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的崛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40:10
http://www.deepworld.com.cn   2006-1-17   《DEEP》中国科学探险
机器人的数量正在稳步增长。

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另外一部分却隐秘地安置在我们生活的表壳之下,日夜执行着被赋予的工作,却不为我们所觉察。看起来,它们将把所有的脏活、累活揽入怀中,诸如炸弹解除、排雷或者火山勘测之类人类避之不及的活计,它们似乎干得津津有味。不错,它们就是机器人,自1920年代机器人概念诞生以来,敏感的科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们已经意识到它们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令我们更舒适地生活在这个星球上,或者被它终结,死于自己酿造的机械噩梦。这一刻,它们正在变得和我们更加类似,更似乎要将我们远远抛在身后。《终结者》、《复制娇妻》、《攻壳机器队》……从好莱坞到东京,无数电影、电视科幻剧集上正在上演的是人类面对无从预知的未来时,郁结内心的焦虑与惊恐所诞出的一场场噩梦。诸如机器人起义、机器配偶之类的情节暂时看来也许还算离奇,然而回首我们的社会生活,人类很多的工作已经被它们取代,未来正在逼近。一个机器人的社会正在悄然崛起……
每一次在交通灯前停下脚步或者穿越铁路岔口,事实上,我们正在将自己的生命交到机器人的手中去。红灯停,绿灯行……我们仿佛一群牧羊听命于鞭哨一般,遵从那些隐藏在障碍物和夜色后的电子眼的调遣。

它们当然是机器人。一些嗡嗡作响本身在向空气中散发着热量却冰冷无情欠缺同情心,另一些却“久经世故”能够进行逻辑思考以应付复杂状况。我们似乎正在从那些有损健康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却被失业与加速运转的社会生活搞得忧心忡忡。面对这些人类大脑的最奇特作品,我们甚至弄不清是该乐观地接纳它们,将之视作忠诚的生活伴侣,还是该奉行犬儒主义在噩梦成真之前将之扼杀。
早期文学作品中,机器人往往被描述为发着嗡嗡声的笨拙机器,看上去它们一生最伟大的使命就是尽可能地模仿人类的肢体运动。到现在,这种描述已经苍白无比,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后,它们的形迹已经变幻万千。它们可以在汽车制造厂的流水线上划着曼妙的既定曲线喷漆,也可以遁入互联网在数位矩阵中收集海量信息进行甄别、判断和智能反馈。

上帝按照自己的形态制造人类,而人类则在按照自己的形态塑造机器人的未来。于是,机器人成为艾萨克·阿斯莫在其富有开创意义的小说《我,机器人》中所说的 “将人体各官能粘合在一起”的机器组合。这可能基于这样一个假设,人类的面貌和形体是从事高级活动的最佳组合典范。另一种可能则是,一类黑暗的力量驱使着创造者以自己的意愿为蓝本来塑造机器形态。《复制娇妻》中的丈夫们便将妻子们塑造成半机器半人类的人肉玩偶。

事实上,人体是拥有无穷复杂性的器官总和。到现在,我们仍处于探究人类大脑的工作机理的阶段。尽管在人工智能方面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但是尚无法在各个层面上模拟人类的智识与行为。机器人制造者们已经不满足于令机器人模仿人类的简单动作与行为,他们开始专注于复制人类动作的精确细节和复杂的行为组合。这一努力催生了用于外科手术的多关节机器人的出现。在德国航天中心,用于太空作业的机器人拥有四根手指,每一个指头都拥有近于人类手指的感应器。但是机器人的优势不在于一味模仿人体,它们可以根据具体状况而变化。为了应付工作需要,像蝎子一样拥有八只手的机器人也已经进入了实用阶段。
节选《DEEP中国科学探险》2006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