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作出了“恶魔的决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34:16
 恶魔的决定 石康    发表于 2010年09月19日 12:55 相关搜索词: 电影 恶魔 决定 中国 冯小刚

 

99年,三联的沈昌文先生约我去一家饭馆吃饭,席间见到许多文化人,其中就有李慎之先生,记得聊起人生信念,说到“真善美”,我以为“真”最为重要,与李先生找到共同点,但接下产生分歧,李先生认为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政治体制改革,我以为是政治也是产出天才人物的土壤,政治应为天才人物提供条件,理由是,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决于这个民族对于世界的长久性贡献,而那些贡献无疑是由像牛顿那样的具体的个人,也就是天才人物做出的。

一星期后,我接到一个香港朋友的电话,说香港报纸上有一篇随笔,其中提到那一顿饭桌上的争论,说到我时,给出结论:近年大陆写出《晃晃悠悠》的畅销书作家石康是一名纳粹分子。

不久之后的某天夜里,我与朋友老牛老颓在三里屯一家酒吧聚会闲话,不问为何说到一个极端问题,老牛问我:若是一个农民和牛顿两人中必须死一个,你是法官,你如何判决?

我想都不想地回答:农民死,牛顿活,因为农民是牛顿的土壤,人类出现牛顿这样的天才的几率极低,记得有名人比喻说,牛顿的出现,就像是把一堆砖头随手扔上天空,掉下来时直接变成一座教堂。

老牛摇摇头,深深地叹口气,这一般表示他对我的否定。我问他,若是换成你,你会如何判决?他想了想,说,我自杀。我问他理由,他的理由是,牛顿是人,农民也是人,从人的角度上讲,他们是平等的,没有人有权对他们的生死做出判决,也不该有人能够做出判决。我争辩说,人可以做出决定,法庭就不得不做决定,这取决于情境。我们就此争论起来,记得后来老颓把话题引向别处。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重读了美国作家斯泰隆的《索菲的选择》,接下来收拾房间时,又把将要扔掉的录相带看了一遍,其中就有根据斯泰隆小说改编的电影《苏菲的抉择》,由斯特里普主演,二战时,苏菲因是犹太人,与她的两个孩子都被抓进纳粹集中营,德国法西斯让苏菲面对一个选择,她的一儿一女中只有一个能活,另一个要被送进毒气室,她被迫舍去女儿,当女儿被拉走时,她眼里向母亲露出求救的凄惨的光,每一个有人性的人都会被那目光所打动。我忽然懂得了,是的,在当时的香港人眼里,我就是一名纳粹,老牛说的对,在人的意义上,没有人有权可以判决他人生死,苏菲的决定是恶魔的决定,她注定也要经历恶魔般的痛苦,苏菲最后与她的爱人纳山一起自尽身亡。

    《苏菲的抉择》是当时北京文艺青年必收影片,冯小刚想必也看过。

     十年后,冯小刚决定在《唐山大地震》中抄一抄《苏菲的抉择》,他使用北京文化中举重若轻的手段,把这一段饱含深刻道德矛盾的剧情移入他的戏中,他使用最终母女和解来缓冲这种矛盾,为此,他不惜使用一个从1976年至2008年这一巨大的时间跨度来支持他的信念,他所选的30年,是中国经济出现奇迹的30年,因此,在片中,人们的生活在这30年中变得越来越好,当然,这种变好归功于谁不用说大家也知道——然而真正的问题是,中国76年时应该那么差吗?

     在片中,徐帆被迫做出恶魔的决定,使张静初受到深刻的伤害,三十年中,托政府的福,断臂李晨莫名其妙地发财了,就连倔得毫无理智的张静初,在大学怀孕后竟能离家出走,难以置信地独自养活了一个孩子,最后也嫁了一个加拿大律师,得到很好的归宿。不仅如此,这一对被“恶魔的决定”所决定的两个孩子还变得十分高尚,他们不约而同地去汶川救灾,巧遇后李晨带着张静初回到唐山,三十年后,判决者与被判者相逢,她们最终以母女情的方式和解了,女儿原谅了母亲,母亲为自己当初的决定而忏悔。

上面一段是《唐山大地震》的戏核儿,其余的情节都是铺垫与烘托,只是为了加强这个戏核儿的真实感,使戏核儿令人信服——我上网看了一些评论,至目前为此,很多人觉得这部戏有些不对劲儿,但不知问题出在哪里,而冯小刚的电影手法已进化到中国电影的最高级,几乎是风雨不透,人们看到热闹,却无法看出门道儿,孙海英曾被那种不对劲儿的感觉所击中,他说了实话,但他是个演员,说不清楚,冯小刚对他回击是很有力的,因孙海英所饰演的角色是一个更低级的谎言,大骗子看不上小骗子很合理,但我怀疑也许冯小刚自己也迷失在自己的天才当中,然而作为一名北京文化人,我认为他这一次几乎是完美的自作聪明令他失去判断力,看不出自己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他在片中为当下的中国现实寻找了一个合理化的理由,这是政府喜欢他的原因,因政府目前的决定,很多都是类似徐帆的决定,比如拆迁或矿难,我认为,若是冯小刚把自己完全当作一个当代中国最有天才的戏子,那么这部影片完全成功,但任何成功都有代价,他的代价在我看来是非常巨大的,因他通过这部电影的成功,失去北京文化人的相对独立的位置,而当初他得以击败张艺谋陈凯歌,本质上就是因为他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位置,使他通过电影做出的发言极有力量——现在,他被商业成功所迷惑,他忘记除了戏子,他的文化人的身份要求他对中国现实提出独立视点。

若是从积极角度看,他的《唐山大地震》起码应有一个较为严肃的立意,即,如何不使人做出像徐帆、斯特里普们曾不幸做出的“恶魔的决定”,当然,这会改变每一个剧中人物的走向,也会使本片的创作变得更为艰难,其实在我看来也还是有路可走,若是我写,我会从一个国际救援人员的视点出发,他去了世界上很了地震现场,有比中国惨的,也有好一点的,认识了很多朋友,并保持联系,把他的经历写一写,基本上我说的都可以实现,感人程度并不会减低分毫。

而冯小刚却做出“恶魔的决定”,并且侥幸地认为,他的决定有可能触及一个美好的未来。

如果粉饰现实可为中国带来繁荣,那么我们只需去说谎便可使生活合理快乐,然而——是这样吗?常识给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

娱乐不必靠欺诈成功,我相信,我们完全可以较为诚实地搞娱乐,因为我们有文化,我们相信文明,从个人角度讲,我们挣钱的目的无非也是为了购买文明,不然,我们努力奋斗得到的一切仍会使我们无法得到解放。