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能解释竞争力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31:47
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竞争力”或者“国际竞争力”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企业家、政府官员、甚至普通百姓……几乎人人都在说“竞争力”,人人都可以对“竞争力”发议论,说道理,作判断。问题是,运用现有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我们能够对竞争力现象作出合乎逻辑和符合客观现实的解释吗?
经济学从来把市场竞争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那么,竞争力似乎天然应该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但是,经济学是怎样描述市场竞争的呢?首先,假定经济行为的主体——个人和企业都具有所谓“经济人”的行为特征,即所有的经济行为主体是“趋利避害”的,其行为完全是“理性”的。微观经济学就是运用高度演绎逻辑的方法,描述了所有个人和企业的决策和行为,例如,如何决定价格和产量,怎样配置资源和选择什么技术(用资本替代劳动还是用劳动替代资本),应该启用多少工作以及支付多少工资,等等。
那么,经济学能够解释“竞争力”吗?这里主要讨论企业竞争力,因为企业竞争力是最基本的竞争力问题。竞争力这一概念最基本的逻辑含义是:各个企业是不相同的,有的企业强(具有竞争力),有的企业弱(缺乏竞争力)。而且,导致企业之间差异的因素是本质性的,所以,企业之间的差异具有必然性和原始性,简单地说就是:企业本来就是异质的。
竞争力研究的目的却是要解释“企业异质”,即为什么有些企业竞争力强,有些企业竞争力弱;或者,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具有长久的竞争力,什么样的企业一定不会有竞争力。如果所研究的企业都充分地“聪明”,也就是假定所研究的企业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按经济学的原理进行决策和行动,那么,经济学还能解释和研究决定影响竞争力的企业异质性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而且,这也正是致力于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学家们努力的方向。
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力最直观地表现为一个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或者市场)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并且能够获得自身发展的能力或者综合素质。而所谓“更有效地”是指,以更低的价格或者消费者更满意的质量持续地生产和销售;所谓“获得自身发展”是指,企业能够实现经济上长期的良性循环,具有持续的良好业绩,从而成为长久生存和不断壮大的强势企业。因此,在竞争力评估中,基本的竞争力显示性指标有两个,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二:赢利率。前者反映企业在多大程度上为市场所接受,后者反映企业自身发展的基本条件。
那么,在理论上如何解释为什么一些企业能够长期地比另一些企业拥有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呢?在经典的经济学分析中,通常假定相互竞争的企业所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或者服务,下同)是完全相同的,这样,哪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高的原因就归结为哪个企业提供的产品价格更低。那么,为什么企业之间的生产成本会有差别,因而导致其产品的价格不同呢?亚当·斯密最早深入论证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从分工和专业化的逻辑推演,可以假设企业之间会存在规模差别,由于规模经济作用,一些企业(通常是假定规模较大的企业)比另一些企业(通常是假定规模较小的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更低。
也可以放松产品完全相同的前提,假定相互竞争的企业所生产和销售的产品虽然在类别上是相同的,因而具有替代性(有替代性才会发生竞争,因而才有竞争力问题),但不同企业所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又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性导致了消费者会对一些企业的产品更满意(因而更愿意购买,或者愿意支付更高一些的价格)。
由于企业的分工条件不同、规模不同,各个企业所生产的同类产品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各个产业的市场结构是不同的。于是,经济学可以从各个产业所具有的不同市场结构差别来解释企业或者产业的竞争力。从学科领域上划分,这就是将一般的微观经济学分析,拓展到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研究。
产业组织经济学从各产业内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来描述和解释企业竞争关系及其导致的市场绩效状况。而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竞争性较强的市场结构或垄断性较强的市场结构),各企业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有的企业拥有较强的市场势力(市场垄断地位);有的企业处于边缘地位;有的企业是在位企业;有的企业是新进入的企业;有的企业是价格策略的发动者(例如,采用限制性定价或者驱逐性定价的策略);有的是价格竞争中的被动者……总之,由于企业所处的市场条件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竞争后果。
在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研究中还改变了一个假设条件即一个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所以,企业竞争力同产品竞争力可以被视为同一个问题。产业组织经济学可以假定,一个企业生产许多不同类的产品,即在理论分析框架中引入范围经济因素,这样,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就成为有区别的研究对象。
上述分析逻辑实际上是以一般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为主,即假定所有的产品都是在一个无差异的市场空间中生产和销售的,也就是假定市场空间是没有任何区割和分界的。
实际上,市场是分为不同的地区和国家的,换句话说,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多元空间中进行的。首先是国家之间的分界和差异,于是,须引入新的假设条件:国家之间的关税,不同的国家使用不同的货币,这就要考虑关税的保护作用、汇率等因素对各国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影响;其次是地区之间存在区位和要素差异,于是,须引入不同的交通运输成本、自然条件、要素禀赋等假设条件或者影响因素。
以上分析的基本假定都是:个人和企业都是理性的,所有个人决策和各个企业的行为都是没有什么本质差别的,至少在经济决策的原理上是一致的。这样,所有的企业都被假定为是输入-输出原理完全相同的“黑箱”,即所有的企业“黑箱”都按经济人的理性行为进行决策。
如果是这样,那么,很难解释,为什么即使各方面的条件都相同,仍然会是有些企业成功了(竞争力强),有的企业失败了(竞争力弱);而且,即使假定有些企业之所以成功(竞争力强)是由于拥有某些有利的条件,而另一些企业之所以失败(竞争力弱)是由于处于某种不利的条件,那么,为什么有些企业会处于有利地位,有些企业就只能处于不利的地位?处于不利地位的企业为什么不能改变自己的地位呢?
因此,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开始深入企业内部,即打开企业“黑箱”,将企业视为可以深入观察的“白箱”,剖析企业的内部结构。企业是具有不同的内部结构和行为特征的实体,竞争力研究就进入了企业经济学或者管理经济学的领域。于是,人们可以研究和分析:企业组织、企业战略、企业家的行为等是影响企业成败和竞争力强弱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