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29:24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思想理论界必须认清的两个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问题。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创立具有中国特色新理论的过程;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并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中国化与大众化互为前提、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各有侧重,既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展现真理的光芒,就必须中国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对实践的指导,就必须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是党的理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首先是一个大众化的过程,即在先进的知识分子中广泛传播并得到认同、接纳后逐步向工农大众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创始者身体力行,艰辛努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向,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阶段。毛泽东总结历史经验,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要求,并采取多项措施,引导干部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
1942年初,中央宣传部编纂出版《宣传指南》一书,要求参加延安整风的同志学习。中央学习组组长毛泽东在干部学习会上作了认真宣讲,要求干部"多看几遍",以树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理念。《宣传指南》收录四篇文章:第一篇摘录的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列宁怎样进行宣传工作的。为了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从政治上领导工人运动,列宁深入到工人群众中,熟悉情况、调查研究,了解工人的生活状况、劳动状况、权利状况,进而提出工人的政治要求,教育工人群众如何为自身利益而奋斗。第二篇摘录的是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上论宣传群众性的讲演。革命家要学会不用书本上的公式而用为群众事业奋斗的战士们的语言来和群众讲话,因为战士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思想,都反映出千百万群众的思想和情绪。理论宣传家写东西,始终要想到使每个普通工人都懂得,相信你的号召,决心跟着你走。第三篇是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形成新鲜活泼、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气派。第四篇是鲁迅写文章的八条规则。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写不出来的时候不硬写;写完后至少看两遍,尽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等等。《宣传指南》的文章主题各有侧重,但编纂的意图是要根据中国特点,根据中国老百姓的需要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它对形成理论和思想政治工作大众化的优良传统产生了重大影响。
延安整风中,毛泽东多次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批评党内一些同志"言必称希腊"(这里的希腊指共产国际和联共中央),对自己的祖宗忘记了;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他提议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1942年2月1日,他在中央党校的报告中说,党所需要的理论家,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和理论的说明。被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成绩就越大。一周后,毛泽东又在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出版局召开的党内外高级干部以及从事文化工作、研究工作、编写工作的干部参加的宣传工作会议上,要求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这个"化"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而不是"少许"。他指出: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这些经典论述是理论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宝贵财富,对培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优良传统有深远意义。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广大理论、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不同时期党的理论宣传和普及作了不懈努力,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不少成果,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理论家和模范人物。其中艾思奇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楷模。他在二十四五岁时,即在1934年11月至1935年10月的一年里,针对人民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年在思想深处产生的种种疑惑和问题,用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都作了浅明的解说。这就是著名的《大众哲学》。艾思奇曾形象地把该书比作"干烧的大饼",而非"装潢美丽的西点"。人们不苛求它完美,因为它体现了思想与时代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哲学与人民相结合的精神。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山之作,长期影响着我国人民大众及思想理论界,今天依然是榜样。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重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87年的历程中,产生了两个理论体系。第一个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二个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曾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做理论工作的同志,要花相当多的功夫,从各个领域阐明毛泽东思想的体系。要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教育我们的党,来引导我们前进。"这是邓小平同志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关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基本原理的传播,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又要把重点放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宣传和普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上,即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为中心,促进全党全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运用。
当前,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来龙去脉,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讲清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相继为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贡献,讲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价值。同时还要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些重大问题的深化认识。1.这一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理论;2.这一理论体系围绕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问题展开,深化和丰富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3.这一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准确把握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5.这一理论体系的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共产党人事业的普遍性、共同性的表现,"中国特色"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成果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要体现实践性、民族性、时代性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中,一定要体现它的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体现实践性。实践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色。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理论是什么?理论就是对实践的总结。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样,毛泽东思想体系是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这样。大众化在本质上是一个实践范畴,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本质的诉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程度,取决于人民群众把它应用于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当前,要注重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回答人们思想的新问题、新困惑。要坚持把理论学习和宣传同推动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同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现实矛盾结合起来,同指导实践工作结合起来,努力使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治国理论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转化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体现民族性。民族性是我们党创立的两个理论体系的共同特征。毛泽东把古老的"实事求是"赋予新的含义,使之成为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常见用语提升为政治生话的一个重要概念;江泽民把"与时俱进"确立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2006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中谈到科学发展观时说,"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通过以民为本、自强不息、注重社会和谐、注重亲仁善邻等中国民族文化的基本理念,论证了科学发展理念中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阐述和宣传,要注意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吸取营养,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运用中国民众习惯的语言、乐于接受的形式,才能使宣传普及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亲和力,从而有效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培养人民大众的理论感,培育人民大众的理论兴趣、理论思维、理论素养、理论信仰,使广大人民群众学习自觉、信仰自觉、应用自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体现时代性。大众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有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和要求。鲜明的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走进人民群众的"资格证",也是人民群众走近马克思主义的"标示牌"。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体现对时代课题的回答。当前,我们要更加注重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回答,注重对协调发展问题的回答,注重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回答,注重对对外开放问题的回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我们解疑释惑。必须把时代要求摆在突出的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解决时代课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阔空间。(陆仁权 杨宝庆)(作者为河北省社科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服务中心主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论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益探索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价值内涵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避免几种误区 从学习实践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综述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学术观点 南方网 何毅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面临的现实挑战 何毅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大众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系列专论) 田培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群言荟萃-东南网 田培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2-群言荟萃-东南网 田培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3-群言荟萃-东南网 田培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4-群言荟萃-东南网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_2009年第23期_求是理论网 田培炎:把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着力点-前沿资讯-东南网 深刻认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意义-理论参考-东南网 田培炎:把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着力点-前沿资讯-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