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避免几种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14:01:16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这是伟人集毕生研究、宣传、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之经验发表的真知灼见,不仅道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对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有重要启迪,同时也对我们理论宣传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一、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真理是平凡朴素的  马克思主义是朴实的道理,因为真理总是朴素的。真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本质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规律往往被偶然发生的、不确定的事件所掩盖。发现本质、认识规律是极其艰难的,而本质和规律一旦被发现和揭示,人们会豁然开朗,为真理的朴素平凡所折服。马克思主义是朴实的道理,在于它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实践性品格。马克思主义作为“此岸世界”(非“彼岸世界”)的真理,作为地上的、现实的(非天上的、脱离现实的)的真理,不是玄想和单纯思辩的产物,它根植于实践土壤是马克思总结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斗争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朴实的道理,还在于它把握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这一影响、决定历史发展进程的核心问题。  二、在价值取向上马克思主义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  就精神实质看,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最深刻最高度也最精当的概括;就基本价值取向看,马克思主义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就理论表现看,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与大道至简的统一。如同列宁所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人民群众所掌握的根本原因。同样,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内容丰富的思想体系,阐述的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道理,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包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也是遵循着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路径,来自人民实践又指导人民实践。而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理论创造的资源提供者,理论的产生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智慧。为社会主义奋斗了几十年、对正反两面经验有切身体会的中国人民很容易懂得,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个理论而没有任何别的理论能够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能够给中国人民指出实现幸福安康的道路。  三、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避免的几种误区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民大众来说并不费解和玄奥,而是朴素实在的、有极大的吸引力和亲切感的理论。人民完全可以从精神实质和基本价值取向上掌握这个理论。为此,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理论宣传上避免以下几种误区。  其一,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要防止庸俗化,更要反对概念化。  理论阐释的目的是把问题说的简单明确、通俗易懂,而不是越讲越烦琐、越深沉,让人不得要领。“学马列要精、要管用”,邓小平提出的理论学习原则完全适用于指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此,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把握理论的精神实质,越是抓住实质,讲述道理就能够越简练、明确,古人讲“为学日增、为道日减”,就是这个道理。阐释理论要准确,既要防止庸俗化更要反对概念化。概念是对大量事物进行概括产生的,以事实说明理论概念是大众化的要求。改革开放中许多事实是群众亲身经历或非常熟悉的,结合事实阐述理论概念,寓理于事、以事明理,是理论大众化的有效方法。如果脱离实际,单纯用概念说明概念,无异于用问题说明问题,以至会引出更多的问题,“剪不断、理还乱”,理论阐释就变成了概念堆积和符号学。  其二,对群众不能进行空洞地宣传理论,对群众中的问题不能“顾左右而言他”。  满足群众的理论需求,在讲明基本道理的同时释疑解惑。群众不是以抽象思辩掌握理论,而总是把理解理论问题与思考现实问题相联系。转型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会使群众产生消极体验,在思想上引发困惑和疑虑。如果只是空洞地宣传理论,对群众中的问题“顾左右而言他”,人们就会认为“不解渴”,甚至觉得理论“三无”:道理没错、听着没劲、生活中没用。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朴实性和生命力正在于能够回答现实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回答现实问题、释疑解惑的过程中展现理论魅力、吸引和掌握群众的。目前人们的思想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如何看待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不合理现象,如民生问题、分配不公、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要承认它是客观存在,讲明这些问题是通过改革和发展逐步解决的,需要一个过程;还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改革观、利益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另一类问题是由这些问题引发的,带有更多的理论色彩,涉及改革去向、发展道路和体制等深层次问题。对这类问题,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结合中国国情和正反两方面经验,全面地分析问题,防止片面性,真正把问题说透彻,让人民群众信服。  其三,不能把群众当作消极、被动的接受理论宣传的对象。  理论掌握群众是宣传过程,更是思想过程,通过群众的思考和消化,理论才能被理解和掌握,进而转化为内在的信仰和价值观。理论能否掌握群众取决于真理的力量,而不是一味依靠行政的力量。理论宣传与群众面对面的基础是理论工作者与群众心贴心。平等地对待群众,把群众当作理论的思考者、宣传工作的参与者;把灌输看作双向的交流互动、看作宣传工作者与群众共同追求、认识真理的过程;把群众提出的问题看作进一步研究的着力点和宣传的切入点,既旗帜鲜明地对群众宣传、又真心实意地向群众学习,用群众的体会、群众的思考、群众的语言去启发群众,才能让群众感到理论可信、可亲、管用,并逐步培养理论兴趣、建立起对理论的信念。在文风上,要善于把文本语言转化为平易朴实、生动活泼的大众语言,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向群众讲道理。使用种种 “雷人语言”去刺激,只能热闹一时,不可能产生持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本文来自】:求是论坛(http://bbs.qstheory.cn/) 【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qstheory.cn/bbs/thread-3336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