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种群中的骗子、傻瓜和小气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04:30
专栏作家东方更夫撰文说,生物学家运用经济学的博弈论,证明了一个到了,即不求报答绝对利他的种群,即使一开始存在,但是随着博弈的多次进行,也将走向灭绝。
假定某个组织中的所有成员都不能自己抓自己头上的虱子。假定B头上有一只虱子,A为它剔除掉。不久以后,A头上也有了虱子,A当然去找B,希望B也为它除掉,作为回报。结果,B嗤之以鼻,掉头就走。B是个骗子。
假设一个生物种群中的个体采取两个策略——傻瓜策略和骗子策略中的任何一种。傻瓜可以为任何人梳理头上的虱子,而不问对象是谁,只要对方有需要。骗子只接受傻瓜的利他行为,但却不为别人服务。在这两种策略的博弈中,傻瓜基因很快就要被挤掉。如果生物种群中骗子所占的比例达到90%时,因为只有很少的人为别人梳理头部而导致寄生虫的大量繁殖,如果我们考虑的只限于很少的人为别人梳理头部而导致寄生虫的大量繁殖,如果我们考虑的只限于这两种策略,那就没什么东西能够阻止傻瓜的灭绝,而且整个生物种群大概也难逃覆灭的厄运。
现在让我们假设还有第三种称为小气鬼的策略。小气鬼愿意为没有打过交道的个体抓虱子,而且为它抓过的个体,它更不忘报答。可是,哪一个骗了它,它就要牢记在心,以后再不肯为这个骗子服务。生物学家证明,小气鬼策略是一种生物进化上稳定的策略,小气鬼优越于骗子或傻瓜,因为小气鬼占多数的种群中,骗子或傻瓜都难以逞强。同样,在骗子占大多数的生物种群中,小气鬼或傻瓜也难以逞强。
生物学家道金斯对三种策略的博弈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开始模拟时,傻瓜占大多数,小气鬼占少数,骗子也属于少数,与小气鬼的比例相仿。骗子对傻瓜进行无情的剥削先在傻瓜种群中引发了剧烈的崩溃。骗子的激增随着最后一个傻瓜的死去而达到高峰。这时,骗子还要应付小气鬼。在傻瓜激剧减少时,小气鬼在日益取得优势的骗子的打击下也缓慢地减少,但仍能勉强地维持下去。在最后一个傻瓜死去之后,骗子不再能够跟以前一样那么随心所欲地进行剥削。小气鬼在抗拒骗子剥削的情况下开始缓慢地增加,并逐渐取得稳步上升的势头。接着小气鬼突然激增,骗子从此处于劣势并逐渐接近灭绝的边缘。由于处于少数派的有利地位同时因受到小气鬼怀恨的机会相对地减少,骗子这时得以苟延残喘。不过,骗子的覆灭是不可挽回的。它们最终慢慢地相继死去,留下小气鬼独占整个种群。
根据以上模型,只要一个骗子,利他主义的“傻瓜”的存在,将带来组织内骗子的繁荣和组织的覆灭。小气鬼策略是组织的稳定策略,它的含意“互惠”,是相互报答和感恩,因此也可以说是互惠利他或互惠自私,就象市场中的那种情况一样。假如大家把相互清除寄生虫作为“宪法”固定下来,那么,可以说,这个组织就有一个道德共识。
编者视点:“傻子”在这个世界一定是无法生存的,因为“傻子”代表“利他”,而“利他”必须“损己”,在一个资源稀缺的世界,任何“利他”行为都是以“损己”为代价的,可以说“利他”的机会成本就是“损己”,而“损己”的极致便是让出你的生存空间给别人。所以,最后的结局,一定是“利他”的“傻子”逐渐地消失,而“骗子”在“傻子”消失之后由于没有了其生存的依托也将自然地走向消失。最后这个世界的生物种群就构成了一个由“小气鬼”所组成的“食物链”——现实存在的世界。当然,“傻子”和“骗子”并非完全消失,即便“小气鬼”有时也会偶尔地充当一回“傻子”和“骗子”,比如说,有人对你说“你应该‘利他’”,那么你一定是碰到了一位“骗子”,他无非是想占你的便宜而已,如果你信了他的话,你也就充当了一回“傻子”。但由于小气鬼把握的原则是“互惠”,他给出的“无偿”机会只有一次,不会有第二次,这就迫使其对手也不得不采取同样的交易规则,否则,交易就会中断,不可能延续。于是,这社会(或市场)就出现了走向公正、有序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