是他的动力:“你比我小五岁呢,要知道五年时间很长,能做很多事情……”A说,”果不其然,现在五年还没到呢,却已经发生了太多事情,还好,一起都越来越好……”

是呢,时间会改变一切,只要有耐心。然而,耐心竟然可能并不是全部的解释。我提到B,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也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在那样的机构里竟然在并不得志的情况下“耐心”生存并寻找机会到今天也不容易……

那,差异究竟在何处呢?我的看法是,A和B的巨大不同在于,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A毕竟是一个肯于面对未知的人。而B却不一样,B是一定要确定所有的结果是已知的之后才肯行动的人。普通意义上,人们会把A这种人描述成“有冒险精神的人”,而把B这种人描述成“稳健,保守的人”。然而,这种描述不尽然正确,因为未知是无论如何都要面对的。A应该是相对于B来讲是“更现实的”,尽管,B不会这样看,或者说,大多数人都不会这样看。

我并不是提倡冒险,我也相信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恰当的策略降低风险。在这里我只是说,“希望自己的未来是确定的”这个想法本身多少有些幼稚——尽管有一些人(肯定是少数)的生活确实是这样的。在一个充满未知,变化纷扰的世界里,希望自己的生活确定、稳定、安定,其实是原本只有少数人可以做到或者偶得的结果,却成了多数人的梦想——想吧,最终只是梦。

事实上,肯于平静地面对未知本身就已经是很大的价值了。

补充一句,英文里有一个词组“persistent problems”,直译过来就是“永存之困境”,其范围包括,贫穷、恐惧、分配不均、沟通、妥协等等列不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